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多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有效教学,而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过程、研究改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效益和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观的树立,数学教学内涵品质的提升以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放性”创新教学探索和关注都不够。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涵品质?怎样更好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应在三个方面加强关注。
关注数学课程本质的育人功能
要更多的关注数学课程本质的育人功能,树立“大的数学教学观”。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数学课程除了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借助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揭示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让学生建立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头脑去观察、思考、认识事物和世界。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课程的本质育人功能放在教学首位,树立“数学教学观”,挖掘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蕴含的育人功能,明确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渗透什么方法或培养什么思想,给学生建立什么样的世界观。
只有透彻理解数学教育教学的本质,明确了数学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确立了“数学教学观”,将数学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贯穿于数学教育与教学的始终,超越应试,才能真正达到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才能提升数学教学的品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借助一些分析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在学习正、反比例,判断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时,引导学生在观察数量变化现象、寻找数量变化规律、认识数量变化本质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事物和世界的观念,知道正确认识分析事物的方法。如果这一部分的教学,只囿于正反比例知识的掌握,就没有达到数学育人的功能,教学内涵层次就显得浅薄一些了。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明确且特别关注数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的价值,除了数学知识本身以外,还可以提供学生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系统,使学生具有数学的语言系统;还可以提供学生认识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不同路径和独特的视角,使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还可以提供学生发现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使学生具有数学的头脑;还可以提供学生一种唯有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才有可能经历和体验并建立起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些都需要数学教师建立“数学教学观”,挖掘数学独特的育人功能,切实全面的实施数学课程的教育和教学。
关注“开放性”创新教学的探索
要特别关注小学数学的“开放性”教学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实践能力。在这些年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他们都努力地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过程,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课堂上,教师往往是隐形的主体,学生数学学习的圈子基本上不能脱离教师每节课预设的圈子,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微乎其微,学生独立学习多是完成课后的习题练习。还有一些教师对开放性教学的理解不够,有的还是认为开放教学就是做一些发散思维的练习题,有的认为小学孩子年龄小、能力弱、不能进行独立自主学习。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面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如何合适有效地扩大孩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要不要进行开放性教学的探索?
社会在飞速发展,世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在悄然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美国教育部长雷利曾经指出:“我们必须教导现在的学生,毕业后投入目前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还没有发明的技术,解决我们从未想象过的问题。”所以,开放性的学习与教学势在必行,如果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一成不变,就会遏制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结合信息技术及资源的发展,加强对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的探究,创新更开放、更自主、更具有探索性的教学方式,使小学数学教学跟上社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人才。
关注教材渗透中的数学文化
要重视充分利用教材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郑毓信教授在《漫谈数学文化》一文中指出:“如果您的教学始终只是停留于知识与技能的层面,您恐怕只能算是一个‘教书匠’;如果您的教学能够很好地体现数学思维,您就是一个‘智者’,您给学生带来了真正的智慧;然而,如果您的数学教学能给学生无形的文化熏陶,那么,即使您只是一个小学教师,即使您身处偏僻的深山或边远地区,您却是一个真正的大师,您的生命也因此而充满了真正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教师把数学视为工具性学科,往往忽略数学的文化教育价值,对教材中的数学史、数学家等一些教材的文化内涵,重视和挖掘都不够。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数学素养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最终使学生数学学习的灵性退化。所以,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挖掘教材内涵的文化特性,结合教学内容合理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启迪学生智慧。特别是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教材补充资料中的一些数学史料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演变过程,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比如,五年级下册在介绍分数符号的来历时,图文并茂地描述埃及人最早是怎样描述分数的,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来表示分数,以及印度的分数记法,最后讲解当今各国通行的分数记法。这样的数学史,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分数发展的过程,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如,四年级下册“括号的由来和作用”,五年级下册“古老的方程”,二年级下册“计量的发展”。
第二,重视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古希腊数学家普拉克拉斯说过一句名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尽管数学不是美学,但是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都蕴涵着丰富的美,数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欣赏数学中存在的美: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美、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美、隐藏于循环小数中的循环美等。学生通过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提升了数学素养。
第三,搜集数学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比如,在教学圆周率时,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使用算筹,求出了精确到七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的人,比欧洲数学家计算的结果早1100多年。了解祖冲之解决数学问题的艰辛历程,通过对科学家这种持之以恒、克服困难的精神的讴歌,培养学生要具有刻苦钻研、全神贯注、坚韧不拔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此外,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深挖教材蕴藏的内涵,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融入一些数学文化知识,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欣赏数学,启迪学生的智慧,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不能用“数学教学观”去落实数学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不能紧随社会的发展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能在数学教学中很好地渗入数学文化,就会失去数学课程教学的本来意义。因此,数学教师要站在学科教学的高度来审视、反思日常的教学,要超越应试,要为学生的持续发展而教,要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真谛。
(作者单位:宁夏长庆小学)
关注数学课程本质的育人功能
要更多的关注数学课程本质的育人功能,树立“大的数学教学观”。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数学课程除了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借助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揭示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让学生建立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头脑去观察、思考、认识事物和世界。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课程的本质育人功能放在教学首位,树立“数学教学观”,挖掘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蕴含的育人功能,明确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渗透什么方法或培养什么思想,给学生建立什么样的世界观。
只有透彻理解数学教育教学的本质,明确了数学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确立了“数学教学观”,将数学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贯穿于数学教育与教学的始终,超越应试,才能真正达到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才能提升数学教学的品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借助一些分析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在学习正、反比例,判断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时,引导学生在观察数量变化现象、寻找数量变化规律、认识数量变化本质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事物和世界的观念,知道正确认识分析事物的方法。如果这一部分的教学,只囿于正反比例知识的掌握,就没有达到数学育人的功能,教学内涵层次就显得浅薄一些了。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明确且特别关注数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的价值,除了数学知识本身以外,还可以提供学生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系统,使学生具有数学的语言系统;还可以提供学生认识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不同路径和独特的视角,使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还可以提供学生发现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使学生具有数学的头脑;还可以提供学生一种唯有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才有可能经历和体验并建立起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些都需要数学教师建立“数学教学观”,挖掘数学独特的育人功能,切实全面的实施数学课程的教育和教学。
关注“开放性”创新教学的探索
要特别关注小学数学的“开放性”教学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实践能力。在这些年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他们都努力地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过程,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课堂上,教师往往是隐形的主体,学生数学学习的圈子基本上不能脱离教师每节课预设的圈子,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微乎其微,学生独立学习多是完成课后的习题练习。还有一些教师对开放性教学的理解不够,有的还是认为开放教学就是做一些发散思维的练习题,有的认为小学孩子年龄小、能力弱、不能进行独立自主学习。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面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如何合适有效地扩大孩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要不要进行开放性教学的探索?
社会在飞速发展,世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在悄然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美国教育部长雷利曾经指出:“我们必须教导现在的学生,毕业后投入目前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还没有发明的技术,解决我们从未想象过的问题。”所以,开放性的学习与教学势在必行,如果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一成不变,就会遏制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结合信息技术及资源的发展,加强对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的探究,创新更开放、更自主、更具有探索性的教学方式,使小学数学教学跟上社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人才。
关注教材渗透中的数学文化
要重视充分利用教材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郑毓信教授在《漫谈数学文化》一文中指出:“如果您的教学始终只是停留于知识与技能的层面,您恐怕只能算是一个‘教书匠’;如果您的教学能够很好地体现数学思维,您就是一个‘智者’,您给学生带来了真正的智慧;然而,如果您的数学教学能给学生无形的文化熏陶,那么,即使您只是一个小学教师,即使您身处偏僻的深山或边远地区,您却是一个真正的大师,您的生命也因此而充满了真正的价值。”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教师把数学视为工具性学科,往往忽略数学的文化教育价值,对教材中的数学史、数学家等一些教材的文化内涵,重视和挖掘都不够。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数学素养难以得到很好的发展,最终使学生数学学习的灵性退化。所以,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要重视挖掘教材内涵的文化特性,结合教学内容合理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启迪学生智慧。特别是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教材补充资料中的一些数学史料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演变过程,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比如,五年级下册在介绍分数符号的来历时,图文并茂地描述埃及人最早是怎样描述分数的,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来表示分数,以及印度的分数记法,最后讲解当今各国通行的分数记法。这样的数学史,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分数发展的过程,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如,四年级下册“括号的由来和作用”,五年级下册“古老的方程”,二年级下册“计量的发展”。
第二,重视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古希腊数学家普拉克拉斯说过一句名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尽管数学不是美学,但是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都蕴涵着丰富的美,数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欣赏数学中存在的美:轴对称图形中的对称美、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美、隐藏于循环小数中的循环美等。学生通过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提升了数学素养。
第三,搜集数学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比如,在教学圆周率时,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使用算筹,求出了精确到七位有效数字的圆周率,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的人,比欧洲数学家计算的结果早1100多年。了解祖冲之解决数学问题的艰辛历程,通过对科学家这种持之以恒、克服困难的精神的讴歌,培养学生要具有刻苦钻研、全神贯注、坚韧不拔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此外,充分利用学科的特点,深挖教材蕴藏的内涵,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融入一些数学文化知识,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欣赏数学,启迪学生的智慧,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不能用“数学教学观”去落实数学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不能紧随社会的发展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能在数学教学中很好地渗入数学文化,就会失去数学课程教学的本来意义。因此,数学教师要站在学科教学的高度来审视、反思日常的教学,要超越应试,要为学生的持续发展而教,要真正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真谛。
(作者单位:宁夏长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