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谋划实施‘大湾区’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宁波拥有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三大湾区,在发展湾区经济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协同推进三大湾区建设,提升宁波参与杭州湾大湾区建设的整体效应,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宁波湾区统筹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宁波已经初步具备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优势突显的战略地位。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宁波是长江经济带“龙头龙眼”和“一路一带”战略支点,在改革开放全局中拥有重要的作用;从湾区经济层面看,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和沿海开放大通道在宁波形成黄金十字交叉,战略叠加效应明显;从城市竞合层面看,上海正在“南下临海”,杭州加快“东进向湾”,宁波也在推进“一核两翼、两带三湾”的战略布局中“东进北上”。这样,上海“南下”、杭州“东进”、宁波“东进”,三大区域在战略上共向齐发、融合支撑,形成拱卫大湾区犄角闭环之势。
拥海抱湾的东方大港。宁波舟山港对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对内可直接辐射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目前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开通了232条航线。2017年,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的港口。
扎实雄厚的产业基础。宁波是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国唯一的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作为浙江开放功能区最集中的城市,宁波拥有11家国家级产业与开放平台,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石化生产基地和新材料基地,拥有“中国模具之都”等9个中国唯一的行业之都称号,并诞生了140余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
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记载海上古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近代以来,这里走出了蜚声世界的“宁波帮”。目前,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宁波帮”人士已达百万之多。改革开放后,宁波人靠着“政策、机遇、港口”等优势,再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了“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
宁波湾区统筹协同发展的重点措施
推进宁波湾区发展,就是要建设“三区”、打造“三湾”,即建设沪甬合作示范区、“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湾区经济先行区,打造杭州湾区域成为“智能经济发展湾”,打造象山湾区域成为“国际海洋休闲湾”,打造三门湾区域成为“新兴产业集聚湾”,全面推动宁波湾区成为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港湾产城人融合的战略基地和蓝色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以思想解放推进机制协同。一是建立湾区开发跨区域协调的工作机制。建议在整合精简各类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宁波湾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分管领导及部门参加,强化发展定位、明确区域功能,协调解决湾区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建立运转高效、协调有力的开发机制。建议由市级层面统筹推进事关大湾区全局的重大功能性平台建设,由区县(市)级政府运作一般性的区域性平台,并做好跨区域的制度安排和项目谋划。三是建立区域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建议研究制定产业准入目录,通过跨区域共享监测信息,建立健全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并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和环保基金。
以集核引领推进区域协同。一是以国际化、现代化为依托促进高端要素集聚。推进东部新城、滨海新城、姚江新城、空港新城等十大新城建设,并在绕城高速以内实施“拆迁清零、城建清盘、城市清爽”三大专项行动,切实提升城市硬件品质;依托老外滩等特色文化区块吸引和集聚一批国际性机构,举办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引进高品质国际文化巡演、国际性会议,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二是优化城市开发体制机制。以国内先进地区为鉴,探索优化体制机制。比如,可借鉴杭州等地,对中心城区土地资源在收购、规划、招拍挂、前期做地、招商引资、融资担保等方面实行“六统一”,区县(市)负责属地服务和社会管理;也可参照深圳等地,实施大部制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以港口提级推进开放协同。一是创建宁波舟山自由贸易港。以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契机,积极争创自由贸易港。重点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建设塑料、液体化工、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群,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多商品定价和交易中心。二是完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争取设立宁波铁路口岸,建设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服务和提升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中欧和中亚班列、宁波舟山港—浙赣湘(渝川)集装箱海铁公多式联运发展水平;建立宁波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积极推进国家海铁联运示范通道建设;加快宁波机场三期项目建设,争创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三是加强国际港口合作,提升港口物流、贸易、航运服务功能。重点提升“海丝指数”国际影响力,完善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NCFI)、海上丝路贸易指数体系(STI),推动中国—中东欧贸易指数等新指数研发;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合作,拓展全球班轮航线网络。
以创新驱动推进产业协同。一是打造高端平台。立足杭州湾区域的基础优势,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汽车、智能电器等产业,全面对接上海科创资源,打造“智能经济发展湾”和“滬甬合作示范区”;加快推进宁波高新区扩容和分园建设,高水平建设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等载体,构筑一批产业大平台。二是集聚高端院所。在梅山、杭州湾等地谋划布局若干层次高、规模大的国际化高教城,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通过“引进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全面推动宁波高等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集聚高端人才。争创全国重点区域中国“绿卡”先行先试通道,设立国际人才招募基金,完善面向国际人才群体的社会公共服务;谋划推动人才“一卡通”政策,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对引才留才提供更大力度支撑。
以立体成网推进交通协同。一是加快推动宁波杭州湾区域主动融入上海都市圈。尽早启动沪嘉甬铁路、环杭州湾快速通道和城际铁路等重大对外通道规划建设,增强对外辐射能力。二是加快象山港、三门湾区域内联外接大交通网络建设。做好宁波至象山城际铁路的前期谋划,推进三门湾东南西方向大通道建设,谋划推进田湾山岛码头、三门湾铁路、象山港二通道等前期工作,切实增强宁波对台州、温州的辐射力。三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的综合枢纽建设。谋划宁波第二绕城高速的建设工作,完善湾区极核区域的快速交通网络;布局宁波西站等一批大型铁路综合枢纽,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高效便捷换乘;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功能,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的网络布局,实施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城市开发。
以生态文化推进环境协同。一是划定规划高线。高水平进行项目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快完善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体系。同时,做好规划的上下衔接,尤其是对接做好涉海功能区划的调整工作。二是不碰生态红线。在进一步明确湾区定位的基础上,制订适应现行管理体制要求的产业准入目录和管理标准,明确环境保护、土地和海域利用、海岸带整治修复等要求。三是构筑品质长线。围绕“国际海洋休闲湾”建设,谋划建设象山港国家海湾公园;整合句章古城、姚江河姆渡等资源,建设宁波运河文化与海丝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学习借鉴上海等地先进理念,优化提升宁波城市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推进城市快速度、高品质的开发。
责任编辑:李 乾
宁波湾区统筹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宁波已经初步具备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优势突显的战略地位。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宁波是长江经济带“龙头龙眼”和“一路一带”战略支点,在改革开放全局中拥有重要的作用;从湾区经济层面看,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和沿海开放大通道在宁波形成黄金十字交叉,战略叠加效应明显;从城市竞合层面看,上海正在“南下临海”,杭州加快“东进向湾”,宁波也在推进“一核两翼、两带三湾”的战略布局中“东进北上”。这样,上海“南下”、杭州“东进”、宁波“东进”,三大区域在战略上共向齐发、融合支撑,形成拱卫大湾区犄角闭环之势。
拥海抱湾的东方大港。宁波舟山港对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对内可直接辐射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目前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开通了232条航线。2017年,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的港口。
扎实雄厚的产业基础。宁波是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国唯一的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作为浙江开放功能区最集中的城市,宁波拥有11家国家级产业与开放平台,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石化生产基地和新材料基地,拥有“中国模具之都”等9个中国唯一的行业之都称号,并诞生了140余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
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记载海上古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近代以来,这里走出了蜚声世界的“宁波帮”。目前,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宁波帮”人士已达百万之多。改革开放后,宁波人靠着“政策、机遇、港口”等优势,再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了“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
宁波湾区统筹协同发展的重点措施
推进宁波湾区发展,就是要建设“三区”、打造“三湾”,即建设沪甬合作示范区、“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湾区经济先行区,打造杭州湾区域成为“智能经济发展湾”,打造象山湾区域成为“国际海洋休闲湾”,打造三门湾区域成为“新兴产业集聚湾”,全面推动宁波湾区成为陆海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港湾产城人融合的战略基地和蓝色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以思想解放推进机制协同。一是建立湾区开发跨区域协调的工作机制。建议在整合精简各类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宁波湾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分管领导及部门参加,强化发展定位、明确区域功能,协调解决湾区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建立运转高效、协调有力的开发机制。建议由市级层面统筹推进事关大湾区全局的重大功能性平台建设,由区县(市)级政府运作一般性的区域性平台,并做好跨区域的制度安排和项目谋划。三是建立区域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建议研究制定产业准入目录,通过跨区域共享监测信息,建立健全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并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和环保基金。
以集核引领推进区域协同。一是以国际化、现代化为依托促进高端要素集聚。推进东部新城、滨海新城、姚江新城、空港新城等十大新城建设,并在绕城高速以内实施“拆迁清零、城建清盘、城市清爽”三大专项行动,切实提升城市硬件品质;依托老外滩等特色文化区块吸引和集聚一批国际性机构,举办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引进高品质国际文化巡演、国际性会议,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二是优化城市开发体制机制。以国内先进地区为鉴,探索优化体制机制。比如,可借鉴杭州等地,对中心城区土地资源在收购、规划、招拍挂、前期做地、招商引资、融资担保等方面实行“六统一”,区县(市)负责属地服务和社会管理;也可参照深圳等地,实施大部制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以港口提级推进开放协同。一是创建宁波舟山自由贸易港。以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契机,积极争创自由贸易港。重点加快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建设塑料、液体化工、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群,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多商品定价和交易中心。二是完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争取设立宁波铁路口岸,建设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服务和提升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中欧和中亚班列、宁波舟山港—浙赣湘(渝川)集装箱海铁公多式联运发展水平;建立宁波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积极推进国家海铁联运示范通道建设;加快宁波机场三期项目建设,争创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三是加强国际港口合作,提升港口物流、贸易、航运服务功能。重点提升“海丝指数”国际影响力,完善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NCFI)、海上丝路贸易指数体系(STI),推动中国—中东欧贸易指数等新指数研发;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合作,拓展全球班轮航线网络。
以创新驱动推进产业协同。一是打造高端平台。立足杭州湾区域的基础优势,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汽车、智能电器等产业,全面对接上海科创资源,打造“智能经济发展湾”和“滬甬合作示范区”;加快推进宁波高新区扩容和分园建设,高水平建设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等载体,构筑一批产业大平台。二是集聚高端院所。在梅山、杭州湾等地谋划布局若干层次高、规模大的国际化高教城,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通过“引进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全面推动宁波高等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集聚高端人才。争创全国重点区域中国“绿卡”先行先试通道,设立国际人才招募基金,完善面向国际人才群体的社会公共服务;谋划推动人才“一卡通”政策,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对引才留才提供更大力度支撑。
以立体成网推进交通协同。一是加快推动宁波杭州湾区域主动融入上海都市圈。尽早启动沪嘉甬铁路、环杭州湾快速通道和城际铁路等重大对外通道规划建设,增强对外辐射能力。二是加快象山港、三门湾区域内联外接大交通网络建设。做好宁波至象山城际铁路的前期谋划,推进三门湾东南西方向大通道建设,谋划推进田湾山岛码头、三门湾铁路、象山港二通道等前期工作,切实增强宁波对台州、温州的辐射力。三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的综合枢纽建设。谋划宁波第二绕城高速的建设工作,完善湾区极核区域的快速交通网络;布局宁波西站等一批大型铁路综合枢纽,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高效便捷换乘;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功能,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的网络布局,实施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的城市开发。
以生态文化推进环境协同。一是划定规划高线。高水平进行项目布局和功能定位,加快完善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体系。同时,做好规划的上下衔接,尤其是对接做好涉海功能区划的调整工作。二是不碰生态红线。在进一步明确湾区定位的基础上,制订适应现行管理体制要求的产业准入目录和管理标准,明确环境保护、土地和海域利用、海岸带整治修复等要求。三是构筑品质长线。围绕“国际海洋休闲湾”建设,谋划建设象山港国家海湾公园;整合句章古城、姚江河姆渡等资源,建设宁波运河文化与海丝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学习借鉴上海等地先进理念,优化提升宁波城市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推进城市快速度、高品质的开发。
责任编辑:李 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