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活动中需要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也应该在教材和授课方式的研究基础上,注重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不但能获取知识还能全面发展,寓学于乐。本文从理论及实践方面探究了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 学生主体 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的发展和进步,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下,教育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话题。当今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频频出现,在一线教学的教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因为问题是源自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的。然而,这种情况下导致的后果,也就是严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所以,在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这已经成为必要的研究。
本文的切入点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包办性过强,学生主体是薄弱,因此会产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弱化的状况。本文通过对学习有关理论,在教学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增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1.学生主体论的意义
1.1 学生主体性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恢复其主体性,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参与其中[1]。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有效学习知识。
1.2 学生主体性问题涉及到课堂教其本质特点的问题。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学生在教师领导组织下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主体性有助于改善历史教学的现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新课改背景下,体现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论”的几点做法
2.1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会把教学目标具体化,并且尽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及完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则是简单罗列学习计划[2]。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分离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成为教师教学目标的附属。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不能起到引导学习的作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仍然被动。要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师生应该有共同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师生目标统一起来,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2.1.1 让学生讨论似是而非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答题过程中,常遇到一些似是而非或有争议的问题,对此,通过课堂讨论、查漏补缺,就能澄清概念、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例如,中国近代史上的资本主义产生这一问题,就要组织学生讨论“中国资本主义是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为什么?”对此,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本,认真分析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结合思考题,进行自由讨论,各抒已见,然后由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解答,这样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2.1.2 让学生分析错误。学生在认识和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学习中的正常现象,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剖析错误,纠正错误。实践告诉我们,剖析错例往往比正面讲解印象更深。
2.2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可以采用发现学习法,它与接受性学习是相对的概念。发现学习即教师创建与教学课程有关的问题情景,通过这个问题情景,让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及材料、资料进行自行探究,来发展能力和获得知识。发现学习法的特征在于并没有向学生提供学习的主要内容,只提供和学习有关的例证及线索。学生必须自行发现问题,才可以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及提出结论[3]。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供的有关材料,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课本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此外还可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注意挖掘课本内容中的隐性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的能力如: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①“公车上书”;②强学会成立;③《中外纪闻》的创办;④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此题的正确答案是:①③②④,而许多学生认为应是①②③④,出现这一错误就是由于忽视了课本中的“强学会成立以后《万国公报》改名為《中外纪闻》”这句话。所以“《中外纪闻》的创办”是早于“强学会的成立”的。
2.2.1 阅读课本小字部分与图表。在历史学习中,应注重其趣味性的养成,课本上小字部分及图表往往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阅读起来生动有趣,鼓励学生阅读可以让学生增强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2.2 通过历史案例分析本质,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教师完全彻底的分析教材,学生只听不想,缺少思索,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的思维所取代。历史学习中需要转换教师和学生的位置,由学生来分析历史案例,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设计问题,换位思考,发散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历史。
2.3 鼓励学生质疑。最重要的不是讨论问题、找出结果,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否学会运用学习到的历史知识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学会与人交流观点。与此同时,他们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并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2.4 要求学生作学习总结。学习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课后的总结能够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条理化,强化巩固学习到得知识。
2.5 组织课堂讨论。爱因斯坦提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历史教学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喜欢讨论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发现历史中潜在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且运用历史知识解释问题。
3.结语
这些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也体会到了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的乐趣,增强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然而,在历史学习中如何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构建有效和谐、创新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在备考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还需要不停地通过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齐健;《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高中历史 学生主体 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的发展和进步,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下,教育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中国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话题。当今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频频出现,在一线教学的教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因为问题是源自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的。然而,这种情况下导致的后果,也就是严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所以,在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这已经成为必要的研究。
本文的切入点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包办性过强,学生主体是薄弱,因此会产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弱化的状况。本文通过对学习有关理论,在教学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增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主体意识。
1.学生主体论的意义
1.1 学生主体性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恢复其主体性,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参与其中[1]。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有效学习知识。
1.2 学生主体性问题涉及到课堂教其本质特点的问题。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学生在教师领导组织下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主体性有助于改善历史教学的现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新课改背景下,体现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论”的几点做法
2.1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会把教学目标具体化,并且尽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及完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则是简单罗列学习计划[2]。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分离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成为教师教学目标的附属。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不能起到引导学习的作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仍然被动。要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师生应该有共同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师生目标统一起来,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2.1.1 让学生讨论似是而非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答题过程中,常遇到一些似是而非或有争议的问题,对此,通过课堂讨论、查漏补缺,就能澄清概念、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例如,中国近代史上的资本主义产生这一问题,就要组织学生讨论“中国资本主义是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为什么?”对此,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本,认真分析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结合思考题,进行自由讨论,各抒已见,然后由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解答,这样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2.1.2 让学生分析错误。学生在认识和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学习中的正常现象,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剖析错误,纠正错误。实践告诉我们,剖析错例往往比正面讲解印象更深。
2.2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可以采用发现学习法,它与接受性学习是相对的概念。发现学习即教师创建与教学课程有关的问题情景,通过这个问题情景,让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及材料、资料进行自行探究,来发展能力和获得知识。发现学习法的特征在于并没有向学生提供学习的主要内容,只提供和学习有关的例证及线索。学生必须自行发现问题,才可以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及提出结论[3]。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供的有关材料,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课本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此外还可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注意挖掘课本内容中的隐性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的能力如: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①“公车上书”;②强学会成立;③《中外纪闻》的创办;④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此题的正确答案是:①③②④,而许多学生认为应是①②③④,出现这一错误就是由于忽视了课本中的“强学会成立以后《万国公报》改名為《中外纪闻》”这句话。所以“《中外纪闻》的创办”是早于“强学会的成立”的。
2.2.1 阅读课本小字部分与图表。在历史学习中,应注重其趣味性的养成,课本上小字部分及图表往往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阅读起来生动有趣,鼓励学生阅读可以让学生增强对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2.2 通过历史案例分析本质,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教师完全彻底的分析教材,学生只听不想,缺少思索,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的思维所取代。历史学习中需要转换教师和学生的位置,由学生来分析历史案例,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设计问题,换位思考,发散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历史。
2.3 鼓励学生质疑。最重要的不是讨论问题、找出结果,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否学会运用学习到的历史知识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否学会与人交流观点。与此同时,他们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并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2.4 要求学生作学习总结。学习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课后的总结能够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条理化,强化巩固学习到得知识。
2.5 组织课堂讨论。爱因斯坦提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历史教学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喜欢讨论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发现历史中潜在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且运用历史知识解释问题。
3.结语
这些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也体会到了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的乐趣,增强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然而,在历史学习中如何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构建有效和谐、创新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在备考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还需要不停地通过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齐健;《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