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人民日报》报道,近日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在会议上表示,要重视并纠正一些干部思想上产生的模糊或错误认识,比如,有的担心高压反腐影响干部士气和队伍稳定;有的觉得现在要求严了,当干部不自在,感叹什么“为官不易”“官不聊生”,进而“为官不为”,当“好好先生”。“官不聊生”一说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近一两年来,在反腐败、反浪费的高压态势之下,的确有不少官员发出抱怨叫苦之声,“官不聊生”这个词也被频繁提及。而从当下来看,反腐的节奏依旧迅捷有力,并无放松之意,公车改革也在近日全面启动,估计接下来念叨“官不聊生”的官员会越来越多。当此之际,有必要廓清“官不聊生”这一观念的误区所在。
一些官员抱怨“官不聊生”显然是一种“傲娇”。明白人都会想到,现在所谓的“官不聊生”,对比的既不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务员,也不是一般民众,而只是某些官员以前的“滋润日子”。公车不能随便开了、发票不能随便报了、动辄还会被媒体或纪委盯住,与以往的各种便利各种神不知鬼不觉相比,麻烦许多、清寡许多。
但官员应有一个起码的认知,即现在的“不聊生”才算正常,以前的“幸福”其实越了界。当时“幸福”过头以致越过法律红线的人,现在已陆续得到反腐利剑的“回报”。那些怀念当初还算不上违法的“小福利”的官员,看到新闻上不断涌现的贪腐官员落马名单,其实该庆幸才对。“官不聊生”的氛围下,许多官员心中才会建立边界意识、红线意识。
一些官员现在之所以还不习惯“官不聊生”的生活,可能一是“幸福日子”过去没多久,记忆犹在,二是对未来仍存幻想,认为熬一熬风头终将过去。而为了打消这些官员的幻想,首先要长期保持对腐败的零容忍,更重要的是,将权力一劳永逸地关进制度的笼子。
从根本上说,改革就是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掌握权力的官员必然要受到各种制约、监督,“官不聊生”应该是一种常态。“官不聊生”说明,通过反腐败等措施,改革已经切实发挥作用,而“官不聊生”论在一些地方的官场流行,或许说明,这种论调背后存在一些官员群体对改革、反腐等有抵触心理。对此,必须保持警惕。
另外,也要看到,不能因为现在一些官员已经喊“官不聊生”了,就觉得改革已取得成功,可以有所懈怠。其实全面深化改革才刚刚开始,无论是反腐败的高压态势,还是简政放权、推进司法改革等诸多举措,都不能因为一些官员的抱怨、怠惫乃至抵触而有所动摇。
希望有一天,那些官员不再为失去本不属于自己的“红利”而懊恼,即使懊恼也会黯然发现,自己早就失去了图利的手段。
近一两年来,在反腐败、反浪费的高压态势之下,的确有不少官员发出抱怨叫苦之声,“官不聊生”这个词也被频繁提及。而从当下来看,反腐的节奏依旧迅捷有力,并无放松之意,公车改革也在近日全面启动,估计接下来念叨“官不聊生”的官员会越来越多。当此之际,有必要廓清“官不聊生”这一观念的误区所在。
一些官员抱怨“官不聊生”显然是一种“傲娇”。明白人都会想到,现在所谓的“官不聊生”,对比的既不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公务员,也不是一般民众,而只是某些官员以前的“滋润日子”。公车不能随便开了、发票不能随便报了、动辄还会被媒体或纪委盯住,与以往的各种便利各种神不知鬼不觉相比,麻烦许多、清寡许多。
但官员应有一个起码的认知,即现在的“不聊生”才算正常,以前的“幸福”其实越了界。当时“幸福”过头以致越过法律红线的人,现在已陆续得到反腐利剑的“回报”。那些怀念当初还算不上违法的“小福利”的官员,看到新闻上不断涌现的贪腐官员落马名单,其实该庆幸才对。“官不聊生”的氛围下,许多官员心中才会建立边界意识、红线意识。
一些官员现在之所以还不习惯“官不聊生”的生活,可能一是“幸福日子”过去没多久,记忆犹在,二是对未来仍存幻想,认为熬一熬风头终将过去。而为了打消这些官员的幻想,首先要长期保持对腐败的零容忍,更重要的是,将权力一劳永逸地关进制度的笼子。
从根本上说,改革就是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掌握权力的官员必然要受到各种制约、监督,“官不聊生”应该是一种常态。“官不聊生”说明,通过反腐败等措施,改革已经切实发挥作用,而“官不聊生”论在一些地方的官场流行,或许说明,这种论调背后存在一些官员群体对改革、反腐等有抵触心理。对此,必须保持警惕。
另外,也要看到,不能因为现在一些官员已经喊“官不聊生”了,就觉得改革已取得成功,可以有所懈怠。其实全面深化改革才刚刚开始,无论是反腐败的高压态势,还是简政放权、推进司法改革等诸多举措,都不能因为一些官员的抱怨、怠惫乃至抵触而有所动摇。
希望有一天,那些官员不再为失去本不属于自己的“红利”而懊恼,即使懊恼也会黯然发现,自己早就失去了图利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