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认为:“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可以让孩子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笔者一直坚信:知识可以为孩子的人生打底。在农村学校,为了更好地打开课外阅读的窗口,笔者从阅读出发在教学中做了些尝试。
儿歌奏响阅读之音
从牙牙学语到书声琅琅,孩子的成长历程少不了儿歌的熏陶。琅琅上口的儿歌能使学生在自娱自乐中学到知识。教师可以编些儿歌念给学生听,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自创儿歌认识课外书籍的重要。例如《钥匙》:“铜钥匙,铝钥匙,世上有把金钥匙。金钥匙,真奇妙,能开天,能开地。金钥匙,藏哪里?就在我的书本里。”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当学生开始有兴趣打开书本时,怎样读好一本书就成为引导的重要问题。继续适时送他们一首儿歌《新编三字经》:“课外书,怎么读?看封面,读序言;览目录,择故事;品人物,赏片段;写感言,制书卡;读书乐,乐无穷。”就这样,琅琅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在课内外不知不觉地哼唱中,轻松掌握了课外阅读的基本步骤。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会感受到阅读可以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快乐。
习惯是阅读之基
实践发现,许多学生之所以阅读质量上不去,很多时候和不良的阅读习惯有一定影响,甚至有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阅读也需要好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质量,从而让他们在阅读中自觉体会学习的乐趣,丰富阅读的个性体验。所以,奏响阅读之音后,点拨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了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
阅读常规 阅读首要是保证学生能在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以此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笔者要求学生在每天至少要有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为了保障阅读时间,可进行“一日阅读常规”:晨诵午阅暮省。晨诵——每天早晨安排学生诵读儿歌、古诗、经典诗词等;午阅——每日中午让学生安静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暮省——中高年级每日晚上可写读书所得。这样阅读常规便落到了实处。
用工具书 让学生养成勤用工具书的习惯,“无声之师”——工具书应该扮演好角色,成为相随学生一生的好老师。例如: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字生词时,应鼓励他们用工具书当自己的“老师”;若看到精彩处不想查阅打断,可先做好记号或把生字抄下来,待看后再查阅。这样,既能保护好孩子的阅读兴趣,又能保证阅读的质量,指导学生灵活使用工具书。
读有所批 阅读要有质量,要让“不动笔墨不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为迎合小学生求新求趣的心理,制作读书卡来代替读书笔记,是一条不错的治学经验。读书卡,通过收集、积累资料,不仅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而且制作时散装活页,方便排列增补,使用方便,效果理想,很受学生欢迎。
乐于分享 笔者通常采用送格言和讲故事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屠格涅夫“和别人分享你的知识,那才是永恒之道”,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及印度古谚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都是笔者常说的口头禅。笔者相信,喜欢分享阅读可以让学生的知识更全面,人格更挺拔。
在个性的阅读中积累
一个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是参差不齐的。为此,笔者站在新课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不同性格和兴趣特点开展课外阅读的推荐:对于天性腼腆的学生,可推荐《优秀是一种习惯》《名人小时候》等;对于天性好动的学生,可推荐英雄豪侠、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如《岳飞传》《钢铁是怎样炼成》《水浒传》等;对于喜欢提稀奇古怪问题、有探索科学兴趣的学生,可让他读《世界未解之谜》《十万个为什么》;对于热爱文体的学生,可介绍与文体相关联的名人趣事。投其所好,循循善诱,之后笔者发现了一个共性:班里的女生爱读温情优美的《繁星·春水》《窗边的小豆豆》等;班里的男生喜读游侠打斗的《三国演义》《杨家将》等。
强烈的愿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让小学生在个性的阅读积累中产生兴奋就可以将“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阅读因此就成了“悦”读,成了快乐的源泉。此外,还可适时开展课外阅读主题指导课,如“读物推荐课”“读物交流课”“精彩赏析课”“读物汇报课”等,保证学生在有计划、有步骤进行阅读的同时,享受到知识的积累和体验。
活动丰富阅读之旅
要尽快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应该创设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不断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甘甜,让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转化成为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乐读的内在动力,从“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每次课外阅读活动后,笔者轮流安排一位小组的首席代表学生记录“课外阅读日志”,让他把自己和同学的活动参与经历详细记录,作为读书旅程的一次次回味和反思。一个学期进行一次“书香学子晋级考核活动”。通过晋级评选,设立从“书香小学童”到“书香小状元”四个级别的晋级机制,促进学生争强好胜、你追我赶的阅读积极性,创设读书的良好氛围,推动各个层次阅读全体的个性发展。
2002年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曾经说过:“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笔者认为现在要做的首先就是让孩子对阅读有热情,然后才是保持阅读的激情,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持久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洋中中心小学)
儿歌奏响阅读之音
从牙牙学语到书声琅琅,孩子的成长历程少不了儿歌的熏陶。琅琅上口的儿歌能使学生在自娱自乐中学到知识。教师可以编些儿歌念给学生听,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自创儿歌认识课外书籍的重要。例如《钥匙》:“铜钥匙,铝钥匙,世上有把金钥匙。金钥匙,真奇妙,能开天,能开地。金钥匙,藏哪里?就在我的书本里。”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当学生开始有兴趣打开书本时,怎样读好一本书就成为引导的重要问题。继续适时送他们一首儿歌《新编三字经》:“课外书,怎么读?看封面,读序言;览目录,择故事;品人物,赏片段;写感言,制书卡;读书乐,乐无穷。”就这样,琅琅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在课内外不知不觉地哼唱中,轻松掌握了课外阅读的基本步骤。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会感受到阅读可以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快乐。
习惯是阅读之基
实践发现,许多学生之所以阅读质量上不去,很多时候和不良的阅读习惯有一定影响,甚至有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阅读也需要好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质量,从而让他们在阅读中自觉体会学习的乐趣,丰富阅读的个性体验。所以,奏响阅读之音后,点拨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了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
阅读常规 阅读首要是保证学生能在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以此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笔者要求学生在每天至少要有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为了保障阅读时间,可进行“一日阅读常规”:晨诵午阅暮省。晨诵——每天早晨安排学生诵读儿歌、古诗、经典诗词等;午阅——每日中午让学生安静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暮省——中高年级每日晚上可写读书所得。这样阅读常规便落到了实处。
用工具书 让学生养成勤用工具书的习惯,“无声之师”——工具书应该扮演好角色,成为相随学生一生的好老师。例如: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字生词时,应鼓励他们用工具书当自己的“老师”;若看到精彩处不想查阅打断,可先做好记号或把生字抄下来,待看后再查阅。这样,既能保护好孩子的阅读兴趣,又能保证阅读的质量,指导学生灵活使用工具书。
读有所批 阅读要有质量,要让“不动笔墨不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为迎合小学生求新求趣的心理,制作读书卡来代替读书笔记,是一条不错的治学经验。读书卡,通过收集、积累资料,不仅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而且制作时散装活页,方便排列增补,使用方便,效果理想,很受学生欢迎。
乐于分享 笔者通常采用送格言和讲故事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屠格涅夫“和别人分享你的知识,那才是永恒之道”,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及印度古谚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都是笔者常说的口头禅。笔者相信,喜欢分享阅读可以让学生的知识更全面,人格更挺拔。
在个性的阅读中积累
一个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是参差不齐的。为此,笔者站在新课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不同性格和兴趣特点开展课外阅读的推荐:对于天性腼腆的学生,可推荐《优秀是一种习惯》《名人小时候》等;对于天性好动的学生,可推荐英雄豪侠、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如《岳飞传》《钢铁是怎样炼成》《水浒传》等;对于喜欢提稀奇古怪问题、有探索科学兴趣的学生,可让他读《世界未解之谜》《十万个为什么》;对于热爱文体的学生,可介绍与文体相关联的名人趣事。投其所好,循循善诱,之后笔者发现了一个共性:班里的女生爱读温情优美的《繁星·春水》《窗边的小豆豆》等;班里的男生喜读游侠打斗的《三国演义》《杨家将》等。
强烈的愿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让小学生在个性的阅读积累中产生兴奋就可以将“被动阅读”变成“主动阅读”,阅读因此就成了“悦”读,成了快乐的源泉。此外,还可适时开展课外阅读主题指导课,如“读物推荐课”“读物交流课”“精彩赏析课”“读物汇报课”等,保证学生在有计划、有步骤进行阅读的同时,享受到知识的积累和体验。
活动丰富阅读之旅
要尽快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应该创设浓郁的书香氛围,让学生不断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甘甜,让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转化成为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乐读的内在动力,从“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每次课外阅读活动后,笔者轮流安排一位小组的首席代表学生记录“课外阅读日志”,让他把自己和同学的活动参与经历详细记录,作为读书旅程的一次次回味和反思。一个学期进行一次“书香学子晋级考核活动”。通过晋级评选,设立从“书香小学童”到“书香小状元”四个级别的晋级机制,促进学生争强好胜、你追我赶的阅读积极性,创设读书的良好氛围,推动各个层次阅读全体的个性发展。
2002年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曾经说过:“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笔者认为现在要做的首先就是让孩子对阅读有热情,然后才是保持阅读的激情,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持久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洋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