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生态人类学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始于民族识别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以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完善及应用为标志.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生态人类学研究致力于对地方群体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进行解释,研究比较集中于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形成了"适应模式"与"发展的代价"为中心的理论倾向.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前十年,生态人类学家聚焦生态环境变迁引发的自然与社会后果,强调发掘、保护和转化利用本土生态知识的重要性,湘黔桂地区和东北大小
【机 构】
: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新疆师范大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基金项目】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点课题"培育生态文化,增强生态文明软实力"(2013年);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生态环境与地域特色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1Z014);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海外侨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AMZ015)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生态人类学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始于民族识别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以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完善及应用为标志.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生态人类学研究致力于对地方群体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迁进行解释,研究比较集中于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形成了"适应模式"与"发展的代价"为中心的理论倾向.第三个阶段是21世纪前十年,生态人类学家聚焦生态环境变迁引发的自然与社会后果,强调发掘、保护和转化利用本土生态知识的重要性,湘黔桂地区和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生态人类学研究蓬勃发展.第四个阶段是最近十年,生态人类学家的研究视野扩展到了灾害、生物多样性、地方社会脆弱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议题上,研究地域扩展到了东南沿海、内陆江河流域和中原传统农耕地区.文章认为中国生态人类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扎根本土田野经验的学术自觉、对研究对象及其所处时代社会情境变化的精准把握,以及与西方生态人类学理论对话的深入.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中国生态人类学应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扎根本土田野经验的传统,加强理论自觉,建构出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匹配的新理论体系.
其他文献
与传统哲学叙事相比,当代哲学叙事的变化就是从理念王国下降到经验生活。哲学不再热衷于天边的"存在",而是关注于眼前的"现象"。"语言转向"和"伦理转向"就是反映当代哲学叙事变化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转向。不仅如此,"语言转向"和"伦理转向"正在逐渐地汇合起来,矛头指向当代多元文化的社会整合问题。从当代社会面临的各种矛盾危机来看,相比人类遭遇的其他生存性问题,诸如经济发展和技术革命等,人类团结显然成了压倒性的哲学问题。于是乎,社会道德重建问题就成为哲学的当务之急。当代哲学聚焦现实伦理问题,由此形成诸如他者伦理学、对
一直以来,对韩非“术”治思想的专制特性,学界已有共识。但是,对于韩非“术”治思想的哲学基础、内在张力以及“术”之于“法”“势”的优先性等问题,我国学界的论析尚有较大空间。文章从世界观、认识论、伦理观出发,着眼于“道”所内蕴的多重张力,探究韩非以“术”为核心的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
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把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和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努力把握一个重大主题、领会两个重要判断、坚持三项基本经济制度,这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在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主题的提出、丰富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集中表现在它的历史起点、制度设计、发展道路、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等五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国人民同属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重要判断的依据和实践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伴随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制造业服务化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文章构建制造业生产中服务业的参与度指标,反映制造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对服务业的使用程度。由WIOD提供的40个国家(地区)的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经济核算面板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服务业参与度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且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时效果更明显,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门槛特征。对不同国家的制造业产业的分析结果显示,传统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更易受到服务业的正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