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在网络曝光,对学生身心健康、学业成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恶劣影响,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也逐渐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到校园欺凌背后所隐藏的性别歧视与性别暴力。以某中职校为例,探讨校园安全,维护学生健康发展,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与手段来遏制校园性别暴力。
关键词:校园欺凌 身心健康 性别平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网平台在2018年1月28日—2月2日间在某中职校收到437份问卷。其中有50.3%的学生曾遭受过校园性别暴力。
调查问卷选自北京同语公益机构的《校园性别暴力调查》,并做了适当的题目删减,问卷经专家、LGBT机构工作人员修改,问卷检测,信效度较高,其中α值为0.962,KMO值为0.921,巴特利检验,P<0.001,问卷数据具有可靠性。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法。由于话题具敏感性,采用在线问卷进行调查研究,最大限度的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
本次研究成果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
2 研究结果
2.1 样本概况
在437份问卷中,身份证性别男性为280人(64%),女性为157人(36%)。性倾向和性别认同:异性恋为360人(82%),性少数群体为77人为(17%)。调查对象的年龄为16—18岁,平均年龄为16.72±0.76岁。
2.2 某中职学生遭受校园性别暴力的总体情况
表1中,为了更直观的了解现状,偶尔、有时遭受过校园性别暴力归为遭受过,经常、一直遭受过校园性别暴力归为常态化现象。
2.3 校园性别暴力的主要形式(表2)
2.3.1 性别差异(根据身份上的性别)(表3)
2.3.2 性少数群体与非性少数群体(表4)
2.3.3 遭受校园性别暴力后向谁求助过(表5、表6)
3 分析与讨论
3.1 某中职校学生校园性别暴力的总体情况
本研究发现:从某中职校的学生遭受校园性别暴力的总体情况中,遭受过校园性别暴力的前三项是基于性别的暴力、基于性的暴力、基于性别气质\表达的暴力,由于师生对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性别不平等、性别歧视而导致的基于性别暴力。青春期男女生经常考虑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在各种情境中去认识、塑造自己的性别气质,使那些脱离“阳刚”标准的柔弱男生和“大大咧咧 ”的“假小子”女生就会增加遭受暴力的几率。该校常态化的校园性别暴力发生的频率较低。
3.2 某中职校学生校园性别暴力的主要形式
该中职校学生遭受过的校园性别暴力形式前三项为语言暴力>性暴力>网络暴力;常态化的校园性别暴力形式前三项是语言暴力>网络暴力>肢体和心理暴力。其中语言暴力和网络暴力发生普遍、频率较高,语言暴力有隐蔽性、性别指向性,有口头和书面形式。通过嘲笑、贬低等语言作为攻击性武器。
3.3 某中职校学生校园性别暴力产生的原因
该中职校学生校园性别暴力产生的原因可能由三方面引起:
学生自身的原因:中职生身心发展正处在急速发展的阶段,自尊心脆弱而敏感,冲动而不善克制,善于用肢体语言表达情绪不满,造成事态恶化;其网络是他们信息接收与传播不良信息的主要渠道。家庭因素:大多数中职学生家庭结构不完整,单亲、离异、重组现象较多,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打骂为较普遍的教育手段,造成孩子焦虑、紧张、容易外化为暴力行为,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学校因素:学校整体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缺少对于校园性别视角的建设,校纪校规中没有纳入性别欺凌规章制度,使校园性别欺凌的许多隐蔽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教育与处罚,受欺凌者因为害怕报复等,导致身心伤害会愈加严重。
4 行动建议
4.1 将性别平等意识融入校园文化,加强顶层整体设计
将性别平等意识融入到学校校园文化整体设计中,通过校园活动、宣传等营造出校园文化,使性别平等的认知渗透到师生学习生活各方面,凝聚成老师性别平等教育教学环境,预防并减少校园性别暴力事件。
4.2 学校通力合作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4.2.1 拓展学校性别平等教育教学课程
加强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延伸拓展教育作用,提高学生认知,弱化社会性别角色的刻板模式,优秀的品格应男女都具备,而性别角色冲突观念对自我成长、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
(1)有效利用班会课、心理健康课进行性别平等教育。班会课中可通过专题主题教育课进行性别专题教育,心理课中的“认识自我”、“性别的悦纳”增加多元性别知识,鼓励学生发现自我真实的性倾向,不随意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
(2)性别平等理念融入学校各类课程。如在各科的教科书的人物介绍、绘画插图、语言表达中都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现象,如男性的职业描述多是公共领域,女性多是家务、子女供养,提升任课教师性别平等意识,让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到性别文化的历史、性别特质的多样化、辩证的看待性别刻板印象的局限与危害。
(3)通过实践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社会性别意识。例如组织学生对校图书馆、公共厕所、公共设施、商品性别消费等性别的差异性分析。
4.2.2 成立性别平等学生互助社团
以学生社团推广性别平等理念,建立性别友善的气氛与环境,可组织观看性别平等电影、分享性别平等漫画、主题讨论等。
4.2.3 加强学校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学校重视教师开展性别平等及校园法律法规的培训,保证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方向的正确性。促进他们对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的认知。让老师看到大众媒体、家庭分工、婚姻制度、性别职业发展、文化习俗等中的性别知识。
5 开展家长多元性别教育培训,发挥家庭教育育人功能
学校加强对家长的多元性别教育培训,提升父母对于多元性别的认知,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关注其情绪变化,在其遭受校园性别暴力时可有相应措施。
6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增强自我保护
(1)加强学生法律、行为规范教育,树立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提升学生多元性别认知,尊重他人,提高人际关系处理技巧,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发泄情绪。
(3)以各类性别平等专业讲座提高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培养中职学生对人差异性的尊重,这是避免暴力冲突的关键,需社会、学校、家庭积极配合,减少并预防校园性别暴力等形式的出现,建立安全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期望更多人关注中职校园性别暴力问题研究,促进其包容和多样性,尊重并保障学生的尊严和个体发展,助力中职学生的社会技能和情感发展。
参考文献:
[2] UNESCO,(2013),School-Related Gender-Based Violence(GRGBV)UNESCO.
[2] 中国政府,(2016),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
[3] UNESCO,(2017),School and Bullying Global Status Report.
[4] 魏重政,刘文利.(2015),性少数学生心理健康与遭受校园欺凌之间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第23卷,第4期.
[5] 无梦希,刘朝莹,方晓义,胡伟,唐芹,陈海德(2014).青少年心理行為问题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父母知晓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4,37(1):94-100.
关键词:校园欺凌 身心健康 性别平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网平台在2018年1月28日—2月2日间在某中职校收到437份问卷。其中有50.3%的学生曾遭受过校园性别暴力。
调查问卷选自北京同语公益机构的《校园性别暴力调查》,并做了适当的题目删减,问卷经专家、LGBT机构工作人员修改,问卷检测,信效度较高,其中α值为0.962,KMO值为0.921,巴特利检验,P<0.001,问卷数据具有可靠性。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法。由于话题具敏感性,采用在线问卷进行调查研究,最大限度的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
本次研究成果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的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
2 研究结果
2.1 样本概况
在437份问卷中,身份证性别男性为280人(64%),女性为157人(36%)。性倾向和性别认同:异性恋为360人(82%),性少数群体为77人为(17%)。调查对象的年龄为16—18岁,平均年龄为16.72±0.76岁。
2.2 某中职学生遭受校园性别暴力的总体情况
表1中,为了更直观的了解现状,偶尔、有时遭受过校园性别暴力归为遭受过,经常、一直遭受过校园性别暴力归为常态化现象。
2.3 校园性别暴力的主要形式(表2)
2.3.1 性别差异(根据身份上的性别)(表3)
2.3.2 性少数群体与非性少数群体(表4)
2.3.3 遭受校园性别暴力后向谁求助过(表5、表6)
3 分析与讨论
3.1 某中职校学生校园性别暴力的总体情况
本研究发现:从某中职校的学生遭受校园性别暴力的总体情况中,遭受过校园性别暴力的前三项是基于性别的暴力、基于性的暴力、基于性别气质\表达的暴力,由于师生对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性别不平等、性别歧视而导致的基于性别暴力。青春期男女生经常考虑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在各种情境中去认识、塑造自己的性别气质,使那些脱离“阳刚”标准的柔弱男生和“大大咧咧 ”的“假小子”女生就会增加遭受暴力的几率。该校常态化的校园性别暴力发生的频率较低。
3.2 某中职校学生校园性别暴力的主要形式
该中职校学生遭受过的校园性别暴力形式前三项为语言暴力>性暴力>网络暴力;常态化的校园性别暴力形式前三项是语言暴力>网络暴力>肢体和心理暴力。其中语言暴力和网络暴力发生普遍、频率较高,语言暴力有隐蔽性、性别指向性,有口头和书面形式。通过嘲笑、贬低等语言作为攻击性武器。
3.3 某中职校学生校园性别暴力产生的原因
该中职校学生校园性别暴力产生的原因可能由三方面引起:
学生自身的原因:中职生身心发展正处在急速发展的阶段,自尊心脆弱而敏感,冲动而不善克制,善于用肢体语言表达情绪不满,造成事态恶化;其网络是他们信息接收与传播不良信息的主要渠道。家庭因素:大多数中职学生家庭结构不完整,单亲、离异、重组现象较多,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打骂为较普遍的教育手段,造成孩子焦虑、紧张、容易外化为暴力行为,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学校因素:学校整体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中缺少对于校园性别视角的建设,校纪校规中没有纳入性别欺凌规章制度,使校园性别欺凌的许多隐蔽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教育与处罚,受欺凌者因为害怕报复等,导致身心伤害会愈加严重。
4 行动建议
4.1 将性别平等意识融入校园文化,加强顶层整体设计
将性别平等意识融入到学校校园文化整体设计中,通过校园活动、宣传等营造出校园文化,使性别平等的认知渗透到师生学习生活各方面,凝聚成老师性别平等教育教学环境,预防并减少校园性别暴力事件。
4.2 学校通力合作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4.2.1 拓展学校性别平等教育教学课程
加强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延伸拓展教育作用,提高学生认知,弱化社会性别角色的刻板模式,优秀的品格应男女都具备,而性别角色冲突观念对自我成长、心理健康有负面影响。
(1)有效利用班会课、心理健康课进行性别平等教育。班会课中可通过专题主题教育课进行性别专题教育,心理课中的“认识自我”、“性别的悦纳”增加多元性别知识,鼓励学生发现自我真实的性倾向,不随意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
(2)性别平等理念融入学校各类课程。如在各科的教科书的人物介绍、绘画插图、语言表达中都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现象,如男性的职业描述多是公共领域,女性多是家务、子女供养,提升任课教师性别平等意识,让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到性别文化的历史、性别特质的多样化、辩证的看待性别刻板印象的局限与危害。
(3)通过实践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社会性别意识。例如组织学生对校图书馆、公共厕所、公共设施、商品性别消费等性别的差异性分析。
4.2.2 成立性别平等学生互助社团
以学生社团推广性别平等理念,建立性别友善的气氛与环境,可组织观看性别平等电影、分享性别平等漫画、主题讨论等。
4.2.3 加强学校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学校重视教师开展性别平等及校园法律法规的培训,保证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方向的正确性。促进他们对性别认同、性别表达的认知。让老师看到大众媒体、家庭分工、婚姻制度、性别职业发展、文化习俗等中的性别知识。
5 开展家长多元性别教育培训,发挥家庭教育育人功能
学校加强对家长的多元性别教育培训,提升父母对于多元性别的认知,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关注其情绪变化,在其遭受校园性别暴力时可有相应措施。
6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增强自我保护
(1)加强学生法律、行为规范教育,树立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提升学生多元性别认知,尊重他人,提高人际关系处理技巧,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发泄情绪。
(3)以各类性别平等专业讲座提高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培养中职学生对人差异性的尊重,这是避免暴力冲突的关键,需社会、学校、家庭积极配合,减少并预防校园性别暴力等形式的出现,建立安全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期望更多人关注中职校园性别暴力问题研究,促进其包容和多样性,尊重并保障学生的尊严和个体发展,助力中职学生的社会技能和情感发展。
参考文献:
[2] UNESCO,(2013),School-Related Gender-Based Violence(GRGBV)UNESCO.
[2] 中国政府,(2016),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
[3] UNESCO,(2017),School and Bullying Global Status Report.
[4] 魏重政,刘文利.(2015),性少数学生心理健康与遭受校园欺凌之间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第23卷,第4期.
[5] 无梦希,刘朝莹,方晓义,胡伟,唐芹,陈海德(2014).青少年心理行為问题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父母知晓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4,37(1):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