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问答是师生之间互动的结果,教师问学生答。课堂问答也是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广大老师在问答的过程中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让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答;效率;提高
课堂问答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课堂问答包括提问、候答、叫答、理答四个环节。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到第一个环节如何提问,对后面的某些环节关注甚少,并且存在着大量的低效与无效问答。下面列举四个教学片断作简要剖析。
一、提问——问题指向不明,学生如坠烟雾
【案例1】“认识加法”导入片断
师:(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花坛,有的小朋友在浇花。
生2:有的小朋友在提水。
师: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
生1:这些小朋友在哪里浇花?他们叫什么名字?
生2:这些小朋友穿的衣服很漂亮,她的裙子上有一朵花。
……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浇花呢?
生2:小朋友要到哪里去打水呢?
……
分析:提问,就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进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但如果是盲目的提问就无助于教学,它只能分散学生精力,偏离正常教学轨道,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如上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开放的,但问题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像这样的提问是当前较为普遍的教学现象)。第一个问题教师问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让学生全面理解图意,还是想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来展开?或是让学生利用情境来观察思考?
如果说教师的第一个问题是想让学生大概了解一下,那么第二个问题“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更是让学生如云里雾里。这样的问题虽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但明显偏离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再加上低年级的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样学生就脱离了数学思考,导致课堂教学驶离出数学轨道。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如果目标指向不明确,容易使课堂出轨,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
二、候答——思考时间仓促,学生浅尝辄止
【案例2】“有余数的除法”导入片断创设学钉纽扣的情境,学生用学具片代替纽扣进行操作。
师:把16个纽扣平均钉在4 件衣服上,你打算怎么钉?结果怎么样?
学生操作后指名回答。
师:你们的想法跟他一样吗?一样的请举手。怎样用算式表示钉的结果
指名回答,师板书。
师:把16个纽扣平均钉在5 件衣服上,你打算怎么钉?结果会怎样?请把你钉的结果告诉同桌。
学生操作后互说。
师:你的同桌是怎么说的?能告诉大家吗?(指名回答)你的同桌说对了吗?两人都说对了的请举手。
师:两次钉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指名回答)为什么第二次钉会有多余?(指名回答)这多余的纽扣钉在其中一件衣服上行吗?为什么?(指名回答)
师:如果一件衣服要钉5 个纽扣,能钉几件衣服?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操作。
师:能告诉大家你的结果吗?为什么也有多余?还能再钉一件吗?(指名回答)
师:第二、三种钉纽扣的情况和第一种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你能给这多余的数取一个名字吗?(指名回答)
师板书:余数
师:能用算式表示第二、三种情况吗?先自己试一试。指名板书。
师:(手指算式)你们写的跟他的一样吗?
师:像这样,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也要用除法计算。这种除法叫什么?指名回答,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分析:候答,就是指从教师提出问题、指名回答到学生说出答案经历的时间,其本质是一种教学等待。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同学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的无影无踪。
三、叫答——答题对象偏差,学生有被遗忘
【案例3】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发现班级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没有举手,便说这个问题我专找一个这节课还没举手的学生来回答,没有举手的学生渐渐的低下头不敢面对教师的眼神,教师还是走到了他的跟前指了指:“来,你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很明显结果是学生回答不出来。
分析:叫答,就是指教师指名某位学生或某个小组回答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最容易造成叫答对象的偏差,容易形成惩罚式的叫答或偏爱式的叫答。如上例中,教师借提问之机,给一时答不出的学生一个“难堪”,似乎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进步。殊不知,教师这种粗暴的做法大大地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与人格,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丧失殆尽,与教师的对抗情绪也随之越加强烈,其结果是“破罐子破摔”,在教师的指责和同伴的鄙视中走向沉沦。
四、理答——反馈缺乏提升,学生收效甚微
【案例4】“最大公因数”导入片断课始出示情境:“我家的贮藏室地面是个长方形,打算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它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的)。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让学生说说铺的要求。
生1:地砖要正方形的。
师:嗯,正方形。还有吗?
生2:边长是整分米数。
师:边长是整分米数。还有吗?
生3:要铺满。
师:铺满。还有吗?
……
分析: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结果及表现给予的明确、有效的评价,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反馈。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这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可见,课堂上教师精彩有效的激励性理答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个宽松、愉悦、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当学生回答问题有误时不责备,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给学生搭一点“梯子”,尽量让学生体面地坐下;在学生回答正确时要进行追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答;效率;提高
课堂问答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课堂问答包括提问、候答、叫答、理答四个环节。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意到第一个环节如何提问,对后面的某些环节关注甚少,并且存在着大量的低效与无效问答。下面列举四个教学片断作简要剖析。
一、提问——问题指向不明,学生如坠烟雾
【案例1】“认识加法”导入片断
师:(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花坛,有的小朋友在浇花。
生2:有的小朋友在提水。
师: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
生1:这些小朋友在哪里浇花?他们叫什么名字?
生2:这些小朋友穿的衣服很漂亮,她的裙子上有一朵花。
……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浇花呢?
生2:小朋友要到哪里去打水呢?
……
分析:提问,就是指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进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但如果是盲目的提问就无助于教学,它只能分散学生精力,偏离正常教学轨道,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如上例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开放的,但问题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像这样的提问是当前较为普遍的教学现象)。第一个问题教师问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让学生全面理解图意,还是想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来展开?或是让学生利用情境来观察思考?
如果说教师的第一个问题是想让学生大概了解一下,那么第二个问题“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更是让学生如云里雾里。这样的问题虽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但明显偏离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再加上低年级的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样学生就脱离了数学思考,导致课堂教学驶离出数学轨道。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如果目标指向不明确,容易使课堂出轨,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
二、候答——思考时间仓促,学生浅尝辄止
【案例2】“有余数的除法”导入片断创设学钉纽扣的情境,学生用学具片代替纽扣进行操作。
师:把16个纽扣平均钉在4 件衣服上,你打算怎么钉?结果怎么样?
学生操作后指名回答。
师:你们的想法跟他一样吗?一样的请举手。怎样用算式表示钉的结果
指名回答,师板书。
师:把16个纽扣平均钉在5 件衣服上,你打算怎么钉?结果会怎样?请把你钉的结果告诉同桌。
学生操作后互说。
师:你的同桌是怎么说的?能告诉大家吗?(指名回答)你的同桌说对了吗?两人都说对了的请举手。
师:两次钉的结果有什么不一样?(指名回答)为什么第二次钉会有多余?(指名回答)这多余的纽扣钉在其中一件衣服上行吗?为什么?(指名回答)
师:如果一件衣服要钉5 个纽扣,能钉几件衣服?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操作。
师:能告诉大家你的结果吗?为什么也有多余?还能再钉一件吗?(指名回答)
师:第二、三种钉纽扣的情况和第一种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你能给这多余的数取一个名字吗?(指名回答)
师板书:余数
师:能用算式表示第二、三种情况吗?先自己试一试。指名板书。
师:(手指算式)你们写的跟他的一样吗?
师:像这样,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也要用除法计算。这种除法叫什么?指名回答,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分析:候答,就是指从教师提出问题、指名回答到学生说出答案经历的时间,其本质是一种教学等待。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同学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的无影无踪。
三、叫答——答题对象偏差,学生有被遗忘
【案例3】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发现班级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没有举手,便说这个问题我专找一个这节课还没举手的学生来回答,没有举手的学生渐渐的低下头不敢面对教师的眼神,教师还是走到了他的跟前指了指:“来,你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很明显结果是学生回答不出来。
分析:叫答,就是指教师指名某位学生或某个小组回答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最容易造成叫答对象的偏差,容易形成惩罚式的叫答或偏爱式的叫答。如上例中,教师借提问之机,给一时答不出的学生一个“难堪”,似乎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进步。殊不知,教师这种粗暴的做法大大地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与人格,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丧失殆尽,与教师的对抗情绪也随之越加强烈,其结果是“破罐子破摔”,在教师的指责和同伴的鄙视中走向沉沦。
四、理答——反馈缺乏提升,学生收效甚微
【案例4】“最大公因数”导入片断课始出示情境:“我家的贮藏室地面是个长方形,打算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它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的)。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让学生说说铺的要求。
生1:地砖要正方形的。
师:嗯,正方形。还有吗?
生2:边长是整分米数。
师:边长是整分米数。还有吗?
生3:要铺满。
师:铺满。还有吗?
……
分析: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结果及表现给予的明确、有效的评价,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反馈。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这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可见,课堂上教师精彩有效的激励性理答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个宽松、愉悦、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当学生回答问题有误时不责备,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给学生搭一点“梯子”,尽量让学生体面地坐下;在学生回答正确时要进行追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