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感与距离

来源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halista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主人公司马芳芳,男主人公陆华,小说的原名就叫《芳华》。芳华,多美的名字啊,又美又吸睛,原想是要蹭一下冯导的热度的。小说完成的时候电影还未上映,但严歌苓老师的《芳华》一马当先地出版了。不得已只能另起题目,一下就找到了“孤芳”。找到了“孤芳”之后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我感到一种深长的庆幸,很显然的,作为这个中篇小说的题目,“孤芳”更合适、更准确,它不偏不倚地圈定了我当时的那种痛感。美学常识告诉我们,准确产生美。
  从一开始写作时我就在警惕一件事情,那就是尽可能地别让自己的写作与自己的生活离得太近,尤其要回避那些正在经历的或者刚刚过去的。要拉开一个距离。恰当的距离是必要的。离得太近了不行,太近了会纤毫毕露,会显得粗糙、原始,它尚幼嫩,还未来得及充分发育。尤其是“军改”这样的小众题材,尤其是文工团的军改和军改中的文工团,作为一个题材而言,它的透射度、开放性无疑都差着很多。写它,坦白说,我并不情愿,但是我知道自己必定会写,跑不掉的,因为我置身其中,人在现场,因为它带给了我那种切身的痛感。这痛感弥足珍贵,是生活对于一个写作者的馈赠,是小说的福气,它压迫着我,也在集结着小说启动的欲望。并且,不仅要写,还要抓紧,时不我待,都不允许拉开那个足够的距离。这痛感有保鲜期的,我怕太久了会失效。
  我清楚,我要寫自己勉为其难的那部分生活。我也清楚,我要写的一定不是生活本身,不是自己眼皮子底下的那一亩三分地。我要写的,是美与高贵的自毁,是孤芳的凋敝与逝去,以及这其中所有的注定与必然,所有的直面和旁观。这个体量,比一亩三分要大很多,是青出于蓝而远远大于蓝。
  对于我来说,这个小说是目前为止我与生活距离最近的一个,我放下了自己的警惕。写作之初,我不担心故事,不担心人物和细节,都没问题,我信赖自己水到渠成的虚构。我担心的只有一个,就是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还原我当初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那种切身之痛。我想我只有一次机会,不能推拖,没有下次。那痛正在慢慢消失,而欲望,也不可能召之即来。
其他文献
新年的钟声还回荡在耳畔,政党外交已迈开匆匆的脚步。应刚果民主共和国、中非共和国、马里、塞内加尔、吉布提等国执政党和贝宁政府邀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于2010年1月16-27日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访问了上述六国。  这六个国家虽幅员迥异,但都是“法语非洲国家”,同在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列。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作为外交的基础,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非洲大陆的关
这篇小说是2015年开始构思的,最初打算写成个一万多字的短篇,原拟名为《风筝》。大致情节是讲一位身患绝症的老律师,千方百计把一个女杀人嫌疑犯麻木的情感唤醒的故事。在小说结尾处,执行死刑的那天早晨,老律师为了她,在看守所大墙外把一只风筝放上了天。这无疑是个充满正能量的美好故事,从某种角度上讲,暗合了孔夫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思想。最后的桥段类似于《白日焰火》,温情得有些煽情。    但在2016年
蒋庆哲,男,汉族,中共党员,1961年12月生,山东鱼台人,博士,教授。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1978年~1982年就读华东石油学院炼制系化学本科专业;1984年~1987年在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攻读硕士学位;1997年~2002年在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在职博士学位。1982年~1984年任华东石油学院炼制系教师;1987年~1988年任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
我听到过不止一位写小说的前辈、同行、后生说过,写小说与娶媳妇一样,是年轻人的事。还有人以多少多少年纪以后再不写小说,表达自己的适可而止,清凉明智。还有一位说,老了以后,一想到写小说,烦。  但是去年底看到了比我大五岁的号称九秩高龄的徐怀中的长篇新作《牵风记》;新年伊始,又看到了七十大几的冯骥才的长篇小说《单筒望远镜》。我自己呢,新年第一期在《上海文学》发表了《地中海幻想曲(外一章)》,在《人民文学
小说写于2018年夏天。时间节点之所以记得清楚,是因当时酷热,只好跑到地下室去码字。取标题为《一百零一夜》,这就能和“山鲁佐德给国王讲故事”扯上那么一点关系。显然不靠谱,蹭经典的热度。  这篇小说本想以陕北男人收留河南女人为故事主线。河南女人出现之前,需要安排另一个女人出场,做一下铺垫。写到三分之二处,觉得整个故事比较呆板,无法继续下去。只好推倒重来,让临时登场的女人成了主角,写成现在这个样子。用
2020年,1月到2月,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时光,我自闭于上海家中,昼夜不休地书写《戴珍珠耳环的淑芬》。我与“沪西曹家渡”的空间距离,仅一步之遥,凭窗可见暗黑流淌的苏州河。我与曹家渡的时间距离,却是漫长的三十年。我只能从记忆的博物馆中复原,褪去光阴的包浆,一寸寸雕刻、打磨、上色,重新缤纷浓烈起来,仿佛画像叔叔笔下戴珍珠耳环的淑芬,直至小说结尾,衰败淡薄归于尘土下去。   除了淑芬,小说中所有人物,几乎
2013年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并出现一些新变化:埃及军方废黜总统穆尔西;叙利亚化武危机“软着陆”;巴勒斯坦与以色列重启和谈;伊美关系松动,伊核谈判取得初步成果。形势变化表明:阿拉伯国家转型艰难;美国主导中东能力下降;伊斯兰势力崛起受挫。  埃及政局突变,  穆兄会遭受严重挫折  2013年6月,具有穆兄会背景的穆尔西总统执政一周年之际,埃及世俗派势力发动3000万人游行示威,要求穆尔西下台。7月
转轨的核心是摈弃原社会主义制度    人们普遍认为,中东欧国家后社会主义转轨始于1989年,首先出现在波兰。随后“现实社会主义的衰落”,或者有些人认为是“共产主义的垮台”遍及整个地区。随之而来的问题便由此产生。在欧洲及亚洲广大地区上运转了几十年的体制是因为自身运转不利而轻而易举地衰落,还是被外力推翻?如果是被推翻,是谁一手造成的,是内因,还是迫于外界压力?  波兰国内普遍认为,共产主义是在人们的头
金秋时节,体味收获,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联部)于9月24—25日和10月10—11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和河南省郑州市分别召开了党的对外工作座谈会——南、北片会。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计划单列市外办主要负责同志与会。会议通报了当前国际形势和党的对外工作的新发展、新要求,交流了各省、区、市落实习近平同志2011年“1·17”讲话和2011年党的对外工作座谈会精神情况及工
记者: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捷克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第65周年。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今年索契冬奥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会见捷克总统泽曼时就曾表示,中捷两国传统友谊深厚。不知您对未来中捷两国之间的关系有怎样的判断和期待?  塞奇卡:的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伊始,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是当时首批承认新中国的外国政府之一,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由此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