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私立美术馆的故事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shin57821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柔和的灯光中,四壁挂着艺术作品,灯光直射在作品上,使得作品显得格外动人,这是北京一家私立美术馆开幕展的现场。空间一隅,得体地摆放着点心、红酒、鲜花。人们在这里谈论艺术、谈论艺术圈的事儿、谈论生活,气氛融洽高雅。这些人里面有艺术家、有艺术家的朋友、有策展人和嘉宾、有拎着媒体资料袋的媒体、有来感受艺术气氛的艺术院校学生、有艺术爱好者、有带着大量名片想在艺术圈里混个脸熟的人,还有让人见怪不怪、混吃混喝、混画册的人。此刻,正是某私立美术馆的展览开幕式,免费向公众开放。
  这次展览的经费全部由美术馆的项目资金支出,也可以说资金来自于投资人,这种模式是这个年轻的美术馆项目运营的主要模式。而这样一场体面的开幕式,从前期的学术团队策划,到媒体宣传,到展品的运输,海报、请柬、画册的印刷、到寄送请柬、布展、搭开幕舞台、订做背景板、到开幕式冷餐、媒体宣传、场地维护等,要消耗不少的资金。而这只是某次项目的支出,加之日常运营、人员雇佣、行政开支、硬件建设、媒体宣传、教育活动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虽说,此美术馆自定义为非盈利性质,投资人并不依靠美术馆获利,但要维持美术馆的正常运转,就必须找到资金来源。所以,生存是这个私立美术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积极的生存探索
  中国对于美术馆概念标准的认识,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西方,年轻的美术馆也不例外。美术馆管理者们会以西方优秀的美术馆或国内知名美术馆为榜样、摹本,不断做各种获取资金方式的尝试。事实上,在中国,有些尝试对于刚成立的私立美术馆来说,并不适用。
  美术馆成立之初,创办者计划靠美术馆自身营销补足展览经费,像西方美术馆那样。但在实际运营中发现,在中国,去美术馆看展览的人数不多,去刚成立的私立美术馆看展览的人似乎更少,只有开幕式时会有大量观众,开幕式过后,偌大的展厅内,参观者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靠自身营销补足经费,开始时会很困难。例如原本打算用来补足开支的咖啡馆、艺术衍生品商店,在参观人数不多的这里,反而给美术馆的开支带来更大的压力。于是,咖啡馆、艺术品商店计划搁浅了。
  还有盛极一时的会员制度,在借鉴某美术馆的经验后,管理层把会员卡分为普通、VIP和企业三种,后两种需缴纳年费以换得美术馆诸项增值服务业务。可是,施行中,面对一家新生的民营美术馆,没有企业家、藏家愿意办理后两种会员卡。只有大众办理的普通会员和赠送邀请办理的VIP会员,并没有达到设想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会员的事情再也没人提及了。还有艺术品租赁、艺术品品鉴投资等前期很多诸如此类的业务尝试工作,都由于自身或社会环境等困难因素而停滞。
  当然,也有很多在尝试中适用并一直沿用下来的例子,企业赞助就算一个。
  如某展览,美术馆会跟企业合作,在展览中给予企业冠名权,以资源置换的方式赢得赞助,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展览资金获取方式,这种情况对展览项目本身要求非常高,需要高关注度与高曝光度,所以每年大概会有一次这样企业赞助的展览,美术馆的市场部门也不断在这方面努力。
  前文说过,展览的经费全部由美术馆的项目资金支出,这种模式是这个美术馆项目运营的主要模式。在探索中,固定下来的美术馆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出租场地、销售作品、为企业购买艺术品提供艺术指导等。而其中出租场地成为美术馆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除美术馆自身的展期外,其余时间都用来出租场地,市场部门会积极联络,尽量把空余档期填满,至于可以办展览的标准,用其员工的话说“不能是行画,只要格调还可以就行”。场地除了出租给艺术家办展览,还出租给企业做产品展示、发布。美术馆有时会在某展览中直接销售作品,或帮助藏家从艺术家手中购买作品。以收藏名义进入美术馆的作品,在遇到合适买主时被卖掉的情况,偶尔也会发生。当然,最直接获取资金的方式还有投资人不遗余力的支持。总之,在积极的探索中,美术馆克服种种困难,已经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运营模式。
  相对滞后的学术建设
  如果说美术馆在资金生存问题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成绩;那么,其在学术发展上就显得远远不足。美术馆一直未找到自己的艺术定位,展览学术方向很不明确,水平良莠不齐,写实的、表现的、观念的、传统书画、当代书画统统都在这里展出过。主要原因在于美术馆的管理,美术馆没有明显的学术方向,展览的学术方向不是由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学术委员会把握,而是由艺术总监、馆长或市场总监等馆领导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和艺术眼光确定,每个展览具体分到个人身上,自己做自己的展览。展览具体内容和参展艺术家情况又都要投资人过目,投资人不签字展览的资金批不下来,展出内容又要受投资人的影响。加之,艺术行业并不是人员稳定的行业,流动性大,随着艺术总监或馆长等领导们的更换,学术方向就会随之更换,展览风格又随之出现变化,比较固定的只有投资人喜欢的部分。这些展览又大部分停留在展示的层面,展览之后的学术研究、学术整理环节很弱,教育活动也随之相对薄弱。
  这里举办过的教育活动,有艺术专题讲座、儿童互动的绘画活动、青年艺术家与成功艺术家的对话、展览的研讨会等。但都不是有计划且持续的,只是偶尔某次展览想起来办一个教育活动,长此以往,公众对美术馆的印象只停留在看展览,没有参加教育活动的印象,也不会持续关注美术馆的活动。这就势必造成一种尴尬的局面。即按正常逻辑,美术馆的教育活动是把消息发布出去,人们需要提前预约,然后再过来参加活动,可是真正预约的人数不多,经常是快到活动日期,美术馆员工各显其能,呼朋唤友,来参加活动充足人数,本来很有意义的公众教育活动,时常会有冷场的危险。这种局面反过来也会打击美术馆自身举办公众活动的信心。到头来,公众教育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少,只有与展览相关的儿童教育活动还在长期的坚持,一是儿童活动资金消耗较低,二是儿童家长支持这样的活动,也可以与学校联系比较宜施行,比如带打工子女画画等。
  藏品,是美术馆学术建设很重要的一部分。在这里,藏品的来源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按投资人的兴趣购买。另一部分是为艺术家举办展览,艺术家留下的作品。美术馆的文献整理工作的重点也大多是放在投资人和美术馆本身,而不是放在当代艺术的文献收集研究和整理。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放在投资人身上。可以说,在确保展览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学术建设相对薄弱。
  一方面是积极的生存探索,另一方面又是学术建设的断层,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学术建设与美术馆的生存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在学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出色的管理者和学术团队,也需要大量活动资金,会给美术馆带来压力,消耗美术馆的运营资金;与此同时,美术馆的公信力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其学术建设水平,美术馆的学术建设反过来会提升美术馆的实际运营水准,甚至直接带来资金支持。这恐怕是投资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一个人的美术馆
  一家私立美术馆可能发展成什么样子,取决于各个因素,像需要专业人才、需要资金、需要等等,很多文章在探讨需要哪些因素,怎样做得更专业,这些都不假。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一个人——投资者。
  投资人对于美术馆的态度直接决定其发展方向。这个美术馆的成立,应该出于投资人对于艺术的热爱,拥有一座美术馆无疑拥有进入艺术圈很合理的身份,投资人把美术馆当成自己的空间,充分利用自己的艺术空间享受艺术,跟更多的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打交道,会邀请朋友甚至其他生意上的伙伴。有时,自己也可以过一把当策展人的瘾。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参观艺术的场所,教育公众。
  在这里,投资人可以得到艺术氛围和满足感,并且把兴趣带到美术馆的运营中去。例如有时投资人会告诉美术馆员工其想要举办一个什么样的活动、谁的画展,并且在资金上全力支持。有时遇到特别喜欢的艺术家,投资人会自己掏腰包为其免费提供优异的展示环境,并且不要求艺术家有任何回报,倒是艺术家这时会觉得不好意思,主动要求留点东西给美术馆。
  对于美术馆的运营,更多地是偏向自己的感受。所以,对于投资人来说,需要的是美术馆的生存和不间断的艺术氛围,并不是多么专业的学术发展。
  说到这里,再往后我不知该怎样写下去,我也不知道这个美术馆以后将会是什么样子。有时候,我想,只是为了兴趣,可以无偿地出资办一家美术馆,免费为公众开放,对于投资人来说,已属不易。有时候,我会更理想地觉得,既然已经出资办了美术馆,为什么不站在中国艺术发展的角度上做得更好呢?
其他文献
巴黎古董双年展既是一次关于珠宝、古董、艺术品的赏鉴之旅,也是一次揽珍的盛会。据了解,本次巴黎大皇宫的展品总价值超过500亿欧元,包括古董、文艺复兴至当代的艺术作品以及各大珠宝品牌的作品。作为感官、历史和华美的盛宴,巴黎古董双年展自1962年举行首届以来,一直崇尚唯美臻品及精湛工艺,在巴黎大皇宫的穹顶下,从古董到当代高级珠宝等展品逐一铺陈,全面彰显稀世风范。除了一件件熠熠生辉的艺术珍品外,本届的巴黎
期刊
徐新周是近现代篆刻史必须提到的著名篆刻家。他是吴昌硕的入室弟子,在日本影响很大。日本平凡社《书道全集》的《别卷》(篆刻卷)在清代篆刻家专题中为他专设一栏,对他的评价就很高。  徐新周的师承与印艺  徐新周(1853—1925),江苏吴县人。字星舟,别署星州、星洲、心周、星周,以星州最常用。所居日陶制庐、耦花盒等。其幼而嗜古,尤究心金石,见吴昌硕所作印,私心倾佩,得缶翁俞允,遂南面执弟子礼。  新周
期刊
对,你没有看错,毕加索,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其实也是一位擅长幕后营销的行家。如果他活在今时今日的互联网时代,他也很有可能把自己炒成“网红”。他的名字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他是整个西方世界中第一位成为传媒名流的艺术家,从毕加索开始,艺术家就摆脱了生前穷困潦倒、死后迅速升值的必然宿命。当然这也和他身处的那个时代与地点有关,20世纪初的巴黎正在成长为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的成熟完备的艺术品市场。
期刊
文物收藏,以经济及文化之发达为条件。清代以前的广东,尽管也有鉴藏家收藏文物,但人数不多,且藏品数量不成体系。以广东收藏史研究先驱冼玉清先生著述的《广东之鉴藏家》为例,在她所收录的50名鉴藏家中,清初以前的仅占7位,因此有“吾粤鉴藏之风,嘉道后始盛”之结论。嘉道年间,吴荣光、潘有为、潘正炜、潘仕成、温汝遂、温汝适、谢兰生、韩荣光、叶梦龙、叶应阳、伍元华、伍元蕙等均其时广东之重要鉴藏家。尽管其收藏在藏
期刊
在当代,恐怕没有人能否认周彦生对于中国工笔花鸟的创新性贡献。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苑囿,从写生出发,向生活学习、向域外学习、随时代进步,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最终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赋予工笔花鸟恢弘的气度,让这一国画传统技法焕发了勃勃生机。  2015年10月28日下午,广州大学城广州美院美术馆内外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如过节般热闹,《盛世繁英——周彦生花乌画艺术展》在此间开展。一时间艺术界
期刊
冰冷的零件因灌注了制表师的想法和心血而富有生命,普通的计时器因赋予了品牌的责任而富有灵魂。当手表不再只是报时的工具,它的历史将如何书写?江诗丹顿给了一个完美的答案。经过了257年的时光淘洗,江诗丹顿俨然成为了“时间”的同义词。257年以来它从未间断传承瑞士的传统制表精华,一个个经典表款的面世,记载了一段又一段关于创新与传承的历史。  257年历史成就时间艺术家  18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同
期刊
在上期中,我们重点介绍了拍场上所出现的绿色系高翠拍品,品析其水、种、色,领悟曼妙翠韵;本期将着力于翡翠之华彩,鉴赏紫罗兰之雅,无色冰种之灵,红翡之艳,带您走入翡翠五彩斑斓的世界。直至今天提到翡翠的时候,大多数人仍只知其绿。实际上,翡翠的颜色非常丰富,赤、橙、黄、绿、青、蓝、紫各领风骚。“翡翠”其名——“翡,赤羽燕也,翠,青雨燕也。”其实也只囊括了红绿两色。珠宝市场上翡翠最常见的是四种颜色:青翠的绿
期刊
自古以来,在中国南北各地,庭院一直是住宅和宫廷建筑的重要部分,扩展生活的空间。庭院可作文人雅集、戏曲表演和假想踏青的场所,因此也是主人的品位和性格的反映,因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的私人庭院便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明轩”是中国的园林艺术代表作,它仿照苏州网师园的风格,把一个庭院和一座中国古代典型的文人家居浓缩在博物馆里,成了博物馆最大的藏品。这次特展的主体是60余件绘画,并有陶瓷
期刊
《荔子碑》之源  唐元和十年(815)六月,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抵达柳州任刺史,至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病逝于柳州,时年47岁。他预知自己的死期,对部将说过这样的话:“明年,吾将死。死后为神。三年,为庙祀我。”柳侯治柳,有德于民,人们于是在罗池旁建起罗池庙(即柳侯祠)。这是柳宗元独享的崇祀,是他精神世界的托身之所,也是人民朴素情怀的寄寓之地。  珍藏于柳侯祠的国家一级文物《荔子碑》(图1、2,以首
期刊
拉韦纳是意大利北部城市。从罗马东行,翻越亚平宁山脉,再沿着亚得里亚海滨海公路北上,就会来到拉韦纳,这罩先后是西罗马帝国的首都,东哥特王国都城、东罗马帝国统治意大利的中心。以保有古罗马特别是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遗迹以及精美的马赛克镶嵌面著称,吸引着全世界艺术爱好者的眼球。  永远的但丁墓园和狄奥多里克陵墓  傍晚时分,我们离开拉韦纳的时候,从车窗向外望去,还能望见拉韦纳古老的城垣、塔楼及护城河,有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