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美育的培养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hongmi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各类学科的教学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语文教材中处处蕴涵着美的情趣、美的意味、美的想象,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根据文字描述进行语言表达,在朗读中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而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创造美的境界。这也就决定了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阵地。
  一、创设情境,培养审美情趣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学中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就是说语文教学首先要通过“言”、“声”的分析来激情感人,教师要披情入文,进入角色,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以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把学生的激情“煽动”起来,使他们投入忘我的学习之境,在激发主体意识中陶冶美的情感,使学习始终保持自主能动的积极状态。
  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救护黄包车夫”一段,叙述了一个凄风苦雨的寒冬腊月,鲁迅先生慷慨救助一位饱经沧桑、遭遇悲惨的黄包车夫的感人事迹。微弱的灯光、漆黑的夜幕,“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我幼稚地一问而鲁迅先生严肃的表情,深深的叹息包含着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有对旧社会的憎恨,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然而鲁迅先生什么也没说,一切尽在不言中。我在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文章中深沉浓厚的情感,并配以华彦均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乐曲凄婉流畅,跌宕起伏,表达了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压抑悲怆的情绪,与文中人物的经历和情感极为相似。在学生动情的朗读下,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入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这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情感在升华,内心涌动的是欲罢不能的情感激流,脑海里闪现的是智慧的火花。这样的教学,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新鲜的、生动活泼的知识,而且将拥有一个健康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品味语言,增强审美能力
  帕克说:“感觉是我们进入经验的门户”。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当然也须从感知开始。审美感知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即通过感知形成表象,入境见形,从而激起美感,产生美的愉悦。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审美对象,不轻易放过一字一语,又能从整体上去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进行深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美的领域,并领略美的意蕴。
  语文是一条美的长廊,语文的领地处处有美。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朗读中体验美,我认为可以这样做:
  1、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精确美。
  抓住课文中那些体现内容美的关键的字、词、段,采用读、思、议等方法,并充分运用形象教育的手段,再现课文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表现的美的内涵,即文章所表现的自然景观的美、人物的形象美及心灵美,从而培养学生认识美、判断美、欣赏美的能力。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的,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精确美。
  2、欣赏优美句段,品味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形式美。
  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在精读课文时,还应该认识品味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上的美,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的变换,与所表达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内容美与表达形式美的统一,这也是一种美,是语言文字的美。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 学生审美的感知力。
  3、推敲人物对话,品味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形象美。
  这种方法,在于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引导学生通过与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对话,来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和感悟,这是学生获得审美心理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语文素质、人文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和充实的过程。
  三、背诵积累,形成审美创造力
  从语文教材所提供的审美对象来看,它蕴涵着宽广而深厚的生命意识和充满人性、人情的审美情趣。它能“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鲁迅),犹如青少年身上的“通灵宝玉”。所以并不是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知识课或文学鉴赏课,而是要求将文学作品中美的言语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文学作品美的观点、美的情感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真正达到培养、提高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背诵多积累,在读中品美,在背诵中形成美感,升华美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渗透美育知识,时时奏响学生心中美的音符,叩击学生敏感的心灵,使他们的好奇心,未知欲和鲜明的想象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照亮那些美丽但幽暗的角落,让一切珍贵的东西闪光,才能实现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才能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实现自身美育与情育的统一。
其他文献
【摘要】 在物理课教学中实行全方位的转变,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自主的探索学习,可优化物理课育人的功能,是提高物理课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问题;对手;合作;情景交互应用的原则;贴近学生的原则;缘于教材的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
期刊
【摘要】 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教学,应该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课堂教学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特别是经济成份的多样化,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也趋向于多元化,这样,一方面冲击了许多旧的观念,人们增强了自主、竞争、
期刊
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该鼓励学生要勇于探索和创新。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的疑问意识,让学生大胆质疑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的一切思维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是学生探索、思考的开始,一直到他们找到答案或者
期刊
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教育的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偶得几点浅显认识与各位同
期刊
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总把学生视作一个知识的容器,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拼命地、无私地把知识塞给学生,也不管学生是否消化了。常常“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从哪些地方出发,改变
期刊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校从2004年秋季开始实行第一轮课程改革,
期刊
【摘要】 学生是发展的人,是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是引领者,唤醒者、研究者、开发者,只有让自主的学生更自主,开放的课堂更开放,我们的事业才会更富有朝气与活力!  【关键词】 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开放性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在的唤醒者,是教学内容的研
期刊
语感是一种语言的修养,是经过长期语言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对语言的全方位的敏锐的感觉,是对语言文字从表到里,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作为语言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加强语感训练,培养语感能力呢?  一、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多读文章可以使人形成一种能够直接,迅速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诵读可以调动学生过去的情感经验,唤起他们以往生活的积累,力求他们在脑海中浮现与作品相应
期刊
当今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国际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决定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是民族素质。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可见,素质教育是一件事关大局、事关未来、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兴衰的大事。  在我们的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来渗透素质教育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的具体探索。  第一,利用我们中华民族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领先于世界的科
期刊
【摘要】 本文根据《结晶学及矿物学》的课程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提出了激发学习兴趣、抓住教学主线、强化实验教学等三个方面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 结晶学及矿物学;教学    《结晶学及矿物学》是地质学、宝石学等专业的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岩石学》、《矿床学》、《宝石鉴定》等课程的先导性课程。该课程的结晶学部分由于抽象、空间性强等特点而难懂,矿物学部分则显得内容庞杂而难记,而且许多矿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