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案介绍
1.一般资料
C,女,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独生子女。身高约1.60m,中等偏瘦,学校舞蹈团成员,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成员无精神疾病史,未接受过心理咨询。
2.问题表现
2010年9月17日,C母亲单独来到心理咨询室,陈述女儿C出现厌学现象,“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求上进,平时成绩并不好”,并且“在本学期开学后问题更加严重”。据了解,9月13日至17日,C已在家休学一周,校外培训班也不去,表示不愿意再继续上学。在家里,C不爱说话,母亲怀疑C有抑郁症,不太愿意与家长交流,如果交流别的事情还可以,凡是涉及与学校、学习有关的话题就非常敏感,立刻不愿意更多交谈。
3.背景资料收集与初步推测
C的母亲为北京人,中等身材,衣着朴素、整洁,自述C的家庭条件一般,其父母文化程度均为高中/中专/中技学历。母亲主要负责照顾C,还为此辞掉工作,只做一些零散的活儿。父亲因工伤致残,现为社区24小时看管车库,除了偶尔回家吃饭,都在车库居住,因此父亲与母亲和C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理想和谐的家庭,父亲、母亲、子女应该处于相对平衡的三角位置,父亲角色在家庭实际生活中的缺失或者弱化,对家庭功能的发挥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大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初步推测C的厌学问题也许与家庭功能存在一定关联。
母亲陈述C小学时学习成绩还不错,小升初时,母亲给其建议选现在的初中,虽然交了一笔赞助费,但C很懂事,不乱花钱。在母亲的建议下,C还加入了舞蹈团。母亲不知道为何会出现现在的问题,怀疑她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便对C旁敲侧击。母亲得出的结论是,可能因为某生偷偷喝C的水而引发的矛盾,遂私下试图与C的同学、老师进行沟通。母亲陈述C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情况,C与某男生发生了纠纷,就不愿意再去上学,直到母亲找了老师和男生的家长处理之后,问题才得到好转。母亲还讲述到,C在读小学时曾带过朋友回家玩,但把家里弄的很凌乱,母亲从此不允许C带朋友回家,因为母亲觉得所在居住楼的小孩都不是很整洁,不够井井有条,不希望C像他们一样。然而,人在成长过程中与同伴出现冲突非常常见,甚至也是个体成长的必然动力之一,C小学时与同伴出现纠纷,母亲出面解决,其实剥夺了C自我成长的机会。不能带朋友回家、择校、参加舞蹈团等选择都是C遵从了母亲的建议,初步怀疑母亲存在过度保护C或者人格中有强势成分的现象。
母亲陈述C性格较为软弱,与她的关系时常紧张。比如,母亲在家里或者在路上与朋友聊天多聊一会儿,C便会不乐意,甚至很生气。母亲强调自己没有给C太多压力,希望C的性格能够变得更加开朗一些。C与父亲的关系则相对较融洽轻松。另外,C总是担心家里会发生什么事情,例如,会担心父母的身体。在整个过程中,母亲情绪表现较为强烈,多次强调对C的要求并不高,没有给其压力。母亲表示与C沟通不畅,怀疑C有抑郁症,也强行带C去北京石景山医院心理门诊检查,但医生一问问题,C便流泪。后拟去北京六院检查,未遂。
但是,通过班主任及同学了解到,C在学校的表现并没有明显异常,在班级上属于“比较乖巧听话的学生”,“没有什么事儿,学习也挺认真的,与同学关系也可以,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事实上,若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在家中的不一样,往往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
4.主动求访情况及初步印象
17日晚,在答应C的母亲不向C透露母亲曾咨询过的要求下,心理老师以邀请C体验沙盘游戏为借口给C发短信,“学校引进了箱庭游戏活动室,现试对学生开放,欢迎你来参加”。短信发出后,母亲通过短信告诉心理老师,“C有点感兴趣,但还是犹豫”。在与母亲沟通后,心理老师直接打电话给C,发现C不太愿意说话,但也并非不愿意参加或者敌视,听起来声音比较羞怯,多为母亲代替回答,例如“好的,我们C很愿意,很高兴”,心理老师通过积极关注与共情后,在电话快结束时,C表示愿意来做箱庭,但希望在母亲陪伴下进行。C的声音较为细弱,稚嫩,语速较慢,推测C性格可能较为内向、平和。
二、诊断与评估
1.初步诊断与评估
根据来访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的原则,医院排除心理异常可能,属于心理正常范畴,初步排除抑郁症的可能性。经过观察,来访者不主动求诊并非抗拒诊断,而是出于自我保护和对陌生人的不信任。问题出现时间较长(一年前也出现过厌学的情况),出现了一定的泛化(不愿意谈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初步判断为中度的心理问题。
2.诊断与评估的修正
第二次咨询结束后,了解到C不愿意上学是出于对没有完成周末作业的逃避行为,而这种逃避行为是“和平型”人格容易出现的现象。休学一周的行为,是出于对父母拔掉其电脑网线这一无效沟通方式的不满的应激行为。所谓的“泛化”——不愿意涉及任何有关学习、学校的话题,否则会易怒或者拒绝沟通——是出于不满、羞怯等多种情绪。行为的发生有客观原因,并且有针对性,修正初步诊断,C所遇的问题为一般性心理问题,可能与其家庭教育、家庭功能有一定关联。
三、咨询工具的选择及方案的制订
由于C曾被母亲强行带去石景山医院心理门诊问诊,虽然医院以无法诊断儿童为理由,未给出结论,但很大程度上伤害到C,致使C对心理咨询存在较强的阻抗,因此选择箱庭疗法作为辅助咨询的手段。箱庭疗法是在治疗者的帮助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可以作为治疗手段也可以作为咨询的辅助手段。在箱庭制作中,来访者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在沙箱内地进行制作,“你想怎么摆都可以,只要是你内心想表现的”,因此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独立、自由、安全舒适的物理空间,可以作为减弱来访者的心理防御的良好手段。另一方面,箱庭作品其实是来访者内心世界的投射,通过其象征意义,能够反映出来访者当时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或者引发表达。
本案例中C的问题其实是包括表面上的厌学和深层次的家庭教育的问题两个方面。围绕C的心理咨询方案制定如下:
第一次:家庭箱庭(2010年9月18日,70分钟)
意图:本案例中箱庭作为咨询的辅助手段来使用,试图通过箱庭来减弱C对心理咨询的阻抗,更重要的是通过家庭箱庭来初步了解母亲与C在家庭中的关系,通过箱庭引发表达,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建立咨访关系。
第二次:对C个体咨询(2010年9月18日,50分钟)
意图:C对母亲存在依赖,同时,母亲也对C造成压力,第一次的家庭箱庭作品也印证了这一点,母亲与C属于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安排对C的个体咨询有利于给C充分的空间,便于C真实表达。通过情绪放松和价值澄清帮助C消除“这么久没有上学会被同学取笑”的压力,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促发学习动力。
第三次:对C个体箱庭及咨询(2010年11月28日,100分钟)
意图:第二次咨询后,C已经回到学校上课,11月1日,母亲短信联系心理老师“我该怎么做才能让C不再这样无所事事”。出于自然疗法的考虑,咨询师并没有立刻约C。11月27日,约C进行心理咨询,试图了解前两次的咨询效果、C这段时间的心理状况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并采用认知疗法,帮助C理解、包容母亲,改变沟通方式。
四、咨询过程
咨询师以体验“箱庭游戏”为理由首次通过手机短信邀约C参与,C表示出兴趣,但并没有立刻同意,之后,咨询师通过电话咨询,运用共情、积极关注等方式,试图建立咨访关系,C最终表示愿意参与。
1.第一次:家庭箱庭(9月18日,70分钟;参与者:C与母亲,一共制作了14轮)
(1)制作箱庭
咨询师引导来访者感受沙子并介绍规则:在箱庭制作过程中一律不能有语言或者眼神的交流;每人每次只能拿一个或者一类玩具,或者做一个动作;可以挪动别人的玩具,但不能放回架子上,但挪动也算是一次动作;按顺序拿玩具。
C希望母亲先摆。通过14轮的制作后,箱庭呈现出一幅有趣的作品,呈现出割裂、矛盾的特征。在空间上分成了“母亲的作品”(占据箱庭的三位之二,分布于右部和上部)和“C的作品”(分布于箱庭的左下角)两个部分。母亲的作品粗犷、物品较大力量感强,C的作品精细、小巧、平和。两者无论是从空间、还是风格还是互动方面来说的,都是不够融合的。
在母亲的部分里,箱庭右上角摆设了一个锻炼身体的小和尚,身后一束小花,面前一辆小汽车;小和尚的左下方,箱庭的右中位置摆一座木房子,木房子前摆一处带休闲椅的桌子,桌子右边是一位坐着摇椅抱着孩子的老奶奶,在桌椅前一处大风车;小和尚左上方是一艘向左上方向航行的帆船;帆船的左边是一个笑脸弥勒佛;弥勒佛左边,一只老虎、斑马,以40度角左右并驾,头向前,面对C的作品。C的部分里,箱庭左下角是一些绿树和椰子树包围着木质休闲桌椅,蓝色的小阳伞插在桌子上,桌子上还摆着三份食物,在木质休闲椅的上方是三把塑料小休闲椅,呈围坐姿势,八个小人围在塑料休闲椅旁,三个成人坐在椅子上,一个成人站着,四个孩子分别围站着,一个孩子抱书,三个孩子提着小包。聊天的人群左边种了两棵椰子树。
除此之外,有几个地方涉及两个部分的交融。在母亲摆完休闲椅子后,C摆了另一个小和尚,置于母亲第一个摆的小和尚旁边。C还在箱庭中左位置摆了一座桥,值得注意的是,桥是竖着的方向,并不能够让左右两个作品中的人进行来往。C最后调整时将母亲摆的老奶奶的方向调至面向房子。在制作过程中,C在中途体现了试图与母亲配合的愿望,但并没有收到效果。母亲则一直没有关注和涉及到C的部分。家庭箱庭首先是团体箱体,但母亲与C在作品制作过程和最后结果中都没有表现出合作与融合,反映了家庭沟通存在一定问题。
母亲最后将坐摇椅的老奶奶移至更靠近木房子的位置、小汽车车头方向调整向下。经确认不需要修改后,作品取名为“美好家园”,具体见下图:
2.家庭箱庭作品的理解与对话
箱庭作品中玩具的选择、摆放空间、摆放过程均可体现出来访者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来访者由于个人经历的差异,某个玩具的具体象征意义则有可能不同。因此,在箱庭制作完毕后,咨询师通过对话来理解其作品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话,可以很自然地引发来访者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减少阻抗。
在此家庭箱庭作品中,母亲表示,第一个选择的小和尚是代表女儿,“希望孩子多锻炼身体,健康”;汽车、帆船表示希望孩子能多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风车表示有水,可以游玩;房子代表家、老奶奶代表家人;弥勒佛代表希望孩子拥有好心情;马和老虎代表着向前奋进,勇敢坚强的个性。当问及作品中有没有自己的时候,母亲表示没有自己,母亲可能存在自我认识方面的问题或者出现阻抗,不愿意更多的剖析自我。
C表示,自己摆的人物分别是父母、孩子、邻居以及邻居的孩子,表现的是一群朋友在公园休闲的场景,其中母亲(着白色衣服的成人)身后的着粉色衣服儿童代表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母亲和C分别陈述了以上观点,都是陈述的自己所摆的画面,没有试图去主动理解对方的作品和意愿。
咨询师提示道:“C,我看到妈妈摆了一个小和尚,然后你也摆了一个?”
C:“是的,我看妈妈摆了一个,觉得太孤单了,我又摆了一个,妈妈摆了个船,我也摆了一个。”
咨询师:“嗯,那整个作品来看看,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C:“表示了两个人家,一个是左边的一家人,还有是右边的老奶奶,他们本来是一家。”
咨询师:“嗯,那你愿意说说看这座桥是代表什么吗?”
C:“就是人可以在上面走。”
咨询师:“嗯,不错,那是谁走呢?走到哪里呢?那边有老虎和马,让你有什么感觉吗?”
C:“觉得有点不安全,害怕。”
咨询师:“妈妈觉得呢?”
母亲:“是希望C像马和老虎一样的驰骋,没有多考虑。”
在咨询师的提醒后,母亲和C进行了三轮调整,最后调整之后的作品如下:
C加了栅栏保护自己的人,为母亲多加了一棵树,将桥的方向移至左右两个方向。母亲只是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小幅移动。
2.第二次:对C个体咨询(2010年9月18日,50分钟)
经过箱庭制作之后,C的情绪明显放松了很多,继而进行个体咨询。咨询师引导“刚才的作品,我感觉妈妈选择的都是比较大的玩具,C选的都是比较精致的比较小的玩具,是不是妈妈和C在生活中的性格也有很多不一样?”C陈述了自己与母亲在生活中的一些争吵和问题,“和妈妈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情就顶起来,妈妈管得特别严,老是啰唆,和爸爸比较好相处”,“妈妈总是强调时间,不愿意让我看电视”。通过个体咨询,发现如同箱庭中所体现的那样,C的家庭模式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亲子沟通不畅。另外,在咨询中发现,C并非对学习非常敌视,C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心目中是安静的好学生,谈到梦想时C也表现出积极向往的心理状态。通过价值澄清的方式,C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梦想需要自己去负责。随后,通过情绪放松,咨询师帮助C去做好“这么久没有上学,同学会不会取笑我”的心理准备和应对。
3.第三次:C个体箱庭及咨询(2010年11月28日,100分钟)
28日,C来到咨询室,与之前相比,C的情绪表现更为放松,语气更为轻快,表示愿意制作箱庭。C花费40分钟制作箱体,作品取名为“家”,如下图:
C对照之前的几个箱庭,认为更喜欢现在制作的箱庭。通过讨论,提到与母亲的性格不同。“母亲非常爱好整洁,特别闲不住,什么事情都要管。”“和爸爸不太起冲突,爸爸比较好说话,以前还常带我钓鱼。”咨询师:“所以父亲的性格和C更类似,喜欢悠闲的生活是吗?”,C点头表示同意。通过共情,C逐渐表达了她对家庭教育中的一些不满。咨询师逐渐引导她去理解母亲与C容易有争执的原因在于性格的不同和沟通方式的不正确,帮助C去包容母亲,去改变自己与母亲的沟通方式。
在咨询过程中,涉及C厌学的原因,C不愿主动交流,称“我是保密局的”。咨询师:“那我来猜猜看”,逐渐猜出和作业有关系,C陈述原因,“周末作业没有写,加上爸爸把网线给撤了,我就不想上学了,就是要做给妈妈看”。咨询师引导C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母亲,理解之后去包容她,采取有效沟通方式。
经过三次咨询之后,C回到了学校和课堂中,虽然也许并没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但C意识到学习对自己人生的意义和梦想的价值,开始试图投入认真学习。
五、对个案的分析与评价
1.对箱庭作品整体分析与评价
选用玩具在沙箱内制作箱庭的过程,就如同写一篇文章,沙箱好比一张纸,玩具好比构成文章的字符。每一个箱庭玩具、场面构成都能反映出一定的状况或问题。
母亲与C的家庭箱庭作品,最明显的特征是割裂,整合性较差。母亲与C并没有太多的协作和互动,并且在讨论中也没有表示出对对方作品的兴趣。一整个作品被非常突出的分成两部分,母亲的部分占据了沙箱的2/3,占据右部和上部。在箱庭的空间里面,右部代表现实世界、上部代表意识领域,这也符合母亲较为理性、现实的人格特点。母亲多选择相对较大的玩具,虎是巨大能量、活力、勇敢、威严和权势的象征,是不合群的动物,不喜欢保护弱者,但其性格是外向活泼、明朗、有朝气的。马在很大意义上是能量和活力的代表,并且虎和马的方向性一致,船和车代表着前进和目标。
从母亲的这部分来看,是充满了力量感的,与女儿C的部分风格非常不一致,但是力量感并不是越强越好。C的部分处于箱庭的左下角,这个空间位置代表着过去和内心世界,选取的是相对非常精巧的人(包括儿童)、食物、植物,呈现出休闲的画面,力量感较弱,但非常丰富和流畅。相反母亲的作品由于方向不一致和没有结构感显得凌乱和单一。由此可以看出,母亲和C不同的人格特点和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母亲应该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教养方式较权威,希望按自己的目标去培养C,例如,上进、健康,坚强、乐观,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母亲会特别不能忍受C“无所事事”的状态,想要C“每一分钟都过的有意义和充实”。但是,C的内心渴望的是平和、休闲、轻松,例如“喜欢和爸爸钓鱼”,并且对上进缺乏兴趣,“我对考试没有什么要求,尽力就可以了”。不难推论,母亲与C的最大矛盾源自于两者力量感的不同,或者说人格特点不一样。母亲符合“完美性”的人格特点,C偏向于“和平型”的人格特点。当母亲想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C上时,虽然观念、要求本身可能并没有错,但由于两人性格的不同,加上不良的沟通方式,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完美性人格非常强调对时间、空间的掌控性、秩序感,很难理解和忍受“和平型”人格经常表现出的“慢条斯理”“无所谓”,所以母亲才会发出“我该怎么做才能不再让C这么无所事事”。心理学上讲求“自洽”,其实“慢条斯理”对于和平型的人格而言也许并没有多少问题,但在与完美型人格看来就是错误的行为表现。这种情况再加上不良的沟通方式和青春期孩子的特殊心理,便很容易产生问题。
2.对箱庭局部的对比分析
从几次箱庭作品来看,C也有意识想要和母亲沟通,但是沟通并没有很好的效果,或者没有好的方式,如同一开始有“桥”的形象,但是桥并没有连接左右两个部分。母亲的马和老虎,代表着母亲希望C向前的要求,但这却给C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而很多时候母亲并没有意识到,如同咨询时母亲一直强调“我不给孩子压力”。在第二次调整的箱庭作品中,C做了栅栏保护自己的作品,有利于C内心自我的成长。同时,C调整了桥的方向,是向往主动沟通的表现。事实上,本次咨询结束后,C自发采用了书信与母亲沟通。
C的个体箱庭作品呈现出整体和谐、流畅和丰富。大量的绿色植物、小动物,两个老人等,代表着C对家的渴望和本人生命潜力的旺盛。值得注意的是,C的个人作品中出现了超人来保护家园的画面,一定意义上说明C缺乏安全感,在咨询中也多次验证了这一点,比如她“老是担心家里要出什么事”。这些表现,与C的成长背景、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养方式是有关系的,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C的人格特点。
六、讨论与思考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心理咨询师与专业心理理疗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虽然两者都强调专业操守与技能,但是专业心理理疗师一般秉承主动来访,不参与建议的原则,而学校心理咨询师则面对的多是未成年的孩子,适当地主动关注孩子,价值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帮助C去认识到“学习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梦想需要一步步实现,第一步就是学习”,“即使不感兴趣,还是要投入,投入了才会有收获,才会感兴趣,才会看到另一片天地,才有资格不学习”,促发其学习积极性和动力,让其主动认识到“用自己的人生去威胁别人多么幼稚”,改变过去依赖母亲,为了母亲而学习的心态。
2.包容的态度,科学的方法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及他人的心理健康,但同时滥用心理学的现象也较为严重。“抑郁症”“多动症”“感官失调”成为很多家长和教师口中的流行语。其实动不动就给孩子加一个“抑郁症”的标签,强行拖去医院,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通常来讲,孩子表现出的许多问题都是在一系列情形作用下的反应,并非孩子本身的问题,也并非有严重的心理异常。作为心理老师,更要以包容的态度去对待来访者,对收集的资料要有选择地去印证,并在整个咨询过程中不断调整方案和诊断策略,避免刻板印象。本案例中,在最初的资料收集中,母亲怀疑C是抑郁症。第一次咨询后,咨询师初步诊断C患中度心理问题。随着咨询过程的深入,逐渐了解到C不愿意上学的原因是对没有完成周末作业的逃避,而这种逃避行为是“和平型”人格的人常见的表现。至于休学一周是因为不满父母拔掉网线,不允许她上网的应激行为,同时,不愿意谈及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则是因为觉得羞愧。可以看出,C是个自知力较好的学生,知道自己“自控力差”“脾气倔”。最终,咨询师排除之前判断C为中度的心理问题的嫌疑,诊断C为一般性心理问题。
3.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重要性
咨询师最基本的职责是要在无条件积极关注基础上充分地共情。例如,关于C被带去医院的事实,即可以通过共情处理。咨询师:“其实没什么大事,只是妈妈因为太在乎了,好像很紧张,还带C去医院了是吗?”C:“嗯,还骗我,带我去石景山医院,那医生说不能看小孩,建议去六院,医生一问我,我就哭”。咨询师:“觉得特委屈是吗?”C:“是啊,我又没有病。”咨询师:“其实C特聪明,一看就知道是去看心理医生的是吗?”,C高兴地笑起来,“就是,我一句话都没说,到那就哭,本来还说要去六院,后来我舅舅说他儿子也这样,没去看,也好了。”
如果以C愿意重新回到学校作为成功目标的话,那本案例可以说是获得了成功。其中最关键的是对C的积极关注,不加评价,投入倾听。事实上,也许在“完美型”母亲压力之下,C最需要的也仅是一个安全、轻松、可以将内心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表达出来的空间。
4.箱庭疗法的使用注意
箱庭疗法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疗法,可以作为治疗手段,也可以作为咨询的辅助手段。近年来,箱庭技术传入我国,随着临床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越来越被关注,与分析心理学存在莫大的理论联系。值得注意的是,箱庭疗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实证方法的不同,虽然有基本的原则、程序、规范,但是没有“定法”,特别强调咨询师的直觉,所以,咨询师要尽量避免主观的判断,要从箱庭制作的整个过程,从作品的各个角度,多从来访者的自主表达中,从多方面的资料里去发现问题和印证问题。
5.本案例的延续与不足
本案例中C的问题其实是包括表面上的厌学和深层次的家庭教育的问题两个方面。
经过三轮的心理咨询,C开始理解母亲为什么对她有高要求,开始能接受并包容母亲与其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并逐渐去主动改变沟通方式,在可能出现争端时有意识地控制情绪、改变态度,并开始尝试用“写信”的方式进行沟通。
本案例的不足之处在于后期对母亲的咨询不够以及在咨询中C的父亲缺失参与。这虽然存在现实原因,也存在学校心理咨询老师能否涉及来访者家庭的考虑。但笔者认为来访者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是与其家庭密不可分的,如果能对母亲进行咨询,也许C的咨询效果能够得到巩固,否则,如果只是C一味地去适应母亲,不仅有一定的难度,而且问题有可能会再次出现。父亲的缺席也为进一步去深入了解C家庭功能造成了障碍,如果能够进行父亲、母亲、C的家庭系统治疗,效果会更好。
(作者单位:北京市京源学校)
(责任编辑:郄芳)
1.一般资料
C,女,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独生子女。身高约1.60m,中等偏瘦,学校舞蹈团成员,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成员无精神疾病史,未接受过心理咨询。
2.问题表现
2010年9月17日,C母亲单独来到心理咨询室,陈述女儿C出现厌学现象,“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求上进,平时成绩并不好”,并且“在本学期开学后问题更加严重”。据了解,9月13日至17日,C已在家休学一周,校外培训班也不去,表示不愿意再继续上学。在家里,C不爱说话,母亲怀疑C有抑郁症,不太愿意与家长交流,如果交流别的事情还可以,凡是涉及与学校、学习有关的话题就非常敏感,立刻不愿意更多交谈。
3.背景资料收集与初步推测
C的母亲为北京人,中等身材,衣着朴素、整洁,自述C的家庭条件一般,其父母文化程度均为高中/中专/中技学历。母亲主要负责照顾C,还为此辞掉工作,只做一些零散的活儿。父亲因工伤致残,现为社区24小时看管车库,除了偶尔回家吃饭,都在车库居住,因此父亲与母亲和C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理想和谐的家庭,父亲、母亲、子女应该处于相对平衡的三角位置,父亲角色在家庭实际生活中的缺失或者弱化,对家庭功能的发挥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大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初步推测C的厌学问题也许与家庭功能存在一定关联。
母亲陈述C小学时学习成绩还不错,小升初时,母亲给其建议选现在的初中,虽然交了一笔赞助费,但C很懂事,不乱花钱。在母亲的建议下,C还加入了舞蹈团。母亲不知道为何会出现现在的问题,怀疑她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便对C旁敲侧击。母亲得出的结论是,可能因为某生偷偷喝C的水而引发的矛盾,遂私下试图与C的同学、老师进行沟通。母亲陈述C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也有类似的情况,C与某男生发生了纠纷,就不愿意再去上学,直到母亲找了老师和男生的家长处理之后,问题才得到好转。母亲还讲述到,C在读小学时曾带过朋友回家玩,但把家里弄的很凌乱,母亲从此不允许C带朋友回家,因为母亲觉得所在居住楼的小孩都不是很整洁,不够井井有条,不希望C像他们一样。然而,人在成长过程中与同伴出现冲突非常常见,甚至也是个体成长的必然动力之一,C小学时与同伴出现纠纷,母亲出面解决,其实剥夺了C自我成长的机会。不能带朋友回家、择校、参加舞蹈团等选择都是C遵从了母亲的建议,初步怀疑母亲存在过度保护C或者人格中有强势成分的现象。
母亲陈述C性格较为软弱,与她的关系时常紧张。比如,母亲在家里或者在路上与朋友聊天多聊一会儿,C便会不乐意,甚至很生气。母亲强调自己没有给C太多压力,希望C的性格能够变得更加开朗一些。C与父亲的关系则相对较融洽轻松。另外,C总是担心家里会发生什么事情,例如,会担心父母的身体。在整个过程中,母亲情绪表现较为强烈,多次强调对C的要求并不高,没有给其压力。母亲表示与C沟通不畅,怀疑C有抑郁症,也强行带C去北京石景山医院心理门诊检查,但医生一问问题,C便流泪。后拟去北京六院检查,未遂。
但是,通过班主任及同学了解到,C在学校的表现并没有明显异常,在班级上属于“比较乖巧听话的学生”,“没有什么事儿,学习也挺认真的,与同学关系也可以,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况”。事实上,若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在家中的不一样,往往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
4.主动求访情况及初步印象
17日晚,在答应C的母亲不向C透露母亲曾咨询过的要求下,心理老师以邀请C体验沙盘游戏为借口给C发短信,“学校引进了箱庭游戏活动室,现试对学生开放,欢迎你来参加”。短信发出后,母亲通过短信告诉心理老师,“C有点感兴趣,但还是犹豫”。在与母亲沟通后,心理老师直接打电话给C,发现C不太愿意说话,但也并非不愿意参加或者敌视,听起来声音比较羞怯,多为母亲代替回答,例如“好的,我们C很愿意,很高兴”,心理老师通过积极关注与共情后,在电话快结束时,C表示愿意来做箱庭,但希望在母亲陪伴下进行。C的声音较为细弱,稚嫩,语速较慢,推测C性格可能较为内向、平和。
二、诊断与评估
1.初步诊断与评估
根据来访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的原则,医院排除心理异常可能,属于心理正常范畴,初步排除抑郁症的可能性。经过观察,来访者不主动求诊并非抗拒诊断,而是出于自我保护和对陌生人的不信任。问题出现时间较长(一年前也出现过厌学的情况),出现了一定的泛化(不愿意谈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初步判断为中度的心理问题。
2.诊断与评估的修正
第二次咨询结束后,了解到C不愿意上学是出于对没有完成周末作业的逃避行为,而这种逃避行为是“和平型”人格容易出现的现象。休学一周的行为,是出于对父母拔掉其电脑网线这一无效沟通方式的不满的应激行为。所谓的“泛化”——不愿意涉及任何有关学习、学校的话题,否则会易怒或者拒绝沟通——是出于不满、羞怯等多种情绪。行为的发生有客观原因,并且有针对性,修正初步诊断,C所遇的问题为一般性心理问题,可能与其家庭教育、家庭功能有一定关联。
三、咨询工具的选择及方案的制订
由于C曾被母亲强行带去石景山医院心理门诊问诊,虽然医院以无法诊断儿童为理由,未给出结论,但很大程度上伤害到C,致使C对心理咨询存在较强的阻抗,因此选择箱庭疗法作为辅助咨询的手段。箱庭疗法是在治疗者的帮助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可以作为治疗手段也可以作为咨询的辅助手段。在箱庭制作中,来访者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在沙箱内地进行制作,“你想怎么摆都可以,只要是你内心想表现的”,因此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独立、自由、安全舒适的物理空间,可以作为减弱来访者的心理防御的良好手段。另一方面,箱庭作品其实是来访者内心世界的投射,通过其象征意义,能够反映出来访者当时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或者引发表达。
本案例中C的问题其实是包括表面上的厌学和深层次的家庭教育的问题两个方面。围绕C的心理咨询方案制定如下:
第一次:家庭箱庭(2010年9月18日,70分钟)
意图:本案例中箱庭作为咨询的辅助手段来使用,试图通过箱庭来减弱C对心理咨询的阻抗,更重要的是通过家庭箱庭来初步了解母亲与C在家庭中的关系,通过箱庭引发表达,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建立咨访关系。
第二次:对C个体咨询(2010年9月18日,50分钟)
意图:C对母亲存在依赖,同时,母亲也对C造成压力,第一次的家庭箱庭作品也印证了这一点,母亲与C属于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安排对C的个体咨询有利于给C充分的空间,便于C真实表达。通过情绪放松和价值澄清帮助C消除“这么久没有上学会被同学取笑”的压力,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促发学习动力。
第三次:对C个体箱庭及咨询(2010年11月28日,100分钟)
意图:第二次咨询后,C已经回到学校上课,11月1日,母亲短信联系心理老师“我该怎么做才能让C不再这样无所事事”。出于自然疗法的考虑,咨询师并没有立刻约C。11月27日,约C进行心理咨询,试图了解前两次的咨询效果、C这段时间的心理状况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并采用认知疗法,帮助C理解、包容母亲,改变沟通方式。
四、咨询过程
咨询师以体验“箱庭游戏”为理由首次通过手机短信邀约C参与,C表示出兴趣,但并没有立刻同意,之后,咨询师通过电话咨询,运用共情、积极关注等方式,试图建立咨访关系,C最终表示愿意参与。
1.第一次:家庭箱庭(9月18日,70分钟;参与者:C与母亲,一共制作了14轮)
(1)制作箱庭
咨询师引导来访者感受沙子并介绍规则:在箱庭制作过程中一律不能有语言或者眼神的交流;每人每次只能拿一个或者一类玩具,或者做一个动作;可以挪动别人的玩具,但不能放回架子上,但挪动也算是一次动作;按顺序拿玩具。
C希望母亲先摆。通过14轮的制作后,箱庭呈现出一幅有趣的作品,呈现出割裂、矛盾的特征。在空间上分成了“母亲的作品”(占据箱庭的三位之二,分布于右部和上部)和“C的作品”(分布于箱庭的左下角)两个部分。母亲的作品粗犷、物品较大力量感强,C的作品精细、小巧、平和。两者无论是从空间、还是风格还是互动方面来说的,都是不够融合的。
在母亲的部分里,箱庭右上角摆设了一个锻炼身体的小和尚,身后一束小花,面前一辆小汽车;小和尚的左下方,箱庭的右中位置摆一座木房子,木房子前摆一处带休闲椅的桌子,桌子右边是一位坐着摇椅抱着孩子的老奶奶,在桌椅前一处大风车;小和尚左上方是一艘向左上方向航行的帆船;帆船的左边是一个笑脸弥勒佛;弥勒佛左边,一只老虎、斑马,以40度角左右并驾,头向前,面对C的作品。C的部分里,箱庭左下角是一些绿树和椰子树包围着木质休闲桌椅,蓝色的小阳伞插在桌子上,桌子上还摆着三份食物,在木质休闲椅的上方是三把塑料小休闲椅,呈围坐姿势,八个小人围在塑料休闲椅旁,三个成人坐在椅子上,一个成人站着,四个孩子分别围站着,一个孩子抱书,三个孩子提着小包。聊天的人群左边种了两棵椰子树。
除此之外,有几个地方涉及两个部分的交融。在母亲摆完休闲椅子后,C摆了另一个小和尚,置于母亲第一个摆的小和尚旁边。C还在箱庭中左位置摆了一座桥,值得注意的是,桥是竖着的方向,并不能够让左右两个作品中的人进行来往。C最后调整时将母亲摆的老奶奶的方向调至面向房子。在制作过程中,C在中途体现了试图与母亲配合的愿望,但并没有收到效果。母亲则一直没有关注和涉及到C的部分。家庭箱庭首先是团体箱体,但母亲与C在作品制作过程和最后结果中都没有表现出合作与融合,反映了家庭沟通存在一定问题。
母亲最后将坐摇椅的老奶奶移至更靠近木房子的位置、小汽车车头方向调整向下。经确认不需要修改后,作品取名为“美好家园”,具体见下图:
2.家庭箱庭作品的理解与对话
箱庭作品中玩具的选择、摆放空间、摆放过程均可体现出来访者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来访者由于个人经历的差异,某个玩具的具体象征意义则有可能不同。因此,在箱庭制作完毕后,咨询师通过对话来理解其作品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话,可以很自然地引发来访者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减少阻抗。
在此家庭箱庭作品中,母亲表示,第一个选择的小和尚是代表女儿,“希望孩子多锻炼身体,健康”;汽车、帆船表示希望孩子能多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风车表示有水,可以游玩;房子代表家、老奶奶代表家人;弥勒佛代表希望孩子拥有好心情;马和老虎代表着向前奋进,勇敢坚强的个性。当问及作品中有没有自己的时候,母亲表示没有自己,母亲可能存在自我认识方面的问题或者出现阻抗,不愿意更多的剖析自我。
C表示,自己摆的人物分别是父母、孩子、邻居以及邻居的孩子,表现的是一群朋友在公园休闲的场景,其中母亲(着白色衣服的成人)身后的着粉色衣服儿童代表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母亲和C分别陈述了以上观点,都是陈述的自己所摆的画面,没有试图去主动理解对方的作品和意愿。
咨询师提示道:“C,我看到妈妈摆了一个小和尚,然后你也摆了一个?”
C:“是的,我看妈妈摆了一个,觉得太孤单了,我又摆了一个,妈妈摆了个船,我也摆了一个。”
咨询师:“嗯,那整个作品来看看,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C:“表示了两个人家,一个是左边的一家人,还有是右边的老奶奶,他们本来是一家。”
咨询师:“嗯,那你愿意说说看这座桥是代表什么吗?”
C:“就是人可以在上面走。”
咨询师:“嗯,不错,那是谁走呢?走到哪里呢?那边有老虎和马,让你有什么感觉吗?”
C:“觉得有点不安全,害怕。”
咨询师:“妈妈觉得呢?”
母亲:“是希望C像马和老虎一样的驰骋,没有多考虑。”
在咨询师的提醒后,母亲和C进行了三轮调整,最后调整之后的作品如下:
C加了栅栏保护自己的人,为母亲多加了一棵树,将桥的方向移至左右两个方向。母亲只是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小幅移动。
2.第二次:对C个体咨询(2010年9月18日,50分钟)
经过箱庭制作之后,C的情绪明显放松了很多,继而进行个体咨询。咨询师引导“刚才的作品,我感觉妈妈选择的都是比较大的玩具,C选的都是比较精致的比较小的玩具,是不是妈妈和C在生活中的性格也有很多不一样?”C陈述了自己与母亲在生活中的一些争吵和问题,“和妈妈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情就顶起来,妈妈管得特别严,老是啰唆,和爸爸比较好相处”,“妈妈总是强调时间,不愿意让我看电视”。通过个体咨询,发现如同箱庭中所体现的那样,C的家庭模式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亲子沟通不畅。另外,在咨询中发现,C并非对学习非常敌视,C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心目中是安静的好学生,谈到梦想时C也表现出积极向往的心理状态。通过价值澄清的方式,C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梦想需要自己去负责。随后,通过情绪放松,咨询师帮助C去做好“这么久没有上学,同学会不会取笑我”的心理准备和应对。
3.第三次:C个体箱庭及咨询(2010年11月28日,100分钟)
28日,C来到咨询室,与之前相比,C的情绪表现更为放松,语气更为轻快,表示愿意制作箱庭。C花费40分钟制作箱体,作品取名为“家”,如下图:
C对照之前的几个箱庭,认为更喜欢现在制作的箱庭。通过讨论,提到与母亲的性格不同。“母亲非常爱好整洁,特别闲不住,什么事情都要管。”“和爸爸不太起冲突,爸爸比较好说话,以前还常带我钓鱼。”咨询师:“所以父亲的性格和C更类似,喜欢悠闲的生活是吗?”,C点头表示同意。通过共情,C逐渐表达了她对家庭教育中的一些不满。咨询师逐渐引导她去理解母亲与C容易有争执的原因在于性格的不同和沟通方式的不正确,帮助C去包容母亲,去改变自己与母亲的沟通方式。
在咨询过程中,涉及C厌学的原因,C不愿主动交流,称“我是保密局的”。咨询师:“那我来猜猜看”,逐渐猜出和作业有关系,C陈述原因,“周末作业没有写,加上爸爸把网线给撤了,我就不想上学了,就是要做给妈妈看”。咨询师引导C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母亲,理解之后去包容她,采取有效沟通方式。
经过三次咨询之后,C回到了学校和课堂中,虽然也许并没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但C意识到学习对自己人生的意义和梦想的价值,开始试图投入认真学习。
五、对个案的分析与评价
1.对箱庭作品整体分析与评价
选用玩具在沙箱内制作箱庭的过程,就如同写一篇文章,沙箱好比一张纸,玩具好比构成文章的字符。每一个箱庭玩具、场面构成都能反映出一定的状况或问题。
母亲与C的家庭箱庭作品,最明显的特征是割裂,整合性较差。母亲与C并没有太多的协作和互动,并且在讨论中也没有表示出对对方作品的兴趣。一整个作品被非常突出的分成两部分,母亲的部分占据了沙箱的2/3,占据右部和上部。在箱庭的空间里面,右部代表现实世界、上部代表意识领域,这也符合母亲较为理性、现实的人格特点。母亲多选择相对较大的玩具,虎是巨大能量、活力、勇敢、威严和权势的象征,是不合群的动物,不喜欢保护弱者,但其性格是外向活泼、明朗、有朝气的。马在很大意义上是能量和活力的代表,并且虎和马的方向性一致,船和车代表着前进和目标。
从母亲的这部分来看,是充满了力量感的,与女儿C的部分风格非常不一致,但是力量感并不是越强越好。C的部分处于箱庭的左下角,这个空间位置代表着过去和内心世界,选取的是相对非常精巧的人(包括儿童)、食物、植物,呈现出休闲的画面,力量感较弱,但非常丰富和流畅。相反母亲的作品由于方向不一致和没有结构感显得凌乱和单一。由此可以看出,母亲和C不同的人格特点和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母亲应该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教养方式较权威,希望按自己的目标去培养C,例如,上进、健康,坚强、乐观,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母亲会特别不能忍受C“无所事事”的状态,想要C“每一分钟都过的有意义和充实”。但是,C的内心渴望的是平和、休闲、轻松,例如“喜欢和爸爸钓鱼”,并且对上进缺乏兴趣,“我对考试没有什么要求,尽力就可以了”。不难推论,母亲与C的最大矛盾源自于两者力量感的不同,或者说人格特点不一样。母亲符合“完美性”的人格特点,C偏向于“和平型”的人格特点。当母亲想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C上时,虽然观念、要求本身可能并没有错,但由于两人性格的不同,加上不良的沟通方式,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完美性人格非常强调对时间、空间的掌控性、秩序感,很难理解和忍受“和平型”人格经常表现出的“慢条斯理”“无所谓”,所以母亲才会发出“我该怎么做才能不再让C这么无所事事”。心理学上讲求“自洽”,其实“慢条斯理”对于和平型的人格而言也许并没有多少问题,但在与完美型人格看来就是错误的行为表现。这种情况再加上不良的沟通方式和青春期孩子的特殊心理,便很容易产生问题。
2.对箱庭局部的对比分析
从几次箱庭作品来看,C也有意识想要和母亲沟通,但是沟通并没有很好的效果,或者没有好的方式,如同一开始有“桥”的形象,但是桥并没有连接左右两个部分。母亲的马和老虎,代表着母亲希望C向前的要求,但这却给C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而很多时候母亲并没有意识到,如同咨询时母亲一直强调“我不给孩子压力”。在第二次调整的箱庭作品中,C做了栅栏保护自己的作品,有利于C内心自我的成长。同时,C调整了桥的方向,是向往主动沟通的表现。事实上,本次咨询结束后,C自发采用了书信与母亲沟通。
C的个体箱庭作品呈现出整体和谐、流畅和丰富。大量的绿色植物、小动物,两个老人等,代表着C对家的渴望和本人生命潜力的旺盛。值得注意的是,C的个人作品中出现了超人来保护家园的画面,一定意义上说明C缺乏安全感,在咨询中也多次验证了这一点,比如她“老是担心家里要出什么事”。这些表现,与C的成长背景、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养方式是有关系的,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C的人格特点。
六、讨论与思考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心理咨询师与专业心理理疗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虽然两者都强调专业操守与技能,但是专业心理理疗师一般秉承主动来访,不参与建议的原则,而学校心理咨询师则面对的多是未成年的孩子,适当地主动关注孩子,价值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帮助C去认识到“学习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梦想需要一步步实现,第一步就是学习”,“即使不感兴趣,还是要投入,投入了才会有收获,才会感兴趣,才会看到另一片天地,才有资格不学习”,促发其学习积极性和动力,让其主动认识到“用自己的人生去威胁别人多么幼稚”,改变过去依赖母亲,为了母亲而学习的心态。
2.包容的态度,科学的方法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及他人的心理健康,但同时滥用心理学的现象也较为严重。“抑郁症”“多动症”“感官失调”成为很多家长和教师口中的流行语。其实动不动就给孩子加一个“抑郁症”的标签,强行拖去医院,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通常来讲,孩子表现出的许多问题都是在一系列情形作用下的反应,并非孩子本身的问题,也并非有严重的心理异常。作为心理老师,更要以包容的态度去对待来访者,对收集的资料要有选择地去印证,并在整个咨询过程中不断调整方案和诊断策略,避免刻板印象。本案例中,在最初的资料收集中,母亲怀疑C是抑郁症。第一次咨询后,咨询师初步诊断C患中度心理问题。随着咨询过程的深入,逐渐了解到C不愿意上学的原因是对没有完成周末作业的逃避,而这种逃避行为是“和平型”人格的人常见的表现。至于休学一周是因为不满父母拔掉网线,不允许她上网的应激行为,同时,不愿意谈及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则是因为觉得羞愧。可以看出,C是个自知力较好的学生,知道自己“自控力差”“脾气倔”。最终,咨询师排除之前判断C为中度的心理问题的嫌疑,诊断C为一般性心理问题。
3.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重要性
咨询师最基本的职责是要在无条件积极关注基础上充分地共情。例如,关于C被带去医院的事实,即可以通过共情处理。咨询师:“其实没什么大事,只是妈妈因为太在乎了,好像很紧张,还带C去医院了是吗?”C:“嗯,还骗我,带我去石景山医院,那医生说不能看小孩,建议去六院,医生一问我,我就哭”。咨询师:“觉得特委屈是吗?”C:“是啊,我又没有病。”咨询师:“其实C特聪明,一看就知道是去看心理医生的是吗?”,C高兴地笑起来,“就是,我一句话都没说,到那就哭,本来还说要去六院,后来我舅舅说他儿子也这样,没去看,也好了。”
如果以C愿意重新回到学校作为成功目标的话,那本案例可以说是获得了成功。其中最关键的是对C的积极关注,不加评价,投入倾听。事实上,也许在“完美型”母亲压力之下,C最需要的也仅是一个安全、轻松、可以将内心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表达出来的空间。
4.箱庭疗法的使用注意
箱庭疗法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疗法,可以作为治疗手段,也可以作为咨询的辅助手段。近年来,箱庭技术传入我国,随着临床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越来越被关注,与分析心理学存在莫大的理论联系。值得注意的是,箱庭疗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实证方法的不同,虽然有基本的原则、程序、规范,但是没有“定法”,特别强调咨询师的直觉,所以,咨询师要尽量避免主观的判断,要从箱庭制作的整个过程,从作品的各个角度,多从来访者的自主表达中,从多方面的资料里去发现问题和印证问题。
5.本案例的延续与不足
本案例中C的问题其实是包括表面上的厌学和深层次的家庭教育的问题两个方面。
经过三轮的心理咨询,C开始理解母亲为什么对她有高要求,开始能接受并包容母亲与其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并逐渐去主动改变沟通方式,在可能出现争端时有意识地控制情绪、改变态度,并开始尝试用“写信”的方式进行沟通。
本案例的不足之处在于后期对母亲的咨询不够以及在咨询中C的父亲缺失参与。这虽然存在现实原因,也存在学校心理咨询老师能否涉及来访者家庭的考虑。但笔者认为来访者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是与其家庭密不可分的,如果能对母亲进行咨询,也许C的咨询效果能够得到巩固,否则,如果只是C一味地去适应母亲,不仅有一定的难度,而且问题有可能会再次出现。父亲的缺席也为进一步去深入了解C家庭功能造成了障碍,如果能够进行父亲、母亲、C的家庭系统治疗,效果会更好。
(作者单位:北京市京源学校)
(责任编辑: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