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媒体教学具有显而易见的魅力,是语文教学充满了情趣和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知识,善于捕捉使用多媒体教学契机,突破重难点,优化课堂结构。对引导学生自我创造,调动学生实践,具有积极作用。总之,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优化课堂结构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
1、利用录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声音是人类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而录音是一种贮存和提供音频信息的手段。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一老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放录音,学生聆听课文录音,心潮会随着作者的情感激流而澎湃,一种民族自豪感会从心底油然而生,学生听完录音,对邱少云那种严守钢铁般的纪律和顾全大局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从而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课文录音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听录音无声读,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试着读……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利用投影教学,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投影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只要运用得当,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不仅画面生动而且文字优美,但小学生无法通过形象的对比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水投影片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受漓江的特点。
二、 利用多媒体,解决课文重难点
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把握,从而突然突破学习的重难点。《蝙蝠与雷达》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了解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相当难度的,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以下的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只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声音,碰上一棵大树,反射回来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展示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嘴变成雷达、天线、耳朵变成接收器,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蝙蝠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而发展的,这一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课文学习的难点在生动有趣的动画片观看中得到了有效的突破,一节语文课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三、 激活思维,提高学生注意力,想象力
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动静结合,声形并茂,能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迅速转化为有意注意。如:我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首先,用录像播放一个片断:西沙群岛的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海面上波光粼粼,如像亿万颗彩色的珠子在滚动,海底里有山崖、峡谷,海参在蠕动,还有大龙虾在爬行……这些奇妙的景物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快就被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所吸引。此时,我进行配乐叙述:在我国的南海上,那里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戏的鱼群、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岛上有葱茏的树木、茫茫的沙滩、丰富的水产和矿藏,真是风光如画,物产丰富,她像一串珍珠在南海上闪耀着光芒,同学们想到那儿去游览吗?学生边眼观画面,边听其中之解说,深深地陶醉于西沙群岛的五彩缤纷,千姿万态的神奇世界中,产生新奇感。
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画面展开联想,能领悟内容,发展思维。小学古诗内容反映的年代久远,语句精炼,很多古诗课本中没有辅助插图,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和认识肤浅,教师有时也难以讲清。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CAI课件,将诗的内容转换为生动活泼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如学古诗《示儿》,通过展示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翁,让学生想象陆游的面部表情、动作以及当时内心的活动,就会使学生的脑海中栩栩如生地再现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可敬的爱国诗人形象,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四、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鉴赏美的能力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审美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语文教学中审美者为学生,审美对象为教材,教者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
如在教《燕子》这一课介绍燕子的外形时,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学信息的独特功能,把这样两段文字输进计算机:其一,全身的毛都是黑的,还有一双翅膀和一个小尾巴;其二是课文的原句,并在“乌黑发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凑”、“活泼机灵”几个词用不同颜色表示。教学时我不断将两个句子切换,让学生对比、分析、理解比喻句的作用,从而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描绘的优美、形象,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教学《黄果树瀑布》等写景文章时,尽管文词优美,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很难将那些优美景物与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学生眼中只有枯燥的文字符号,因而教学中就更谈不上对孩子们美的熏陶与感染了。课堂上运用课件播放了优美的风景图片,并配以优美的乐曲,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真正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再转入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兴趣盎然。新教材也选编了很多古诗词和现、当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凝炼,表达含蓄,意境深远。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想象力的贫乏一般都很难想象出诗歌描绘的画面,品味出诗歌的意境。如果利用多媒体,再现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描诉富有特征的形象画面,无疑会把学生带入久远的历史中,体会诗人的悲与喜,品读出诗文的意境。在讲杜甫的《绝句》时,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的画面随着朗诵进程陆续呈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达到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同时,又显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整个过程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烘托出我国古诗特有的意境美。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多媒体与其它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并加以整合运用,使之相互补充,才会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效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优化课堂结构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 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
1、利用录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声音是人类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而录音是一种贮存和提供音频信息的手段。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一老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放录音,学生聆听课文录音,心潮会随着作者的情感激流而澎湃,一种民族自豪感会从心底油然而生,学生听完录音,对邱少云那种严守钢铁般的纪律和顾全大局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从而激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课文录音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听录音无声读,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试着读……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利用投影教学,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投影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只要运用得当,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课文不仅画面生动而且文字优美,但小学生无法通过形象的对比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水投影片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受漓江的特点。
二、 利用多媒体,解决课文重难点
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但观察得不够细致,教师如能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趣创设和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把握,从而突然突破学习的重难点。《蝙蝠与雷达》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了解蝙蝠和雷达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有相当难度的,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以下的动态画面:夜空中,一只蝙蝠边飞边从嘴里发出声音,碰上一棵大树,反射回来到蝙蝠的耳朵,蝙蝠巧妙地避开大树,安全飞去,在此基础上,展示第二幅画面,蝙蝠变为飞机,嘴变成雷达、天线、耳朵变成接收器,大树变成一座高山,飞机依靠雷达安全飞行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同学眼前,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蝙蝠飞行探路的复杂过程,而且体会到雷达正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发而发展的,这一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课文学习的难点在生动有趣的动画片观看中得到了有效的突破,一节语文课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三、 激活思维,提高学生注意力,想象力
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动静结合,声形并茂,能使学生的无意注意迅速转化为有意注意。如:我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首先,用录像播放一个片断:西沙群岛的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海面上波光粼粼,如像亿万颗彩色的珠子在滚动,海底里有山崖、峡谷,海参在蠕动,还有大龙虾在爬行……这些奇妙的景物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快就被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所吸引。此时,我进行配乐叙述:在我国的南海上,那里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嬉戏的鱼群、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岛上有葱茏的树木、茫茫的沙滩、丰富的水产和矿藏,真是风光如画,物产丰富,她像一串珍珠在南海上闪耀着光芒,同学们想到那儿去游览吗?学生边眼观画面,边听其中之解说,深深地陶醉于西沙群岛的五彩缤纷,千姿万态的神奇世界中,产生新奇感。
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通过画面展开联想,能领悟内容,发展思维。小学古诗内容反映的年代久远,语句精炼,很多古诗课本中没有辅助插图,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和认识肤浅,教师有时也难以讲清。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CAI课件,将诗的内容转换为生动活泼的画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如学古诗《示儿》,通过展示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翁,让学生想象陆游的面部表情、动作以及当时内心的活动,就会使学生的脑海中栩栩如生地再现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可敬的爱国诗人形象,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四、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鉴赏美的能力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鉴赏美的能力是指审美者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语文教学中审美者为学生,审美对象为教材,教者应根据语文教材语句丰富、生动形象、词义多变、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进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章为什么美,美在何处。
如在教《燕子》这一课介绍燕子的外形时,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学信息的独特功能,把这样两段文字输进计算机:其一,全身的毛都是黑的,还有一双翅膀和一个小尾巴;其二是课文的原句,并在“乌黑发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凑”、“活泼机灵”几个词用不同颜色表示。教学时我不断将两个句子切换,让学生对比、分析、理解比喻句的作用,从而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描绘的优美、形象,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教学《黄果树瀑布》等写景文章时,尽管文词优美,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很难将那些优美景物与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学生眼中只有枯燥的文字符号,因而教学中就更谈不上对孩子们美的熏陶与感染了。课堂上运用课件播放了优美的风景图片,并配以优美的乐曲,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真正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再转入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兴趣盎然。新教材也选编了很多古诗词和现、当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凝炼,表达含蓄,意境深远。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想象力的贫乏一般都很难想象出诗歌描绘的画面,品味出诗歌的意境。如果利用多媒体,再现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描诉富有特征的形象画面,无疑会把学生带入久远的历史中,体会诗人的悲与喜,品读出诗文的意境。在讲杜甫的《绝句》时,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的画面随着朗诵进程陆续呈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达到诗情画意完美结合的同时,又显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整个过程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烘托出我国古诗特有的意境美。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把多媒体与其它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并加以整合运用,使之相互补充,才会体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效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