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1)土地制度僵化无法满足市场对土地资源的有效需求谭宗宪认为“在规代化过程中,传统的家庭经济形式,与适量资本和技术结合,便能形成符合中国资源秉赋的、低成本的、有顽强生命力的新生产力和各种新生产方式。”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近完成,城市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迫切需要将部分过剩产能转移到农村,客观要求灵活变通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按照市场机制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流转,以吸收国内国内的过剩产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实用。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实现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村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成熟,也客观要求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与国际接轨。但是,我国农村目前仍在固守改革初期的土地制度。这种制度在改革初期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可是,在现阶段它却很难满足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城市过剩产能转移对土地资源的迫切需求,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2)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化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延续着种地打粮兼营副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农民的劳动时间常形成农忙和农闲两个时段。虽然我国各地自然条件有别,农民一年中的忙、闲比例不尽相同。但是,显而易见,农闲时节是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一种闲置与浪费。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也为农村劳动力出门务工提供了便利条件。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善生活进城务工,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一直生力军。农民进城务工在促进城市繁荣的同时却导致农村发展的相对停滞,使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突出。农民的土地投入、劳动时间不断缩减,使得农村单调的产业结构长期无法改变,甚至出现土地撂荒、举家进城的农村困境。究其原因,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传统的经营模式无法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遂导致农民工涌入城市,从而造成农业发展的停滞,加剧了农村的衰落。所以,单调的、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成为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又一瓶颈。
(3)基础教育落后导致农业科技水平过低我国基础教育在投入和办学质量上长期以来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城市中小学在师资规模、教学设施、教育理念和办学质量上要远远优于农村。目前农村的文盲虽基本消失,但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依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民素质低,对新科技、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使用和转化能力就相对较低,使农民很难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低科技含量的经营模式降低了农民变通经济体制的思想活力,无法生成其改善产业结构、探索多种经营模式的技术能力。当今,科技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农业应该是科技农业。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及立足丰富农业资源基础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与支撑。
二、新型家庭经济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983年赵瑞彰撰文指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吹拂家庭联产承包制已成为主要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一种将承包经济和自营副业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式——新型的家庭经济在我国农村大地上确立了”上世纪80年初,新型家庭经济的提法就出现了,并在学术思想界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引起农业生产关系变动的“新型家庭经济”形态展开过激烈辩论。新型家庭经济的内涵与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与特点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成步伐的加速和当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平稳推进而不断与时俱进。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是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的必由之路,要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就必须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家庭经济。其理由如下:
(一)新型家庭经济可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使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经营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往的土地制度过于僵化,无法适应搞活经济的客观要求,成为阻碍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新型家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的自由流转,为农村接受城市的过剩产能提供了急需的土地资源,也为农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其他适合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的工业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土地来源
(二)新型农村家庭经济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融入市场体系新型家庭经济中的土地制度变通为农民实现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农民能以家庭、和集体为单位发展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
三、以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农村经济继续发展遇到的现实困境和现阶段新型家庭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为有效发挥新型家庭经济对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农民的提效增收能力,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新型家庭经济的市场竞争力针对农村产业结构长期以粮食种植为主兼营副业的现状,发展新型家庭经济应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收发达地区的过剩产能,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第一产业,充分发挥农村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和房地产开发等高质量的服务业,甚至可以考虑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全面调整和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
(2)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扶持引导新型家庭经济发展当今转变政府职能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过程的重要内容,新型家庭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必然需要政府转变传统职能以适应其发展。政府在新型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负起政策引导、产业扶持、招商引资、生态保护、加强监管的行政责任,既不要管得过严,也不能让新型家庭经济无序发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新型家庭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持续稳定的政府产品。
(3)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提升新型家庭经济的科技含量新型家庭经济涉及多种产业形势。
(4)建立、健全发展新型家庭经济的配套制度与法规目前,新型家庭经济涉及的产权资本关系、利益分配纠纷、生态污染问题和劳资纠纷等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保障。政府要从产权制度、税费制度、市场制度、合作制度以及行政调控制度等方面对农民进行扶持和引导,尽快完善与新型家庭经济相关的制度法律体系,对新型家庭经济的多种经营形式和农民的身利益提供可靠的制度法律保障,同时规范和引导农民在新型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当行为
(1)土地制度僵化无法满足市场对土地资源的有效需求谭宗宪认为“在规代化过程中,传统的家庭经济形式,与适量资本和技术结合,便能形成符合中国资源秉赋的、低成本的、有顽强生命力的新生产力和各种新生产方式。”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近完成,城市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迫切需要将部分过剩产能转移到农村,客观要求灵活变通农村现行的土地制度,按照市场机制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流转,以吸收国内国内的过剩产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实用。另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实现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村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成熟,也客观要求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与国际接轨。但是,我国农村目前仍在固守改革初期的土地制度。这种制度在改革初期对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确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可是,在现阶段它却很难满足日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城市过剩产能转移对土地资源的迫切需求,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2)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农村劳动力流失,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化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延续着种地打粮兼营副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农民的劳动时间常形成农忙和农闲两个时段。虽然我国各地自然条件有别,农民一年中的忙、闲比例不尽相同。但是,显而易见,农闲时节是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一种闲置与浪费。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产生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也为农村劳动力出门务工提供了便利条件。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善生活进城务工,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一直生力军。农民进城务工在促进城市繁荣的同时却导致农村发展的相对停滞,使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更加突出。农民的土地投入、劳动时间不断缩减,使得农村单调的产业结构长期无法改变,甚至出现土地撂荒、举家进城的农村困境。究其原因,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传统的经营模式无法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遂导致农民工涌入城市,从而造成农业发展的停滞,加剧了农村的衰落。所以,单调的、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成为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又一瓶颈。
(3)基础教育落后导致农业科技水平过低我国基础教育在投入和办学质量上长期以来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距,城市中小学在师资规模、教学设施、教育理念和办学质量上要远远优于农村。目前农村的文盲虽基本消失,但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依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民素质低,对新科技、新技术、新事物的接受、使用和转化能力就相对较低,使农民很难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低科技含量的经营模式降低了农民变通经济体制的思想活力,无法生成其改善产业结构、探索多种经营模式的技术能力。当今,科技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农业应该是科技农业。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及立足丰富农业资源基础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与支撑。
二、新型家庭经济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983年赵瑞彰撰文指出:“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吹拂家庭联产承包制已成为主要的形式。在此基础上,一种将承包经济和自营副业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形式——新型的家庭经济在我国农村大地上确立了”上世纪80年初,新型家庭经济的提法就出现了,并在学术思想界围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引起农业生产关系变动的“新型家庭经济”形态展开过激烈辩论。新型家庭经济的内涵与特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与特点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成步伐的加速和当今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平稳推进而不断与时俱进。发展新型家庭经济,是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的必由之路,要从根本上破解当前村经济继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就必须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家庭经济。其理由如下:
(一)新型家庭经济可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使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经营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以往的土地制度过于僵化,无法适应搞活经济的客观要求,成为阻碍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新型家庭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土地的自由流转,为农村接受城市的过剩产能提供了急需的土地资源,也为农村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其他适合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的工业形式提供了可靠的土地来源
(二)新型农村家庭经济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融入市场体系新型家庭经济中的土地制度变通为农民实现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农民能以家庭、和集体为单位发展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
三、以新型家庭经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农村经济继续发展遇到的现实困境和现阶段新型家庭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为有效发挥新型家庭经济对农村经济继续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农民的提效增收能力,提出以下针对性建议:
(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新型家庭经济的市场竞争力针对农村产业结构长期以粮食种植为主兼营副业的现状,发展新型家庭经济应当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收发达地区的过剩产能,发展与农业相关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第一产业,充分发挥农村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和房地产开发等高质量的服务业,甚至可以考虑引进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全面调整和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
(2)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扶持引导新型家庭经济发展当今转变政府职能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过程的重要内容,新型家庭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必然需要政府转变传统职能以适应其发展。政府在新型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负起政策引导、产业扶持、招商引资、生态保护、加强监管的行政责任,既不要管得过严,也不能让新型家庭经济无序发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新型家庭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持续稳定的政府产品。
(3)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提升新型家庭经济的科技含量新型家庭经济涉及多种产业形势。
(4)建立、健全发展新型家庭经济的配套制度与法规目前,新型家庭经济涉及的产权资本关系、利益分配纠纷、生态污染问题和劳资纠纷等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保障。政府要从产权制度、税费制度、市场制度、合作制度以及行政调控制度等方面对农民进行扶持和引导,尽快完善与新型家庭经济相关的制度法律体系,对新型家庭经济的多种经营形式和农民的身利益提供可靠的制度法律保障,同时规范和引导农民在新型家庭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