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而实业家刘国均辞世也整整有三十年了。这位纺织界的仁人志士一生谋事之艰难,人格之伟岸,至今让人感慨不已。刘国均在实践中探得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洞察了大生产的奥秘,是一位伟大的实业家。
刘国均于1887年4月2日生于常州府靖江县生祠堂镇(今泰州市靖江生祠镇)。刘国均的父亲刘黼堂童年入学,弱冠应考,却终其一生也没有捞到一个秀才功名。学里的规矩,对秀才称友,对童生称小友,刘黼堂三十多岁,还受着“小友”的奚落,心里自然不是滋味。他退不能耕,进不能仕,只有一面坐私塾,教几个蒙童糊口,一面温书博侥幸。光绪十九年,他再次名落孙山,气急之下,突然疯癫。从此,全家人的生活陷入极度困窘之中,衣衾饭碗立刻粉碎。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外出帮佣,这年刘国均七岁。刘国均先是替人糊冥钱,但是所获甚微,每十个可以得一文钱,十文可以买一个烧饼,一天到晚,累得半死也赚不上一碗米饭。十岁时,刘国均觉得自己大一些了,可以做一些赚钱多的事了,他便和母亲商量,去批一些水果来卖。虽是挣个走街串巷的苦力钱,但比糊纸钱要丰厚些,也学得了不少社会经验和眉头眼色。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刘国均获得了最初受教育的机会,父亲刘黼堂昔日的同窗华云良也因屡试不第教书待机,见刘国均可怜,便想成全一下,主动提出让他入学,费用全免。光绪二十三年,刘国均入馆,拜过至圣先师后,成了孔子门徒。按“金生丽水”之意,先生为他取名刘丽川。先生喜欢他,常让他去家里私下教诲,因此和先生的儿子很友好,兄弟相称。不过由于刘国均坐不住,要不回家做冥钱,要不去野外游玩,后面总是跟着一大群孩子。家长们很不高兴,这也逐渐让先生有点看不惯他了。中秋节,先生的儿子偷出了一块月饼,分了一半给刘国均。事发后,先生误以为是刘国均行窃,非常恼怒,责骂道:“我怜你是人,你却自贱做贼,滚!”刘国均真的滚了,这件事解释也不是,不解释也不是,他选择了后者。
刘国均回家重操旧业拼命糊着纸钱纸马,到了年底,凑足了八百文给恩师送去,算是补交了学费。先生早有悔意,见学生苦难之中竟能如此,很是感动,让他来年继续上学。刘国均却叩头而别。此时的刘国均已经十二岁了,他对做冥钱贩水果的活计,开始不满足起来。他想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生祠镇附近的缪家岱有座道观,属于“正一派”,与“全真派”不同,不禁婚娶,不忌荤腥,并有数亩不纳皇粮的庙田,当家道士想找个脑瓜聪明的孩子传衣钵,看中了刘国均,托人说合。刘母正愁着儿子的衣食和管教,便答应了下来。于是刘国均入了道门。半年后,刘国均就厌烦了,他叩别了师父,卷起铺盖走路。
回家后,好心的邻居柳秀方几经奔波为他在靖江城里的姚公盛酒酱糟坊谋了个学徒的差事。刘国均不怕吃苦,也不怕受气,但双脚长期泡在盐卤里,实在疼得吃不消,便萌生了退意。加上清末社会已经变得土洋混杂,光怪陆离了,这对刘国均也是一大诱惑。他按捺不住自己,提出辞职,但契约等于卖身,结果三辞三留,后来被人看管起来。但他的心已经早不在这里,趁着年初工闲,刘国均逃走了,在娘舅家躲了一个月后,又请柳秀方带他去江南碰运气。
江南的第一脚落在常州武进县的埠头镇,镇上有一家柳永丰京货店,店主想招一名学徒。他和柳秀方是宗亲,又有生意往来,现在柳秀方带来了刘国均。让来客始料不及的是,柳老板根本看不上刘国均,二人心灰意冷离开了埠头镇。柳秀方急着要到湖州做小生意,而刘国均坚决不同意回家,他向柳秀方借了一块钱,只身留在了埠头镇。
他白天给人打短工,帮染店晒布,替人放牛、撑船,还帮老头卖烧饼油条,夜里宿在“忠义祠”的檐廊下,镇上有私塾,刘国均闲时也帮先生王素然跳水扫地。一个年纪比刘国均大两岁的学生偶然借给刘国均一个角子烧饼钱。他叫陆友仁,是中街裕丰绸布店的小老板,下雨天,刘国均等在校门口把钱还给他。陆友仁奇怪了:“看不出,你算个丈夫。”刘国均也很惊讶:“不该得不得,借的钱要还,有什么大惊小怪。”一问一答,彼此相互看重。陆友仁把刘国均引到自家柴房宿夜,刘国均经常为他们家挑水扫地。陆友仁有个朋友蒋盘发,常州人,三十出头,在埠头恒昌杂货店坐堂朝奉,很有地位。陆友仁郑重地向他介绍了刘国均:“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他竟冒雨还钱给我,小小年纪,了不起。”蒋盘发听了很动心,亲自去陆家柴房拜会了刘国均,可谓巨眼识英雄。若干年后,蒋盘发也成了名重一方的实业家。作为见面礼,蒋盘发送了一笔生意给刘国均,他批了一些布让刘国均端午节前窜乡,押金由蒋盘发垫付。刘国均这般去做了,五天赚到了五元钱,那时这是一笔很大的收入。在埠头镇,刘国均可以糊口,但站不住脚,没有铺保,没有户口,地保和更夫常常来聒噪,让他很心烦。过了些日子,柳秀方回来了,带着他母亲的口信,让他回生祠镇。十五岁的孩子在外面流浪,做母亲的不放心,刘国均尽管不愿,但还是跟着柳秀方踏上了回家的路。路经武进奔牛镇,柳秀方到镇上最大的吉生京广洋货店谈生意,刘国均闲不住,一进店就干起活来。老板刘吉生看了高兴,试了他几句,刘国均据实回答,不虚不夸。刘吉生主动说:“一个人难得勤和诚,如果愿意,可以留在本店。”刘国均无意中得到了生路。
可惜第二年中秋,刘吉生的洋货店由于经营不善倒闭了,但他为刘国均铺了后路,他把刘国均郑重地推荐给了同镇的元泰京广洋货店。两年后,刘国均出师,成了一名优秀的店员。有了工资的刘国均,回老家还人情,结婚。
刘国均满师后日益见重,元泰京广货店的生意也越来越旺,他由“站堂”、“跑街”不久就升为“外柜”,这是一个重要职位,需由老板心腹才能充任,他可以代替老板定货论价,摇头点头。因为进出货物,刘国均有机会进出常州无锡的各大货栈,见了市面,也萌生了开店的念头。
1906年沪宁铁路通车,火车通过奔牛镇,全镇的人都去看新奇,一个庞然大物喷烟吐雾,呼啸而过。这一幕让刘国均很受震动,并反复出现在脑海里,也为刘国均后来的工业之梦埋下了伏笔。
刘国均开始为开店积攒资本,他没有家产,也无富亲可借,父亲的病时好时坏,不发病的时候是清醒的,开始他不赞成儿子的想法,后来也不反对了。刘国均接受了父亲的建议:“生财之道,不外乎生之者众,用之者俭。”他默默做起聚沙成塔的功夫来。1908年慈禧、光绪相继晏驾,全国挂孝。刘国均第一时间,买进大量白丝线,让母亲妻子日夜加工,获利甚丰,等到别人效仿时,国丧已过,这笔买卖,他赚了二百多元。另外他兼着帮镇上的源昌布庄拉生意,一年后也积了近二百元,买私彩,中了“状元小甲”,先期到手二百元。这样,他已经有六百元现金了。本地富户华渭川愿意入股六百元,刘国均拿着一千二百元在镇上租下三间铺面,取名“和丰京货店”,于1909年(宣统元年)正月,正式开张,当年获利近二千元。刘国均将父母妻子接到身边,父亲清醒的时候,可以教他识文断字,刘国均的事业上了轨道。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一时人心惶惶,为避兵祸,各店纷纷关门歇业。刘国均决定赌一把,继续营业,即使毁于一旦,自己也不过二十五岁,来日方长。为防万一,他窖藏了五百元银洋。此时奔牛镇上的十家京广货店,只有他一帜独存。一时间,店中顾客云集,9月17日,革命军进常州城,传说清军要与革命军恶战,天丰泰、瑞祥等大商号连夜将货物船运奔牛,以半价向刘国均求售。刘国均从顾客口中得知,清军早已逃散,当即将货物全部接下,就原船运抵四乡向农民赊售。不久南京光复,传说中的洗劫并未发生,刘国均赚得了巨额利润。辛亥后,刘国均盘下了镇上一家无力复业的京货店,尽管亲朋好友反对,认为这是死店,但刘国均不为所动,他认为店无死活之分,人的经营能力有高下之分而已。
大清改了民国,社会变得更加没有秩序,刘国均是外地人,又富甲奔牛镇,自然就成了各种蚊蝇吮吸的对象。花钱消灾,灾却没完没了,他决定离开。办工厂和离开奔牛镇的决定是同时做出的。以他的经历来说,选择进入纺织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办纱厂,他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布厂则可大可小,这便成为他关注的目标。于是他利用进货之便,广交布厂的朋友,四处参观,打破砂锅地问,接待者只把他当做客户,谁也没想到,若干年后,他竟成了这一行的大亨。
当年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蒋盘发先走了一步,在常州梅陇坝开了裕纶布厂,已经有多年的办厂经验,正谋扩大,但股东内部纷争不息。二人神交既久,所以当刘国均向他透露出弃商从工的意愿时,非常赞同。不久,刘国均将奔牛镇的两个店盘了出去,举家迁至常州市青果巷。蒋盘发会同刘国均、刘宝森等人集资九万元,在常州三将军弄组建“大纶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并成立大纶机器织布厂,购置木机一百六十台,英国曼切斯特铁机八十台,蒸汽引擎牵引。这是常州第一家使用铁机器织布的企业。蒋盘发任经理,主外,刘国均任协理,主内。刘国均朝着工业之路,迈出了第一步。
刘国均一头扎进了工厂,早上带着烧饼油条,到写字间请原裕纶布厂的张机目为他讲授电机带动铁机原理,饭后,穿上工装进入车间,在浆纱、穿棕、织布、整理等车间做帮手。晚上,约请公务长、领班、司务求教,有时还代清洁工、杂务工执役。下班回家,跟着父亲读一小时文章。很快,他就把工艺流程、工种职责、常发故障等常识性关节摸清楚了。但是他并不满足,大纶布厂把主要产品定位在市场畅销的阔斜纹布上,这属于中高端商品。试织的结果比洋布差了很远。原因是浆纱不过关,屡试屡败,这让刘国均如鲠在喉。当时浆纱技术和配方最佳的是英商怡和纺织厂,但技术保密。刘国均决定亲赴上海怡和纺织厂一探究竟。他先是甘词求救,被拒绝了。接着他在杨树浦一家茶馆株守三天,终于通过茶馆老板认识了一位浆纱工人李师傅,但李师傅只会操作,不懂配方。经过通融,刘国均向他借到一身号衣,混进了工厂。看了三天,六道工序刘国均已看完三遍,突然英国领班带着厂警缉拿来了,在工人的掩护下,刘国均翻墙逃脱。李师傅被毒打后开除,刘国均尽管目的没有达到,还是当夜到李家慰问,承担一切医药费并给他一大笔钱。李师傅很是感动,伤好后,去日商内方纱厂上班,并利用公休到常州来传授技术。通过他的介绍,刘国均买通了一位原在怡和纱厂做翻译的英语教师,得到了浆纱配方。刘国均出茶资二千元表示谢忱,对方只肯收下了一半,并希望刘国均能为中国人出口气。瓶颈解决,大纶布厂质量一跃而为同业第一,1916年底,扭亏为盈三千元,1917年获纯利润上万元。
好景不长,大纶布厂盈利后,权利之争顿起。蒋盘发作为经理,对外负责,刘国均身为协理,主持厂内工作,其他股东就有大权旁落之感。为显示其存在,常常指手画脚,董事会开始处处干预刘国均的决策。刘国均深知脚板是不能和火车赛跑的,他想改装铁木机,这样生产率可以提高百分之七十。但改机要花钱,停车也会有损失。争论很快产生了,一些无端的指责开始抛向刘国均,比如“为什么要到上海泡茶馆?”“为什么重金购买一个浆纱配方?”
刘国均认为:“理当让则让,不当让则不能让,让则乱。”于是,他提出看法:“接受他的意见,他就留,不接受,他就去,免得在意见纷扰中把厂子搞乱了。”
最终,尽管盟兄蒋盘发很不情愿,刘国均执意离开了大纶织布厂,只将属于他的股本撤出,股息留在了大纶。刘国均对他另一个结义兄弟陆友仁说:“我在大纶学到了办厂经验,股本全部收回,学费却分文不花,这是我平生最便宜的一笔交易。”这段时间,完成了他由商到工的转变,他开始学会如何组织机械化大生产,如何用较先进的生产方法、相对科学的管理手段来获得厚利。他开始意识到只有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才能释放大生产的威力。
1918年春,刘国均一从大纶布厂退出,就另起炉灶,先在家乡靖江生祠镇和徐品章、陆友仁合资创办了公裕土纱布厂,和凌于卿在常州青果巷办了广丰布厂,1919年春在常州新坊桥独资创办了广益布厂。办公裕布厂,本意造福桑梓,开始想请恩公柳秀方做经理,柳苦辞不就,正好当年拒绝过刘国均的埠头柳永丰京货店歇业,刘国均以八百元盘下,交柳秀方经理,作为报德。公裕布厂的经理由徐品章物识,可惜所任非人,以失败告终。广丰布厂,刘国均兼任经理,全权委于凌于卿。自己则全力经营广益布厂,设脚踏手拉织布机八十台,老母妻子齐上阵,这是一个名副其实设备简陋的夫妻店。尽管很多人为刘国均的这种沦落哂笑不止,但过渡阶段的刘国均当年还是获得了三千元的利润。当稳住脚跟,他即刻花大钱改良了机器,产量很快增加了七成。这离刘国均的大生产之梦还是很遥远,但他很快发现了一个机会。当时散布在武进、江阴两县的木织机多达万台,这是巨无霸工厂才能容纳的数字。如果把散布在乡间的织机整合起来,等于扩大工厂规模,而且不用投资。他先走访了十多个乡镇,物色了十多家布庄,后委托姚廷桢总管,发配棉纱,按广益厂斜纹布的规格、品种加工生产,设立质量标准和奖惩制度,统百家成一体。织户赚取加工费,有了固定的顾主,免除了中间费用;总管赚佣金,按质、量提成,刘国均赚取属于他的利润。靠着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刘国均迅速积攒了大量资金。
刘国均开始扩展,创办了广益二厂,设铁木机三十六台,木机一百一十二台,1922年投产,主产品阔幅斜纹布,质量可以和英、日同类产品媲美,令同业震惊。但他很快停止了扩张了步伐,重点放在了开发新产品、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上。之后不到五年时间里,他关闭了广丰布厂,把广益一厂并入广益二厂,这降低了管理的成本。自己辛苦拼凑起来的三百二十台布机全部淘汰,一部分卖给同行,一部分转给家乡生祠镇,把一度视为先进的铁木机,全部换成了最新式的日本丰田自动机。被他舍弃的设备最多的使用了八年,少的只有一二年,尤其是原来的广益二厂,五年内换代两次,这种速度跟日本同行比也毫不逊色。
刘国均的广益布厂月产能力约万余匹,这让他时时感到市场的压力,常州地区,当时有布机数千台,白坯布的传统市场在上海,很多布厂和布庄在上海设有办事机构,市场空间很小,竞争非常激烈。而色布却直接面对消费者,销售的区域范围大,但这个利润比坯布高得多的色布场,却一直是外国货的地盘。日本商人更利用市场色布短少的条件,一面哄抬色布价格,一面压低棉纱和白坯布的价格,这让中国厂商之间的倾轧日益剧烈。刘国均决定放弃白坯布这片“红海”,转而进入色布市场这片“蓝海”。他想如果把自己每月生产的万余匹白坯布加工成色布,不但可获巨利,也可为国家挽回权益。他对广益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成为一家以生产色布为主的织造染一体化的企业。广益的色布很快成为国内畅销的名品。
这一年是1927年,刘国均40岁,他完成了创业的第一个目标—创造一个机械化的大工厂,而更加壮阔、更加艰危的未来正在远方的某处等待着他。
刘国均于1887年4月2日生于常州府靖江县生祠堂镇(今泰州市靖江生祠镇)。刘国均的父亲刘黼堂童年入学,弱冠应考,却终其一生也没有捞到一个秀才功名。学里的规矩,对秀才称友,对童生称小友,刘黼堂三十多岁,还受着“小友”的奚落,心里自然不是滋味。他退不能耕,进不能仕,只有一面坐私塾,教几个蒙童糊口,一面温书博侥幸。光绪十九年,他再次名落孙山,气急之下,突然疯癫。从此,全家人的生活陷入极度困窘之中,衣衾饭碗立刻粉碎。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外出帮佣,这年刘国均七岁。刘国均先是替人糊冥钱,但是所获甚微,每十个可以得一文钱,十文可以买一个烧饼,一天到晚,累得半死也赚不上一碗米饭。十岁时,刘国均觉得自己大一些了,可以做一些赚钱多的事了,他便和母亲商量,去批一些水果来卖。虽是挣个走街串巷的苦力钱,但比糊纸钱要丰厚些,也学得了不少社会经验和眉头眼色。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刘国均获得了最初受教育的机会,父亲刘黼堂昔日的同窗华云良也因屡试不第教书待机,见刘国均可怜,便想成全一下,主动提出让他入学,费用全免。光绪二十三年,刘国均入馆,拜过至圣先师后,成了孔子门徒。按“金生丽水”之意,先生为他取名刘丽川。先生喜欢他,常让他去家里私下教诲,因此和先生的儿子很友好,兄弟相称。不过由于刘国均坐不住,要不回家做冥钱,要不去野外游玩,后面总是跟着一大群孩子。家长们很不高兴,这也逐渐让先生有点看不惯他了。中秋节,先生的儿子偷出了一块月饼,分了一半给刘国均。事发后,先生误以为是刘国均行窃,非常恼怒,责骂道:“我怜你是人,你却自贱做贼,滚!”刘国均真的滚了,这件事解释也不是,不解释也不是,他选择了后者。
刘国均回家重操旧业拼命糊着纸钱纸马,到了年底,凑足了八百文给恩师送去,算是补交了学费。先生早有悔意,见学生苦难之中竟能如此,很是感动,让他来年继续上学。刘国均却叩头而别。此时的刘国均已经十二岁了,他对做冥钱贩水果的活计,开始不满足起来。他想学一门手艺,养家糊口。生祠镇附近的缪家岱有座道观,属于“正一派”,与“全真派”不同,不禁婚娶,不忌荤腥,并有数亩不纳皇粮的庙田,当家道士想找个脑瓜聪明的孩子传衣钵,看中了刘国均,托人说合。刘母正愁着儿子的衣食和管教,便答应了下来。于是刘国均入了道门。半年后,刘国均就厌烦了,他叩别了师父,卷起铺盖走路。
回家后,好心的邻居柳秀方几经奔波为他在靖江城里的姚公盛酒酱糟坊谋了个学徒的差事。刘国均不怕吃苦,也不怕受气,但双脚长期泡在盐卤里,实在疼得吃不消,便萌生了退意。加上清末社会已经变得土洋混杂,光怪陆离了,这对刘国均也是一大诱惑。他按捺不住自己,提出辞职,但契约等于卖身,结果三辞三留,后来被人看管起来。但他的心已经早不在这里,趁着年初工闲,刘国均逃走了,在娘舅家躲了一个月后,又请柳秀方带他去江南碰运气。
江南的第一脚落在常州武进县的埠头镇,镇上有一家柳永丰京货店,店主想招一名学徒。他和柳秀方是宗亲,又有生意往来,现在柳秀方带来了刘国均。让来客始料不及的是,柳老板根本看不上刘国均,二人心灰意冷离开了埠头镇。柳秀方急着要到湖州做小生意,而刘国均坚决不同意回家,他向柳秀方借了一块钱,只身留在了埠头镇。
他白天给人打短工,帮染店晒布,替人放牛、撑船,还帮老头卖烧饼油条,夜里宿在“忠义祠”的檐廊下,镇上有私塾,刘国均闲时也帮先生王素然跳水扫地。一个年纪比刘国均大两岁的学生偶然借给刘国均一个角子烧饼钱。他叫陆友仁,是中街裕丰绸布店的小老板,下雨天,刘国均等在校门口把钱还给他。陆友仁奇怪了:“看不出,你算个丈夫。”刘国均也很惊讶:“不该得不得,借的钱要还,有什么大惊小怪。”一问一答,彼此相互看重。陆友仁把刘国均引到自家柴房宿夜,刘国均经常为他们家挑水扫地。陆友仁有个朋友蒋盘发,常州人,三十出头,在埠头恒昌杂货店坐堂朝奉,很有地位。陆友仁郑重地向他介绍了刘国均:“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他竟冒雨还钱给我,小小年纪,了不起。”蒋盘发听了很动心,亲自去陆家柴房拜会了刘国均,可谓巨眼识英雄。若干年后,蒋盘发也成了名重一方的实业家。作为见面礼,蒋盘发送了一笔生意给刘国均,他批了一些布让刘国均端午节前窜乡,押金由蒋盘发垫付。刘国均这般去做了,五天赚到了五元钱,那时这是一笔很大的收入。在埠头镇,刘国均可以糊口,但站不住脚,没有铺保,没有户口,地保和更夫常常来聒噪,让他很心烦。过了些日子,柳秀方回来了,带着他母亲的口信,让他回生祠镇。十五岁的孩子在外面流浪,做母亲的不放心,刘国均尽管不愿,但还是跟着柳秀方踏上了回家的路。路经武进奔牛镇,柳秀方到镇上最大的吉生京广洋货店谈生意,刘国均闲不住,一进店就干起活来。老板刘吉生看了高兴,试了他几句,刘国均据实回答,不虚不夸。刘吉生主动说:“一个人难得勤和诚,如果愿意,可以留在本店。”刘国均无意中得到了生路。
可惜第二年中秋,刘吉生的洋货店由于经营不善倒闭了,但他为刘国均铺了后路,他把刘国均郑重地推荐给了同镇的元泰京广洋货店。两年后,刘国均出师,成了一名优秀的店员。有了工资的刘国均,回老家还人情,结婚。
刘国均满师后日益见重,元泰京广货店的生意也越来越旺,他由“站堂”、“跑街”不久就升为“外柜”,这是一个重要职位,需由老板心腹才能充任,他可以代替老板定货论价,摇头点头。因为进出货物,刘国均有机会进出常州无锡的各大货栈,见了市面,也萌生了开店的念头。
1906年沪宁铁路通车,火车通过奔牛镇,全镇的人都去看新奇,一个庞然大物喷烟吐雾,呼啸而过。这一幕让刘国均很受震动,并反复出现在脑海里,也为刘国均后来的工业之梦埋下了伏笔。
刘国均开始为开店积攒资本,他没有家产,也无富亲可借,父亲的病时好时坏,不发病的时候是清醒的,开始他不赞成儿子的想法,后来也不反对了。刘国均接受了父亲的建议:“生财之道,不外乎生之者众,用之者俭。”他默默做起聚沙成塔的功夫来。1908年慈禧、光绪相继晏驾,全国挂孝。刘国均第一时间,买进大量白丝线,让母亲妻子日夜加工,获利甚丰,等到别人效仿时,国丧已过,这笔买卖,他赚了二百多元。另外他兼着帮镇上的源昌布庄拉生意,一年后也积了近二百元,买私彩,中了“状元小甲”,先期到手二百元。这样,他已经有六百元现金了。本地富户华渭川愿意入股六百元,刘国均拿着一千二百元在镇上租下三间铺面,取名“和丰京货店”,于1909年(宣统元年)正月,正式开张,当年获利近二千元。刘国均将父母妻子接到身边,父亲清醒的时候,可以教他识文断字,刘国均的事业上了轨道。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一时人心惶惶,为避兵祸,各店纷纷关门歇业。刘国均决定赌一把,继续营业,即使毁于一旦,自己也不过二十五岁,来日方长。为防万一,他窖藏了五百元银洋。此时奔牛镇上的十家京广货店,只有他一帜独存。一时间,店中顾客云集,9月17日,革命军进常州城,传说清军要与革命军恶战,天丰泰、瑞祥等大商号连夜将货物船运奔牛,以半价向刘国均求售。刘国均从顾客口中得知,清军早已逃散,当即将货物全部接下,就原船运抵四乡向农民赊售。不久南京光复,传说中的洗劫并未发生,刘国均赚得了巨额利润。辛亥后,刘国均盘下了镇上一家无力复业的京货店,尽管亲朋好友反对,认为这是死店,但刘国均不为所动,他认为店无死活之分,人的经营能力有高下之分而已。
大清改了民国,社会变得更加没有秩序,刘国均是外地人,又富甲奔牛镇,自然就成了各种蚊蝇吮吸的对象。花钱消灾,灾却没完没了,他决定离开。办工厂和离开奔牛镇的决定是同时做出的。以他的经历来说,选择进入纺织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办纱厂,他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布厂则可大可小,这便成为他关注的目标。于是他利用进货之便,广交布厂的朋友,四处参观,打破砂锅地问,接待者只把他当做客户,谁也没想到,若干年后,他竟成了这一行的大亨。
当年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蒋盘发先走了一步,在常州梅陇坝开了裕纶布厂,已经有多年的办厂经验,正谋扩大,但股东内部纷争不息。二人神交既久,所以当刘国均向他透露出弃商从工的意愿时,非常赞同。不久,刘国均将奔牛镇的两个店盘了出去,举家迁至常州市青果巷。蒋盘发会同刘国均、刘宝森等人集资九万元,在常州三将军弄组建“大纶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并成立大纶机器织布厂,购置木机一百六十台,英国曼切斯特铁机八十台,蒸汽引擎牵引。这是常州第一家使用铁机器织布的企业。蒋盘发任经理,主外,刘国均任协理,主内。刘国均朝着工业之路,迈出了第一步。
刘国均一头扎进了工厂,早上带着烧饼油条,到写字间请原裕纶布厂的张机目为他讲授电机带动铁机原理,饭后,穿上工装进入车间,在浆纱、穿棕、织布、整理等车间做帮手。晚上,约请公务长、领班、司务求教,有时还代清洁工、杂务工执役。下班回家,跟着父亲读一小时文章。很快,他就把工艺流程、工种职责、常发故障等常识性关节摸清楚了。但是他并不满足,大纶布厂把主要产品定位在市场畅销的阔斜纹布上,这属于中高端商品。试织的结果比洋布差了很远。原因是浆纱不过关,屡试屡败,这让刘国均如鲠在喉。当时浆纱技术和配方最佳的是英商怡和纺织厂,但技术保密。刘国均决定亲赴上海怡和纺织厂一探究竟。他先是甘词求救,被拒绝了。接着他在杨树浦一家茶馆株守三天,终于通过茶馆老板认识了一位浆纱工人李师傅,但李师傅只会操作,不懂配方。经过通融,刘国均向他借到一身号衣,混进了工厂。看了三天,六道工序刘国均已看完三遍,突然英国领班带着厂警缉拿来了,在工人的掩护下,刘国均翻墙逃脱。李师傅被毒打后开除,刘国均尽管目的没有达到,还是当夜到李家慰问,承担一切医药费并给他一大笔钱。李师傅很是感动,伤好后,去日商内方纱厂上班,并利用公休到常州来传授技术。通过他的介绍,刘国均买通了一位原在怡和纱厂做翻译的英语教师,得到了浆纱配方。刘国均出茶资二千元表示谢忱,对方只肯收下了一半,并希望刘国均能为中国人出口气。瓶颈解决,大纶布厂质量一跃而为同业第一,1916年底,扭亏为盈三千元,1917年获纯利润上万元。
好景不长,大纶布厂盈利后,权利之争顿起。蒋盘发作为经理,对外负责,刘国均身为协理,主持厂内工作,其他股东就有大权旁落之感。为显示其存在,常常指手画脚,董事会开始处处干预刘国均的决策。刘国均深知脚板是不能和火车赛跑的,他想改装铁木机,这样生产率可以提高百分之七十。但改机要花钱,停车也会有损失。争论很快产生了,一些无端的指责开始抛向刘国均,比如“为什么要到上海泡茶馆?”“为什么重金购买一个浆纱配方?”
刘国均认为:“理当让则让,不当让则不能让,让则乱。”于是,他提出看法:“接受他的意见,他就留,不接受,他就去,免得在意见纷扰中把厂子搞乱了。”
最终,尽管盟兄蒋盘发很不情愿,刘国均执意离开了大纶织布厂,只将属于他的股本撤出,股息留在了大纶。刘国均对他另一个结义兄弟陆友仁说:“我在大纶学到了办厂经验,股本全部收回,学费却分文不花,这是我平生最便宜的一笔交易。”这段时间,完成了他由商到工的转变,他开始学会如何组织机械化大生产,如何用较先进的生产方法、相对科学的管理手段来获得厚利。他开始意识到只有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才能释放大生产的威力。
1918年春,刘国均一从大纶布厂退出,就另起炉灶,先在家乡靖江生祠镇和徐品章、陆友仁合资创办了公裕土纱布厂,和凌于卿在常州青果巷办了广丰布厂,1919年春在常州新坊桥独资创办了广益布厂。办公裕布厂,本意造福桑梓,开始想请恩公柳秀方做经理,柳苦辞不就,正好当年拒绝过刘国均的埠头柳永丰京货店歇业,刘国均以八百元盘下,交柳秀方经理,作为报德。公裕布厂的经理由徐品章物识,可惜所任非人,以失败告终。广丰布厂,刘国均兼任经理,全权委于凌于卿。自己则全力经营广益布厂,设脚踏手拉织布机八十台,老母妻子齐上阵,这是一个名副其实设备简陋的夫妻店。尽管很多人为刘国均的这种沦落哂笑不止,但过渡阶段的刘国均当年还是获得了三千元的利润。当稳住脚跟,他即刻花大钱改良了机器,产量很快增加了七成。这离刘国均的大生产之梦还是很遥远,但他很快发现了一个机会。当时散布在武进、江阴两县的木织机多达万台,这是巨无霸工厂才能容纳的数字。如果把散布在乡间的织机整合起来,等于扩大工厂规模,而且不用投资。他先走访了十多个乡镇,物色了十多家布庄,后委托姚廷桢总管,发配棉纱,按广益厂斜纹布的规格、品种加工生产,设立质量标准和奖惩制度,统百家成一体。织户赚取加工费,有了固定的顾主,免除了中间费用;总管赚佣金,按质、量提成,刘国均赚取属于他的利润。靠着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刘国均迅速积攒了大量资金。
刘国均开始扩展,创办了广益二厂,设铁木机三十六台,木机一百一十二台,1922年投产,主产品阔幅斜纹布,质量可以和英、日同类产品媲美,令同业震惊。但他很快停止了扩张了步伐,重点放在了开发新产品、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上。之后不到五年时间里,他关闭了广丰布厂,把广益一厂并入广益二厂,这降低了管理的成本。自己辛苦拼凑起来的三百二十台布机全部淘汰,一部分卖给同行,一部分转给家乡生祠镇,把一度视为先进的铁木机,全部换成了最新式的日本丰田自动机。被他舍弃的设备最多的使用了八年,少的只有一二年,尤其是原来的广益二厂,五年内换代两次,这种速度跟日本同行比也毫不逊色。
刘国均的广益布厂月产能力约万余匹,这让他时时感到市场的压力,常州地区,当时有布机数千台,白坯布的传统市场在上海,很多布厂和布庄在上海设有办事机构,市场空间很小,竞争非常激烈。而色布却直接面对消费者,销售的区域范围大,但这个利润比坯布高得多的色布场,却一直是外国货的地盘。日本商人更利用市场色布短少的条件,一面哄抬色布价格,一面压低棉纱和白坯布的价格,这让中国厂商之间的倾轧日益剧烈。刘国均决定放弃白坯布这片“红海”,转而进入色布市场这片“蓝海”。他想如果把自己每月生产的万余匹白坯布加工成色布,不但可获巨利,也可为国家挽回权益。他对广益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成为一家以生产色布为主的织造染一体化的企业。广益的色布很快成为国内畅销的名品。
这一年是1927年,刘国均40岁,他完成了创业的第一个目标—创造一个机械化的大工厂,而更加壮阔、更加艰危的未来正在远方的某处等待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