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探索新路,这是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必然要求,是广东新时期切实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当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坚持高度自觉,进一步增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文化是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标志着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 新的高度,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文化自强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先行地区,30多年来,形成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这是广东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吹响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进军的号令,为广东进一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注入了新的强大的动力。广东总体上文化发展水平仍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与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面对国际上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和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唯有进一步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主力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力军和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示范区,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继续作出新的贡献。
二、坚持先进方向,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无论社会思潮如何空前活跃,无论人们价值取向如何多变多样,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
当前,广东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突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我们要着力提炼打造新时期“广东精神”,为国家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一点基础性工作。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突出广东特色,提炼出具有深厚社会、文化和历史底蕴,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容易传承的核心价值理念。尤其是要从实际出发,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统一起来,提炼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普通群众能够普遍接受的、符合社会发展水平要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针对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道德失范和价值观扭曲等现象,我们将积极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并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扬善惩恶、蓬勃向上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全会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这一点,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我省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相比,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为此,我们要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要求,努力打造“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强、文化形象好”的文化强省。要切实推进文化民生工作,尤其是要加快基层、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千家万户;广泛开展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大力继承和弘扬岭南文化的历史遗产和优秀传统,尤其是要重视民系文化、华侨文化、粤商文化、开放文化、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品牌的保护与开发,使广东文化更具特色。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形成以珠三角为龙头,粤东粤西两翼、粤北山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积极鼓励文化工作者“三贴近”、“走转改”,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四、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形成和完善使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体制机制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实践证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是促进文化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广东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逐步深入,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突破,创造了新经验。比如,在全国率先完成市、县两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管理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系统的组建工作,设立省级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探索推进省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我们将按照全会《决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方式,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鼓励探索建立新的综合文化行政体制机制,切实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文化产品增加供给、提升质量方面的积极性。三是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改革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营方式、业绩考核等,不断增强其公共服务的效率。四是加快研究制定文化强省建设配套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间,全省将投入250亿元以上用于支持文化强省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立法工作。积极构建对外文化传播体系,让广东故事、广东声音、广东印象越过五岭、走向全国,跨过大洋、走向世界。
五、坚持加强领导,进一步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软任务”变成硬要求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深化全会关于加强党对文化工作领导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担负起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和主动权的政治责任。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广东要树立起不重视文化建设的领导是没有远见的领导,不善于抓文化建设的领导是不合格的领导的理念和共识,努力把领导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软任务”变成“硬约束”。要切实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分解文化强省“十项工程”建设任务,建立健全分工明确、机制完善、责任落实的领导体制和机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党政推动、政策牵动、社会联动的文化建设强大合力。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进一步发挥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作用,完善让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进一步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把文化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文化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作为考核各地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促进社会各方面积极投身文化强省建设的时代洪流,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坚持高度自觉,进一步增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文化是一个政党和一个国家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标志着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 新的高度,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文化自强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先行地区,30多年来,形成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这是广东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吹响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进军的号令,为广东进一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注入了新的强大的动力。广东总体上文化发展水平仍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与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面对国际上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和文化与经济加速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唯有进一步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主力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生力军和率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示范区,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继续作出新的贡献。
二、坚持先进方向,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处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无论社会思潮如何空前活跃,无论人们价值取向如何多变多样,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
当前,广东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突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我们要着力提炼打造新时期“广东精神”,为国家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一点基础性工作。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突出广东特色,提炼出具有深厚社会、文化和历史底蕴,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容易传承的核心价值理念。尤其是要从实际出发,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统一起来,提炼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普通群众能够普遍接受的、符合社会发展水平要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将其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针对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道德失范和价值观扭曲等现象,我们将积极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并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扬善惩恶、蓬勃向上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全会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这一点,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我省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相比,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为此,我们要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要求,努力打造“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强、文化形象好”的文化强省。要切实推进文化民生工作,尤其是要加快基层、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千家万户;广泛开展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大力继承和弘扬岭南文化的历史遗产和优秀传统,尤其是要重视民系文化、华侨文化、粤商文化、开放文化、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品牌的保护与开发,使广东文化更具特色。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形成以珠三角为龙头,粤东粤西两翼、粤北山区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积极鼓励文化工作者“三贴近”、“走转改”,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四、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形成和完善使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体制机制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实践证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是促进文化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广东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逐步深入,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新突破,创造了新经验。比如,在全国率先完成市、县两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管理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系统的组建工作,设立省级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探索推进省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我们将按照全会《决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创新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方式,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鼓励探索建立新的综合文化行政体制机制,切实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文化产品增加供给、提升质量方面的积极性。三是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改革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运营方式、业绩考核等,不断增强其公共服务的效率。四是加快研究制定文化强省建设配套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间,全省将投入250亿元以上用于支持文化强省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立法工作。积极构建对外文化传播体系,让广东故事、广东声音、广东印象越过五岭、走向全国,跨过大洋、走向世界。
五、坚持加强领导,进一步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软任务”变成硬要求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深化全会关于加强党对文化工作领导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担负起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和主动权的政治责任。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广东要树立起不重视文化建设的领导是没有远见的领导,不善于抓文化建设的领导是不合格的领导的理念和共识,努力把领导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软任务”变成“硬约束”。要切实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分解文化强省“十项工程”建设任务,建立健全分工明确、机制完善、责任落实的领导体制和机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党政推动、政策牵动、社会联动的文化建设强大合力。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进一步发挥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作用,完善让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进一步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把文化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文化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作为考核各地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促进社会各方面积极投身文化强省建设的时代洪流,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