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浯溪和元结似乎就是一个整体,拆开谁都会成为一种虚无。如果元结很走运,仕途上一路通达,这个趴在湘江身边的乡村野岭很可能永远都会寂寞地静坐在一江流水里。冥冥之中注定了元结跟浯溪的天缘,本来是倒霉透顶的元结,在被贬的途中,一路郁闷地行船湘江,走到祁阳河段的时候,突然就看到了一个乱石林立的小山野,便好奇地停下船只,登上了这个也许根本无人问津的小石山。他这一登,就登上了后来的中国碑林文化的一个奇峰。被先后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浯溪和元结似乎就是一个整体,拆开谁都会成为一种虚无。如果元结很走运,仕途上一路通达,这个趴在湘江身边的乡村野岭很可能永远都会寂寞地静坐在一江流水里。
冥冥之中注定了元结跟浯溪的天缘,本来是倒霉透顶的元结,在被贬的途中,一路郁闷地行船湘江,走到祁阳河段的时候,突然就看到了一个乱石林立的小山野,便好奇地停下船只,登上了这个也许根本无人问津的小石山。他这一登,就登上了后来的中国碑林文化的一个奇峰。
被先后两次发落湖南道州刺史的元结,前前后后五次经过这个怪模怪样的石头山野。前两次,仕途上的烦心事搅得他无心顾及它念,只在这座他喜欢的山野上短暂停留了片刻。只有第三次,他爬上这座石山的时候,看着从山脚下流过的那条清清浅浅的山溪,看着面对湘江波涛的那一片宽阔的悬崖陡壁,看着山上那相互连绵、形态怪异的山石,站在最高的一块石头上的元结,内心情不自禁生出如是感叹: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溪口石巅堪自逸,谁能相伴作渔翁。也就在这一时刻,他萌生了要住在这座小野山上修心养性、垂钓种花的浪漫情怀。大历元年,也就是766年,元结为这座小山写下了第一篇铭文《浯溪铭》。其中,他在《浯溪铭》序言中写到:“浯溪在湘水之南,北汇于湘。爱其胜异,遂家溪畔。溪世无名称者也,为自爱之,故命浯溪。”这让我们不言而喻,他已携带家人住进了这个小山野,并因自己太喜爱这个没有名称的地方,而将其署名浯溪。古代的“吾”即“我”,元结以其独有的创造思维,将这条小溪“据为己有”,让它成了“我的溪”,但他要保持这片地域的自然天性和本质,于是就在与“我的溪”相关的人文物象上加上了一个象形或象意的偏旁,因此就有了我们在这座山野上看到的“浯溪”、“峿台”、“痦亭”。其意就是他们都是我的,都是我元结的。这个元结真是个爱玩、会玩的祖师爷,他在阳光下抬眼看着小溪东边那面又高又陡又光滑的山石,脑子里就有了一个奇特的想法,如果在这个摩崖的顶峰建个亭子,站在亭子里眺望周围的山村炊烟和满江的流水清波;……亭子建成了,他又“贪心”不足,想在旁边建一座亭堂,周围种上兰花和松竹,然后月夜叫上几个朋友坐在亭子里喝酒吟诗,将是何等惬意!爱玩会玩的元结,真的是玩出了品味玩出了格调,我们从元结名扬天下的“浯溪三铭”,即可想到他的“玩心”有多高有多宽有多远有多深。“浯溪三铭”固然就是元结的《浯溪铭》、《峿台铭》《痦亭铭》,这是他的前三铭。接下去他又写了《东崖铭》《中堂铭》《后堂铭》,这是元结的“后三铭”。尤其是元结的前三铭《浯溪铭》、《峿台铭》《痦亭铭》,元结都请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季康、瞿令问、袁滋分别用玉箸、悬针、钟鼎三种风格各异的篆体书写出来,刻在了三处摩崖上,将他对浯溪惊天动地的绝奇自然山水刻进了石头的靈魂血肉里,让它们随着这片野性而鲜活的石头在光阴的内部生长呼吸。
浯溪的摩崖石刻,绝对绕不过《大唐中兴颂》,这是浯溪的魂魄。
元结虽然“贪玩”,也很会玩,而且还玩出了令历代文人顶礼膜拜的境界。但他更爱国,更关注他的唐朝的命运。这个唐开元年间高中进士的大才子,在安史之乱期间因为向唐肃宗李享敬献良策而得到重用,作了一名判官,辅助地方长官处理公务。期间,写下了《大唐中兴颂》。他在《大唐中兴颂》的序中,简单介绍了安史之乱的历史真相和撰写这篇文章的缘由。他请自己的好友、大书法家颜真卿将《大唐中兴颂》刻在紧邻湘江的那面摩崖上之后,固然得到了历代文人的由衷赞叹。但也有人说他是“名颂实讥”,这就完全曲解了元结写此文的一番苦心和好意。从文字表述看,似乎在讲老皇帝和新皇帝的“风凉话”实话实说了他们导致国力不强、发生内乱的症结所在,实则是谏言他们要相互通融,相互和气,国家定然兴旺。说白了,就是强调一个“和”字,只有“和”方能安邦,方能定国......我们现在倡导的“和”文化,元结在他的《大唐中兴颂》里就已经阐述了这个意识,这也是《大唐中兴颂》隐含最深刻的一种正能量。
元结是因为文人另类的玩法,才玩出了一个令人无法穷尽的人文浯溪。说元结是个“贪心”的文人,更是一点也不为过。这个心“贪”得合情合理,“贪”得经典绝伦,“贪”得出神入化。元结这一“贪”,就“贪”出了一个幽深的中国文化道场。因了这个文化道场的敞开,后来就源源不断有了更多文化人的涌入。唐朝除了元结,相继而进入这个文化大磁场的元友让、皇甫湜、郑谷;宋朝有秦观、杨万里、范成大、张栻、孙适、李清照、白玉蟾;元朝有张养浩、聂古柏;明朝有徐霞客、王冕、杨维祯;清朝有王渔洋、袁枚、吴大澂及外国使者等等几百人在浯溪留下诗文,囊括了篆、楷、行、草、隶等各种书体,其中除了颜真卿霸气四射的正楷锋芒,还有黄庭坚、董其昌、何绍基、米南宫等大家叫人称奇的书法。他们和他们墨韵的长存,让元结的浯溪生发出多重定义。元结将他的浯溪献给了天下的文人,这些文人们又将元结的浯溪交给了天下。
选自《湖南工人报》
其他文献
品牌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亦是期刊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品牌的价值、品牌的力量,可以说无与伦比。有精品才能有受众,有品牌才能出效益。只有像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一样把其所经营的期刊当作品牌来培育,刊物才能越办越好,越办越有品位。我国期刊品牌少,国际性品牌更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与提升我国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都很不相称。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重现品牌期刊建设,精心打造品牌期刊
洛舍,杭嘉湖平原一个水乡小镇。洛舍是个喜乐的名字,北宋宣和年间,此地曾有“乐舍”之称,意即江南富庶宜居之地,也有说指南迁至此的洛阳人集居地,至近代终定名“洛舍”。小镇位于湖州市德清县境内,距著名的莫干山尚有二十七公里、距新市古镇也有三十公里左右,因而另成一隅自得其乐。小镇很小,一条街就走完了;小镇很老,史考早在新石器时代此地便有古村落聚居。小镇史上农桑稻米渔业丰衣足食,安逸闲静与世无争。但洛舍的与
一年怕中秋月怕半。中秋节一过,年就近了。一年的时光走得总是很快,伴随着岁月的增长,人们心中的渴望不断地向外扩张去。而就生命来说,人生的风景却在这种扩张中相对地萎缩、收敛。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
新买的几本书到了,带回家,淡淡地对他说:我的书都别动哦,都是好书,以后要留给子孙后代的。话出,方知奇怪。什么时候起,惯于别有忧愁暗恨生的憎达换成了淡淡;什么时候起,自己心爱的东西就想着要留给子孙了!时序的流光里,执着的人已经暗被年轮所转换。从前的许多时光,留下结结实实一架书,都是由我淘了又淘,洗了又洗;不值得留的,果断扔掉。从前的时光,时光里的得与失大都忘记,朝前走,走得累了懈怠了,就一任自己滑到
情感有按钮吗?常常想,却没有答案。人们很爱说,你不要感情用事,那神情像是在上书一个君主,不要起用一个坏武将。因为情感出马的时候,是莽撞的、不经思考的、没有胜算的,甚至是一败涂地的。情感在这里成了不折不扣的贬义词。情感真的是贬义的吗?如果真的是,那么就应该———把人五颜六色的情感都阉割了,变成一架没有情感的素白骨骼。然而,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了太多的机器,缺少的正是有血有肉有风骨有情愫有气节有慈悲的汉子
看《歌手》,李健在评价迪玛希的时候,说了一句“他的忧伤很有质量”,他说迪玛希的眼睛里有光,有不同于他年龄的故事,那里面有深深的忧伤。本来是一句调侃,我却听出了不一样的东西。忧伤也可以有质量吗?我想是的。多少美妙的诗和歌都弥漫着忧伤的味道,让我们痴迷不已。把忧伤变成诗,把忧伤变成歌,这都是有质量的忧伤。而那些沉沦和下坠,都是没有质量的忧伤。有的忧伤是蒙蒙细雨,淋着每个人,但我们都知道,这雨终究会停,
古人说:“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秋意渐浓,菊花飘香,又到了吃蟹的季节。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吃蟹俨然成了一件风雅的事。常人看来,螃蟹的特征是多足横走,为横行霸道的代表。齐白石十分憎恨国民党的贪官污吏,于是他在一幅《袖手看君行》的画上题诗道:“常将冷眼观螃蟹,看尔横行到几时?”可怜的是螃蟹无罪,偏偏要成了挨罵的陪葬品。和齐白石一样,鲁迅也曾拿螃蟹横着走路嘲讽他人。《琐记》一文中就曾记载,鲁迅
《井底引银瓶》是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乍看到这题目时,只觉得应当是一个无比美丽的意象,眼前浮现的画面带着古旧的色调:在那幽深的古井边,一根丝绳系着一只银光闪闪的纤细的瓶,顺着井口垂下来,瓶在井底汲满了水,丝绳被一只手轻轻地缓缓地向上牵引着。然而诗人写这首诗的意思却是为了“止淫奔”,劝诫年轻女子要敬畏习俗礼教,不可轻易被男子引诱。诗里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春日。俏丽的女子正在花园矮墙边青梅树下玩耍,一位男子
说起祁县,在印象中,它是以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著名的一个平原小县,南同蒲铁路沿线诸县市中,从人口数量到经济总量,只有它与我的家乡昔阳县最为接近。早年曾经草草走过几次,年轻的心终究浮躁,除了那座名闻遐迩的大院,也就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了。缘于一个特殊的机遇,我走进了位于祁县东观镇的千朝谷,在这个生动的切面里,感受到了与我印象中迥然不同的祁县风采。千朝谷占地2700亩,是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我们首先
踏着金黄的落叶,我沿着松花江大堤徐徐而行。秋日的江水,像一幅陈年的油画,多了一分宁静与澄碧,也多了一分耐人寻味的深邃。受北京一家雜志社的约请,我要去采访一位已是耄耋之年的剪纸艺人。因为距约好的时刻还早,我便决定先在江畔走走。于是,我就惊喜地邂逅了那个在江堤上以水代墨练书法的他。这些年来,在城市里的许多公园或广场上,我不时地会碰到一些拎着水桶,拿着特制的笔,旁若无人地挥毫泼水,一展水书技艺的书法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