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有座山,山下有座喊,城里庄着—群人,人人心里原本都有座山,地震了,山崩了城毁了,城建了,山下有喊,城里有人,人几己哩不再有座山——这是电影《观音山》要表达的主旨。导演李玉在拍这电影时,观众在看这电影时,心情都沉重而压抑。
电影有两条线索,明线是范冰冰、陈柏霖为代表的年轻人遭遇的成长顷恼;暗线是张艾嘉为,代表的中年^遭遇的中年危机。在两代人的碰撞过程中,彼此发瑚烦恼只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危机也只不过是“天凉好个秋”。
青春,放逐只为回归
电影明线讲述的是一场青春“非常3+1”游戏。
范冰冰负责自毁,陈柏霖负责叛逆,肥龙负责随波逐流,三个年轻人负责放逐自己;而年老的张艾嘉则负责见证逝去的青春,负责让别人的青春归位。
范冰冰在酒吧用啤酒瓶砸自己脑袋、强吻女混混的方式逼退扰事者;在医院以爆饮白酒的方式逼酗酒的老爸戒酒;用和陈柏霖卧轨殉情的方式测试自己在对方心里的位置一—她很勇敢,行为方式很青春,敢于用自己的身体为武器作战;她很悲哀,除了青春一无所有,只能用自残的方式找寻存在感。她对家庭灰心丧气,却始终无法舍弃;她只期望一份靠得住的爱情,但她的爱情却貌合神离。女青年的青春被抉择覆盖——剪不断、理还乱。
陈柏霖对老爸再婚耿耿于怀,大闹父亲婚礼表达不满,只因为在母亲弥留的那一天父亲没有出现;敢和酒吧萍水相逢的女子纠缠却不敢和女友缠绵,只因为“男人只有拥有了很多东西后才能拥有心爱的女人”这可冷的大男子主义自尊作祟。要反抗父亲的权威,又要兼顾事业与爱情,男青年的青春总是跟着荷尔蒙飞,不断抢地盘。
肥龙除了一身肥肉外,一无所有,在范冰冰和陈柏霖这两个青春偶像的夹缝中,用自己肥硕、青春但不偶像的外貌,中和了电影“青春偶像”的基因:和陈柏霖、范冰冰一起租房;和陈柏霖、范冰冰一起扒火车;和陈柏霖、范冰冰一起蹦迪……他做什么都和陈柏霖、范冰冰一起,他似乎没有信仰,没有坚持,没有自己,要不是那句“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的点睛台词,没有人会认为他有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坚持。
三个年轻人高考结束后,或因为生计所迫,或因为家庭纠葛,或因为哥们儿义气离开家。他们做什么都风风火火,豁出去,敢做敢当:在酒吧斗殴,和老爸吵架;偷钱还债,偷车兜风。他们知道不应该走父母走的老路,但是却不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
在和房东张艾嘉的相处过程中,张艾嘉不理解年轻人为什么可以在电脑面前一坐就是一天;年轻人不明白张艾嘉为什么要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唱京戏。两代人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不同会让人产生隔阂,甚至酝酿冲突。但是通过交流,隔阂慢漫化解——张艾嘉用教年青人唱京戏为条件要他们教她上网,虽然他们对京戏并不感冒;年轻人则用带张艾嘉去蹦迪的方式让她走出心理阴影,虽然她并不接受蹦迪。
两代人虽然并不能接受彼此的生存方式,但是一起生活却可以求同存异。从三个年轻人身上,张艾嘉看到儿子的影子,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从张艾嘉深陷丧子之痛的漩涡不能自拔中,年轻人也逐渐体会到亲情的可贵;从老和尚凭一已之力一砖一瓦重建观音庙的过程,他们慢慢感受到信仰的强大,于是三个人从青春叛逆与放逐的迷惘处境回归。
信仰,坍塌之后重建
电影暗线讲述的是信仰在坍塌之后重建的过程。
“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这代表的是年轻人寻找信仰时的迷惘。三人正值青春期,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痛苦,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更痛苦的是,他们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做灯塔和路标。肥龙在得知杰克逊死后号啕大哭:“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是因为这一代人信仰缺失,只能把信仰和个人崇拜相混淆。然而信仰总是那么不食人间烟火,而个人崇拜却总是如此弱不禁风。
观音像都毁了,还信什么佛?这代表的是上一代人信仰坍塌后重建过程的痛苦。地震带走了张艾嘉的儿子,也摧毁了观音庙。子女是香火延续的象征,观音庙则是信仰存在的符号。膝下无子,看家庭变空巢,这种世俗意义上的疼痛看得见感受得到;而信仰缺失,精神层面上的空虚则是慢性毒药。
观音和杰克逊是两代人的精神寄托,两代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信仰。汶川地震摧毁了观音山上的观音像,老一代人信仰无处藏身杰克逊的生命戛然而止,让年轻人的青春也无处安放。
观音山上观音像的倒塌,是因为汶川地震这自然不可抗力。地震之后,我们可以重修观音庙,再塑观音像,物质建筑的重建可以一蹴而就。然而对观音的信仰,对杰克逊的崇拜,这种基于精神、文化层面上的认同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灾难后心灵的修复,精神信仰的重建难度远超过建罗马城。
电影中,张艾嘉的两次自杀是两处高潮。第—次是因为不堪忍受丧子之痛后割脉一一因为信仰缺失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第二次因为重修观音庙后跳江一因为信仰重建,心灵也得到了解脱,也找到了自杀的理由。信仰坍塌时,活不下去;信仰重建后,不活下去。这是个悖论。青春残酷,中年也残酷;信仰士坍塌痛苦,信仰重建也痛苦。就如同古曲所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以张艾嘉为代表的中年人,她们的信仰坍塌后重建,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因为信与不信,信仰都在那里,不离不弃。但对于三个年轻人,信仰只是一场猜火车游戏,可以猜到火车行走的方向,却不能猜到火车的目的地。电影中穿梭于隧道中的火车,虽然光影忽明忽暗,但却有自己的方向;坐在火车车厢中的青年,四周被垃圾环绕,对前途充满迷惘。
品质,文艺不是挡箭牌
电影的定位是“有诚意的文艺片”,但是“诚意”和“文艺”这两张标签却有充当挡箭牌,为假冒伪劣保驾护航的嫌疑。
电影要表现很多深邃的主题,试图把青春、成长、信仰、家庭、爱情、亲情等所有主题融为一体,但是很遗憾这碗炸酱面没有搅匀,只是面条和作料的简单堆积。辣油浮在水上,胡椒漂在油上,葱花点缀在胡椒里,而碗下的面条却不施粉黛,不进油盐。
因为中国鲜有文艺片,所以电影似乎要特地为文艺而文艺,对文艺进行重新定义。
文艺就是要手动摄影。用摇晃的镜头试图营造青春摇晃的意境,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所有观众都摇晃得头晕得七荤八素,让他们看电影时胆战心惊如身临地震,那电影就从“诚意”升级为“恶意”,文艺就变成了不接地气。
文艺片就是节奏拖沓得让人想快进。很多人看这电影是因为看了电影三十秒惊艳的片花后,意犹未尽;看完后才发现,九十分钟的电影内容,其实三十秒的片花就已完全表达清了。这片花好比长篇小说的故事梗概,看完长篇小说后才发现,这故事梗概远比小说精彩。
文艺片就是要“无招胜有招”。演员不化妆,全部素颜;对白不雕琢,如话家长;音响全部用原声,鱼龙混杂;剪切不精细,拖沓冗长一一电影完全看不到电影技法,真实得如同DV爱好者第一次拍DV。考虑到李玉是拍纪录片出身,拍电影时犯了拍纪录片时“忠于事实”的职业病,而一时忘记了电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品,本想原谅她,但是想到她已经拍摄过《红颜》、《苹果》两部作品,第三部作品比前两部还有“处女作”遗风就火冒三丈。
文艺片就是要用火车做象征。但同样是火车,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火车是幸福的,冒着白烟跑在开满鲜花的铁轨上,唯美;《让子弹飞》中的火车是快意的,自马拉着火车跑在群山环绕的峡谷,意境。然而这回轮到李玉在《观音山》中开火车了:敞篷火车载着散发着恶臭的垃圾穿过连绵不绝的隧道,露天的车厢里三个年轻人歇斯底里怒吼,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悲催。
我们对艺术片始终心存敬意,因为它们往往能跳出窠臼,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叙事方式或者影像风格。但艺术片请不要把这敬意当驴肝肺,以艺术片之名粗制滥造,却还以为自己在引领风潮——我们除夕必看春晚,不是因为春晚文艺,而是因为除夕除了看春晚没别的;你把文艺片拍得像春晚,那我下次再撞见时就爱理不理。因为尽管不是人人都文艺,但人人心里对文艺都有标杆,我们对中国文艺片心怀期待,但是你不能指鹿为马,随便拍部《观音山》就对我们嚷嚷:嗟,文艺片,来看!
电影有两条线索,明线是范冰冰、陈柏霖为代表的年轻人遭遇的成长顷恼;暗线是张艾嘉为,代表的中年^遭遇的中年危机。在两代人的碰撞过程中,彼此发瑚烦恼只是“为赋新诗强说愁”,危机也只不过是“天凉好个秋”。
青春,放逐只为回归
电影明线讲述的是一场青春“非常3+1”游戏。
范冰冰负责自毁,陈柏霖负责叛逆,肥龙负责随波逐流,三个年轻人负责放逐自己;而年老的张艾嘉则负责见证逝去的青春,负责让别人的青春归位。
范冰冰在酒吧用啤酒瓶砸自己脑袋、强吻女混混的方式逼退扰事者;在医院以爆饮白酒的方式逼酗酒的老爸戒酒;用和陈柏霖卧轨殉情的方式测试自己在对方心里的位置一—她很勇敢,行为方式很青春,敢于用自己的身体为武器作战;她很悲哀,除了青春一无所有,只能用自残的方式找寻存在感。她对家庭灰心丧气,却始终无法舍弃;她只期望一份靠得住的爱情,但她的爱情却貌合神离。女青年的青春被抉择覆盖——剪不断、理还乱。
陈柏霖对老爸再婚耿耿于怀,大闹父亲婚礼表达不满,只因为在母亲弥留的那一天父亲没有出现;敢和酒吧萍水相逢的女子纠缠却不敢和女友缠绵,只因为“男人只有拥有了很多东西后才能拥有心爱的女人”这可冷的大男子主义自尊作祟。要反抗父亲的权威,又要兼顾事业与爱情,男青年的青春总是跟着荷尔蒙飞,不断抢地盘。
肥龙除了一身肥肉外,一无所有,在范冰冰和陈柏霖这两个青春偶像的夹缝中,用自己肥硕、青春但不偶像的外貌,中和了电影“青春偶像”的基因:和陈柏霖、范冰冰一起租房;和陈柏霖、范冰冰一起扒火车;和陈柏霖、范冰冰一起蹦迪……他做什么都和陈柏霖、范冰冰一起,他似乎没有信仰,没有坚持,没有自己,要不是那句“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的点睛台词,没有人会认为他有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坚持。
三个年轻人高考结束后,或因为生计所迫,或因为家庭纠葛,或因为哥们儿义气离开家。他们做什么都风风火火,豁出去,敢做敢当:在酒吧斗殴,和老爸吵架;偷钱还债,偷车兜风。他们知道不应该走父母走的老路,但是却不知道自己该走哪条路。
在和房东张艾嘉的相处过程中,张艾嘉不理解年轻人为什么可以在电脑面前一坐就是一天;年轻人不明白张艾嘉为什么要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唱京戏。两代人有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这种不同会让人产生隔阂,甚至酝酿冲突。但是通过交流,隔阂慢漫化解——张艾嘉用教年青人唱京戏为条件要他们教她上网,虽然他们对京戏并不感冒;年轻人则用带张艾嘉去蹦迪的方式让她走出心理阴影,虽然她并不接受蹦迪。
两代人虽然并不能接受彼此的生存方式,但是一起生活却可以求同存异。从三个年轻人身上,张艾嘉看到儿子的影子,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从张艾嘉深陷丧子之痛的漩涡不能自拔中,年轻人也逐渐体会到亲情的可贵;从老和尚凭一已之力一砖一瓦重建观音庙的过程,他们慢慢感受到信仰的强大,于是三个人从青春叛逆与放逐的迷惘处境回归。
信仰,坍塌之后重建
电影暗线讲述的是信仰在坍塌之后重建的过程。
“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这代表的是年轻人寻找信仰时的迷惘。三人正值青春期,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痛苦,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更痛苦的是,他们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做灯塔和路标。肥龙在得知杰克逊死后号啕大哭:“杰克逊都死了,还买什么单?”是因为这一代人信仰缺失,只能把信仰和个人崇拜相混淆。然而信仰总是那么不食人间烟火,而个人崇拜却总是如此弱不禁风。
观音像都毁了,还信什么佛?这代表的是上一代人信仰坍塌后重建过程的痛苦。地震带走了张艾嘉的儿子,也摧毁了观音庙。子女是香火延续的象征,观音庙则是信仰存在的符号。膝下无子,看家庭变空巢,这种世俗意义上的疼痛看得见感受得到;而信仰缺失,精神层面上的空虚则是慢性毒药。
观音和杰克逊是两代人的精神寄托,两代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信仰。汶川地震摧毁了观音山上的观音像,老一代人信仰无处藏身杰克逊的生命戛然而止,让年轻人的青春也无处安放。
观音山上观音像的倒塌,是因为汶川地震这自然不可抗力。地震之后,我们可以重修观音庙,再塑观音像,物质建筑的重建可以一蹴而就。然而对观音的信仰,对杰克逊的崇拜,这种基于精神、文化层面上的认同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灾难后心灵的修复,精神信仰的重建难度远超过建罗马城。
电影中,张艾嘉的两次自杀是两处高潮。第—次是因为不堪忍受丧子之痛后割脉一一因为信仰缺失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第二次因为重修观音庙后跳江一因为信仰重建,心灵也得到了解脱,也找到了自杀的理由。信仰坍塌时,活不下去;信仰重建后,不活下去。这是个悖论。青春残酷,中年也残酷;信仰士坍塌痛苦,信仰重建也痛苦。就如同古曲所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以张艾嘉为代表的中年人,她们的信仰坍塌后重建,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因为信与不信,信仰都在那里,不离不弃。但对于三个年轻人,信仰只是一场猜火车游戏,可以猜到火车行走的方向,却不能猜到火车的目的地。电影中穿梭于隧道中的火车,虽然光影忽明忽暗,但却有自己的方向;坐在火车车厢中的青年,四周被垃圾环绕,对前途充满迷惘。
品质,文艺不是挡箭牌
电影的定位是“有诚意的文艺片”,但是“诚意”和“文艺”这两张标签却有充当挡箭牌,为假冒伪劣保驾护航的嫌疑。
电影要表现很多深邃的主题,试图把青春、成长、信仰、家庭、爱情、亲情等所有主题融为一体,但是很遗憾这碗炸酱面没有搅匀,只是面条和作料的简单堆积。辣油浮在水上,胡椒漂在油上,葱花点缀在胡椒里,而碗下的面条却不施粉黛,不进油盐。
因为中国鲜有文艺片,所以电影似乎要特地为文艺而文艺,对文艺进行重新定义。
文艺就是要手动摄影。用摇晃的镜头试图营造青春摇晃的意境,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所有观众都摇晃得头晕得七荤八素,让他们看电影时胆战心惊如身临地震,那电影就从“诚意”升级为“恶意”,文艺就变成了不接地气。
文艺片就是节奏拖沓得让人想快进。很多人看这电影是因为看了电影三十秒惊艳的片花后,意犹未尽;看完后才发现,九十分钟的电影内容,其实三十秒的片花就已完全表达清了。这片花好比长篇小说的故事梗概,看完长篇小说后才发现,这故事梗概远比小说精彩。
文艺片就是要“无招胜有招”。演员不化妆,全部素颜;对白不雕琢,如话家长;音响全部用原声,鱼龙混杂;剪切不精细,拖沓冗长一一电影完全看不到电影技法,真实得如同DV爱好者第一次拍DV。考虑到李玉是拍纪录片出身,拍电影时犯了拍纪录片时“忠于事实”的职业病,而一时忘记了电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品,本想原谅她,但是想到她已经拍摄过《红颜》、《苹果》两部作品,第三部作品比前两部还有“处女作”遗风就火冒三丈。
文艺片就是要用火车做象征。但同样是火车,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火车是幸福的,冒着白烟跑在开满鲜花的铁轨上,唯美;《让子弹飞》中的火车是快意的,自马拉着火车跑在群山环绕的峡谷,意境。然而这回轮到李玉在《观音山》中开火车了:敞篷火车载着散发着恶臭的垃圾穿过连绵不绝的隧道,露天的车厢里三个年轻人歇斯底里怒吼,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悲催。
我们对艺术片始终心存敬意,因为它们往往能跳出窠臼,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叙事方式或者影像风格。但艺术片请不要把这敬意当驴肝肺,以艺术片之名粗制滥造,却还以为自己在引领风潮——我们除夕必看春晚,不是因为春晚文艺,而是因为除夕除了看春晚没别的;你把文艺片拍得像春晚,那我下次再撞见时就爱理不理。因为尽管不是人人都文艺,但人人心里对文艺都有标杆,我们对中国文艺片心怀期待,但是你不能指鹿为马,随便拍部《观音山》就对我们嚷嚷:嗟,文艺片,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