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作文,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流露出为难的情绪。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学生怕写、教师怕改,且教师的费力辅导往往收效甚微,吃力不讨好。但由于语文学习的需要,学生不得不被动写作,疲于应付,屡败屡战者有之,屡战屡败者更有之,长此以往,厌写情绪便产生了。究其原因,无外乎态度的冷漠、思维的呆滞、材料的缺乏等因素。旺盛的写作热情始终是写作水平的巨大动力。如要学生变厌为乐,我认为:作文教学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更要树立他们的写作自信心,方能达到写作教学的良性循环,把学生引入写作世界中去实现带着兴趣写作的根本性改变。
怎么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我的体会是:
一、拥抱自然,热爱生活
有人曾说过,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感情。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褒扬贬斥等情感活动都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同时它们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所以没有也不可能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更不用谈写出有血有肉、思绪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佳作名句来。生活的态度决定了写作的态度,写作的态度决定了作文的高度与厚度。有的学生作文天马行空,脱离实际;有的拿起笔来,写了半天才寥寥几笔,还不知所云。试想一下,一个对生活熟视无睹的人怎么可能写出感人至深的好文章呢?所以,我们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比什么都重要,必须放在首位。
二、留心观察,让“锅”里有“米”
解决了生活态度问题,那写作的材料从何而来?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前奏。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人、事、物。
(一)观察人物 首先,老师是最好的“模特儿”,是最好的观察对象。我天天和学生打交道,学生也天天和我在一起。我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喜一怒,学生是很有印象的。我利用作文课要求学生抓住我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特点写我。写好后当场朗读,看谁写得最像(当然少不了精神或者物质的一点小小奖励),这就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我让学生当“模特儿”,我让学生留意“模特儿”的表现,分析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找准写作的路子。有了观察训练,轰轰烈烈的写作热潮就掀起了,“我的老师”“同桌”“父母”……学生观察细致,写作生动,兴趣盎然。
(二)观察事物 叙事离不开写人,写人离不开叙事。校内校外,课上课下,大事小事都有其发展过程,有它自身的规律。因此我要求学生在细微处下功夫,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写作积累素材,找米下锅。如“一节生动的生物课”,学生们就写得有模有样,读者能从他们的文章中感受到他们对生物课的浓浓兴趣。
(三)观察景物 一草一木,或婆娑或参天;一鸟一虫,或婉转或低鸣,都有作者感情的印记。平时我要求学生通过实物或实地观察,赋予大千世界以一定的情感,以达到写作的目的。如《紫藤萝瀑布》一文在对景物——紫藤萝的描写上很有特色,生动细致,比喻恰当,文段色彩斑斓,玲珑剔透。针对平时学生不善观察,描写干瘪的特点,我决定让学生模仿写作。我端来两盆窗外的花草,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近观远看,局部整体,枝叶花朵……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口述出来,并且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四)观察范文 贴近学生生活的范文比起课本上的例文要生动有趣得多,它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写作兴趣。《读者》《青年之友》《成才之路》《作文通讯》等都是学习范文的好帮手。每一篇范文都文字优美,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我推荐学生阅读的一篇《生日快乐》激励了好多人,或叙或议,或哭或笑;一篇《第一次战胜网络的诱惑》引发了学生们对青春的思考;一篇《近视之痛》引来了《青春痘的烦恼》《转笔的利弊》的模仿写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模仿范文,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发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三、精于诱导,由厌而乐
“米”找好了,就等着“下锅”,怎样“下锅”呢?如何使学生由厌写到乐写呢?
首先,分析每一篇范文,发挥它的指导作用,激情激趣,拓宽思路。然后就是仿写,这是阅读和写作之间起搭桥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我讲范文也并非每篇都面面俱到,根据范文的特点针对性地讲授,有的重点讲解谋篇布局,有的重点讲解遣词造句等,学生逐步掌握写作技巧。
其次,利用课前十分钟进行口头或书面作文的交流指导。作文形式多样化,由教师命题或学生命题,可以是随笔类,可以是材料类,无论哪种情况,学生都有话可说。教师当场指导,好的句段,好的开头,好的结尾,好的构思,哪怕一个精当的句子,老师都当场表扬。
最后,及时批改,以改带写。及时地批改作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有效地把结果反馈给学生。每次作文后,我会选出好的作文,打印出来让学生自己看,发现有问题或是语句不通顺的让学生自己改正,如果认为某一方面写得不够好,可以把自己认为好的写出来进行比较。然后,我再结合学生反映的情况进行评讲。这种评文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师生共评,不但加强了师生的联系,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都渴望自己的文章下次也能印出来,也能让大家评,创作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成功的喜悦刺激了大脑感官,写作情绪自然会亢奋激扬。在我的长期指导下,学生的“我厌写”一去不复返,变成了“我乐写”和“我要写”。
怎么才能实现这一转变呢?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我的体会是:
一、拥抱自然,热爱生活
有人曾说过,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感情。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褒扬贬斥等情感活动都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同时它们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所以没有也不可能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更不用谈写出有血有肉、思绪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佳作名句来。生活的态度决定了写作的态度,写作的态度决定了作文的高度与厚度。有的学生作文天马行空,脱离实际;有的拿起笔来,写了半天才寥寥几笔,还不知所云。试想一下,一个对生活熟视无睹的人怎么可能写出感人至深的好文章呢?所以,我们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比什么都重要,必须放在首位。
二、留心观察,让“锅”里有“米”
解决了生活态度问题,那写作的材料从何而来?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前奏。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人、事、物。
(一)观察人物 首先,老师是最好的“模特儿”,是最好的观察对象。我天天和学生打交道,学生也天天和我在一起。我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喜一怒,学生是很有印象的。我利用作文课要求学生抓住我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特点写我。写好后当场朗读,看谁写得最像(当然少不了精神或者物质的一点小小奖励),这就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我让学生当“模特儿”,我让学生留意“模特儿”的表现,分析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对生活对学习的态度,找准写作的路子。有了观察训练,轰轰烈烈的写作热潮就掀起了,“我的老师”“同桌”“父母”……学生观察细致,写作生动,兴趣盎然。
(二)观察事物 叙事离不开写人,写人离不开叙事。校内校外,课上课下,大事小事都有其发展过程,有它自身的规律。因此我要求学生在细微处下功夫,做生活的有心人,为写作积累素材,找米下锅。如“一节生动的生物课”,学生们就写得有模有样,读者能从他们的文章中感受到他们对生物课的浓浓兴趣。
(三)观察景物 一草一木,或婆娑或参天;一鸟一虫,或婉转或低鸣,都有作者感情的印记。平时我要求学生通过实物或实地观察,赋予大千世界以一定的情感,以达到写作的目的。如《紫藤萝瀑布》一文在对景物——紫藤萝的描写上很有特色,生动细致,比喻恰当,文段色彩斑斓,玲珑剔透。针对平时学生不善观察,描写干瘪的特点,我决定让学生模仿写作。我端来两盆窗外的花草,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近观远看,局部整体,枝叶花朵……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口述出来,并且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四)观察范文 贴近学生生活的范文比起课本上的例文要生动有趣得多,它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其写作兴趣。《读者》《青年之友》《成才之路》《作文通讯》等都是学习范文的好帮手。每一篇范文都文字优美,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我推荐学生阅读的一篇《生日快乐》激励了好多人,或叙或议,或哭或笑;一篇《第一次战胜网络的诱惑》引发了学生们对青春的思考;一篇《近视之痛》引来了《青春痘的烦恼》《转笔的利弊》的模仿写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模仿范文,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发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
三、精于诱导,由厌而乐
“米”找好了,就等着“下锅”,怎样“下锅”呢?如何使学生由厌写到乐写呢?
首先,分析每一篇范文,发挥它的指导作用,激情激趣,拓宽思路。然后就是仿写,这是阅读和写作之间起搭桥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我讲范文也并非每篇都面面俱到,根据范文的特点针对性地讲授,有的重点讲解谋篇布局,有的重点讲解遣词造句等,学生逐步掌握写作技巧。
其次,利用课前十分钟进行口头或书面作文的交流指导。作文形式多样化,由教师命题或学生命题,可以是随笔类,可以是材料类,无论哪种情况,学生都有话可说。教师当场指导,好的句段,好的开头,好的结尾,好的构思,哪怕一个精当的句子,老师都当场表扬。
最后,及时批改,以改带写。及时地批改作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有效地把结果反馈给学生。每次作文后,我会选出好的作文,打印出来让学生自己看,发现有问题或是语句不通顺的让学生自己改正,如果认为某一方面写得不够好,可以把自己认为好的写出来进行比较。然后,我再结合学生反映的情况进行评讲。这种评文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通过师生共评,不但加强了师生的联系,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都渴望自己的文章下次也能印出来,也能让大家评,创作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成功的喜悦刺激了大脑感官,写作情绪自然会亢奋激扬。在我的长期指导下,学生的“我厌写”一去不复返,变成了“我乐写”和“我要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