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诗歌的认知诗学解读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从认知诗学的视角分析了雪莱的诗歌Love’s Philosophy。结果表明雪莱的诗歌总体上与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保持一致,但同时雪莱的诗歌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本文同时对这首小诗进行了认知诗学的解读,发现这首诗在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有机统一,是英诗中优美的哲思小品。
  關键词:认知诗学 雪莱 Love’s Philosophy 行动链
  一.引言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诗人之一,雪莱的诗歌的取材、风格和思想可谓独树一帜,因此也引发了学界对其诗歌的广泛研究。关于雪莱诗歌研究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雪莱的诗歌做总体宏观的考察以发现其诗歌的及其思想的宏大主题,如罗义华(2008:133)研究了雪莱诗歌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博爱、平等、自由构成了雪莱诗歌世界中关于人类德性的基本精神底蘊”。占多数的第二类研究是从微观角度出发对雪莱的诗歌进行解读,如对其诗歌《西风颂》(陆建德,1993;李世荣,2012)、《奥西曼迭斯》(袁宪军,2005)、《含羞草》(刘晓春,2011),等等。目前尚未见从认知诗学角度来研究雪莱的《爱的哲学》这首诗歌。
  二.认知诗学研究
  认知诗学研究范式的兴起要溯源到20世纪的认知科学研究以及语言和文学研究中的认知转向(刘文,2007;熊沐清,2008)。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将认知科学引入文体学并进行文本分析有助于对文本进行新的解读(Stockwell,2002;Burke,2005)。随后,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例如,Hamilton(2005)从认知修辞学角度分析了Emily Dickinson的三首诗歌;Freeman(2005)分析了Sylvia Plath的诗歌,黄川眉(2011)分析了艾略特的《荒原》等等。认知诗学的研究理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诗歌的分析,同样适用于分析小说和戏剧等多种文类,在此不一一列举。这些研究表明用认知诗学的研究方法来重新解读雪莱的诗歌《爱的哲学》是可行的。
  三.研究框架
  本文的研究框架是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语法,具体而言是Langacker(2008)的认知语法。该理论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原型性(prototypicality)和行动链(action chain)是本文分析的两个主要工具。这两个概念在Stockwell(2002)的论述中被进一步完善以适应文体分析(图1和图2)。
  图1:话题的原型模型
  简而言之,话题的主语选择和和占据话题位置的事物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图1中从左上角至右下角的不同话题对象的选择和出现的位置是从最典型到最不典型的等级顺序排列的。
  图2:行动链模型
  以典型性思想为指导,图2表明了行动链的典型程度及其关系。最常见的行动链当属第二栏,其意义为动作发出者(agent)以主动的意愿引起食物移动,而接受者(patient)接受动词所传递的能量,动作发出者所使用的事物则是工具(instrument),如果动作发出者的动作是思维活动,那么他就是体验者(experiencer),如果动作发出者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处那么他就是移动者(mover)。如果动作的参与者(participant)只是表达存在而不实施具体行为,如His face was red或She was there,这样没有能量传递,那么其语义角色(semantic role)就是零度(zero)的。在有些情况下,参与者在述谓结构中不发生任何改变,如I love Paris或I have a copy of the book,那么它就被称作独立(absolute)的。有时,事件的表述让人感觉它们似乎是自己自动发生的,如The glass broke或The tree fell over,那么此时参与者就是主题(theme)(Stockwell,2002:63)。
  四.Love’s Philosophy的行动链
  雪莱小诗《爱的哲学》共有两个诗节,为了便于分析现将两个诗节的行动链总结如下:
  第一诗节:mingle mingle mix is mingle mingle
  第二诗节:see kiss clasp forgive disdain clasp kiss are kiss
  第一诗节的第一和第二行从形式上来看动作发出者通过实意动词将能量传递给动作接受者,是典型的话题和句法结构,使得整首诗歌在开始时显得中规中矩,没有认知上的反差。然而,仔细一看,动作发出者的话题的典型性似乎不够强烈,因为占据主语位置的动作发出者并非是有生命的人,而mingle一词在字典中有两种使用方式,一是~A with B,另一种则是直接使用该词,用来表达在社交场合中与人交往或混杂的意思。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增加了语言的张力和魅力。句法形式和话题结构之间的稍稍倒错使得该诗的开篇既不落俗套有显得很庄重。作者并非故作姿态以学究的口吻来讲述哲学大道理,体现了雪莱诗歌的浪漫传统而又不失一种骨子里透出的典雅端庄的气息。前四节诗行作者由实到虚进行递进过渡到整个第一诗节,并在诗节的最后一行以反问的句式做重点强调,这种手法也是将浪漫的色彩与端庄的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诗节中,除了其他典型的第二类行动链表达之外,唯一一个表达存在的是第五诗行。参照前文的行动链模型,此诗行的认知模式是零度的,事物之间没有能量的传递,作者似乎以此来表达一种客观的规律,为最后诗节的最后一行构建一个大前题。这种三段论的逻辑结构,使诗歌具有思辨色彩,这也正是作者将其称为爱的哲学的原因吧。
  第二诗节的第一行动作发出者是体验者,因为作者使用了表达感官的动词“see”,并在这个大的述谓结构中嵌入了一个典型行动链的述谓结构,但是从话题的典型性来看被嵌入的述谓结构的动作发出者是山脉,不具备话题的典型性,又是一种认知的偏离,传统解释是使用了拟人手法。而认知视角则认为这样的表达增加了语义的模糊性,用在语言诗歌中可以使语句或诗行结构的平衡(parallel)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诗歌乃至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并非用直白的教科书语言来论述道理,其显示的意义大于其表达的语句。那么在诗歌语言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语言形式与认知典型产生反差,一般而言,越强烈,越大则效果越好。但是雪莱似乎并未采取极端的做法使形式和认知典型达到极大的反差,反而他压抑着,用较为通俗,看似稀松平常的比喻,准确地说是拟人来展现其意义。诗歌格调浪漫而不唐突。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所选择的意象虽为常见,但都有一个共性即自然与永恒。在诗歌第二节的结尾两行,作者的反问似乎是有答案的。这个答案就在第二诗节各个意象所暗含的永恒性,作者似乎表明爱的哲学就是遵循自然的,而遵循了自然性,就必然会达到永恒。作者反复地使用典型性的行动链,将各诗句的动作发出者的能量通过动作传递给动作接受者,使这个第二诗节充满了朝气,读者似乎能感到源源不绝的能量涓流涌动在诗行之间。如果从动词的轻重来看,这些动词发出的力量都相对较轻,使诗歌充斥着爱情的温柔和灵动,但作者损失的则是爱情的另一番景象,那就是厚重。这样的处理方式也许正是浪漫主义的特征。另外,在第二诗节中也有一个表达存在的动作链。从动作链的安排上来看,作者有意识地使两个诗节形成呼应。
其他文献
一、缺乏思维深度混淆原理例1(2009年安徽理综化学卷—12)Cu2O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基于绿色化学理念设计的制取Cu2O的电解池示意图如图1所示,电解总反应为:2Cu+H2O通电Cu2O+H2
该书内容涵盖面广,涉及的作家和作品之多为国内前所未有。每章除概述外,重要作家和文学流派均分节论述,不仅谈及重要作家的总体创作,概括出其创作的主要方面,而且细致分析作
广州市番禺区祈福新邨现拥有祈福英语实验幼儿园、祈福新邨幼儿园和祈福精英幼儿园三所广东省一级幼儿园。祈福幼教坚持规范办园,创出优质民办教育品牌。祈福新邨幼儿园办园1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究其根本是师生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交融的过程。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标。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
本文介绍了利用性能优良的大速差射流燃烧技术,成功地实现了福建无烟煤的脱油稳燃与脱油调峰,使四角切向燃烧无烟煤锅炉的燃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In this paper, the us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从《标准》中可以看出,我们
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思考,可以从用好教材、营造课堂民主与改革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师人文精神,以及学生在实践去感悟来构建人文精
教材: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下册第3课一、播放画面,感知形象美1.设问激趣:同学们见过荷花吗?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诗形容它吗?(含苞欲放;千姿百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3 Family Members一课的教学难点之一是能听懂、会说日常交际用语Is this your…?Yes,he/she is.No,he/she isn’t.,能正确区别he/she,并能熟练运用
化学平衡理论是高中化学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在解答有关化学平衡问题时,若不小心就会掉进命题人设置的陷阱中,以下是五种常见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