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曾有一句名言:“喜欢孤独者,非兽即神。”他隐约地向我们表明,孤独者都是一些充满力量感的人。
蛰居于古城南京的画家毛焰,就是这样的“孤独者”。
过去十多年里,当众多艺术家纷纷受邀赴京沪等地筑巢,各种前卫艺术、新潮观念层出不穷时,身为中央美院高材生的他却一直隐身于南京市郊的画室,画画、教书、会友,如孤云野鹤般,无拘无束,不亦乐乎。
他的画儿很难归类,所用色彩也极少,似乎永远只是灰和白的单一色调;他画的肖像乍看之下没有时代痕迹,缺乏中国元素,很长一段时间,模特也只有一个外国白人——托马斯。十多年里,毛焰画到连托马斯眼皮下的痣都很清楚。他反复让托马斯呈现不同形态,但抽离了背景,模糊了时空,灵动的笔触画出的面孔,传递出一种寂静的力量,会瞬间让人安静下来。
绘画中的宁静和心无旁骛,是他一直在追求的工作境界。
“托马斯”之后
最近一段时间,毛焰为筹备今年5月份的北京个展,每天都把自己关在画室里,画画、看书,熬夜成了生活的常态。有时候疲惫了,他会把画笔扔在一旁,在沙发床上躺一会,或者喝点威士忌,享受一个人的孤独与冷寂。
绘画是一个痛苦的、不断突破障碍的过程,画家对画作的焦虑、期待、质疑以及热情会始终伴随在整个绘画过程中。对于绘画,毛焰说他从小时候一直到今天,确实充满了感情。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他知道,绘画对于很多人来讲是不存在感情的,它就是一个工具,或者说,是一种观念。
他说,“对绘画本身,我内心里真的是很敬畏的,有时候看看那些大师的画作,时时刻刻只要一翻,随便一翻,我都能感受到那种美好。也许从一个局部,也许是整个画面,那种氛围我都能感受到,这都是很真实的,就是说你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它里面的魅力,那是种精神上的感受力。我觉得我是进入到这里面的一个人,这是我最大的一种满足。”
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让毛焰最终抵御了各种物质和其他世俗的诱惑,在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里乐此不疲。
不久前,有媒体说他将很快转入对中国人物形象的创作,因为画了十多年的“托马斯”,他觉得有必要画一些与中国社会息息相关的形象。对于这一说法,毛焰的回应展现了他一贯的低调和谨慎。
他说,“这多多少少是一种带有理想的形象概念。我会逐渐进入这个过程,但这个过程会是艰难而漫长的,因为要做很多准备,包括自己的主观认识积累,以及人物形象的收集等。这会是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
至于切入的角度,他说会从精神层面入手,人物形象都是具体的,而且可能会是中国社会最底层、最卑微的,他会通过抽象的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提炼出人身上最高贵的气质。
抵御诱惑,认真画画
2011年夏季,一个很巧合的机会,让他第一次体验了去国外画画的经历。
当时,受某威士忌品牌发起的“艺术家驻村计划”之邀,毛焰两次去该品牌旗下的苏格兰酒厂体验创作,前后待了两个半月,所有作品,包括10幅油画和6幅水彩,在5个月内陆续完成。
对毛焰而言,这是一次颇值得纪念的艺术之旅。除了高水准、高效率的画作之外,他还从这次旅行中收获了个人创作状态的突破。用他自己的话说,“很多东西都打开了”。
他说,“我现在快的慢的,粗的细的,大的小的,都同时进行,我感觉自己完全打开了。”这样的状态是他一直期待的。多年前,他去师兄刘炜的工作室看他画画,每次去都很羡慕,因为刘炜很早就画得很开,常常会同时开几张画的稿子。但他当时死活达不到那种状态,画得很慢也很小。他多年前曾提到:自己一张持续时间最长的画稿,开稿到结束花了整整一年半。
毛焰在艺术实践中不断体悟人生,同时又将人生中的体悟融会于艺术创作本身。即使20多岁就已成名,即使作品的商业认可度已经超过千万级别,毛焰仍然极虔诚地、极认真地面对每一幅画作。
他说,不要认为一些东西是你的就永远是你的,你如果不坚持、不继续投入、不继续深入的话,那些你认为是你的东西随时可能消失;你不要抱着实用的态度,你只是很自然地去关照它,关注它,全神贯注,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刻意,画画不是娴熟的过程。
“你要是认真地面对画画,你会发现每一天、每一个阶段对你来讲都是一个障碍,你都觉得你自己根本就无能为力,那你就要不断去捉摸,想尽办法怎样去做得更好一点,或者说不断地去尝试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然后找到一个相对而言最恰当的方式,那么可能就对了,提炼那么一点点东西出来,甚至说你把所有的方式都用遍了都没提炼出一样东西,那也没关系,再来一遍,在这方面你不要去求回报。这种感觉有时候你会觉得非常纠结,无能为力,但是有时候你会真的获得一种意想之外的东西,非常奇妙非常美好的东西。”
在朋友眼中,毛焰是个兴趣广泛的人,喜欢喝酒、踢足球,跟谈得来的人海阔天空地侃大山,但一旦某种兴趣与画画相悖,他都会自动放弃。“我十几年前就说过,最重要的不是我要接受什么,而是拒绝什么。比如,现在很多地方请我去,送我工作室等等,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只能放弃。这种诱惑太多了,但内心里越来越明确,就是绘画。”
时间是最大的奢侈品
如今的毛焰待在画室的时间越来越多,圈子也越来小。他说,这十年来,中国人的变化非常大,有的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每年他都会跟喜欢的老师、朋友会面,很多前辈都说“毛焰没变”,这让他很开心。
如果真要说他有什么变化,他变得比以前更纯粹、更简单了。他现在很少关心自己作品的市场拍卖价,丝毫不会考虑赚钱或花钱买古董,他对房子毫无概念,现在住的仍然还是十几年前集资买的房。
这么多年来,早已在艺术上成就斐然的他,一直在南京艺术学院甘当助教,不参与评职称也不想升级,直到去年,才在校方的努力下被破格升级为教授。
他现在唯一的兴趣,就是绘画。绘画之外,读读书,听听古典乐,这些又反哺了他的艺术修养。
他说,读书在很多方面让你脱离开这个现实的困扰和焦虑,让你获得一种额外的心境。这几年,他看了一些道家和佛家的东西,因为人到了一定年龄,它就是一种归属,是宿命的东西。“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觉得感触非常深。它是一本传记,也是我见到的最好的传记之一,英国一个作家写的《维特根斯坦传》,副标题是‘天才之为责任’。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动,还有我刚订了一套古尔德弹的巴赫全集,我也看了古尔德的几本书,看了以后感觉真是不得了,很特别。”
44岁的毛焰看上去疲惫而不修边幅,聊天的时候,香烟一根接一根。通过他的神情和谈吐,你能强烈感受到,那个瘦小单薄的身躯里,蕴藏了一种多么强大的能量。他喜欢与脏兮兮的画笔和大大小小的画框相伴,习惯于一个人品味各种品牌的单一麦芽威士忌,也乐于躺在小沙发上熬夜埋头于那些随意堆放的厚重书籍。这就是他的生活。
如今,时间成了他最大的奢侈品。他认真地说:“我现在最大的理想,是还有足够的时间去画画儿。绘画不像别的,太需要时间了。现在对绘画的很多理解相对比较均衡,也比以前成熟多了。但时间不会没完没了地给你的,我需要的时间不多,比如20年就足够了。未来走得多高多远不知道,但我一直会走下去。”
蛰居于古城南京的画家毛焰,就是这样的“孤独者”。
过去十多年里,当众多艺术家纷纷受邀赴京沪等地筑巢,各种前卫艺术、新潮观念层出不穷时,身为中央美院高材生的他却一直隐身于南京市郊的画室,画画、教书、会友,如孤云野鹤般,无拘无束,不亦乐乎。
他的画儿很难归类,所用色彩也极少,似乎永远只是灰和白的单一色调;他画的肖像乍看之下没有时代痕迹,缺乏中国元素,很长一段时间,模特也只有一个外国白人——托马斯。十多年里,毛焰画到连托马斯眼皮下的痣都很清楚。他反复让托马斯呈现不同形态,但抽离了背景,模糊了时空,灵动的笔触画出的面孔,传递出一种寂静的力量,会瞬间让人安静下来。
绘画中的宁静和心无旁骛,是他一直在追求的工作境界。
“托马斯”之后
最近一段时间,毛焰为筹备今年5月份的北京个展,每天都把自己关在画室里,画画、看书,熬夜成了生活的常态。有时候疲惫了,他会把画笔扔在一旁,在沙发床上躺一会,或者喝点威士忌,享受一个人的孤独与冷寂。
绘画是一个痛苦的、不断突破障碍的过程,画家对画作的焦虑、期待、质疑以及热情会始终伴随在整个绘画过程中。对于绘画,毛焰说他从小时候一直到今天,确实充满了感情。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他知道,绘画对于很多人来讲是不存在感情的,它就是一个工具,或者说,是一种观念。
他说,“对绘画本身,我内心里真的是很敬畏的,有时候看看那些大师的画作,时时刻刻只要一翻,随便一翻,我都能感受到那种美好。也许从一个局部,也许是整个画面,那种氛围我都能感受到,这都是很真实的,就是说你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它里面的魅力,那是种精神上的感受力。我觉得我是进入到这里面的一个人,这是我最大的一种满足。”
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感,让毛焰最终抵御了各种物质和其他世俗的诱惑,在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里乐此不疲。
不久前,有媒体说他将很快转入对中国人物形象的创作,因为画了十多年的“托马斯”,他觉得有必要画一些与中国社会息息相关的形象。对于这一说法,毛焰的回应展现了他一贯的低调和谨慎。
他说,“这多多少少是一种带有理想的形象概念。我会逐渐进入这个过程,但这个过程会是艰难而漫长的,因为要做很多准备,包括自己的主观认识积累,以及人物形象的收集等。这会是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
至于切入的角度,他说会从精神层面入手,人物形象都是具体的,而且可能会是中国社会最底层、最卑微的,他会通过抽象的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提炼出人身上最高贵的气质。
抵御诱惑,认真画画
2011年夏季,一个很巧合的机会,让他第一次体验了去国外画画的经历。
当时,受某威士忌品牌发起的“艺术家驻村计划”之邀,毛焰两次去该品牌旗下的苏格兰酒厂体验创作,前后待了两个半月,所有作品,包括10幅油画和6幅水彩,在5个月内陆续完成。
对毛焰而言,这是一次颇值得纪念的艺术之旅。除了高水准、高效率的画作之外,他还从这次旅行中收获了个人创作状态的突破。用他自己的话说,“很多东西都打开了”。
他说,“我现在快的慢的,粗的细的,大的小的,都同时进行,我感觉自己完全打开了。”这样的状态是他一直期待的。多年前,他去师兄刘炜的工作室看他画画,每次去都很羡慕,因为刘炜很早就画得很开,常常会同时开几张画的稿子。但他当时死活达不到那种状态,画得很慢也很小。他多年前曾提到:自己一张持续时间最长的画稿,开稿到结束花了整整一年半。
毛焰在艺术实践中不断体悟人生,同时又将人生中的体悟融会于艺术创作本身。即使20多岁就已成名,即使作品的商业认可度已经超过千万级别,毛焰仍然极虔诚地、极认真地面对每一幅画作。
他说,不要认为一些东西是你的就永远是你的,你如果不坚持、不继续投入、不继续深入的话,那些你认为是你的东西随时可能消失;你不要抱着实用的态度,你只是很自然地去关照它,关注它,全神贯注,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刻意,画画不是娴熟的过程。
“你要是认真地面对画画,你会发现每一天、每一个阶段对你来讲都是一个障碍,你都觉得你自己根本就无能为力,那你就要不断去捉摸,想尽办法怎样去做得更好一点,或者说不断地去尝试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感受,然后找到一个相对而言最恰当的方式,那么可能就对了,提炼那么一点点东西出来,甚至说你把所有的方式都用遍了都没提炼出一样东西,那也没关系,再来一遍,在这方面你不要去求回报。这种感觉有时候你会觉得非常纠结,无能为力,但是有时候你会真的获得一种意想之外的东西,非常奇妙非常美好的东西。”
在朋友眼中,毛焰是个兴趣广泛的人,喜欢喝酒、踢足球,跟谈得来的人海阔天空地侃大山,但一旦某种兴趣与画画相悖,他都会自动放弃。“我十几年前就说过,最重要的不是我要接受什么,而是拒绝什么。比如,现在很多地方请我去,送我工作室等等,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只能放弃。这种诱惑太多了,但内心里越来越明确,就是绘画。”
时间是最大的奢侈品
如今的毛焰待在画室的时间越来越多,圈子也越来小。他说,这十年来,中国人的变化非常大,有的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每年他都会跟喜欢的老师、朋友会面,很多前辈都说“毛焰没变”,这让他很开心。
如果真要说他有什么变化,他变得比以前更纯粹、更简单了。他现在很少关心自己作品的市场拍卖价,丝毫不会考虑赚钱或花钱买古董,他对房子毫无概念,现在住的仍然还是十几年前集资买的房。
这么多年来,早已在艺术上成就斐然的他,一直在南京艺术学院甘当助教,不参与评职称也不想升级,直到去年,才在校方的努力下被破格升级为教授。
他现在唯一的兴趣,就是绘画。绘画之外,读读书,听听古典乐,这些又反哺了他的艺术修养。
他说,读书在很多方面让你脱离开这个现实的困扰和焦虑,让你获得一种额外的心境。这几年,他看了一些道家和佛家的东西,因为人到了一定年龄,它就是一种归属,是宿命的东西。“前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觉得感触非常深。它是一本传记,也是我见到的最好的传记之一,英国一个作家写的《维特根斯坦传》,副标题是‘天才之为责任’。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动,还有我刚订了一套古尔德弹的巴赫全集,我也看了古尔德的几本书,看了以后感觉真是不得了,很特别。”
44岁的毛焰看上去疲惫而不修边幅,聊天的时候,香烟一根接一根。通过他的神情和谈吐,你能强烈感受到,那个瘦小单薄的身躯里,蕴藏了一种多么强大的能量。他喜欢与脏兮兮的画笔和大大小小的画框相伴,习惯于一个人品味各种品牌的单一麦芽威士忌,也乐于躺在小沙发上熬夜埋头于那些随意堆放的厚重书籍。这就是他的生活。
如今,时间成了他最大的奢侈品。他认真地说:“我现在最大的理想,是还有足够的时间去画画儿。绘画不像别的,太需要时间了。现在对绘画的很多理解相对比较均衡,也比以前成熟多了。但时间不会没完没了地给你的,我需要的时间不多,比如20年就足够了。未来走得多高多远不知道,但我一直会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