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说教材
首先:说课标。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会考考纲要求是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
其次: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学习了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后,重新审视探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部分内容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历史事实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第二层,以汉字和史学典籍为见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第三层,以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史实,说明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紧迫性和根本要求。三部分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丝丝入扣。
再次: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汉字和史学典籍 ;文字的作用、意义;史学典籍。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课外探究、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
最后: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确立的依据是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才能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难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因为这部分是本框的落脚点,同时又是一个实践很强的问题,对学生说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我国文化辉煌灿烂的历史还是有一定的探究兴趣。但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较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有的冷眼相看,甚至采取蔑视和逆反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从事实出发,少喊口号,采用学生搜集整理,老师辩证分析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三、教学方法
为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我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一)直观演示法(二)情景教学法 (三)历史对比法:(四)合作探究法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比较、分析归纳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课前准备。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关于有关四大文明古国古老文明的知识;中国各朝代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突出成就。
第二步:堂教学过程。也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内容,我将从导入、课堂探究、课堂小结、思维拓展及课后作业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说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爱在西元前》,学生欣赏歌曲后根据歌词提出探究问题。学生回答老师概括古巴比伦是古老文明发祥地但已经消失,文字是楔形文字等。然后展示学生搜集的四大文明古国的材料进入新课的讲授。
此处环节设计的原因是: 周杰伦是高中生非常喜欢的歌手,这首歌对于他们而言也属于耳熟能详,将这首歌引入教学契合学生实际,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学习
1、在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首先由学生分小组展示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突出成就。教师在学生搜集材料的基础上总结,并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解决第一个重点问题——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板书)
设计理念是此处相关知识学生在历史中都已经接触过,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对知识的多方位的理解。此处教师展示奥运开幕式精彩图片,通过对丝绸之路、昆曲、京剧的欣赏,从情感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
2、为了解决第二个重点问题源远流长的两个见证。(板书)我采用了以下突破方式:利用《爱在西元前》的歌词“用楔形文字 刻下了永远”和余光中的话两则材料提出探究问题两个。引导学生理解文字的重要作用。然后由楔形文字引到我们的象形文字(以幻灯片展示)以及我们文字的演变过程。完成对见证之一的学习。
然后我以小调查的方式展开见证之二的学习:“同学们对你们的家谱了解多少?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后从家谱对家族的重要性延伸到史书对于国家的重要性,顺利完成对史书典籍的理解把握。然后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完成史书典籍相关知识点的学习。
完成对重点部分的学习后,学生完成对应练习。
对于重点部分教学我的设计理念是: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但知识相对简单。最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能够实现学生情感上的升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此处考试基本以选择题为主,难度不大,所以在重点知识进行完之后,直接巩固,已达成知识目标。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突破最后一个知识,我给学生展示了史诗电影《圆明园》的相关片段,学生在感受灿烂的文化后展示圆明园被毁之后的情景,并配以忧伤的音乐。圆明园在哭泣,中华文化在哭泣,我们祖先几代人的努力付之东流,我国的青铜器、瓷器、书画等2万多件躺在大英博物馆里,中国历代名画、编钟等3万多件古董在法国的枫丹白露宫……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只能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2009年春,法国佳士伯拍卖行还在公开拍卖中国的鼠首和兔首。
通过强烈的对比,结合前面所学文化发展影响因素学生探究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和表现。(板书)
此处整体气氛会比较低沉,展示学生搜集当代中华文化的发展的图片,形成鲜明对比并结合课本思考:怎样重铸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设计理念:作为本课的难点,必须要以学生的情感投入升华为突破点,调动学生的情绪后采用复习法图片展示法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本框题内容的落脚点。
五、课堂小结
我们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在为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而骄傲自豪的同时,更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思维拓展和课后作业
阅读材料: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秘密
为什么那么多历史悠久的文化全灭亡了,而中华文明却一直活到今天?她到底凭借哪些力量得以延续至今?
第一,统一而延续永久的文字系统。我认为这是中华文明没有灭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原因。字的灭亡,意味着文明载体的死亡。
第二,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因为在古代,一种文明超越边界,变成军事工具,要在不同地方落根,这个文明就很难存活。中国没有发动过这样的军事远征,为文明的延续保留了实力。
第三,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灭亡,还在于它一直处于有序状态。“有序”的代价是使得整个国家比较保守,不太自由,但“有序”的同时也使得中华文明避免了“无序化耗损”(熵)得以有效延续。
第四,中华文明以“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避免了长时间陷入极端主义。中庸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弹性哲学,它对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保持着一种宽容的接纳,有针对性的处置。国外有些地区的文明深受原教旨主义,即基本教义派的毒害,用极端的方式解释自己宗教当中的某些教义。这一点中华文明有很大的不同 .
当我看到和中华文明同年龄的文明逐一消失在废墟之间,就觉得我们的祖先真不容易。
余秋雨教授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演讲(节选)
必做题:以课本知识为主,结合老师所给材料回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哪些原因?
探究:(选做题)
问题一:通过课前准备的中国的地理位置讨论余秋雨的观点的合理性。(特别是第一第二要点)
问题二:中华文化优劣之我见!
问题三:中华文化真的没有中断吗?
设计理念: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特别对于人文学科,探究、质疑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设计了上面这个题目作为思维拓展和课后作业,目的一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二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思维,三是希望学生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所以课前组织学生花较多的时间收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见证的相关知识点挖掘不够;材料的过多补充可能会冲淡重点。问题设计仍不够科学,学生评价方法及措施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等。
首先:说课标。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会考考纲要求是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
其次: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学习了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后,重新审视探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部分内容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历史事实说明中华文化具有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第二层,以汉字和史学典籍为见证,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第三层,以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史实,说明再创中华文化辉煌的紧迫性和根本要求。三部分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丝丝入扣。
再次: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汉字和史学典籍 ;文字的作用、意义;史学典籍。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课外探究、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学习智慧、时代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
最后: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确立的依据是学生只有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才能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难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因为这部分是本框的落脚点,同时又是一个实践很强的问题,对学生说有一定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我国文化辉煌灿烂的历史还是有一定的探究兴趣。但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较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有的冷眼相看,甚至采取蔑视和逆反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从事实出发,少喊口号,采用学生搜集整理,老师辩证分析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三、教学方法
为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我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一)直观演示法(二)情景教学法 (三)历史对比法:(四)合作探究法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比较、分析归纳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课前准备。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关于有关四大文明古国古老文明的知识;中国各朝代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突出成就。
第二步:堂教学过程。也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内容,我将从导入、课堂探究、课堂小结、思维拓展及课后作业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说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爱在西元前》,学生欣赏歌曲后根据歌词提出探究问题。学生回答老师概括古巴比伦是古老文明发祥地但已经消失,文字是楔形文字等。然后展示学生搜集的四大文明古国的材料进入新课的讲授。
此处环节设计的原因是: 周杰伦是高中生非常喜欢的歌手,这首歌对于他们而言也属于耳熟能详,将这首歌引入教学契合学生实际,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学习
1、在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首先由学生分小组展示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突出成就。教师在学生搜集材料的基础上总结,并通过幻灯片展示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解决第一个重点问题——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板书)
设计理念是此处相关知识学生在历史中都已经接触过,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对知识的多方位的理解。此处教师展示奥运开幕式精彩图片,通过对丝绸之路、昆曲、京剧的欣赏,从情感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
2、为了解决第二个重点问题源远流长的两个见证。(板书)我采用了以下突破方式:利用《爱在西元前》的歌词“用楔形文字 刻下了永远”和余光中的话两则材料提出探究问题两个。引导学生理解文字的重要作用。然后由楔形文字引到我们的象形文字(以幻灯片展示)以及我们文字的演变过程。完成对见证之一的学习。
然后我以小调查的方式展开见证之二的学习:“同学们对你们的家谱了解多少?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后从家谱对家族的重要性延伸到史书对于国家的重要性,顺利完成对史书典籍的理解把握。然后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完成史书典籍相关知识点的学习。
完成对重点部分的学习后,学生完成对应练习。
对于重点部分教学我的设计理念是: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但知识相对简单。最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能够实现学生情感上的升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此处考试基本以选择题为主,难度不大,所以在重点知识进行完之后,直接巩固,已达成知识目标。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突破最后一个知识,我给学生展示了史诗电影《圆明园》的相关片段,学生在感受灿烂的文化后展示圆明园被毁之后的情景,并配以忧伤的音乐。圆明园在哭泣,中华文化在哭泣,我们祖先几代人的努力付之东流,我国的青铜器、瓷器、书画等2万多件躺在大英博物馆里,中国历代名画、编钟等3万多件古董在法国的枫丹白露宫……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只能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2009年春,法国佳士伯拍卖行还在公开拍卖中国的鼠首和兔首。
通过强烈的对比,结合前面所学文化发展影响因素学生探究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和表现。(板书)
此处整体气氛会比较低沉,展示学生搜集当代中华文化的发展的图片,形成鲜明对比并结合课本思考:怎样重铸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设计理念:作为本课的难点,必须要以学生的情感投入升华为突破点,调动学生的情绪后采用复习法图片展示法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本框题内容的落脚点。
五、课堂小结
我们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在为我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而骄傲自豪的同时,更应该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思维拓展和课后作业
阅读材料: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秘密
为什么那么多历史悠久的文化全灭亡了,而中华文明却一直活到今天?她到底凭借哪些力量得以延续至今?
第一,统一而延续永久的文字系统。我认为这是中华文明没有灭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原因。字的灭亡,意味着文明载体的死亡。
第二,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因为在古代,一种文明超越边界,变成军事工具,要在不同地方落根,这个文明就很难存活。中国没有发动过这样的军事远征,为文明的延续保留了实力。
第三,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灭亡,还在于它一直处于有序状态。“有序”的代价是使得整个国家比较保守,不太自由,但“有序”的同时也使得中华文明避免了“无序化耗损”(熵)得以有效延续。
第四,中华文明以“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避免了长时间陷入极端主义。中庸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弹性哲学,它对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保持着一种宽容的接纳,有针对性的处置。国外有些地区的文明深受原教旨主义,即基本教义派的毒害,用极端的方式解释自己宗教当中的某些教义。这一点中华文明有很大的不同 .
当我看到和中华文明同年龄的文明逐一消失在废墟之间,就觉得我们的祖先真不容易。
余秋雨教授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演讲(节选)
必做题:以课本知识为主,结合老师所给材料回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哪些原因?
探究:(选做题)
问题一:通过课前准备的中国的地理位置讨论余秋雨的观点的合理性。(特别是第一第二要点)
问题二:中华文化优劣之我见!
问题三:中华文化真的没有中断吗?
设计理念: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特别对于人文学科,探究、质疑精神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设计了上面这个题目作为思维拓展和课后作业,目的一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二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思维,三是希望学生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所以课前组织学生花较多的时间收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见证的相关知识点挖掘不够;材料的过多补充可能会冲淡重点。问题设计仍不够科学,学生评价方法及措施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