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中的水”主题复习课是笔者上的一堂公开课,本课以“识水、辨水、探水、治水、节水”这“五水”为问题链贯穿整堂课,使学生不仅建构了知识,而且获得了能力。“以问题情境促进思维,帮助学生内化知识规律,提高思维能力;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了复习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彰显科学复习课的活力。”[1]
一、教学基本思路
本节课以“五水”为问题链将所要复习的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设计本节课要研究的若干主问题,以这些问题情境为核心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从而构成本节课几个核心的教学模块。创设学生感兴趣或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件为问题情境,确立并沿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展开教学,最终在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整节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条线交错推进,达成了三维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二、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1 识水,复习物质分类
[实物展示] 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学生说出分类上属于混合物,接着出示一瓶蒸馏水,并出示物质分类图,让学生给“水”找到回家的路,复习回顾物质的分类。
[图片展示]水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教师点拨:不光在生物体中作用很大,物质间反应时,就更离不开水了。
[魔术表演] 将一VC泡腾片投入到一瓶水中,立即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同时展示说明书(图略)。
教师提问:“为什么VC泡腾片未放入水中前,不会产生气体,而放入水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学生讨论,总结归纳。许多反应必须在水溶液中才能发生。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水的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回顾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下一内容的兴趣。
环节2 辨水,构建水的知识网络
[实物展示] 教师首先展示两瓶失去标签的液体,一瓶是蒸馏水,一瓶是无水酒精。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实验(操作步骤,现象,结论)将它们进行鉴别。以下是学生提出的方案。
生1:分别取样,用扇闻的方法,有气味的是酒精,无气味的是水。
生2:将两种液体分别滴少量在手上,感觉凉点的是酒精。(笔者惊叹其科学知识学得扎实)
生3:分别测它们各自的密度、凝固点等。
生4:取样,通直流电,产生气泡的是水。
生5:取样,加入少许硫酸铜粉末,变蓝的是水。
生6:取样,分别通CO2,再滴入紫色石蕊,变红的是水。
生7:取样,加入CaO,温度升高的是水。
生8:可以分别加入金属钠,看看有无气泡产生(其实酒精也能和钠反应)。
生9:取样,各滴入几滴食用油,振荡能溶解的是酒精。
……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及时总结,同时对上述方案进行点评,使学生认识到在设计方案时,要考虑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环保等因素。
设计本问题情境的目的旨在复习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因为对物质的鉴别就是利用水的这些性质加以区分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善和建构了水的有关知识,当方案讨论完成后,也就自然完成了关于水的知识网络构建(如图2板书)。
环节3 探水,构建酸的网络
[播放视频一] 1818黄金眼关于能治百病“神水”新闻(如图3)。教师设问:“想一探此神水的真面目吗?”
根据视频中提供的线索场景,让学生进行猜想,同时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其是哪类物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大部分都猜测其为酸,依据是倒到水泥地上有大量气泡产生。“真的与同学们想的一致吗?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实验探究。”学生们此时热情高涨,并根据提供的药品选择并加以验证。
随后学生汇报方案与实验结果,教师再加以引导。本环节的学习中,主要运用的是“酸的化学性质”这一核心知识块,同时引导学生对酸的性质进行归纳,教师及时总结。(如图4所示为学生自己整理的酸的性质网络图)
[播放视频二] 视频中有人提出该“神水”也有可能是双氧水,因为水泥也可用作H2O2分解的催化剂,倒在地上也会分解产生大量气泡,断定其是“酸”不十分科学。同时教师网络链接查找到了双氧水的相关知识。
MnO2、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土豆,红砖粉末、水泥块等均可作为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
马上有同学反驳:老师,刚才我们向“神水”中加入了CuO,但没有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如果是H2O2,应该会分解产生气泡,而我们组实验结果是生成了蓝色溶液。
想不到,学生能联系刚刚做过的实验来加以验证,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环节4 治水,学以致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成功快乐
[污水图片] 家乡工业园区附近有一电镀厂,经常用盐酸来洗铁制品,其废水直接排入河道,使河中鱼虾绝迹。随着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的展示,学生个个发出叹息声,教师顺势抛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知识清洁母亲河,将废水进行中和并且得到副产品铁红粉(氧化铁)。”
学生将治理污水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的形式填写在任务单中。随后讨论交流,教师优化设计,逐渐形成以下方案:
[F3Cl3(HCl)][Fe(OH)3][Fe2O3] [ Ca(OH)2] [△]
环节5 节水,保护身边的水资源
在治水环节后,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刚才表现真不错,只要我们运用知识的武器,一定能改造我们的美丽家园。我国水资源仅仅是国际平均水平的,属于严重缺水国家,现在浪费和污染严重更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
最后,要求每位同学写一句节水宣传标语及列举日常生活中节水建议。 教师进行全班展示点评,并将“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这一宣传语作为本节课的结尾。
三、教学反思
以“问题情境”形成问题链进行复习的教学方式,将真实的教学情境转化为学习任务,围绕一连串问题进行层层推进教学。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实验,讨论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方式解决了复习课中的“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没有兴趣,课堂效率低下”的复习课现状。
(一)提升了教师的知识整合能力
科学复习课的首要任务是理清单元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理解教材知识间的联系。使概念间的联系更为紧凑,有时要将几个章节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块,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提取并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这对教师的知识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要能熟练驾驭知识的难点,根据知识内容,努力挖掘生活中与之相匹配的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此来确定教学主线,来揭示主线支架中的各个知识点,通过活动,最终达到建构知识网络的目的。在本节课中,通过辨水问题及探水问题情境将水的性质及酸的性质巧妙地进行了构建。
(二)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或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件设计问题情境,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本节课中的“神水”与“污水”等场景,设计了探水与治水的相关问题,并能沿着这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展开教学,让复习不再枯燥,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最终达到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设计“如何区分失去标签的两瓶无色液体?如何一探神水的真面目?如何治理污水,并利用所学知识让废水变宝?”等问题链,在帮助学生回忆已学相关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不仅复习巩固了这些核心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突出了复习课堂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这种模式下教学,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教师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等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思维源泉才得以奔流。复习课中“问题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认知水平,所以学生能畅游在问题情境中体验科学的魅力;沉浸在问题情境中感知探究的乐趣;遐想在问题情境中飞翔思维的翅膀。这真正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来自内心真正意义上的乐学!在复习课中,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情境,一定会让课堂呈现出另样景色,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杨厚元. 让化学课堂体现生活味[J].学周刊·A,2010(7).
一、教学基本思路
本节课以“五水”为问题链将所要复习的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设计本节课要研究的若干主问题,以这些问题情境为核心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从而构成本节课几个核心的教学模块。创设学生感兴趣或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件为问题情境,确立并沿着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展开教学,最终在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整节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条线交错推进,达成了三维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二、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1 识水,复习物质分类
[实物展示] 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学生说出分类上属于混合物,接着出示一瓶蒸馏水,并出示物质分类图,让学生给“水”找到回家的路,复习回顾物质的分类。
[图片展示]水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教师点拨:不光在生物体中作用很大,物质间反应时,就更离不开水了。
[魔术表演] 将一VC泡腾片投入到一瓶水中,立即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同时展示说明书(图略)。
教师提问:“为什么VC泡腾片未放入水中前,不会产生气体,而放入水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
学生讨论,总结归纳。许多反应必须在水溶液中才能发生。本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水的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回顾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下一内容的兴趣。
环节2 辨水,构建水的知识网络
[实物展示] 教师首先展示两瓶失去标签的液体,一瓶是蒸馏水,一瓶是无水酒精。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实验(操作步骤,现象,结论)将它们进行鉴别。以下是学生提出的方案。
生1:分别取样,用扇闻的方法,有气味的是酒精,无气味的是水。
生2:将两种液体分别滴少量在手上,感觉凉点的是酒精。(笔者惊叹其科学知识学得扎实)
生3:分别测它们各自的密度、凝固点等。
生4:取样,通直流电,产生气泡的是水。
生5:取样,加入少许硫酸铜粉末,变蓝的是水。
生6:取样,分别通CO2,再滴入紫色石蕊,变红的是水。
生7:取样,加入CaO,温度升高的是水。
生8:可以分别加入金属钠,看看有无气泡产生(其实酒精也能和钠反应)。
生9:取样,各滴入几滴食用油,振荡能溶解的是酒精。
……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及时总结,同时对上述方案进行点评,使学生认识到在设计方案时,要考虑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环保等因素。
设计本问题情境的目的旨在复习水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因为对物质的鉴别就是利用水的这些性质加以区分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善和建构了水的有关知识,当方案讨论完成后,也就自然完成了关于水的知识网络构建(如图2板书)。
环节3 探水,构建酸的网络
[播放视频一] 1818黄金眼关于能治百病“神水”新闻(如图3)。教师设问:“想一探此神水的真面目吗?”
根据视频中提供的线索场景,让学生进行猜想,同时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其是哪类物质。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大部分都猜测其为酸,依据是倒到水泥地上有大量气泡产生。“真的与同学们想的一致吗?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实验探究。”学生们此时热情高涨,并根据提供的药品选择并加以验证。
随后学生汇报方案与实验结果,教师再加以引导。本环节的学习中,主要运用的是“酸的化学性质”这一核心知识块,同时引导学生对酸的性质进行归纳,教师及时总结。(如图4所示为学生自己整理的酸的性质网络图)
[播放视频二] 视频中有人提出该“神水”也有可能是双氧水,因为水泥也可用作H2O2分解的催化剂,倒在地上也会分解产生大量气泡,断定其是“酸”不十分科学。同时教师网络链接查找到了双氧水的相关知识。
MnO2、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土豆,红砖粉末、水泥块等均可作为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
马上有同学反驳:老师,刚才我们向“神水”中加入了CuO,但没有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如果是H2O2,应该会分解产生气泡,而我们组实验结果是生成了蓝色溶液。
想不到,学生能联系刚刚做过的实验来加以验证,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环节4 治水,学以致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成功快乐
[污水图片] 家乡工业园区附近有一电镀厂,经常用盐酸来洗铁制品,其废水直接排入河道,使河中鱼虾绝迹。随着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的展示,学生个个发出叹息声,教师顺势抛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知识清洁母亲河,将废水进行中和并且得到副产品铁红粉(氧化铁)。”
学生将治理污水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的形式填写在任务单中。随后讨论交流,教师优化设计,逐渐形成以下方案:
[F3Cl3(HCl)][Fe(OH)3][Fe2O3] [ Ca(OH)2] [△]
环节5 节水,保护身边的水资源
在治水环节后,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刚才表现真不错,只要我们运用知识的武器,一定能改造我们的美丽家园。我国水资源仅仅是国际平均水平的,属于严重缺水国家,现在浪费和污染严重更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
最后,要求每位同学写一句节水宣传标语及列举日常生活中节水建议。 教师进行全班展示点评,并将“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这一宣传语作为本节课的结尾。
三、教学反思
以“问题情境”形成问题链进行复习的教学方式,将真实的教学情境转化为学习任务,围绕一连串问题进行层层推进教学。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实验,讨论探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方式解决了复习课中的“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没有兴趣,课堂效率低下”的复习课现状。
(一)提升了教师的知识整合能力
科学复习课的首要任务是理清单元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理解教材知识间的联系。使概念间的联系更为紧凑,有时要将几个章节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块,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提取并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这对教师的知识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要能熟练驾驭知识的难点,根据知识内容,努力挖掘生活中与之相匹配的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此来确定教学主线,来揭示主线支架中的各个知识点,通过活动,最终达到建构知识网络的目的。在本节课中,通过辨水问题及探水问题情境将水的性质及酸的性质巧妙地进行了构建。
(二)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或亲身经历的生活事件设计问题情境,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本节课中的“神水”与“污水”等场景,设计了探水与治水的相关问题,并能沿着这条清晰的教学主线展开教学,让复习不再枯燥,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最终达到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设计“如何区分失去标签的两瓶无色液体?如何一探神水的真面目?如何治理污水,并利用所学知识让废水变宝?”等问题链,在帮助学生回忆已学相关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不仅复习巩固了这些核心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突出了复习课堂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这种模式下教学,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教师授受向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等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思维源泉才得以奔流。复习课中“问题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认知水平,所以学生能畅游在问题情境中体验科学的魅力;沉浸在问题情境中感知探究的乐趣;遐想在问题情境中飞翔思维的翅膀。这真正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来自内心真正意义上的乐学!在复习课中,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情境,一定会让课堂呈现出另样景色,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杨厚元. 让化学课堂体现生活味[J].学周刊·A,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