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当代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情感的调节、组织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使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思想。
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在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语文学科具有这些突出的优势,理当成为情感教育的主渠道。
一、语文教学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形成的过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新课程标准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1)选用了一些心理话题的文章,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2)引导学生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3)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4)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让他们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5)鼓励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6)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合作和共享等有益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习惯;(7)引导他们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时,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
二、语文教学应重视情商审美教育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不同风格,就决定了不同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感情,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气宇轩昂,才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同样,只有持有挖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到《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教师要顺势将其引入到对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使之激起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出创造思维,培养审美能力。
三、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呵护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导入艺术来抓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老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我校的王老师在教《乡愁》一课时,曾这样设计导入语:(播放《江河水》音乐)同学们,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野》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多少海外赤子怀着叶落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元论你走得多远,但犹如风筝一样,总有一根用爱心织成的线紧紧地握在母亲的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想起你总有百般思绪,总是泪水涟涟?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课文,自然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当前教师要做到“沟通从心开始”。教师期待的目光、赞许的神情、关心的诱导,一定能撞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继续前进的信心。陶行知曾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特别是诵读课,这样的课堂,学生更需要我们的鼓励,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彰显自我个性,去张扬自我个性,让学生敢读、读好。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诵读,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吟出几句经典诗文,或描述事物,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虽不一定贴切,却着实令人欣慰。
总之,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作为语言课,其基础学科的地位就更显重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商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的意义尤其重要而深远,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获得情感和精神进步,增长知识,使得语文教育成为学生能力的载体,实现语文育人的目的。
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在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坚守;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语文学科具有这些突出的优势,理当成为情感教育的主渠道。
一、语文教学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形成的过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新课程标准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1)选用了一些心理话题的文章,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2)引导学生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3)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4)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让他们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5)鼓励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6)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合作和共享等有益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习惯;(7)引导他们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时,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
二、语文教学应重视情商审美教育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不同风格,就决定了不同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感情,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气宇轩昂,才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同样,只有持有挖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到《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教师要顺势将其引入到对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使之激起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出创造思维,培养审美能力。
三、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呵护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这就需要运用导入艺术来抓学生的心,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激发起求知欲,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老师满怀激情的导语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兴奋点。我校的王老师在教《乡愁》一课时,曾这样设计导入语:(播放《江河水》音乐)同学们,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野》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多少海外赤子怀着叶落归根的情感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是啊,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元论你走得多远,但犹如风筝一样,总有一根用爱心织成的线紧紧地握在母亲的手中。你的根是在故园的井土之中,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乡愁啊乡愁,你是什么模样?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人们想起你总有百般思绪,总是泪水涟涟?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让我们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这样,学生带着被激起的情绪和兴趣走进课文,自然能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当前教师要做到“沟通从心开始”。教师期待的目光、赞许的神情、关心的诱导,一定能撞击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继续前进的信心。陶行知曾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特别是诵读课,这样的课堂,学生更需要我们的鼓励,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彰显自我个性,去张扬自我个性,让学生敢读、读好。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诵读,学生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吟出几句经典诗文,或描述事物,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虽不一定贴切,却着实令人欣慰。
总之,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作为语言课,其基础学科的地位就更显重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商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的意义尤其重要而深远,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获得情感和精神进步,增长知识,使得语文教育成为学生能力的载体,实现语文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