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培养靠学校。作为校长,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方法,增强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新课程理念内化,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从而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笔者认为只有积极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加强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发展。
一、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习交流,提升教师
1.向书本学习——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每学期为教师每人至少征订一种与教学相关的专业刊物,为教师发放必读专业书籍。编印《中小学教师成长记录册》,收录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急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与途径,展示教师成长的荣誉和风采等。举行 “书香校园”读书经验交流活动,每月进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评选优秀读书笔记。
2.向专家学习——组织“专题论坛”活动。针对实施新课程中的疑难问题,根据教师问卷,拟定学习专题,如:“如何开展微课题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定期邀请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校本研修专家、名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专题论坛。通过专业发展咨询、专题学术报告、答疑解惑、案例分析指导、教学现场对话、经验总结传授、课题研究指导等各种方式,使教师获得专业理论和思想素质的提升。
3.向同伴学习——加强“师徒结对”活动。开展“师徒结对”青蓝工程,从总体入手,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实行一师多徒或多师一徒制,因人而异,确定目标。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多角度、立体式相互切磋,融洽关系,共同提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辟“教学教研”“教师风采”专栏,鼓励教师积极撰写、上传教育故事、教学论文、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加强教学研讨。通过博客、微信、微博、QQ群等网络平台,实现远程互动、专题研讨,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收获研究的乐趣。
4.外出学习与培训——开展“成果汇报”活动。外出学习与培训的教师,返岗后进行二次培训,发挥学习与培训的辐射作用。着力于提高全体教师教育科研的理论素养,为增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奠定基础。
二、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搭建活动平台,展示教师
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要以课堂为依托,为教师发展提供实践的机会,使教师在自身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建构,从而提高实施新课程能力。
1.“集体备课”交流活动。为了加强同伴互助,提高备课效率,积极推行“共案+个案”“日记+反思”的备课新模式。备课组先通过集中研讨,确定单元备课重点和思路,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共案”;教师个人结合学生实际与个人的教学风格对“共案”作个性修改,形成“个案”,再引进课堂实施;倡导教师一课一反思。每学期征集优秀教学日记和教学反思,结集推广,并进行表彰奖励。
2.“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按照“集体研讨—修改备课—分别执教—集中评课”的程序开展活动,让多位教师呈现出他们各自对同一教学内容理解和处理的差异,帮助教师发现不同理解和处理之间的优劣,及时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解决问题中提高自我。
3.“一课两上”反思活動。由同一位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先后进行两次备课、两次上课。可按照个人备课→第一次上课→集体研讨→第二次备课→第二次上课→集体评析→个人反思(两次执教对比谈)流程操作。“一课两上”活动以课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作为研讨重点,通过集体研究,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从而有效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4.“名师示范”观摩活动。每学年组织县内外的名师作示范课和专题讲座,为名师提供示范引领的舞台,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平台,通过“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向骨干型教师学习、转变。
5.“技能展示”评赛活动。举办教师基本功及教学技能展示活动,将教师基本功分为“板书规范书写”“口语朗诵”“简笔画”“才艺展示”等;课堂教学技能项目分为: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新课引入、活动组织、课件制作、教学评价等,集中安排时间进行分类展示,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个人教学特色的形成。
6.“课题研究”科研活动。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围绕《中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会科研。课题组每位教师都在课题会上作交流学习。同时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各级的课题专题培训会,使教师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其快速成长。
三、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强化保障措施,激励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只有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教师才可能自觉接受学校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和规范,才会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与需求,转化为自觉行为。
1.传统激励。近几年来,面对新课程的实施,积极倡导“发扬传统、发展自我、再创辉煌”的号召,把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与集体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教师专业发展责任感和使命感。
2.目标激励。首先,学校要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着力建成一支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水平、健康的心理素质、广泛的求知能力、积极的创新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持久的合作理念,能适应需求、面向未来的“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群体。其次,教师要制订个人专业发展目标。在学校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根据自身专业发展基础、兴趣及特长,制订个人专业发展三年目标,并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对教师每个学期的成长情况(包括教师个人学习、参加各类教学教研活动情况及取得的业绩)进行详细记载,便于学校督查和教师本人自查。最后,树立榜样目标。在教师当中评选“教学能手”“最美教师”“师德标兵”“模范班主任”等各个层面的先进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激发正能量,比学赶超,争先创优。
3.制度激励。科学、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激励、保障的作用。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积分制度,从课堂艺术、科研实践、书阁飘香、学习视野以及特色发展各个方面呈现专业发展情况,通过积分申请、分值确认,最终将积分结果作为每期“教师专业成长”评选和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热情。
总之,“青年教师兴则学校兴,青年教师强则学校强”。校长要创造发展的机遇和条件,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努力激发每一位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着力形成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的良性循环机制。这样,教师队伍优良的工作作风和专业素养,就能为学校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不竭的发展动力。
一、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导学习交流,提升教师
1.向书本学习——开展“书香校园”活动。每学期为教师每人至少征订一种与教学相关的专业刊物,为教师发放必读专业书籍。编印《中小学教师成长记录册》,收录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急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与途径,展示教师成长的荣誉和风采等。举行 “书香校园”读书经验交流活动,每月进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评选优秀读书笔记。
2.向专家学习——组织“专题论坛”活动。针对实施新课程中的疑难问题,根据教师问卷,拟定学习专题,如:“如何开展微课题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定期邀请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校本研修专家、名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专题论坛。通过专业发展咨询、专题学术报告、答疑解惑、案例分析指导、教学现场对话、经验总结传授、课题研究指导等各种方式,使教师获得专业理论和思想素质的提升。
3.向同伴学习——加强“师徒结对”活动。开展“师徒结对”青蓝工程,从总体入手,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实行一师多徒或多师一徒制,因人而异,确定目标。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多角度、立体式相互切磋,融洽关系,共同提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辟“教学教研”“教师风采”专栏,鼓励教师积极撰写、上传教育故事、教学论文、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加强教学研讨。通过博客、微信、微博、QQ群等网络平台,实现远程互动、专题研讨,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收获研究的乐趣。
4.外出学习与培训——开展“成果汇报”活动。外出学习与培训的教师,返岗后进行二次培训,发挥学习与培训的辐射作用。着力于提高全体教师教育科研的理论素养,为增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奠定基础。
二、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搭建活动平台,展示教师
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要以课堂为依托,为教师发展提供实践的机会,使教师在自身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建构,从而提高实施新课程能力。
1.“集体备课”交流活动。为了加强同伴互助,提高备课效率,积极推行“共案+个案”“日记+反思”的备课新模式。备课组先通过集中研讨,确定单元备课重点和思路,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共案”;教师个人结合学生实际与个人的教学风格对“共案”作个性修改,形成“个案”,再引进课堂实施;倡导教师一课一反思。每学期征集优秀教学日记和教学反思,结集推广,并进行表彰奖励。
2.“同课异构”研讨活动。以备课组为单位,按照“集体研讨—修改备课—分别执教—集中评课”的程序开展活动,让多位教师呈现出他们各自对同一教学内容理解和处理的差异,帮助教师发现不同理解和处理之间的优劣,及时发现问题,并在研究、解决问题中提高自我。
3.“一课两上”反思活動。由同一位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先后进行两次备课、两次上课。可按照个人备课→第一次上课→集体研讨→第二次备课→第二次上课→集体评析→个人反思(两次执教对比谈)流程操作。“一课两上”活动以课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作为研讨重点,通过集体研究,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从而有效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4.“名师示范”观摩活动。每学年组织县内外的名师作示范课和专题讲座,为名师提供示范引领的舞台,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平台,通过“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向骨干型教师学习、转变。
5.“技能展示”评赛活动。举办教师基本功及教学技能展示活动,将教师基本功分为“板书规范书写”“口语朗诵”“简笔画”“才艺展示”等;课堂教学技能项目分为: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新课引入、活动组织、课件制作、教学评价等,集中安排时间进行分类展示,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个人教学特色的形成。
6.“课题研究”科研活动。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围绕《中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做到人人有课题、人人会科研。课题组每位教师都在课题会上作交流学习。同时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各级的课题专题培训会,使教师以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其快速成长。
三、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强化保障措施,激励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只有得到教师的心理支持,教师才可能自觉接受学校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和规范,才会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与需求,转化为自觉行为。
1.传统激励。近几年来,面对新课程的实施,积极倡导“发扬传统、发展自我、再创辉煌”的号召,把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与集体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教师专业发展责任感和使命感。
2.目标激励。首先,学校要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着力建成一支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水平、健康的心理素质、广泛的求知能力、积极的创新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持久的合作理念,能适应需求、面向未来的“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群体。其次,教师要制订个人专业发展目标。在学校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根据自身专业发展基础、兴趣及特长,制订个人专业发展三年目标,并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对教师每个学期的成长情况(包括教师个人学习、参加各类教学教研活动情况及取得的业绩)进行详细记载,便于学校督查和教师本人自查。最后,树立榜样目标。在教师当中评选“教学能手”“最美教师”“师德标兵”“模范班主任”等各个层面的先进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激发正能量,比学赶超,争先创优。
3.制度激励。科学、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激励、保障的作用。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积分制度,从课堂艺术、科研实践、书阁飘香、学习视野以及特色发展各个方面呈现专业发展情况,通过积分申请、分值确认,最终将积分结果作为每期“教师专业成长”评选和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热情。
总之,“青年教师兴则学校兴,青年教师强则学校强”。校长要创造发展的机遇和条件,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发展的空间,努力激发每一位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着力形成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的良性循环机制。这样,教师队伍优良的工作作风和专业素养,就能为学校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和不竭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