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时代看过无数令人记忆犹新的电影,最难忘的有两部:一部是哈·克尔瓦瓦茨执导的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另一部是热拉尔·乌里执导的法国片《虎口脱险》。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以下简称《瓦尔特》)之所以记得久,是因为第一次看时是在冬天的一个深夜,大约23:40左右(那个年代的影院能营业这么晚,可真叫“为人民服务”),影院附近的马路两边,还全都站着裹了厚厚军大衣、等退票的观众。那阵势我后来再没见过,即使十几年后哈里森·福特的《亡命天涯》刚被引进、张艺谋张伟平推出《英雄》……媒体疯狂配合炒作的那几次,也根本比不上。
《瓦尔特》在中国上映的那个年代,媒体基本上还没有帮腔娱乐的习惯(大批判或争鸣倒是有的),一部电影的上座好坏,全凭前几场看过它的观众的口碑。前些天看到报道,说国内想投资把该片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还要在剧情中加进与中国有关的元素,这让我小小吃了一惊,毕竟原创电影所达到的高度是不可逾越的。
《瓦尔特》是前南斯拉夫时代最重要、也最辉煌的电影作品之一。用史实般的视野高度去拍一个游击队的故事,这在世界电影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恕我直言:在包括前苏联和美国在内的所有关于“二战”的电影中,都很难找到同样水准的制作。演员也很强悍,扮演瓦尔特的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是一位德尼罗级别的演员,他也曾演过一位出租车司机;扮演吉斯的留比沙·萨马季奇是当时前南的头号偶像派,他还有一部感人肺腑的《开往克拉列沃的列车》曾被引进到中国;扮演钟表匠的拉德·马尔科维奇那种低调、内敛的儒雅,迷倒了当时所有的中国影迷,包括一众反派和配角演员,也都能让人过目难忘。把《瓦尔特》的演员班底,比作曹禺、焦菊隐时代的北京人艺话剧《茶馆》的班底,相信不会有人反对。这样的表演水准,多年后由中国人组建的一个电视剧摄制组去挑战,显然有些令人担心。
当然,影、视的时长单位不同,表现手法也相应不同。硬拿经典电影做PK,显然有些难为未来的电视剧。可问题在于:观众不是学者,也不会过多考虑业内的差异难度,他们有先入之见,只看你拍得“像”与“不像”,这是非常折磨人的。更要命的还有剧情和那些精彩台词。我有一阵儿从写剧本的角度研究过《瓦尔特》,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哪怕半分钟是多余的!至于像那段经典的对徒弟的临别赠言:“你好好干吧!要好好地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呀,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前些年已经有网友指出了:如果中国人拍这个电影,肯定会要求徒弟“继承革命事业,把侵略者赶出去……”
拍发生在欧洲的“二战”电视剧,也许用来比对的模本不应是电影,而是那些电视剧或电视电影,比如《黑名单上的人》或《兄弟连》,但即便是这样,中国的摄制者真的做好准备了吗。轰动效应已经产生,剧集销售与播放应该也已不是问题,下面可能就需要还透支的“人缘债”了。对此我有一些关切,也再不希望看到当初翻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现的那种中国式“政治正确”式的改编——把保尔本该撒到神父面包里的烟丝,改撒到了德国占领军的面包里。外表看,好像英雄一开始就是牛人了,其实呢,放弃了原作展示英雄成长的良苦用心。
狗熊他姥姥是怎么死的?笨死的!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以下简称《瓦尔特》)之所以记得久,是因为第一次看时是在冬天的一个深夜,大约23:40左右(那个年代的影院能营业这么晚,可真叫“为人民服务”),影院附近的马路两边,还全都站着裹了厚厚军大衣、等退票的观众。那阵势我后来再没见过,即使十几年后哈里森·福特的《亡命天涯》刚被引进、张艺谋张伟平推出《英雄》……媒体疯狂配合炒作的那几次,也根本比不上。
《瓦尔特》在中国上映的那个年代,媒体基本上还没有帮腔娱乐的习惯(大批判或争鸣倒是有的),一部电影的上座好坏,全凭前几场看过它的观众的口碑。前些天看到报道,说国内想投资把该片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还要在剧情中加进与中国有关的元素,这让我小小吃了一惊,毕竟原创电影所达到的高度是不可逾越的。
《瓦尔特》是前南斯拉夫时代最重要、也最辉煌的电影作品之一。用史实般的视野高度去拍一个游击队的故事,这在世界电影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恕我直言:在包括前苏联和美国在内的所有关于“二战”的电影中,都很难找到同样水准的制作。演员也很强悍,扮演瓦尔特的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是一位德尼罗级别的演员,他也曾演过一位出租车司机;扮演吉斯的留比沙·萨马季奇是当时前南的头号偶像派,他还有一部感人肺腑的《开往克拉列沃的列车》曾被引进到中国;扮演钟表匠的拉德·马尔科维奇那种低调、内敛的儒雅,迷倒了当时所有的中国影迷,包括一众反派和配角演员,也都能让人过目难忘。把《瓦尔特》的演员班底,比作曹禺、焦菊隐时代的北京人艺话剧《茶馆》的班底,相信不会有人反对。这样的表演水准,多年后由中国人组建的一个电视剧摄制组去挑战,显然有些令人担心。
当然,影、视的时长单位不同,表现手法也相应不同。硬拿经典电影做PK,显然有些难为未来的电视剧。可问题在于:观众不是学者,也不会过多考虑业内的差异难度,他们有先入之见,只看你拍得“像”与“不像”,这是非常折磨人的。更要命的还有剧情和那些精彩台词。我有一阵儿从写剧本的角度研究过《瓦尔特》,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哪怕半分钟是多余的!至于像那段经典的对徒弟的临别赠言:“你好好干吧!要好好地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呀,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前些年已经有网友指出了:如果中国人拍这个电影,肯定会要求徒弟“继承革命事业,把侵略者赶出去……”
拍发生在欧洲的“二战”电视剧,也许用来比对的模本不应是电影,而是那些电视剧或电视电影,比如《黑名单上的人》或《兄弟连》,但即便是这样,中国的摄制者真的做好准备了吗。轰动效应已经产生,剧集销售与播放应该也已不是问题,下面可能就需要还透支的“人缘债”了。对此我有一些关切,也再不希望看到当初翻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出现的那种中国式“政治正确”式的改编——把保尔本该撒到神父面包里的烟丝,改撒到了德国占领军的面包里。外表看,好像英雄一开始就是牛人了,其实呢,放弃了原作展示英雄成长的良苦用心。
狗熊他姥姥是怎么死的?笨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