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在进行的新一轮中学地理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以改革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学科教学,积极探索和构建符合地理课堂教学实际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良好氛围,以使每个学生的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引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确定,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1 用新课标指导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维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例如:在教学《俄罗斯》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学生对俄罗斯的认识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当教师出示了有关俄罗斯每年进口的一些粮食产品的数据后,学生表示不解:它的面积最大,人口比我国少,为什么粮食不能满足需要还需进口呢?教师设疑:这与俄罗斯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就有产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进入思考状态。有的在查看资料;有的在分析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更多的是在讨论、争议……说出各自不同的理由。因此,地理教学中,当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新奇的问题时,一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 融生活实际于地理课堂
地理学科的生活化特点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生活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引发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好奇感和探究欲。例如在教学“环境问题”的教学中,对于环境污染的危害问题,教师没有必要过多讲述,而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中,了解环境污染的现实、明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并能在探究中找出解决环境污染的办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重要前提是让学生亲自观察直观对象。以前常见教师在课堂上指着挂图或投影图,把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山脉、什么河流、城市、港口等等,造成学生识图能力低下,翻开地图时找不到,找不准,所以在提出问题后,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认真地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程序、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结果”,例如在讲地球自转运动时,先让学生用一物(墨水瓶、杯子等)充当太阳,假想它们是圆的球体,并能自身发光,然后一手托地球仪离开“太阳”一定距离,另一手自西向东拨转地球仪,学生会发现地球仪上的各个地方,有时候会背向太阳(黑夜),有时候会面向太阳(白昼),于是很快得出,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同样,改变和附加一定条件也可让学生演示地球公转运动,从而得出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一年四季现象。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发现,所学知识无疑是牢固难忘的。
4 创造学习地理的良好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在组成教学的各个动因中,学习情绪的培养、教学气氛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地理课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也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灵之间的交流,心灵之间的交流能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并使学生处于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之中,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师生双方情感上的接近与默契,从而减少了人际间的心理冲突,因此“和谐的氛围、积极的情感”是成功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该值得教师们的关注,为此地理教师应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时时处处从“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角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如果能够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那么学生也就能够感受有趣的课堂,能够感受教师的关爱,学生也就会产生尊师情感和爱学的热情。例如:自然地理有很强的思维理性,尤其是学习“日照图、气候、洋流”等思維难度的内容,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用一弯理解的微笑、一种耐心的态度,来化解学生的焦虑;当学生破解难题时,教师应该用一缕嘉奖的眼神、一种热心的祝贺,来焕发学生上进的动力,教师的这种积极的评价与适时的激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感受到课堂的趣味。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以传授和记忆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此,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教育改革在日趋深化,这种更新和深化已深入到地理教学课堂。中学地理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教育观念、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环节。课堂教学改革应整体推进,全方位进行。而现实是教学内容、教育评价有所改革,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还较为陈旧。在新课程、新课标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新课程理论会不断发生碰撞和冲突,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会持续地影响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因而,地里教师必须主动更新观念,重视地理教学方式的探索和研究,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由“时间+汗水型”向“效益+创新型”转变。
引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确定,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1 用新课标指导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维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例如:在教学《俄罗斯》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学生对俄罗斯的认识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当教师出示了有关俄罗斯每年进口的一些粮食产品的数据后,学生表示不解:它的面积最大,人口比我国少,为什么粮食不能满足需要还需进口呢?教师设疑:这与俄罗斯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就有产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进入思考状态。有的在查看资料;有的在分析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更多的是在讨论、争议……说出各自不同的理由。因此,地理教学中,当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新奇的问题时,一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 融生活实际于地理课堂
地理学科的生活化特点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学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获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提供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生活实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引发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好奇感和探究欲。例如在教学“环境问题”的教学中,对于环境污染的危害问题,教师没有必要过多讲述,而是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中,了解环境污染的现实、明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并能在探究中找出解决环境污染的办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重要前提是让学生亲自观察直观对象。以前常见教师在课堂上指着挂图或投影图,把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直接告诉学生,什么山脉、什么河流、城市、港口等等,造成学生识图能力低下,翻开地图时找不到,找不准,所以在提出问题后,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认真地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程序、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结果”,例如在讲地球自转运动时,先让学生用一物(墨水瓶、杯子等)充当太阳,假想它们是圆的球体,并能自身发光,然后一手托地球仪离开“太阳”一定距离,另一手自西向东拨转地球仪,学生会发现地球仪上的各个地方,有时候会背向太阳(黑夜),有时候会面向太阳(白昼),于是很快得出,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同样,改变和附加一定条件也可让学生演示地球公转运动,从而得出由于地球公转产生了一年四季现象。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发现,所学知识无疑是牢固难忘的。
4 创造学习地理的良好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在组成教学的各个动因中,学习情绪的培养、教学气氛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地理课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也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灵之间的交流,心灵之间的交流能够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师生之间具有融洽的感情,并使学生处于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之中,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发挥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师生双方情感上的接近与默契,从而减少了人际间的心理冲突,因此“和谐的氛围、积极的情感”是成功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该值得教师们的关注,为此地理教师应该充分调动情感因素,时时处处从“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角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如果能够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那么学生也就能够感受有趣的课堂,能够感受教师的关爱,学生也就会产生尊师情感和爱学的热情。例如:自然地理有很强的思维理性,尤其是学习“日照图、气候、洋流”等思維难度的内容,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用一弯理解的微笑、一种耐心的态度,来化解学生的焦虑;当学生破解难题时,教师应该用一缕嘉奖的眼神、一种热心的祝贺,来焕发学生上进的动力,教师的这种积极的评价与适时的激励,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感受到课堂的趣味。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以传授和记忆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此,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教育改革在日趋深化,这种更新和深化已深入到地理教学课堂。中学地理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教育观念、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环节。课堂教学改革应整体推进,全方位进行。而现实是教学内容、教育评价有所改革,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还较为陈旧。在新课程、新课标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新课程理论会不断发生碰撞和冲突,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会持续地影响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因而,地里教师必须主动更新观念,重视地理教学方式的探索和研究,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和促进学生学习学习方式和学习行为的改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由“时间+汗水型”向“效益+创新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