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探究式教学是按照科学探究要素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作者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颇有感受。
【关键词】 科学探究;设计模式;原始概念;合作与交流
当前,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那么,初中物理应该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呢?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否有一些原则可遵循呢?这些问题困绕着一线的教师。为了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进行了研究。本文试图阐述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应该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
一说到探究式教学,我们常常就会想到发现式的教学法。想到的往往就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步骤。尽管可以强调说不一定包括上述所有环节,但探究式教学就只能是发现式的吗?探究就只有这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模式吗?实际上,探究式教学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从自主获取的信息的现成程度来分,“新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任长松先生将探究划分为两大类:即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
在接受式的探究教学中,信息由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从图书馆、互联网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顶多只需略加整理即可。
在发现式的探究教学中,没有现成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须由探究者经过观察、实验、调查、研讨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如:
例1:观察自行车。(侧重观察的探究)
在学习摩擦力和简单机械时,我把一辆自行车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哪些部位增大了摩擦?什么部位减小了摩擦?哪些部位利用了杠杆,哪些是省力的?……
例2:设计制作一个针孔照相机。(侧重动手解决问题的探究)
例3:探究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典型的实验探究,属于变量定性分析类)
例4:研讨:能量是什么?(侧重概念澄清的探究)
从以上范例中亦可以看出,发现式探究也有多样化的模式。如观察、实验、问题解决、变量分析、概念澄清等。
在以上这些模式中,哪一种模式最好呢?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模式都是好的,也可以说都是不好的。只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同时又适合于自己的教学特点和自己学生的实际的模式,无论它是新的还是旧的,洋的还是土的,流行还是不流行的都是好的。因为模式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倡导教师构建适合自己以及自己的学生实际的探究模式。
二、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照个体差异
《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而事实上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因此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要注意引导学生,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都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我们则利用其他时间,采用不同方式,在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的基础上,给予他们一些专门适合他们水平和需要的探究任务。
三、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现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八年级学生有自已的见解和经历,尽管有些原始观念十分粗浅甚至是错误,但他们往往也是有根有据的,是建立在直接观察和具体经验的基础上。例如,他们总认为物体之所以不停地运动,是因为有力维持着它们的这种运动;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物体之所以能停下来或保持静止是因为物体受到阻力的缘故;他们头脑中的“力”是由他们的小拳头所表达出来的,能击倒坏人的力气和力量;他们还认为能量是一种可以储存、使用、耗完用光的东西,如煤、石油、食物等;他们也知道惯性,不过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比如他自己的自行车刹车后还能向前滑一段,这时自行车就具有惯性;他们还有极其朴素的分子运动理论的知识,他们认为饭和菜的分子都在运动,因为闻起来好香,糖的分子也在运动,因为吃起来好甜,不过白开水的分子就没有运动了。这些观念也的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学生所感知到的关于身边物理世界的许多现象,学生们重视自己的这些原始知识,这些个人知识对他们来说也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而且是活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即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在整个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不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探究者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对同样的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这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
第二: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
第三: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
第四: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构建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
第五: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因此要让学生懂得:我们不仅要从书本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学习,还要从他人那里学习。
【关键词】 科学探究;设计模式;原始概念;合作与交流
当前,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那么,初中物理应该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呢?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否有一些原则可遵循呢?这些问题困绕着一线的教师。为了能更快更好地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进行了研究。本文试图阐述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一些基本原则。
一、应该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
一说到探究式教学,我们常常就会想到发现式的教学法。想到的往往就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步骤。尽管可以强调说不一定包括上述所有环节,但探究式教学就只能是发现式的吗?探究就只有这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模式吗?实际上,探究式教学有多样化的设计模式。从自主获取的信息的现成程度来分,“新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任长松先生将探究划分为两大类:即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
在接受式的探究教学中,信息由学生主动从现有资料或现有资源(如从图书馆、互联网等)中直接搜集或向有关人士直接询问,所搜集到的信息是现成的,顶多只需略加整理即可。
在发现式的探究教学中,没有现成信息可以直接搜集到,而必须由探究者经过观察、实验、调查、研讨等活动过程,通过整理分析来获得或发现。如:
例1:观察自行车。(侧重观察的探究)
在学习摩擦力和简单机械时,我把一辆自行车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哪些部位增大了摩擦?什么部位减小了摩擦?哪些部位利用了杠杆,哪些是省力的?……
例2:设计制作一个针孔照相机。(侧重动手解决问题的探究)
例3:探究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典型的实验探究,属于变量定性分析类)
例4:研讨:能量是什么?(侧重概念澄清的探究)
从以上范例中亦可以看出,发现式探究也有多样化的模式。如观察、实验、问题解决、变量分析、概念澄清等。
在以上这些模式中,哪一种模式最好呢?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模式都是好的,也可以说都是不好的。只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同时又适合于自己的教学特点和自己学生的实际的模式,无论它是新的还是旧的,洋的还是土的,流行还是不流行的都是好的。因为模式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倡导教师构建适合自己以及自己的学生实际的探究模式。
二、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照个体差异
《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而事实上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因此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应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在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行为,要注意引导学生,让每一个人都对探究活动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都分享和承担探究的权利和义务。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和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我们则利用其他时间,采用不同方式,在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的基础上,给予他们一些专门适合他们水平和需要的探究任务。
三、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展现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八年级学生有自已的见解和经历,尽管有些原始观念十分粗浅甚至是错误,但他们往往也是有根有据的,是建立在直接观察和具体经验的基础上。例如,他们总认为物体之所以不停地运动,是因为有力维持着它们的这种运动;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物体之所以能停下来或保持静止是因为物体受到阻力的缘故;他们头脑中的“力”是由他们的小拳头所表达出来的,能击倒坏人的力气和力量;他们还认为能量是一种可以储存、使用、耗完用光的东西,如煤、石油、食物等;他们也知道惯性,不过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比如他自己的自行车刹车后还能向前滑一段,这时自行车就具有惯性;他们还有极其朴素的分子运动理论的知识,他们认为饭和菜的分子都在运动,因为闻起来好香,糖的分子也在运动,因为吃起来好甜,不过白开水的分子就没有运动了。这些观念也的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学生所感知到的关于身边物理世界的许多现象,学生们重视自己的这些原始知识,这些个人知识对他们来说也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而且是活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即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在整个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不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探究者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对同样的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这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
第二: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
第三: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
第四: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构建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
第五: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因此要让学生懂得:我们不仅要从书本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学习,还要从他人那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