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可期,改革必成

来源 :今古传奇·双月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7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06年10月,普鲁士军队在耶拿战役中兵败如山倒。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评论说:“它不只是一个风格过时的例子,而且是  墨守成规导致的极端缺乏想象力的例子。”作为普军奥古斯特亲王的副官,克劳塞维茨在这场战争中被俘。这位后来成为西方军事战略鼻祖的人,把此次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三条:中高层军官很少认识到战争特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军官们更关心自己的军衔和社会地位,而非训练与作战;士兵缺乏爱国心和军人精神。
   36年后,这场灾难轮到了中国。1842年8月,大清王朝军队在兵败如山倒中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近代史学家蒋廷黻评论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由这两场著名的溃败,可知变革之艰难,中外概莫能外。变革就是扬弃,就要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消灭自己。如果没有消灭自己的勇气,就会被敌人消灭。后来为世人称道的普鲁士军事变革就此开始。普鲁士军事变革带来的成效,使其最终成为欧洲军事变革的典范。
   后来为世人诟病的大清军事变革也就此开始,从八旗到绿营,从绿营到湘淮军,从湘淮军到小站新军,军制转换频繁,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但没有一次是战前转制,皆因时机错过战败而被迫转制,结果仍然无法避免下一场失败。
   战争的阻力来自对手,军事改革的阻力来自内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国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紧接着,美军将电子计算机用于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上。1972年3月,美军用15枚激光制导炸弹炸毁了越南清化大桥。而在这之前,美军曾出动700余架飞机,投了约1.5万吨炸弹,都没将这座大桥炸毁。这一系列看似孤立的事件,给了当时的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强烈触动。他敏锐地意识到军事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奥加尔科夫闪电般行动了:用当时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改造指挥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第一个师级数字化试验部队。他的一系列做法被称为“奥加尔科夫革命”。
   “革命”要求对军事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这与苏军实施高度集中的指挥体制尖锐对立,威胁到一大批人的职位和利益。改革刚开始不久,奥加尔科夫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降职为西部军区司令。他倡导的数字化试验被停止,数字化试验部队被撤销。奥加尔科夫的副手加列耶夫最近在一篇纪念文章中说:“如果不考虑个人利益,大家会举双手赞成改革。考虑个人利益,大家就一致反对改革。”然而,美国人却迅速接受了“奥加尔科夫革命”思想。美国人的努力在海湾战争中获得丰厚回报。俄罗斯人如梦初醒,大力追赶。但无情的事实是,俄军在新军事革命中大幅落后。
   有人用鸡蛋破壳来比喻军队改革:从内向外破壳,是突围,是蓬勃的新生命的诞生;从外面破壳,就变成了别人口中的美食。因此,军队改革不仅事关军队生死,更事关国家生死。
   军队改革是“铁腕”的事业,所需要的是“断腕”的勇气。毛泽东说:“庞大的机构是由自己亲自创造出来的,想不到又要由自己的手将它缩小,实行缩小的时候就感到很勉强,很困难。”当年邓小平面对军队改革阻力时说:“第一条决心要大。”“第二条才是工作要细。”“要用搞革命的方法。一次搞好了,得罪的人就得罪这一次。”
   “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
   2015年11月24日至26日,习近平出席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备受瞩目的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式摁下了启动键。此次军改推进力度之大、触及利益之深、影响范围之广,在解放军历史上前所未有,让人震撼之余倍感振奋、充满期待。
   纵观古今,以军事变革推动强军强国是历史的铁律。展望世界,近现代世界大国崛起之路,无不贯穿着改革强军的历史脉络。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大国博弈加剧,内忧外患增多,分裂恐怖势力活动猖獗,海洋权益纷争不断,改革强军已经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从国内外形势看,国防和军队改革正面临着一个难得的“窗口期”。改革主客观条件十分有利。此时启动军队改革,可以说是顺应大势、正当其时。
   改革不像“剪指甲”那样无关痛痒,必然会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单位撤并降改、部队转隶换防,一些军人将脱下军装,有的面临再次择业、家属安置、孩子上学等实际困难。人民军队历来有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好传统,越是面临重大考验,越能彰显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贺龙由方面军总指挥改任师长,聂荣臻由军团政委改任副师长,干部普遍“降职”安排,党中央作出决定后,都欣然受命、坚决服从;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毛主席一声令下,十天内全部到位;上世纪80年代的百万大裁军,许多部队参加完国庆35周年大阅兵后不久,就加入裁军行列;1998年调整改革,许多官兵从抗洪救灾一线凯旋后,就告别军营踏上了返乡之路。
   在我军的历次改革中,一代又一代共和国将领们率先垂范,确保了这支军队的成长与壮大。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挂甲时。这种在大局前的绝对服从意识和牺牲奉献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
   有人形象地说,一名真正的军人,一生之中有最爷们儿的两次:一次是冲锋中倒下,另一次则是退役时不哭——“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
   一项刀口向内的革命性变革所要下的决心和花费的力气,不会比决策还击一项严重外部挑衅需要的勇气少。能够坚决开展如此大规模改革的军队,一定更能做到在国家利益受到侵犯时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轮军改也可看作是中国军队在国家安全形势复杂化时期一次无声的态度宣示。
   改革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军队改革关系国家未来,改革红利属于全体人民。若干年后当人们回望历史时,可能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场改革重大深远的影响。
   新的一年来临,新的纪元到来,藉由刊物传递我们对您的祝福。
   共祝愿祖国好!
其他文献
在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生涯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应该是1976年。年初,1月8号,周总理去世。不久,出了天安门“四·五”运动。后来是朱德委员长去世。紧接着是唐山大地震。9月9号,毛主席逝世。又加上粉碎“四人帮”。这个1976年我过得可真不轻松。  送总理——揪心的日子  1976年1月8号晚上,我正在广播剧场看电影。大概是7点多一点儿,中央台政治处的一位同志气喘吁吁地跑到剧场找我,小声告诉我一句:“有急事
期刊
习近平对毛泽东的崇敬之心是非常深厚的。他在不同时期曾三上韶山,瞻仰毛泽东;他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在很多场合信手拈来毛泽东的语录、诗句……  2013年7月,习近平重访革命圣地西柏坡,他对当地干部群众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习近平特别强调他的“崇敬之心”,令人感慨。  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毛泽东等中共领导核心曾在西柏坡办公,指挥了辽沈战役、淮海
期刊
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大自然发出各种警告,地震台、地震局为什么不发出预报?唐山籍作家张庆洲在他的书里回答得极其详尽,且发人深省。  国家地震局当时正处于政治的漩涡之中  1976年7月12日,国家地震局召开北京、天津、唐山、渤海、张家口地区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址正巧选择了唐山。同日,国家地震局党的领导小组召开“批邓反右”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批判领导小组组长胡克实。报告称:“胡克实一贯紧跟刘少奇
期刊
武汉会战:中国抗战迎来战略转折点   “热血沸腾在鄱阳,火花飞迸在长江,全国发出了暴烈的吼声,保卫大武汉……”1938年6月,中国军队为保卫武汉,与日军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大厮杀。在此之后,日军每占领一寸土地都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武汉会战,堪称抗战中最伟大的转折点!  “中国军队为了民族之生存,决心在武汉地区与日军决一死战”  1937年12月,日军攻克南京,日本对中国政府会乞降的幻想因蒋介石的拒
期刊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药王”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论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在新中国卫生防疫体系不断
期刊
“并不是少奇同志没有10年好活,而是一场浩劫夺去了他的生命!”王光美说,刘少奇曾对她说过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是少奇同志和她永诀的话语,也是她亲耳听见的刘少奇最后的留言  “他非常生气。但事后却平静地说:‘客观的历史事实是否定不了的’”  王光美说:“在文化大革命这一最严峻的时刻,刘少奇忍辱负重,一切困难、一切责任,自己首先承担起来。起初,刘少奇确确实实是想接受批评的。他曾表示,‘这次
期刊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9月3日,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的讲话中,三个“必胜”振聋发聩!全国人民、全军将士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全世界元首见证中国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   阅兵式上,56位将军带领1.2万余名官兵走过天安门,这在世界阅兵史上是第一次,各国元首为之动容,全球媒体为之赞叹,中国威胁论无人再提。  
期刊
当我第一次听到粉碎“四人帮”的消息时,我是以极其兴奋的心情,从内心里轻轻喊出了:“中国得救了!”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朋友也用万分激动的语气,补上一句:“中国共产党也得救了!”  粉碎“四人帮”消息正式公布前,北京大街小巷就有不少人交头接耳  自从周总理逝世之后,社会上的小道消息一天比一天多。全国人民对“四人帮”一小撮人的横行霸道,已经是愤恨之极,由过去的敢怒而不敢言,发展到敢于采取各种对抗行动了。“四
期刊
“七伯是一个性情中人,有真性情、真才华、真勇气,同时内心又充满了温暖的真情。”他以一颗赤诚的心面对每一个同志和朋友,才赢得了每个人的至死不渝。他的魅力在于,他出生于燃情岁月,他有过燃情岁月,他能照亮当代人的燃情岁月  黄埔时期,蒋介石称周恩来是他“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两军交手,双方高官,常见的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或“各为其主暗自相惜”,罕见的是周恩来以一身周旋于不同道者之间,气节不坠信仰不改,却
期刊
建国后,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由分歧而生争论,从争论而至破裂。在面对误解和批斗时刘少奇曾激动地说:“我绝没有反过党,我一直是拥护毛主席的。”历史应当相信刘少奇的忠诚  第一次大的分歧与争论  1951年围绕山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问题发生的分歧与争论,可能是刘少奇与毛泽东在建国后的第一次大的分歧与争论。这次分歧和争论缘于山西省委向华北局和中央的一份报告。  1951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