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实行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救助本国经济。但由于美元既是美国货币又是国际货币的特殊性,其政策效应通过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利率和汇率的波动,影响国际资本流動和进出口贸易,溢出到与之有经济往来的国家,使得国际流动性过剩及输入性通胀,全球大宗物品物价纷纷上扬,给羸弱的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阴影。由于全球经济的联动性,作为率先走出经济危机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也最多受到了美国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进行应对。
关键词:量化宽松 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 影响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69-02
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
量化宽松(QE:Quantitative Easing)一词是日本央行2001年提出的,所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刻意向银行体系注入超额资金,包括大量印钞或者买入政府、企业债券等让基准利率维持在零的途径,为经济体系创造新的流动性,以鼓励开支和借贷的货币政策。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推出了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QE1),通过这项政策美联储购买政府支持企业房利美、房地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还将购买由“两房”、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所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到2010年3月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结束的时候,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已经购买了125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3000亿美元的美国政府证券和1750亿美元的机构证券,累计投放了17250亿美元左右的基础货币。2010年11月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继续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QE2),在2011年中期以前以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投放60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平均每月投放75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并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的低水平上。
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造成我国外汇储备额大增、国际热钱数量急剧增加。
美国实行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后,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从2009年1月份的19134.56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1974.91亿美元,增加了12840.35亿美元,增长率达到了67%,季度增长量达1280多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国际贸易中的的贸易顺差,另一个就是境外资金净流入,包括:直接投资净流入、境外投资收益、境外上市融资和所谓的“热钱”,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10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分析,国际“热钱”在经过2009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短暂调整后,在2010年开始大举进入率先经济复苏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中国,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仅2010年一年经过测算就有755亿美元热钱流入中国境内,比2009年增加464亿美元,增长率达到约160%。
2.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美元供给数量增加,造成美元贬值,其他货币相应的被动增值。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从去年4月份开始人民币经历了约3个月的汇率稳定后,终于经受不住美元泛滥的冲击开始了持续贬值的过程,到2011年7月30日,已经变成了6.4371。仅仅1年多的时间,就升值了约0.4,升值幅度和速度都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如果美联储继续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种升值趋势,如果政府不加干预还会继续下去。
3.造成国际油价攀升传导到国内石油市场,油价高位运行。
2008年底,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原油价格下降到低点40.26美元/桶。在各国实施政策救助经济后,国际原油价格开始持续攀升,到2010年4月份达到了85.84美元/桶,到2011年上半年,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影响,石油价格重新回到100美元/桶,并且有持续上涨趋势。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我国汽油价格也在持续上升,截至2011年7月份,我国93#汽油价格达到历史高位7.49元/升,大大增加了我国交通运输业及相关行业的成本。
4.造成中国CPI、PPI持续上涨。从上图可以看出:从2009年11月份,我国CPI、PPI超过零点以后,持续攀升,到2011年5月份CPI同比上涨5.5%创年内新高,PPI也上涨6.8%,专家预计这种上涨趋势还将在下半年持续下去。
三、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传导机制
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国际上大宗商品如石油、农产品、有色金属等都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供给的增加将从两个方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影响:一方面美元供给增加导致美元汇率的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将会上升。另一方面美元供给增加将带动对大宗商品的投机,从而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对于我国来讲价格传导主要是通过国际原油和资源类产品来实现的,我国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对交通运输都有很大的依赖,国际原油价格飙升首先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2008年底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40.26美元飙升到2010年的接近90美元,直至2011年突破100美元,并有持续上升趋势。中国农产品的价格构成中,运输成本、动力成本和化肥农药的成本最大,因此,对国际燃油价格的变化最敏感。这就使得中国农副产品的价格随着运输成本和农产品的价格一起飙升,直接导致生活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透过工资影响其他产业,特别是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成本,产生连锁反应,造成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给中国带来输入型的通货膨胀。
2.利率传导。美国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衰退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先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并在2010年出现通货膨胀风险,这使得它们不得不收缩货币供给量以压抑通货膨胀。例如,进入2010年以后,中国已经多次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和基准利率,这一措施使得中国不仅利率高于美国,而且投机和投资机会多于美国。在这种情况下,充足的美元供给和很低的美元利率使国际投机资本泛滥,它们大规模流进中国投机房地产和金融资产,催化资产泡沫,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3.汇率传导。在当今这种国际货币体制之下,美元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将导致美元汇率贬值,相应地其他国家货币就会面临升值压力。对于中国来说,除了受到这个原因导致的本币货币升值压力以外,还受到国际投机资本流进导致的本币升值压力。这是因为,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美元继续保持极低的利率和贬值的趋势,迫使美元持有者采取行动规避汇率风险,经济增长显著而且具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中国首当其冲,最容易成为热钱冲击的对象。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将带来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增加或这些国家货币需求的增加,使得中国货币汇率升值。为平衡汇率,中国政府不得不卖出本币买进美元,从而导致本币供给增加。这样,美元供给的增加通过外汇交易传递着通货膨胀。
四、应对之策
1.严密监控国际投机资本,多措并举,化解风险,引导投向实体经济。为防范和化解“热钱”流动的冲击,外汇管理部门要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一是继续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对“热钱”可能违规流入的重点渠道、重点主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保持对违规资金流入的高压打击态势。二是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合规性监管。结合检查中发现的监管漏洞,及时研究加以完善。同时督促市场主体增强风险意识,提高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三是综合运用宏观审慎和资本管制等调控政策,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套利资金流入成本。四是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并完善应急预案,研究对过度流入的领域予以适当控制或采取一些非常规的应急措施。五是加强政策协调,发挥部门监管合力,提高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有效性。六是继续大力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不断丰富人民币外币避险产品。七是采用税收、资本控制等政策引导其投向实体经济。
2.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消化掉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热钱大量涌进之后,人民币升值压力超过以往,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降低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利润薄的出口企业破产。为了保护出口,需要采取人民币贬值或者至少不能升值的选择。但另一方面,美元贬值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高涨,中国现在对进口原油和进口农产品已经有了很大的依赖,为了降低进口成本和克服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就需要加快人民币的对外升值。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转变。
一是调整出口结构,要主动转移或淘汰低附加值出口加工产品,鼓励发展高端出口产品,使中国的出口商品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并为美国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后,能够在新一轮的出口高涨中顺利实现出口升级做好准备。
二是加快能源战略调整,节约能源消耗,增加自给供应,同时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低碳新能源的发展,鼓励节能环保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一方面新兴产业代表了经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这种调整也能消化掉大宗能源产品带来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3.将物价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加大菜篮子建设,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并对资本类产品加大行政调节力度。
一是改变目前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状,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生活压力。当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分配差距过大,与当地经济消费水平严重脱节,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收入分配政策调整。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切好蛋糕,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生活幸福指数,防止因通货膨胀,财富流失、生活质量下降现象的发生。
二是抓好居民菜篮子建设,加大日用品生产供给。物价上升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供给不足。为此,必须加大人民生活用品的生产供给,在税收、物流等方面加大对日用品生产供给企业的政策优惠措施,及时进行补贴,消化掉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多为居民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
三是多种措施并举,综合运用货币、财政及其他经济政策,防止资本类产品的经济泡沫。例如在住房建设方面:一方面利用经济手段调节资金的流向,同时也要利用行政手段加对国家限购政策的执行;另一方面加大保障房和公租房建设力度,保障低收入者和刚就业者有房住、有房租。
4.加快人民币走出去步伐,消化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随着我国外汇储备数额不断膨胀,外汇资产的货币风险和汇率风险,以及外汇管理的道德风险都会随之加大。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美元贬值,带动其他国家储备货币相继贬值,中国外汇储备的折价损失也在不断增大。
一是控制美国国债规模,外汇储备要多元化。中国要更关注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鉴于美元的相对贬值,应严格控制美元资产的存量规模,适时调整。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升值,可以加大对海外资产,如石油、煤炭等资源以及高科技产品的购买,并扩大直接投资及增持美国优质跨国大企业和国际组织的股票。
二是人民币汇率要更加有灵活性。尽管人民币具有长期升值趋势,但是短期内我国应该防止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单向大幅升值。必须完善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做市商制度,增加市场敏感度以及人民币双向波动的频率,不给国际热钱无风险套利机会,通过运用市场手段来遏制国际热钱的流入。
三是倡导国际货币制度安排,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以解决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问题。倡议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发展为超主权储备货币,并逐步替换现有储备货币即美元。
四是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中国经济、中国贸易的国际地位相匹配,保障巨额财富不因汇率变动流失。一要扩展货币互换的范围和增大货币互换的金额。以此,扩大人民币的实际使用范围和实际需求,扩大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二要加快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工作。利用中国作为全球贸易大国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选择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扩大人民币的实际使用范围,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为人民币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奠定坚实的基础。三要加大对金融危机中发生经济困难国家的支援和帮助。可通过政策性银行和一些商业银行,向困境中国家的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鼓励他们用人民币购买我国中小企业产品。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国际流通中的使用量。同时,消化掉我国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带来的挑战。
5.加快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压缩“三公”经费,留出财政政策调整的空间。面对当前国际热钱的冲击和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仅仅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每次只能产生短暂的效果,长期来看已是难以奏效。为克服通货膨胀和阻挡国际热钱冲击,根本的还是要解决长期的社会经济问题,通过对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压缩“三公”经费,留出财政政策调整的空间,来提高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政府决策能力。在目前的条件下,中国运用紧缩财政的方法克服货币政策的不足,没有政府改革的配套,不仅可能毫无效果,而且还会导致不断增加的社会矛盾。
参考文獻:
1.涂永红,戴稳胜.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带来了什么
2.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分析.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网站
3.林志远.2011国际金融形势和中国对策.北京观察,2011(1)
4.林海仁.美制“量化宽松”祸水必将殃及全球.价格与市场
5.于舟.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中国的对策.金融财税
6.李永刚.重视应对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环球经济,2011(3)
7.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10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
(作者单位: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责编:若佳)
关键词:量化宽松 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 影响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69-02
一、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
量化宽松(QE:Quantitative Easing)一词是日本央行2001年提出的,所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刻意向银行体系注入超额资金,包括大量印钞或者买入政府、企业债券等让基准利率维持在零的途径,为经济体系创造新的流动性,以鼓励开支和借贷的货币政策。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推出了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QE1),通过这项政策美联储购买政府支持企业房利美、房地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还将购买由“两房”、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所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到2010年3月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结束的时候,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已经购买了125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3000亿美元的美国政府证券和1750亿美元的机构证券,累计投放了17250亿美元左右的基础货币。2010年11月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继续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QE2),在2011年中期以前以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投放60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平均每月投放75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并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的低水平上。
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造成我国外汇储备额大增、国际热钱数量急剧增加。
美国实行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后,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从2009年1月份的19134.56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1974.91亿美元,增加了12840.35亿美元,增长率达到了67%,季度增长量达1280多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国际贸易中的的贸易顺差,另一个就是境外资金净流入,包括:直接投资净流入、境外投资收益、境外上市融资和所谓的“热钱”,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10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分析,国际“热钱”在经过2009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短暂调整后,在2010年开始大举进入率先经济复苏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中国,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仅2010年一年经过测算就有755亿美元热钱流入中国境内,比2009年增加464亿美元,增长率达到约160%。
2.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美元供给数量增加,造成美元贬值,其他货币相应的被动增值。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从去年4月份开始人民币经历了约3个月的汇率稳定后,终于经受不住美元泛滥的冲击开始了持续贬值的过程,到2011年7月30日,已经变成了6.4371。仅仅1年多的时间,就升值了约0.4,升值幅度和速度都超过了人们的预期。如果美联储继续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种升值趋势,如果政府不加干预还会继续下去。
3.造成国际油价攀升传导到国内石油市场,油价高位运行。
2008年底,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原油价格下降到低点40.26美元/桶。在各国实施政策救助经济后,国际原油价格开始持续攀升,到2010年4月份达到了85.84美元/桶,到2011年上半年,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影响,石油价格重新回到100美元/桶,并且有持续上涨趋势。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我国汽油价格也在持续上升,截至2011年7月份,我国93#汽油价格达到历史高位7.49元/升,大大增加了我国交通运输业及相关行业的成本。
4.造成中国CPI、PPI持续上涨。从上图可以看出:从2009年11月份,我国CPI、PPI超过零点以后,持续攀升,到2011年5月份CPI同比上涨5.5%创年内新高,PPI也上涨6.8%,专家预计这种上涨趋势还将在下半年持续下去。
三、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传导机制
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国际上大宗商品如石油、农产品、有色金属等都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供给的增加将从两个方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影响:一方面美元供给增加导致美元汇率的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将会上升。另一方面美元供给增加将带动对大宗商品的投机,从而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对于我国来讲价格传导主要是通过国际原油和资源类产品来实现的,我国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对交通运输都有很大的依赖,国际原油价格飙升首先导致运输成本的增加。2008年底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40.26美元飙升到2010年的接近90美元,直至2011年突破100美元,并有持续上升趋势。中国农产品的价格构成中,运输成本、动力成本和化肥农药的成本最大,因此,对国际燃油价格的变化最敏感。这就使得中国农副产品的价格随着运输成本和农产品的价格一起飙升,直接导致生活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透过工资影响其他产业,特别是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成本,产生连锁反应,造成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给中国带来输入型的通货膨胀。
2.利率传导。美国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衰退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先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并在2010年出现通货膨胀风险,这使得它们不得不收缩货币供给量以压抑通货膨胀。例如,进入2010年以后,中国已经多次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和基准利率,这一措施使得中国不仅利率高于美国,而且投机和投资机会多于美国。在这种情况下,充足的美元供给和很低的美元利率使国际投机资本泛滥,它们大规模流进中国投机房地产和金融资产,催化资产泡沫,对我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3.汇率传导。在当今这种国际货币体制之下,美元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将导致美元汇率贬值,相应地其他国家货币就会面临升值压力。对于中国来说,除了受到这个原因导致的本币货币升值压力以外,还受到国际投机资本流进导致的本币升值压力。这是因为,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美元继续保持极低的利率和贬值的趋势,迫使美元持有者采取行动规避汇率风险,经济增长显著而且具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中国首当其冲,最容易成为热钱冲击的对象。国际投机资本流入将带来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增加或这些国家货币需求的增加,使得中国货币汇率升值。为平衡汇率,中国政府不得不卖出本币买进美元,从而导致本币供给增加。这样,美元供给的增加通过外汇交易传递着通货膨胀。
四、应对之策
1.严密监控国际投机资本,多措并举,化解风险,引导投向实体经济。为防范和化解“热钱”流动的冲击,外汇管理部门要密切监控跨境资本流动。一是继续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对“热钱”可能违规流入的重点渠道、重点主体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检查,保持对违规资金流入的高压打击态势。二是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的合规性监管。结合检查中发现的监管漏洞,及时研究加以完善。同时督促市场主体增强风险意识,提高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三是综合运用宏观审慎和资本管制等调控政策,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提高套利资金流入成本。四是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并完善应急预案,研究对过度流入的领域予以适当控制或采取一些非常规的应急措施。五是加强政策协调,发挥部门监管合力,提高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有效性。六是继续大力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不断丰富人民币外币避险产品。七是采用税收、资本控制等政策引导其投向实体经济。
2.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升级消化掉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热钱大量涌进之后,人民币升值压力超过以往,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会降低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利润薄的出口企业破产。为了保护出口,需要采取人民币贬值或者至少不能升值的选择。但另一方面,美元贬值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高涨,中国现在对进口原油和进口农产品已经有了很大的依赖,为了降低进口成本和克服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就需要加快人民币的对外升值。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靠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转变。
一是调整出口结构,要主动转移或淘汰低附加值出口加工产品,鼓励发展高端出口产品,使中国的出口商品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并为美国及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后,能够在新一轮的出口高涨中顺利实现出口升级做好准备。
二是加快能源战略调整,节约能源消耗,增加自给供应,同时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低碳新能源的发展,鼓励节能环保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一方面新兴产业代表了经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这种调整也能消化掉大宗能源产品带来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3.将物价作为重点管理对象,加大菜篮子建设,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并对资本类产品加大行政调节力度。
一是改变目前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状,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生活压力。当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分配差距过大,与当地经济消费水平严重脱节,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收入分配政策调整。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切好蛋糕,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生活幸福指数,防止因通货膨胀,财富流失、生活质量下降现象的发生。
二是抓好居民菜篮子建设,加大日用品生产供给。物价上升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供给不足。为此,必须加大人民生活用品的生产供给,在税收、物流等方面加大对日用品生产供给企业的政策优惠措施,及时进行补贴,消化掉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多为居民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
三是多种措施并举,综合运用货币、财政及其他经济政策,防止资本类产品的经济泡沫。例如在住房建设方面:一方面利用经济手段调节资金的流向,同时也要利用行政手段加对国家限购政策的执行;另一方面加大保障房和公租房建设力度,保障低收入者和刚就业者有房住、有房租。
4.加快人民币走出去步伐,消化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随着我国外汇储备数额不断膨胀,外汇资产的货币风险和汇率风险,以及外汇管理的道德风险都会随之加大。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美元贬值,带动其他国家储备货币相继贬值,中国外汇储备的折价损失也在不断增大。
一是控制美国国债规模,外汇储备要多元化。中国要更关注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鉴于美元的相对贬值,应严格控制美元资产的存量规模,适时调整。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升值,可以加大对海外资产,如石油、煤炭等资源以及高科技产品的购买,并扩大直接投资及增持美国优质跨国大企业和国际组织的股票。
二是人民币汇率要更加有灵活性。尽管人民币具有长期升值趋势,但是短期内我国应该防止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单向大幅升值。必须完善人民币外汇市场的做市商制度,增加市场敏感度以及人民币双向波动的频率,不给国际热钱无风险套利机会,通过运用市场手段来遏制国际热钱的流入。
三是倡导国际货币制度安排,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以解决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系列问题。倡议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发展为超主权储备货币,并逐步替换现有储备货币即美元。
四是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中国经济、中国贸易的国际地位相匹配,保障巨额财富不因汇率变动流失。一要扩展货币互换的范围和增大货币互换的金额。以此,扩大人民币的实际使用范围和实际需求,扩大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二要加快跨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工作。利用中国作为全球贸易大国的地位,在国际贸易中选择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扩大人民币的实际使用范围,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为人民币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奠定坚实的基础。三要加大对金融危机中发生经济困难国家的支援和帮助。可通过政策性银行和一些商业银行,向困境中国家的企业发放人民币贷款,鼓励他们用人民币购买我国中小企业产品。逐步扩大人民币在国际流通中的使用量。同时,消化掉我国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带来的挑战。
5.加快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压缩“三公”经费,留出财政政策调整的空间。面对当前国际热钱的冲击和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仅仅通过货币政策的调节每次只能产生短暂的效果,长期来看已是难以奏效。为克服通货膨胀和阻挡国际热钱冲击,根本的还是要解决长期的社会经济问题,通过对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压缩“三公”经费,留出财政政策调整的空间,来提高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政府决策能力。在目前的条件下,中国运用紧缩财政的方法克服货币政策的不足,没有政府改革的配套,不仅可能毫无效果,而且还会导致不断增加的社会矛盾。
参考文獻:
1.涂永红,戴稳胜.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带来了什么
2.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分析.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网站
3.林志远.2011国际金融形势和中国对策.北京观察,2011(1)
4.林海仁.美制“量化宽松”祸水必将殃及全球.价格与市场
5.于舟.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下中国的对策.金融财税
6.李永刚.重视应对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环球经济,2011(3)
7.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2010年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
(作者单位: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