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闪烁着童心备课参考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ke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用儿童的眼光解读课文,用儿童的语言参与对话,用儿童的方式评价学生,用儿童的生活拓展练笔,把属于儿童的时空还给他们,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 用儿童的眼光解读课文
  入选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编者力求体现儿童的生活、儿童的语言、儿童的心理。这就要求教者要从学生的角度解读课文,用儿童的眼光审视教材,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
  《姥姥的剪纸》一课,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间生动有趣的故事,表现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精湛,用剪纸这种民族的艺术拴住了我的心,表达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课前预设时,我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学生,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课文,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可能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对哪些内容理解有难度?结果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很感兴趣,可对剪纸的图案内容不太理解:为什么多次写到“老牛兔子”?其实,在学生的生活中,姥姥疼爱自己的事情随处可见。“老牛兔子”剪纸正是这些生活场景的再现。因此,我做了如下预设:在学习剪纸“老牛兔子”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疼爱自己的点滴小事,体会文中姥姥对作者的喜爱与呵护,从而体会姥姥的剪纸传递的是民族的艺术、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
  用儿童的眼光解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打开与文本对话的窗口,找到课堂对话的着力点,为师生的深入对话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 用儿童的语言参与对话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还要求教者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这就要求教者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要用儿童的语言引领对话,参与对话。
  儿童化的语言实际上也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出神入化地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启迪着他们的心智。儿童化的语言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能融洽对话的气氛,吸引学生参与对话,提高对话的效率。用儿童的语言参与对话,教师的语言应朴实、生动、有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掌握的语汇少,知识面窄,生活经验也少,如果教师的语言过于含蓄深刻,学生就不易接受;而语言过于平淡,学生又会感到索然无味,这两方面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用儿童的语言参与对话,教师的语调应亲切、悦耳,这会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儿童化的语言,拉近了学生与教者的距离,让教师真正参与到多边对话当中,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儿童的心理去体验。
  三、 用儿童的方式评价学生
  课堂要求我们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要求我们用儿童的方式评价学生,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教者表达的看法。教师可以采用得体的体态语言,这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竖起一个大拇指、一个惊讶的表情,都足以让学生感受到教者对自己的肯定,从而感染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参与的积极性。
  用儿童的方式评价学生,还可以采用儿童化的评价激励措施。可以适度利用学生的上进心,放大优点,冠以“小诗人”“小播音员”“小博士”等称号,还可以采用星级评价、星级递加的方法,让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有成就感,从而不断走向成功。
  四、 用儿童的生活拓展练笔
  习作离不开阅读,且得益于阅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和发展。重视随文练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儿童化的课堂,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着眼儿童的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练笔。要注意的是,在安排随文练笔时,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在生活与练笔间建立起一座相互融通的桥梁,建立起一个同步律动、相似跳动的互换机制,打通练笔与生活的藩篱,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从而找到表达的支点,真正做到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如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写一处场景,由于这些场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练起笔来也就轻车熟路、水到渠成了。用儿童的生活拓展练笔,实现了学习和生活的无缝衔接,贴近学生实际,既积累了练笔素材,又激起了练笔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高邮实验小学蓓蕾学校)
  
其他文献
初夏的古都,花团锦簇,我们在这里高兴地迎来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的又一盛会。首先,我代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衷心欢迎并感谢参赛的各省、市、自治区选手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观摩教师。  “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是课程中心根据教育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抓内涵质量建设的工作重心,设立开展的研究项目中的重大实践推广活动。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关注自身内涵建设,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课文围绕大江保卫战一共写了哪几件事情?  生:主要写了1998年夏天,400多名官兵在赛城湖大堤崩塌时去进行救援。  师:可不可以简单点说——  生:保大堤。  师:请你把这三个字写到黑板的题目下面。这第一件事——保大堤,高度概括,精炼。第二件事——  生:第二件事是救群众。  师:在救群众之前还有一件事,按课文顺序,你说了第三件事。你把它写在它的文字下面。中间还有一件事
期刊
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呢?我以为需要采取以下举措:  一、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是有问必答的“百科全书”。所以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未知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求知。也正是因为教师的良好素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人格魅力,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充分做好课前教学准备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主要讲乡下老家有一个种树人,他每次给桃花心木浇水隔的时间不同,浇的水量也不同。他天天散步,偶尔喝茶,更奇怪的是,有几株树苗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枯萎,需要补种。“我”问了他,才知道,他在模仿下雨,让树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在土地里扎根。这让“我”明白了人在生活中也要有一颗自主的心。  师:你说清了“人”,
期刊
互构语言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人类语言都是互构的语言,即主体与客体或通过客体而互动互构产生出的语言。”(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认知语言学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自然语言,它在本质上是人类感知、认识世界,通过心智活动将经验到的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并将其编码的结果。”(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外在现实”是客观
期刊
师: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题是——  生:(齐声)杏儿熟了。  师:杏儿是儿化音,跟我读,杏儿。  生:杏儿。  师:再读课题。  生:杏儿熟了。  师:熟了的杏儿是怎样的呢?赶快读读课文,看谁最快发现了。  生:橙黄橙黄的。  师:对,你能不能把这个词读好?(生读)  师:这橙黄橙黄的杏儿,颜色这么水灵的杏儿,只有一颗吗?  生:(齐声)一颗一颗。  师:我听出来了,杏儿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在你的印象中,沙漠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沙漠是白茫茫的,是一块不毛之地。  生:我认为沙漠是一望无际,黄沙漫天,黄沙飞舞。  生:我觉得沙漠什么也种不了,种什么死什么,沙漠中也没有绿树鲜花,所以说沙漠中沙石飞舞。  师:他们的词用得很有特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沙漠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题目中出现一个字:绿洲的洲,特别注意看这个字,先写三点水,点撇点,竖点竖。中间
期刊
本文以苏教版一年级教材《小河与青草》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使我们的课充满语文味。  一、琅琅书声,读出“语文味”  [案例1]  师:(映示小草的第一次话):谁来读读?  师:小草说小河怎样?(相机板书:清)  师:你为什么说水很清?(变色“一眼能看到底”)  师:你在清清的河水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把小草眼里的小河读出来吗?(生读)  师评:好像小河的水
期刊
一、困惑与思索  多年来,小学语文考试都是偏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把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作为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许多学校以统一的一张试卷和标准来评判学生,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这不仅无法体现评价的发展性、激励性功能,还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受挫,信心丧失,惧怕考试,以致造成学习困难。从考试内容来看,试卷大多沿用多年不变的题型,以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层面单一,很难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
期刊
师:(板书课题,生书空)你们对课题中哪个词特别感兴趣?  生:故事。  师:关于谁的故事?  生:小村庄的故事。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  生:(齐答)想。  师:(大屏幕显示: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在这个小村庄里,有这样一些景色。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生自由朗读大屏幕上短语)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山村呢?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