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智健
1995年11月10日生,自幼喜爱书画,师从画家尉志坚先生,在四川尚翰画院研习书画、古琴,跟随书画家韩安荣先生学习山水技艺。后得到其父恩师著名画家胡真来先生亲手点拨,善工笔花鸟。2017年《千年的梦想》入选四川省首届岩彩画壁画展;2018年《念荷》入选第六届四川省青年美术作品展;2019年《极色之韵》入选四川省岩彩画壁画展。
我从幼儿园开始就特别喜欢画画,恰好那时父亲会时常在家里作画,偶尔也会教我一些风景写生和色彩搭配的知識,我便在一旁饶有兴趣的边听边看,虽不能完全明白父亲画作所表达的内涵,但绘画的种子已在心中悄然萌芽。记得父亲曾教过我一种“一笔画鱼”的方法,当时我特别地高兴便把整个屋子的墙上都画上了鱼,虽然免不了一顿批评,但我的绘画兴趣和天赋却也因此得到父母的充分肯定,从此在父母的鼓励下,画画便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到了五年级后我开始系统的学习素描与色彩,直到16岁,父亲开始教我工笔画的基本画法。18岁时又在胡真来老师的指导下,正式开始了工笔画的系统学习,以及中国画的技法与创作。
胡真来老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他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魅力,一直影响着我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追求探索。老师告诉我,探索精神很重要,艺术唯美教意更重要,中国传统书画无论怎么发展,都离不开两大内核: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这是老师一开始就教我的道理,这也让我在创作上不断取得突破和精进。因此,我不仅苦练基本功与临摹古今经典画作,还坚持学习书法,用心体会大师表达作品意境和个人思想感情的同时,领悟作品灵动的美,以及美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
自师从胡真来老师以来,我认真临摹老师的花鸟工笔作品,如《荷塘清趣》《碧荷》《荷塘月色》《秋问》等。此后我又学习了岩彩画,期间临摹了《芥子园画谱》《敦煌壁画》等经典作品。作品《千年的梦想》,我将壁画与石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涅檠图,表达中华文化底蕴的同时,寄予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望,也是对自我心性的一种磨练,通过这幅作品的创作与老师的提点,我也大概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作品《念荷》主要突出“念”字,采用殊磉色背景,烘托出一派“荷花开尽秋光晚,零落残红绿沼中”的景象,荷叶在夕阳映照下的色彩与荷花的清丽形成对比。“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这也正是我所追求之心境的写照。
世间的各种景与物、形与色,以及老师所教授的观察方法,给了我无限的创作灵感。从一开始的把各种事物剪切拼接修改来完成一幅作品,到如今通过观察事物的多角度,体会感悟经典作品,以及外出写生真切感受自然万物的碰撞与和谐,我的技法和素材不断提升、丰富,也不断摸索出画面和色彩的最佳表达,同时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融于作品的意境中。
“60岁前厚积,60岁后薄发。活到老学到老,笔耕不止!”老师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在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坚韧质朴的品格和旷达豪放的性情,并且促使我不断挑战,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努力将自己想要表达的精神与情感,通过作品呈现给观者,以此实现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追求。
1995年11月10日生,自幼喜爱书画,师从画家尉志坚先生,在四川尚翰画院研习书画、古琴,跟随书画家韩安荣先生学习山水技艺。后得到其父恩师著名画家胡真来先生亲手点拨,善工笔花鸟。2017年《千年的梦想》入选四川省首届岩彩画壁画展;2018年《念荷》入选第六届四川省青年美术作品展;2019年《极色之韵》入选四川省岩彩画壁画展。
我从幼儿园开始就特别喜欢画画,恰好那时父亲会时常在家里作画,偶尔也会教我一些风景写生和色彩搭配的知識,我便在一旁饶有兴趣的边听边看,虽不能完全明白父亲画作所表达的内涵,但绘画的种子已在心中悄然萌芽。记得父亲曾教过我一种“一笔画鱼”的方法,当时我特别地高兴便把整个屋子的墙上都画上了鱼,虽然免不了一顿批评,但我的绘画兴趣和天赋却也因此得到父母的充分肯定,从此在父母的鼓励下,画画便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到了五年级后我开始系统的学习素描与色彩,直到16岁,父亲开始教我工笔画的基本画法。18岁时又在胡真来老师的指导下,正式开始了工笔画的系统学习,以及中国画的技法与创作。
胡真来老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家,他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魅力,一直影响着我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追求探索。老师告诉我,探索精神很重要,艺术唯美教意更重要,中国传统书画无论怎么发展,都离不开两大内核: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这是老师一开始就教我的道理,这也让我在创作上不断取得突破和精进。因此,我不仅苦练基本功与临摹古今经典画作,还坚持学习书法,用心体会大师表达作品意境和个人思想感情的同时,领悟作品灵动的美,以及美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
自师从胡真来老师以来,我认真临摹老师的花鸟工笔作品,如《荷塘清趣》《碧荷》《荷塘月色》《秋问》等。此后我又学习了岩彩画,期间临摹了《芥子园画谱》《敦煌壁画》等经典作品。作品《千年的梦想》,我将壁画与石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涅檠图,表达中华文化底蕴的同时,寄予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望,也是对自我心性的一种磨练,通过这幅作品的创作与老师的提点,我也大概确定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作品《念荷》主要突出“念”字,采用殊磉色背景,烘托出一派“荷花开尽秋光晚,零落残红绿沼中”的景象,荷叶在夕阳映照下的色彩与荷花的清丽形成对比。“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这也正是我所追求之心境的写照。
世间的各种景与物、形与色,以及老师所教授的观察方法,给了我无限的创作灵感。从一开始的把各种事物剪切拼接修改来完成一幅作品,到如今通过观察事物的多角度,体会感悟经典作品,以及外出写生真切感受自然万物的碰撞与和谐,我的技法和素材不断提升、丰富,也不断摸索出画面和色彩的最佳表达,同时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融于作品的意境中。
“60岁前厚积,60岁后薄发。活到老学到老,笔耕不止!”老师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在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坚韧质朴的品格和旷达豪放的性情,并且促使我不断挑战,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努力将自己想要表达的精神与情感,通过作品呈现给观者,以此实现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