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农村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素质的重要举措。当前,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影响着新农村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信息流动不畅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农民和政府对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定位在相互转换。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民对于农技、农资和产品市场等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何为农民提供一个崭新、快捷、全面的信息传递渠道,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制定前瞻性的生产计划,已迫在眉捷。
2.农民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信息需求不强烈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工作的逐步开展,我国农民群众开始需求信息服务。但是,从整体上、全局上来看,增强信息意识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农业经济基础仍然相对薄弱,决定了单一的农业生产者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何种信息,造成了农业生产者对信息实际需求不强烈。农民信息意识淡薄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要动员农民在信息化基本设施上进行投资非常困难。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农村信息化进程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农民信息意识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3.农村信息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大大降低了其利用价值
目前我国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仍是广播、电视和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传播属于线性传播,速度快,播出信息不可任意回放;报纸属非线性传播,速度慢,但信息可以反复阅读。然而这些传统的媒体都是单向传播,只能把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却无法把农民的需求反馈回来,然后再主动向农民提供服务。农民只能通过另外的途径即电话和信函传递反馈信息,这种原始落后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使不少信息既丧失了信息的时效性,又缺少了问题的针对性。
4.现代网络及技术在农村的普及仍需要很长时间
从全国情况来看,尽管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很快,已经建成的网站很多。但是,面对经济实力低下,生活在温饱,甚至是温饱水平以下,文化素质又普遍比较低的农民来说,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经费来添置并不太奢侈的农村信息服务设备并支付数额不菲的运转费。因此,如何让需要农业信息的广大农民获得廉价的信息服务,是农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
二、关于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村信息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执行信息化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三农的质量和水平,为农村、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继续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促进信息化工作科学发展。要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信息服务到位,提高信息化工作的实效,逐步满足农民对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时效性和准确性,使群众更多地享受到信息化工作的成果。及时总结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开展工作创新,实现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
2、加大投入力度,形成信息化建设投入机制。要结合农村信息化的实际需要,合理规划信息基础建设,优化配置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特别是在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信息服务示范村的建设上加强统筹协调,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的效益。形成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机制,发挥好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确保农民喜欢用、用得起、用得好。
3、加强信息化培训,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培养更多的农村信息化工作后备人才,更好地服务农村、服务群众。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组干部、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作为主要培训对象,帮助农民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引导广大农民应用互联网发布和获取就业、农产品供求、市场、政策法规等方面信息,提高了农民的信息化认知能力、信息服务的接受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4、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现有信息传播方式的作用。对各行业的信息资源及信息员进行整合,形成协调统一的信息服务工作机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网络、设备及丰富的涉农信息资源,达到机构共建、阵地共享、人员共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网络化水平,大力开发适合当地农民需求的微观信息、区域性信息。信息传播手段要适应农村各类人群的生产生活特点及规律,充分发挥网站、农信机、IPTV、大喇叭、电子大屏、信息发布栏、宣传单等传播手段的作用。
总之,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创新思路,强化建设,努力使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信息流动不畅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农民和政府对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定位在相互转换。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民对于农技、农资和产品市场等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如何为农民提供一个崭新、快捷、全面的信息传递渠道,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制定前瞻性的生产计划,已迫在眉捷。
2.农民信息意识比较淡薄,信息需求不强烈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工作的逐步开展,我国农民群众开始需求信息服务。但是,从整体上、全局上来看,增强信息意识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农业经济基础仍然相对薄弱,决定了单一的农业生产者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何种信息,造成了农业生产者对信息实际需求不强烈。农民信息意识淡薄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要动员农民在信息化基本设施上进行投资非常困难。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农村信息化进程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农民信息意识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3.农村信息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大大降低了其利用价值
目前我国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仍是广播、电视和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传播属于线性传播,速度快,播出信息不可任意回放;报纸属非线性传播,速度慢,但信息可以反复阅读。然而这些传统的媒体都是单向传播,只能把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却无法把农民的需求反馈回来,然后再主动向农民提供服务。农民只能通过另外的途径即电话和信函传递反馈信息,这种原始落后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使不少信息既丧失了信息的时效性,又缺少了问题的针对性。
4.现代网络及技术在农村的普及仍需要很长时间
从全国情况来看,尽管现代网络技术发展很快,已经建成的网站很多。但是,面对经济实力低下,生活在温饱,甚至是温饱水平以下,文化素质又普遍比较低的农民来说,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经费来添置并不太奢侈的农村信息服务设备并支付数额不菲的运转费。因此,如何让需要农业信息的广大农民获得廉价的信息服务,是农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
二、关于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农村信息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执行信息化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三农的质量和水平,为农村、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继续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促进信息化工作科学发展。要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工作落实到位、信息服务到位,提高信息化工作的实效,逐步满足农民对信息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时效性和准确性,使群众更多地享受到信息化工作的成果。及时总结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开展工作创新,实现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
2、加大投入力度,形成信息化建设投入机制。要结合农村信息化的实际需要,合理规划信息基础建设,优化配置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特别是在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信息服务示范村的建设上加强统筹协调,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最大的效益。形成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机制,发挥好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确保农民喜欢用、用得起、用得好。
3、加强信息化培训,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培养更多的农村信息化工作后备人才,更好地服务农村、服务群众。将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组干部、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作为主要培训对象,帮助农民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引导广大农民应用互联网发布和获取就业、农产品供求、市场、政策法规等方面信息,提高了农民的信息化认知能力、信息服务的接受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4、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现有信息传播方式的作用。对各行业的信息资源及信息员进行整合,形成协调统一的信息服务工作机制。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网络、设备及丰富的涉农信息资源,达到机构共建、阵地共享、人员共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网络化水平,大力开发适合当地农民需求的微观信息、区域性信息。信息传播手段要适应农村各类人群的生产生活特点及规律,充分发挥网站、农信机、IPTV、大喇叭、电子大屏、信息发布栏、宣传单等传播手段的作用。
总之,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创新思路,强化建设,努力使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