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文从“大语文”的角度锲入,对职教语文作新的功能定位,对职业生涯作全新解读和演绎。文章述及的理念、思路和实践路径,着眼于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其职业生涯导航。这对深化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
对现代职业人来说,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实现职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它同才干、能力、动机、需要、态度以及价值观,构成人的职业生涯中稳固的“职业锚”,必须加强,不能弱化。
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将迈入劳动世界。他们能否被社会接纳,要看其择业从职能力、工作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创业能力是否适应岗位需要,同时,也应该检验其人文素养是否够品位,基本的语文能力是否具备。这多方面的必备能力和素质,乃职场新人今后生存发展的立身之本,甚或可谓是幸福之源。每个人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都要考虑“赢在起点”的重要问题。如果语文学习能够助推其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话,那么未来的职业生涯就会增添精彩。
有必要提及英语career这个词。看了论职业生涯规划的厚厚薄薄的许多书,觉得著述者对career的核心意蕴还没能真正触及和展开。实际上它不单是指“生涯”,还同时涵指“职业”、“专业”、“经历”与“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意思。由此看来,在英国人的思想和语言系统里,职业、专业、经历与发展,本来就是构成人生长旅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把这几个方面都复合、联结在一起,才凸现出“生涯”宏大、厚重的本质。相比较而言,它的词义域比汉语意指的宽阔得多,由内里折射出一种新鲜的思想,能帮助我们透彻理解职业同人生的关系。职业生涯是个人经历的“职业旅程”,需投入人生长旅的大部分岁月。从最直接的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在“用职业度人生”,驾乘职业之舟驶向人生的彼岸。有职业经历的人生才会完整;有“生涯”体验的职业人,对人生的感悟才会丰富;拥有理想的职业,才能使人生变得充实而又美好。
好职业,好工作,好生活。其间的因果关系能促成我们的“认知关联”。进一步推进这一层认识,我们要指出:关键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使人、职相匹配。各行各业所需从职人员,除了要掌握专门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因此,在要求人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需求相适应时,还必须渗透良好的人文教育,以优化“职业人”的人文素质,彰显其气质和品位,帮助实现职业发展的美好愿景。
现代人力资源的职前培养基地主要在职业院校。高职院校承当着向全社会各职业领域输送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日益深入,我们愈加认识到:在职业院校的整个教育教学系统中,职教语文与学生职业生涯之间,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对语文课程的设计,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在实践中更好地履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通过有效的语文教育,帮助学生打好“人文的底子”,以期为莘莘学子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基。这样的语文形态,最终会由课堂到社会,由课本到生活,由考试到实用,由课程范畴到职业领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语文”。
二
当着我们思考“大语文”功能价值的逻辑“落点”时,有必要重新审视“语文为何?语文何为?”的问题。对此,笔者以为可用“文化传承;心灵建设;人际交往;职业活动”这四句话来概括。首先,人类社会的律动,既凭靠物质给养,也需有语言生活。自古迄今至将来,语言文字始终具有传承文化的重要功能。人类的文明成果,民族智慧的密码,宝贵的文化遗产,很大部分是靠语言文字来保存和传播的。此道可道,恒久长远。其二,人们亲近自己的母语,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传递思想情感、怡养精神境界时,还能起到沟通心灵、润泽心源的作用。一句隽永的话,能化解颟顸;一句婉转的诗,能抚慰人心;一句名人格言,能提振斗志,或智或柔或刚,都能呵护心灵。此外,人们的社会交往和职业活动,也都需要依托书面语和口语的表达,来满足人际的联络,信息的沟通以及职场业务的开展。其中有诸多内容和形式,规范和技巧,已成为现代“社会人”和“职业人”应知应会的基本功,而不单是课堂里的学问和作业本上的题解。这是传统语文生活化、职业化的途径和更加“务实致用”的证明。语言和文字,就这样维系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它。你只能近距离地去感知它,学习它,运用它。在未来的职业生涯里,我们将进一步懂得它的特性和规律,享用它的妙处和助益。对此有感有悟,既是“文的自觉”,也是一种“人的自觉”。
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语文”。语文中有哲学、伦理、宗教和科学,有民族风情和心理,有我们这个文明社会的发展历史和现实图景,有对愚昧、庸俗等不文明状态的反映,有关于这千端万绪的细节表达。人类的文明成果和民族的先进文化能够通过语文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年轻学子需要通过文本和其它资讯载体,知道这一切。需要通过读写听说活动,对语言文字信息材料进行处理。莘莘学子在学校接受语文教育时,能否以必要的文史常识垫底?日后作为“社会人”和“职业人”,能否将语文能力迁移到自己的语言生活中去?能否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把握和驾驭生活化、职业化的语文?能否凭借母语给予自己的灵性,学好外国语,把持好中西文化的语言差异,以利于跨文化交流?我们这样往远处想、往大处说,是因为伴随着更加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更大幅度地对外开放,学语用文的天地将会更大。对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也大大提高了。有识于此,更期望各职业院校能抓好学生职业生涯起始端的人文教育,包括开好语文课,引导学生认真地学语文、用语文,授受双方都从当下开始努力。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徐中玉先生十分重视在大学设置本国语文这一必修课程的应用价值,他认为:对大学生来说,不论学习何种专业,都应具有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修养。这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文化素质。在中国语文精美的表达中,积淀着我们民族有效的集体经验;显示着前贤高尚的精神境界、强大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审美趣味。要学会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介,与外来的现代异质文化整合、融通。徐先生认为现代大学生不能忽视这样的认识视野和基本涵养。作为现代
化建设的接班人,应该努力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当代意识的角度,学会把握祖国文化精品的深厚内涵。教师要能负起指导责任,用历史、文化、民俗、美学等知识,帮助青年拓展眼界,从传统文化中尽量吸取有益人生、有益职业发展的丰富滋养。
三
课程“转型”时,面对的是路径选择。而策动“转型”的,首先是理念。这样,从认知到实践,开启的就是一条创新之路。
笔者所在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职业融入学业,学业突显职业”为办学理念。这里的“学业”是指基于未来职业准备、项目任务引领式的专业学习。依据这一理念所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同上文所述Career的思想正相契合。艺术院校要培养艺术设计的新生代,向社会输送合格的“职业后备军”,第一前提,是要充分考量学院课程系统的教育功能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我们认为,艺术类高职院的语文课程,其内容的最佳集合形态应该是艺术和人文的融合体;应贯彻“以文育人”、“艺文交融”和“务实致用”的施教原则,通过语文平台,用艺术人文培育莘莘学子的博雅情趣,同时加强口语交际、实用写作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社会交往和职业活动中游刃有余,综合素质获得拓展,有望成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社会人’和‘职业人’。审时度势地探寻语文课程的发展路向,协调好对学生人文素质、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就业导向的关系问题,我们确立了“引导学生学语用文,为其职业生涯导航”的思想,这高远的立意,是学院办学理念的逻辑延伸。如果说,我们以往主要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重视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那么,随着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对职业教育界的影响,我们把视角转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认识到:高职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要将培养年轻的“职业后备军”的人文结构和语文能力一并考虑进去,这是从语文角度参与规划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之计。这一新的认知和实践,标志着高职语文课程建设演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丰富高职语文乃至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应该看到,今天的职前教育,重视学语用文与职业生涯的关联,是实实在在面向未来的,是与学生未来工作世界提前建立联系的一种态度、一种方式。要使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及其效应延续到职业工作和生活中。它的价值会在人的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持续呈现的,起到稳固的“后续支撑”作用。在校期间如果不能打好“人文的底子”,日后进入职场、遇到用“文”之时,就会捉襟见肘:阅读,能抓得住要领吗?写字,拿得出手吗?讨论问题,会诉说、会倾听吗?除了这有形有声、务实致用的表达,还将检验内化了的素养本色。它与惯常所见的“纯语文”(学校、课堂、课本语文)显然不等同。仅仅会做语文试卷上的几道选择题、判断题,是不能说明实际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语文素养的。一个职业人,如果不能修炼好自己的人品,常常是连事也做不好的。年轻学子日后要活跃在职场,不能只有工作技能,还要有人文底蕴。人文极具渗透力和内塑力。优秀文章的语言和思想精华,能熏陶人的气质,使人获得教养,增添精神含量,提升文化品位。他学习和运用的是生活化、职业化的“大语文”;既能掌握工具性的语文,还能有人文性的渗透。这样学语用文,对年轻“职业人”的发展才有利。
我们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先前从未注意过的问题,启发他们懂得:掌握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同一个人的社会生存质量和职业发展前途密切相关的。“职业人”不能只靠职业技能来求生存、谋发展,那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是走不远的。要正视因语文能力滞后所造成的有碍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下工夫提高“准职业化”的语文素养, 以适应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人、职匹配,知、行统一。学生在笔谈学习体会时写道:“我们需要优秀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要兼备。要做最好的自己。规划职业生涯后重在行动,否则,那眼底闪过的美丽憧憬,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
一
对现代职业人来说,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实现职业发展的重要根基,它同才干、能力、动机、需要、态度以及价值观,构成人的职业生涯中稳固的“职业锚”,必须加强,不能弱化。
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将迈入劳动世界。他们能否被社会接纳,要看其择业从职能力、工作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创业能力是否适应岗位需要,同时,也应该检验其人文素养是否够品位,基本的语文能力是否具备。这多方面的必备能力和素质,乃职场新人今后生存发展的立身之本,甚或可谓是幸福之源。每个人处于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都要考虑“赢在起点”的重要问题。如果语文学习能够助推其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话,那么未来的职业生涯就会增添精彩。
有必要提及英语career这个词。看了论职业生涯规划的厚厚薄薄的许多书,觉得著述者对career的核心意蕴还没能真正触及和展开。实际上它不单是指“生涯”,还同时涵指“职业”、“专业”、“经历”与“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意思。由此看来,在英国人的思想和语言系统里,职业、专业、经历与发展,本来就是构成人生长旅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把这几个方面都复合、联结在一起,才凸现出“生涯”宏大、厚重的本质。相比较而言,它的词义域比汉语意指的宽阔得多,由内里折射出一种新鲜的思想,能帮助我们透彻理解职业同人生的关系。职业生涯是个人经历的“职业旅程”,需投入人生长旅的大部分岁月。从最直接的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在“用职业度人生”,驾乘职业之舟驶向人生的彼岸。有职业经历的人生才会完整;有“生涯”体验的职业人,对人生的感悟才会丰富;拥有理想的职业,才能使人生变得充实而又美好。
好职业,好工作,好生活。其间的因果关系能促成我们的“认知关联”。进一步推进这一层认识,我们要指出:关键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使人、职相匹配。各行各业所需从职人员,除了要掌握专门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因此,在要求人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需求相适应时,还必须渗透良好的人文教育,以优化“职业人”的人文素质,彰显其气质和品位,帮助实现职业发展的美好愿景。
现代人力资源的职前培养基地主要在职业院校。高职院校承当着向全社会各职业领域输送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随着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的日益深入,我们愈加认识到:在职业院校的整个教育教学系统中,职教语文与学生职业生涯之间,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对语文课程的设计,应该着眼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在实践中更好地履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通过有效的语文教育,帮助学生打好“人文的底子”,以期为莘莘学子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基。这样的语文形态,最终会由课堂到社会,由课本到生活,由考试到实用,由课程范畴到职业领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语文”。
二
当着我们思考“大语文”功能价值的逻辑“落点”时,有必要重新审视“语文为何?语文何为?”的问题。对此,笔者以为可用“文化传承;心灵建设;人际交往;职业活动”这四句话来概括。首先,人类社会的律动,既凭靠物质给养,也需有语言生活。自古迄今至将来,语言文字始终具有传承文化的重要功能。人类的文明成果,民族智慧的密码,宝贵的文化遗产,很大部分是靠语言文字来保存和传播的。此道可道,恒久长远。其二,人们亲近自己的母语,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传递思想情感、怡养精神境界时,还能起到沟通心灵、润泽心源的作用。一句隽永的话,能化解颟顸;一句婉转的诗,能抚慰人心;一句名人格言,能提振斗志,或智或柔或刚,都能呵护心灵。此外,人们的社会交往和职业活动,也都需要依托书面语和口语的表达,来满足人际的联络,信息的沟通以及职场业务的开展。其中有诸多内容和形式,规范和技巧,已成为现代“社会人”和“职业人”应知应会的基本功,而不单是课堂里的学问和作业本上的题解。这是传统语文生活化、职业化的途径和更加“务实致用”的证明。语言和文字,就这样维系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自然也离不开它。你只能近距离地去感知它,学习它,运用它。在未来的职业生涯里,我们将进一步懂得它的特性和规律,享用它的妙处和助益。对此有感有悟,既是“文的自觉”,也是一种“人的自觉”。
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语文”。语文中有哲学、伦理、宗教和科学,有民族风情和心理,有我们这个文明社会的发展历史和现实图景,有对愚昧、庸俗等不文明状态的反映,有关于这千端万绪的细节表达。人类的文明成果和民族的先进文化能够通过语文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年轻学子需要通过文本和其它资讯载体,知道这一切。需要通过读写听说活动,对语言文字信息材料进行处理。莘莘学子在学校接受语文教育时,能否以必要的文史常识垫底?日后作为“社会人”和“职业人”,能否将语文能力迁移到自己的语言生活中去?能否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切实把握和驾驭生活化、职业化的语文?能否凭借母语给予自己的灵性,学好外国语,把持好中西文化的语言差异,以利于跨文化交流?我们这样往远处想、往大处说,是因为伴随着更加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更大幅度地对外开放,学语用文的天地将会更大。对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也大大提高了。有识于此,更期望各职业院校能抓好学生职业生涯起始端的人文教育,包括开好语文课,引导学生认真地学语文、用语文,授受双方都从当下开始努力。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徐中玉先生十分重视在大学设置本国语文这一必修课程的应用价值,他认为:对大学生来说,不论学习何种专业,都应具有对本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修养。这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文化素质。在中国语文精美的表达中,积淀着我们民族有效的集体经验;显示着前贤高尚的精神境界、强大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审美趣味。要学会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介,与外来的现代异质文化整合、融通。徐先生认为现代大学生不能忽视这样的认识视野和基本涵养。作为现代
化建设的接班人,应该努力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当代意识的角度,学会把握祖国文化精品的深厚内涵。教师要能负起指导责任,用历史、文化、民俗、美学等知识,帮助青年拓展眼界,从传统文化中尽量吸取有益人生、有益职业发展的丰富滋养。
三
课程“转型”时,面对的是路径选择。而策动“转型”的,首先是理念。这样,从认知到实践,开启的就是一条创新之路。
笔者所在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职业融入学业,学业突显职业”为办学理念。这里的“学业”是指基于未来职业准备、项目任务引领式的专业学习。依据这一理念所确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同上文所述Career的思想正相契合。艺术院校要培养艺术设计的新生代,向社会输送合格的“职业后备军”,第一前提,是要充分考量学院课程系统的教育功能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我们认为,艺术类高职院的语文课程,其内容的最佳集合形态应该是艺术和人文的融合体;应贯彻“以文育人”、“艺文交融”和“务实致用”的施教原则,通过语文平台,用艺术人文培育莘莘学子的博雅情趣,同时加强口语交际、实用写作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社会交往和职业活动中游刃有余,综合素质获得拓展,有望成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社会人’和‘职业人’。审时度势地探寻语文课程的发展路向,协调好对学生人文素质、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就业导向的关系问题,我们确立了“引导学生学语用文,为其职业生涯导航”的思想,这高远的立意,是学院办学理念的逻辑延伸。如果说,我们以往主要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重视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那么,随着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对职业教育界的影响,我们把视角转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认识到:高职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要将培养年轻的“职业后备军”的人文结构和语文能力一并考虑进去,这是从语文角度参与规划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之计。这一新的认知和实践,标志着高职语文课程建设演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丰富高职语文乃至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
应该看到,今天的职前教育,重视学语用文与职业生涯的关联,是实实在在面向未来的,是与学生未来工作世界提前建立联系的一种态度、一种方式。要使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及其效应延续到职业工作和生活中。它的价值会在人的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持续呈现的,起到稳固的“后续支撑”作用。在校期间如果不能打好“人文的底子”,日后进入职场、遇到用“文”之时,就会捉襟见肘:阅读,能抓得住要领吗?写字,拿得出手吗?讨论问题,会诉说、会倾听吗?除了这有形有声、务实致用的表达,还将检验内化了的素养本色。它与惯常所见的“纯语文”(学校、课堂、课本语文)显然不等同。仅仅会做语文试卷上的几道选择题、判断题,是不能说明实际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语文素养的。一个职业人,如果不能修炼好自己的人品,常常是连事也做不好的。年轻学子日后要活跃在职场,不能只有工作技能,还要有人文底蕴。人文极具渗透力和内塑力。优秀文章的语言和思想精华,能熏陶人的气质,使人获得教养,增添精神含量,提升文化品位。他学习和运用的是生活化、职业化的“大语文”;既能掌握工具性的语文,还能有人文性的渗透。这样学语用文,对年轻“职业人”的发展才有利。
我们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先前从未注意过的问题,启发他们懂得:掌握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同一个人的社会生存质量和职业发展前途密切相关的。“职业人”不能只靠职业技能来求生存、谋发展,那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是走不远的。要正视因语文能力滞后所造成的有碍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下工夫提高“准职业化”的语文素养, 以适应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人、职匹配,知、行统一。学生在笔谈学习体会时写道:“我们需要优秀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要兼备。要做最好的自己。规划职业生涯后重在行动,否则,那眼底闪过的美丽憧憬,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