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该文以翻译问题为例分析语义的可传达性和转换问题.德里达认为翻译是不可能的,这只强调了事情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还存在着翻译的可能性.只有在绝对的意义上,德里达的说法才是成立的,因为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已经发生变异,每个文字都有一个语义场,这个场是无法翻译过来的;翻译,也是将一种文化嵌入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不可翻译性还表现在文本自身也有一个文化语义场,这个场更是不可能翻译过来,它镶嵌于其所产生的整个文化机体中,存在于文本之外广阔的精神世界里.但是在相对的意义上,翻译是可能的:被翻译的文本必定包含着值得翻译和可翻译的
【机 构】
: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广东珠海519085;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100875;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北京10087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翻译问题为例分析语义的可传达性和转换问题.德里达认为翻译是不可能的,这只强调了事情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还存在着翻译的可能性.只有在绝对的意义上,德里达的说法才是成立的,因为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已经发生变异,每个文字都有一个语义场,这个场是无法翻译过来的;翻译,也是将一种文化嵌入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不可翻译性还表现在文本自身也有一个文化语义场,这个场更是不可能翻译过来,它镶嵌于其所产生的整个文化机体中,存在于文本之外广阔的精神世界里.但是在相对的意义上,翻译是可能的:被翻译的文本必定包含着值得翻译和可翻译的东西,因为作者一定在表达着什么,而且是系统而深入的表达,这意味着原文包含着基本的和自成一体的稳定的含义,这种稳定性是由文本中的逻辑和语法来保证的,因而其基本的内涵是可翻译的;同时,文字本身虽然与整个文化有关联,有其语义场,但每个文字又是有独立性的,各自有着核心的语义,这个核心语义也是可翻译的.一个翻译作品,是原语义场与译者的语义场、原作者的个人世界与译者的个人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会发生变异,另一方面核心的语义是保持稳定的.因此不能一般性地说是否可翻译,而应当具体分析哪些是可译的,哪些是不可译的.由此提出“翻译度”的概念,并非所有文本都具有同样的翻译度,越是规范的、常识性的文本越具有可翻译性,反之,越是具有创造性和个人风格的文本,其可翻译度就越低.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华社,2018).但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还普遍存在过分注重学科教学、立德树人意识比较淡漠、课程思政缺乏有效措施的倾向,因此
奥运会既是体育竞技的战场,同时也是文化传播与舆论较量的战场.在对东京奥运会的传播活动中,总台体育解说在新的传播生态语境下,成为“讲好中国故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符号学、叙事学视角,将体育解说看成对赛事现场的文本编码叙事传播活动,提出了解说在国家形象与民族记忆建构中的“叙事框架递进模型”.同时,从舆论与价值的归正、仪式的联觉、叙事体裁的创新等三个方面对体育解说的叙事传播效果进行了研究.
自中唐以后,李杜一直齐名并称,尽管李杜不可论优劣直到今天仍为学界的主流意见,但在历代的接受和经典化的过程中杜甫明显占有优势.这一现象引出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李杜可否论优劣?二、如何评判李杜优劣?三、杜甫凭什么理由胜出?若从经典化的视角,结合传统的作家品第论便可对这些问题背后的学理进行探讨,最终可以发现:杜甫的诗歌史意义超过李白的理由在于杜诗创造了一种与古典审美理想相联系的有关“老”境的诗歌美学.
时间复句在汉语复句体系中地位尴尬,是汉语复句体系中的非典型成员.汉语时间复句在表义丰富度上与西方语言无异,但在形式识别上存在明显困难.形式识别困难是汉语时间复句非典型性的主要表现.时间复句的非典型性与语言的分析性有关.时间复句多见于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等非分析性语言,而少见于汉藏语系、南亚语系等分析性语言.
安大简《葛覃》“是刈是穫”语,徐在国先生认为“穫”与“刈”互训,含义相同.考之传世文献,“是刈是穫”一语在唐代已有出现,但多为文章写作中改写《诗》文以就己意,并非严格引《诗》.《文选》李善注、《白孔六帖》及宋代部分经学文献中也有“是刈是穫”一语,当是书写错误所致.徐在国先生列举多则《诗》文,以证“是刈是穫”为确,但其所举之例详析之似乎更能证明传世《诗》文“是刈是濩”为确.再考练葛工序,煮葛是由葛成布的重要一环.因此传世《诗》文“是刈是濩”乃描写采葛练葛的忙碌过程,而非割了又割动作的简单重复,在含义上远远胜
2021年8月8-10日,由中国赋学会、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联合主办的“文学与国家形象建构暨第十四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新加坡等一百二十余位专家参会,收到八十余篇论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探讨:
贞元一代居“中唐”之“中”,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单元和发展环节.天宝、大历耀眼的光芒与晦暗的色调都映射此际,它在阻隔、筛滤、吸收中运行,形成了新的光谱.正是这个新光谱以复式之光照亮了元和、长庆的文学旅程.历史是一个前后连贯、变化不居、存在内在发展逻辑的过程,讨论大历与元和文学应与贞元文坛的存在协调起来,看到三个阶段发展演变的连续性、复杂性,注意贞元时代因文学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而形成的一系列新特点,即文坛出现了江南化倾向、文学理论形成新的驱动力、诗歌创作形式与风格走向多元、写作题材更多世俗性与日常性、精
相似点是汉英典型复标比喻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意义要素.研究对汉英典型复标比喻结构相似点的成分构成、句法位置和句法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考察,发现两种结构的相似点在意义建构、认知策略、成分多样性及功能复杂性上存在一定共性,两者在思维模式、线性位置、句法功能和入句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也比较明显.相较而言,英语复标比喻结构相似点的句法位置、句法功能及句法意义的建构方式和实现手段都比较有限,而汉语复标比喻结构的相似点在构句方式表达语言意义和结构意义的涵盖力上都更具灵活性.
金代磁州窑系瓷器上书写有许多不见记载的民间词曲,既能拾遗补缺《全金元词》,又反映出金代词曲发展演变的状貌.搜集整理这些文物史料,对之进行年代甄别和内涵研究,可由中窥见金地民间词曲创作的普及性、内容倾向与宋词的同与不同、牌调的承袭与新创、宫调体系及牌调的宫调归属、格律和韵辙特征等,从而探查金地词曲创作与民间歌唱的情形,为词曲过渡和北曲缘起追索路径.
束皙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学界对束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补亡诗》和赋的创作,以及束皙对陶渊明的影响上,而围绕束皙思想特别是其伦理思想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有待深入.实际上,尽管束皙传世作品并不多,但从中仍可窥见其较为完善的伦理思想体系和丰富的伦理思想内涵.束皙的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融汇儒道的本体论、悯农伤贫的民本论、忠孝仁义的礼教观、修德致福的德福观、顺天应时的循性论等几个方面.束皙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践履特别是隐逸观念反映了西晋时期的社会状况和道德生活,不仅对东晋陶渊明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此后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