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授学生汉语言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中职院校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组成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之一,中职院校也是教育学生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阵地。在这里就对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言教学的优化进行探讨,提出若干策略建议,助力少数民族学生提升汉语言的学习与应用能力。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言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320-01
尽管少数民族地区中职院校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中职汉语言教学的生源与条件均均发生转变,但一些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依旧很差,汉语言教学相当落后。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能力,优化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言教学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1 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育现状
自成立新中国以来,党和国家就致力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将推进汉语言教学视作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一个突破口来抓,从不同角度强调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因此,汉语言教学在现阶段已经覆盖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部少数民族,即便落后的农牧区也在快速发展汉语教育事业,不断强化汉语教学。只是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教育教学并非一帆风顺,急需改进和优化。
2 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汉语教师,师资力量不足。长时间以来,少数民族地区中职院校的汉语教师都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导致汉语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汉语言教学效率低下[1]。从数量上看,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农牧区严重缺乏汉语教师,导致中职院校难以按时开设汉语言课程,影响汉语言教学的有序正常进行;从质量上看,在少数民族地区担任中职汉语言教学工作的大多数教师都严重缺乏专业训练,汉语专业水平偏低,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基本上都是依托教材及教学大纲设计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难以引起少数民族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教师在选择汉语言教学模式时缺乏变通理念,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采用同样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导致汉语言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慢慢失去耐心,时间一长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汉语言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三,语言环境差,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中职院校提高汉语言教学水平的又一主要问题、弊端。语言环境对学生习得第二语言至关重要,少数民族学生周围的汉族人口很少,缺乏汉语言输入及模仿学习汉语的资源,学到知识后也难以及时运用,课后几乎失去使用汉语的机会,很容易遗忘,学习效率低下。
3 优化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言教学的策略建议
3.1 充实汉语言教学的师资力量。
积极引进专业的、优秀的汉语教师,加强对一线中职教师的职后培训,培养并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教师的汉语素养。中职院校要在相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下为汉语教师制定科学的汉语学习目标及阅读计划,由学校为教师提供汉语阅读材料,要求教师完成学习任务并接受评价。
3.2 优化汉语言教学模式及方法。
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课教师要结合农牧区学生的特殊情况持续优化教学模式。传统的中职汉语言教学更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教材有太大的束缚,不重视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甚至完全将知识与生活隔离,没能按照农牧区特殊情况优化教学[2]。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课教师要不断优化汉语言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可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持续强化学生学习汉语言知识的自主性,把学生作为汉语课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汉语言课堂,亲自体验学习汉语言知识的整个过程,确立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言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3 优化少数民族学生语言环境。
一方面,创设学生的汉语言表达情境。汉语课教师要想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生形成较强的汉语言表达能力,说流利的普通话,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坚持,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汉语言表达情境,让学生及时学以致用,在锻炼中提高汉语言能力。通过创设汉语言情境,少數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言知识时就能潜移默化接受汉语表达习惯,越来越熟悉汉语言。同时,汉语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农牧区独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的优势,从感观层面深化热爱大自然之情,从而深化热爱祖国悠久历史与民族文化之情[3]。少数民族跟汉族一样,是中国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汉语作为媒介的情况下,教师让少数民族学生介绍自己民族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通过有机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学习汉语言知识,有效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和大自然的情感,形成学习和表达汉语言的兴趣与感知能力。
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汉语言教学实践。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言教学还存在一点不足,即课时安排较少,每一个星期只有短短几节汉语课,如果学生无法及时而有效地复习所学汉语言知识,就会在下一个星期遗忘已经学过的知识,所以汉语课教师应适当设置第二课堂,积极开展汉语言课外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学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汉语言的机会。第二课堂是填补汉语言课堂教学不足的阵地,汉语课教师要督促少数民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寻更多学习汉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自主意识,掌握更多汉语言学习方法,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汉语课教师可尝试创办汉语言俱乐部,让学生学习汉语言知识并及时交流,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升汉语言表达能力;或定期举办报告会,让学生汇报自己所学汉语言知识,实现对知识的巩固、提升等,能促使学生增强汉语言实践能力。
4 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中职院校优化汉语言教學至关重要,汉语教师必须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持续提升汉语言教学水平,提高农牧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能力。在实践中,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教师尤其重视按照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提高汉语水平的语言环境,不断加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基础汉语言知识,采取讲故事、做游戏等趣味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汉语言理解能力,同时注重不断优化语言环境,在汉语言教学中融入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引导学生们更及时地、更好地运用汉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参考文献
[1]李海洋.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性质新论[J].语言与翻译,2016(01):87-91.
[2]李丰.试析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亚太教育,2016(21):152.
[3]祖培亚·玉努斯.探究自主学习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模式[J].求知导刊,2015(24):59.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言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320-01
尽管少数民族地区中职院校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中职汉语言教学的生源与条件均均发生转变,但一些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依旧很差,汉语言教学相当落后。为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能力,优化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言教学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1 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育现状
自成立新中国以来,党和国家就致力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将推进汉语言教学视作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一个突破口来抓,从不同角度强调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因此,汉语言教学在现阶段已经覆盖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部少数民族,即便落后的农牧区也在快速发展汉语教育事业,不断强化汉语教学。只是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教育教学并非一帆风顺,急需改进和优化。
2 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汉语教师,师资力量不足。长时间以来,少数民族地区中职院校的汉语教师都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导致汉语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汉语言教学效率低下[1]。从数量上看,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农牧区严重缺乏汉语教师,导致中职院校难以按时开设汉语言课程,影响汉语言教学的有序正常进行;从质量上看,在少数民族地区担任中职汉语言教学工作的大多数教师都严重缺乏专业训练,汉语专业水平偏低,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基本上都是依托教材及教学大纲设计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难以引起少数民族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教师在选择汉语言教学模式时缺乏变通理念,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采用同样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导致汉语言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慢慢失去耐心,时间一长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汉语言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三,语言环境差,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中职院校提高汉语言教学水平的又一主要问题、弊端。语言环境对学生习得第二语言至关重要,少数民族学生周围的汉族人口很少,缺乏汉语言输入及模仿学习汉语的资源,学到知识后也难以及时运用,课后几乎失去使用汉语的机会,很容易遗忘,学习效率低下。
3 优化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言教学的策略建议
3.1 充实汉语言教学的师资力量。
积极引进专业的、优秀的汉语教师,加强对一线中职教师的职后培训,培养并提升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教师的汉语素养。中职院校要在相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下为汉语教师制定科学的汉语学习目标及阅读计划,由学校为教师提供汉语阅读材料,要求教师完成学习任务并接受评价。
3.2 优化汉语言教学模式及方法。
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课教师要结合农牧区学生的特殊情况持续优化教学模式。传统的中职汉语言教学更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教材有太大的束缚,不重视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甚至完全将知识与生活隔离,没能按照农牧区特殊情况优化教学[2]。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课教师要不断优化汉语言课堂教学方法。教师可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持续强化学生学习汉语言知识的自主性,把学生作为汉语课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汉语言课堂,亲自体验学习汉语言知识的整个过程,确立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言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3 优化少数民族学生语言环境。
一方面,创设学生的汉语言表达情境。汉语课教师要想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生形成较强的汉语言表达能力,说流利的普通话,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长期坚持,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汉语言表达情境,让学生及时学以致用,在锻炼中提高汉语言能力。通过创设汉语言情境,少數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言知识时就能潜移默化接受汉语表达习惯,越来越熟悉汉语言。同时,汉语课教师要充分发挥农牧区独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的优势,从感观层面深化热爱大自然之情,从而深化热爱祖国悠久历史与民族文化之情[3]。少数民族跟汉族一样,是中国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汉语作为媒介的情况下,教师让少数民族学生介绍自己民族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通过有机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学习汉语言知识,有效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和大自然的情感,形成学习和表达汉语言的兴趣与感知能力。
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汉语言教学实践。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言教学还存在一点不足,即课时安排较少,每一个星期只有短短几节汉语课,如果学生无法及时而有效地复习所学汉语言知识,就会在下一个星期遗忘已经学过的知识,所以汉语课教师应适当设置第二课堂,积极开展汉语言课外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学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汉语言的机会。第二课堂是填补汉语言课堂教学不足的阵地,汉语课教师要督促少数民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找寻更多学习汉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自主意识,掌握更多汉语言学习方法,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信息。汉语课教师可尝试创办汉语言俱乐部,让学生学习汉语言知识并及时交流,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升汉语言表达能力;或定期举办报告会,让学生汇报自己所学汉语言知识,实现对知识的巩固、提升等,能促使学生增强汉语言实践能力。
4 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中职院校优化汉语言教學至关重要,汉语教师必须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持续提升汉语言教学水平,提高农牧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能力。在实践中,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汉语教师尤其重视按照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提高汉语水平的语言环境,不断加强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基础汉语言知识,采取讲故事、做游戏等趣味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汉语言理解能力,同时注重不断优化语言环境,在汉语言教学中融入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引导学生们更及时地、更好地运用汉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参考文献
[1]李海洋.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性质新论[J].语言与翻译,2016(01):87-91.
[2]李丰.试析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亚太教育,2016(21):152.
[3]祖培亚·玉努斯.探究自主学习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模式[J].求知导刊,2015(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