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到过康定北部的高原吗?如果没有,一定去走走。高原蓝蓝的天空,金色的太阳,盛开的鲜花,香甜的糍粑……定会使你流连,令你陶醉。
康定——花一般的城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你也许听过这首《康定情歌》。康定比这首歌里唱的更美,更富有诗意。
坐汽车从成都出发,穿过辽阔的川西平原,沿着翡翠般的青衣江爬上云遮雾绕的二郎山,前面是万仞雪峰,大渡河宛如一条白色的飘带,缠山绕谷,从二郎山下飘过,河上隐约可见一座铁索桥,这就是著名的泸定桥。从这里沿着白浪飞溅的折多河上行两小时,便到康定了。
人们把康定叫作“花一般的城”,一点也不过分。你看,那阳台上、窗台上、折多河两岸的石栏杆上,都栽着花,还有跑马山上的杜鹃花、羊角花和达玛花,真是处处开遍鲜花,不是春天,胜似春天。
跑马山藏名叫“登妥纳”,意思是长满了小草的山。跑马山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山泉在青草覆盖的山沟里缓缓流淌,松林宛如绿色的帐篷,坐在这样的“帐篷”里,坐在这样的“地毯”上休息或野餐,真是别有风味。在跑马山与郭达山之间,不时冒出一股雾来,白得像团雪,轻得像条哈达,悄悄地飘向跑马山,缠绕着山头,久久不肯离去。
从跑马山下来,一定得从公主桥上走过。它横跨在折多河上,宛如一道彩虹,将两岸的市区连在一起。据说,文成公主经青海到拉萨那天,有个老阿爸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群汉族姑娘簇拥着一位仙女走上这座桥,并朝拉萨方向走去。于是,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就把这座桥唤作“公主桥”了。
德格——峡谷中的文化宝库
从康定出发,翻过残雪未消的折多山,跨过美丽的塔台草原,便是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炉霍新城。由这里溯鲜水河而上,越过雀儿山,就到了高原上的文化古城——德格。
德格坐落在青山绿水的峡谷中,一条山泉穿城而过,汇入奔腾不息的夕河。新式建筑群耸立于古老的藏房中,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县城后的山坡上,有一座古堡式的建筑,红墙上窗户洞开,土垫的屋顶平坦宽阔,中央和四角都飘着经幡,颇引人注目,这就是高原上最大的巴孔——德格印经院。它的楼下是点着酥油灯、供着佛像的经堂,佛像前的花瓶里插满了鲜花,经堂里还有信徒们敬献的酥油、啥达和首饰等。楼上才是收藏书版和印刷经书的地方。一间间房屋里,书架林立,放满了书版。书版是用桦木刻成的,每块3寸来宽,1尺多长,一端留有握柄。据介绍,这里共藏有书版21.7万多块,以佛学、医学、文学、哲学、数学、天文、历史、音乐、美术、工艺等书版最多,是藏族的文化宝库之一。
书版收藏室中间的平台上是印刷车间。每年夏、秋季节,从附近农村招来季节工,赶印书籍,因为其他季节油墨冻结不能印刷。印刷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先在书版上用特制的刷子刷上墨汁,然后在书版上铺纸,再用干刷子在纸上刷,一页书便印出来了。之后,晾干,装订成册。西藏、北京、南京、青海、甘肃、云南等省市和甘孜、阿坝等地的活佛、大喇嘛、头人、研究民族史学者、牧民,甚至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的有关人士,都要来这里订印。这样一来,印经院就更热闹繁忙了。
这个古老的印经院,是250年前由德格第十二代土司却吉·登巴泽仁建立的。他从自己管辖的区域内采集刻书用的桦木,聘请了八帮寺曾留学印度数十年的佛教学者,把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的全部著作加以整理,并从金沙江两岸征来刻版差民数十人,以师带徒,发展到四五百人,将整理出来的著作和藏族传统典籍刻成书版。却吉·登巴泽仁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继承了父业,进而将印度学者的著作和流传在藏区的书籍加以整理,编纂成书,刻成书版。
解放后,德格印经院专门成立了管理所,收集和整理失散在民间的经版,古老的印经院在发展藏族文化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
康定——花一般的城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你也许听过这首《康定情歌》。康定比这首歌里唱的更美,更富有诗意。
坐汽车从成都出发,穿过辽阔的川西平原,沿着翡翠般的青衣江爬上云遮雾绕的二郎山,前面是万仞雪峰,大渡河宛如一条白色的飘带,缠山绕谷,从二郎山下飘过,河上隐约可见一座铁索桥,这就是著名的泸定桥。从这里沿着白浪飞溅的折多河上行两小时,便到康定了。
人们把康定叫作“花一般的城”,一点也不过分。你看,那阳台上、窗台上、折多河两岸的石栏杆上,都栽着花,还有跑马山上的杜鹃花、羊角花和达玛花,真是处处开遍鲜花,不是春天,胜似春天。
跑马山藏名叫“登妥纳”,意思是长满了小草的山。跑马山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山泉在青草覆盖的山沟里缓缓流淌,松林宛如绿色的帐篷,坐在这样的“帐篷”里,坐在这样的“地毯”上休息或野餐,真是别有风味。在跑马山与郭达山之间,不时冒出一股雾来,白得像团雪,轻得像条哈达,悄悄地飘向跑马山,缠绕着山头,久久不肯离去。
从跑马山下来,一定得从公主桥上走过。它横跨在折多河上,宛如一道彩虹,将两岸的市区连在一起。据说,文成公主经青海到拉萨那天,有个老阿爸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群汉族姑娘簇拥着一位仙女走上这座桥,并朝拉萨方向走去。于是,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就把这座桥唤作“公主桥”了。
德格——峡谷中的文化宝库
从康定出发,翻过残雪未消的折多山,跨过美丽的塔台草原,便是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炉霍新城。由这里溯鲜水河而上,越过雀儿山,就到了高原上的文化古城——德格。
德格坐落在青山绿水的峡谷中,一条山泉穿城而过,汇入奔腾不息的夕河。新式建筑群耸立于古老的藏房中,在夕阳下闪闪发光。县城后的山坡上,有一座古堡式的建筑,红墙上窗户洞开,土垫的屋顶平坦宽阔,中央和四角都飘着经幡,颇引人注目,这就是高原上最大的巴孔——德格印经院。它的楼下是点着酥油灯、供着佛像的经堂,佛像前的花瓶里插满了鲜花,经堂里还有信徒们敬献的酥油、啥达和首饰等。楼上才是收藏书版和印刷经书的地方。一间间房屋里,书架林立,放满了书版。书版是用桦木刻成的,每块3寸来宽,1尺多长,一端留有握柄。据介绍,这里共藏有书版21.7万多块,以佛学、医学、文学、哲学、数学、天文、历史、音乐、美术、工艺等书版最多,是藏族的文化宝库之一。
书版收藏室中间的平台上是印刷车间。每年夏、秋季节,从附近农村招来季节工,赶印书籍,因为其他季节油墨冻结不能印刷。印刷还是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先在书版上用特制的刷子刷上墨汁,然后在书版上铺纸,再用干刷子在纸上刷,一页书便印出来了。之后,晾干,装订成册。西藏、北京、南京、青海、甘肃、云南等省市和甘孜、阿坝等地的活佛、大喇嘛、头人、研究民族史学者、牧民,甚至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的有关人士,都要来这里订印。这样一来,印经院就更热闹繁忙了。
这个古老的印经院,是250年前由德格第十二代土司却吉·登巴泽仁建立的。他从自己管辖的区域内采集刻书用的桦木,聘请了八帮寺曾留学印度数十年的佛教学者,把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的全部著作加以整理,并从金沙江两岸征来刻版差民数十人,以师带徒,发展到四五百人,将整理出来的著作和藏族传统典籍刻成书版。却吉·登巴泽仁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继承了父业,进而将印度学者的著作和流传在藏区的书籍加以整理,编纂成书,刻成书版。
解放后,德格印经院专门成立了管理所,收集和整理失散在民间的经版,古老的印经院在发展藏族文化方面做出了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