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解疫情下线上教学的认知差异对教师后续教学策略的影响,首先需要探究教师对当前在线教学的认知情况,其次掌握教师年龄、职称、学生反馈和课程的设置等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程度,分析教师行为的差异性,从而设计更加符合教师自身特点的网络教学策略模型。对上海高职高专院校疫情期间教师线上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超过95%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的难度高于或等于线下,有79.9%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的备课时间大于或等于线下,有81.5%的教师后续将采用“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决策模型分析表明:合理设置在线课程的课时长度,限定教师个人开设网络课程的数量,将有助于提升在线教学的教学效果。为提升在线教学效果,建议提升高级职称教师群体参与在线教学比例,大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强化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有效互动。
关键词 高职院校;在线教学;教师;教学认知;教学策略
一、研究背景
教师认知(Teacher Cognition)是教师教育和发展研究中的一项核心内容。教师认知也是教师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教师对教学各因素的认知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和决策,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专业发展,进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执行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1]。由此可见,教师认知会影响教学策略。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性别、在线教学经历对其在线教学能力认知有显著性影响[2]。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行为受教师决策所控制,而教师教学决策又受教师自我认知的影响,教师自我认知偏差会阻碍有效教学的实现。所以,从修正教师自我认知偏差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能够达到有效教学的理想目标[3]。研究表明,高校混合教学环境下,教学行为水平并没有随着教师使用计算机熟练程度的增加而提升[4]。尽管当前多数院校设立了各类评教系统,不断收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从而引导教师改进教学,但疫情下针对教师主体的相关研究依旧较少[5]。对于线上教学,需要积极构建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模型,从而寻找不同教师群体和群体内部间的教学行为差异,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实现利用差异完善教师群体的教学行为[6]。疫情下教师对于在线教学的认知判断情况依旧不够充分,目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决策的理论模型并未与在线教学期间的数据有效互动,二是针对数据驱动的在线教学决策模式的研究不够充分,本文鉴于此开展研究。
二、研究模型总体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了解疫情下教师对正在开展的在线教学的认知,探索不同因素如年龄、性别、职称等对认知结果影响的差异化,同时基于决策模型,探讨教师在线教学认知对后续继续开展在线教学的教学决策影响。
(二)数据来源及指标设计
数据基于上海高职高专院校疫情期间教师线上教学情况调查结果,根据网上教学五阶段模型及已有研究中对影响教学决策的因素进行的归纳[7],从调查表中提取教师的客观因素如性别、职称、教龄等,以及网络教学中涉及人数、课程数、互动人数、时长等因素并據此设计问卷,数据主要变量指标见表1。
(三)数据描述
问卷样本共计1546份。从性别分布看,女教师比例为64.4%,男教师比例为35.6%;从年龄分布,35岁以下的教师占32.5%,36~45岁之间的教师占45.0%,46岁及以上的教师占22.6%;从教龄分布看,10年及以下教龄教师占比为47.5%,11~20年教龄教师占比为32.0%,21~30年教龄教师占比为11.6%;31~40年教龄教师占比为7.4%,40年及以上年教龄教师占比为1.6%。从职称分布上看,正高职称教师占比为1.8%,副高职称教师占比为23.3%,中级职称教师占比为52.5%,初级职称教师占比为16.4%,其他职称教师占比为6.1%。
(四)研究方法
根据教育决策的相关分类研究[8],通过获取到的教师在线教学期间的行为数据,通过软件IBM SPSS Modeler(简称Modeler)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通过决策树演算法进行决策分析。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疫情下教师对现有在线教学的认知
1.对教学难度的认知
根据调查结果,对线上教学难度与线下教学难度进行对比。统计显示,有56.9%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难度高于线下,39%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难度与线下相当,只有4.2%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难度低于线下。由此可见,有超过95%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难度高。教师性别、教师平时线下学生互动次数、教师职称因子对教师认为线上教学难度高于线下起重要作用,这个重要性程度可以通过教师线上有效互动的学生人数进行计算。
2.对备课时间的认知
根据调查结果,对教师线上教学知识点讲授与线下教学进行对比。统计显示,有51.9%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知识点讲授数量与线下相同,有28%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知识点讲授数量比线下多,有20.1%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知识点讲授数量比线下少。对线上教学备课时间与线下教学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统计显示,有79.1%的教师认为线上备课时间大于线下,有20%的教师认为线上备课时间与线下相同,只有0.9%的教师认为线上备课时间小于线下。教师认为线上课的备课时间远大于线下的备课时间,但是线上的教学知识点却和线下差不多。教师线上教学的备课时间、讲授知识点受到教师的教龄、性别和一门课程使用的教学平台数量的影响,年龄是教师线上教学备课时间的边际条件。
(二)教师对后续继续实施在线教学的认知
1.年龄、职称和是否开展过在线教学对教师认知的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不同职称、不同年龄教师在疫情之前开展线上教学的情况,并绘图1。分析疫情之前是否开展过线上教学对后续意愿的影响,并绘图2。由图1可知,职称为初级且35岁及以下的教师在疫情之前开展过线上教学;职称为中级的教师疫情之前普遍开展过线上教学;职称为正高的教师在疫情之前开展线上教学是最少的。由图2可知,在疫情之前没有开展过线上教学的教师后续不采用线上教学的比例高于之前开展过线上教学的教师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高职称教师在疫情之前,开展线上教学低于其他职称的教师,而开展过线上教学的教师相对更愿意去后续开展线上教学。
2. 学生的反馈结果对教师认知的影响
通过对比当前线上与线下不同教学效果,研究教师在疫情后继续采用线上教学的意愿程度,并绘图3。由图3可知,大部分教师更愿意在疫情过后采用“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效果的情况极大地影响教师后续的意愿。线上与线下教学效果相当的教师中有81.5%的教师后续依旧将采用“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无论当前线上教学学生的反馈如何,大部分教师更加愿意在疫情过后,采用“线上 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学生的反馈效果情况较大地影响教师后续的意愿。线上学生反馈积极的教师中有74.7%后续依旧将采用“线上 线下”结合模式。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一方面对于完全线上教学还是持保守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希望改进传统的线上教学。
(三)影响认知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1. 教学效果的影响因子
以“与线下教学相比,教师认为线上教学与学生交流效果”为目标函数,进行决策树分析因子重要性,教师认为对线上教学与学生交流效果起较大影响作用的因素分别为:“教师线上有效互动的学生人数”占30%,“教师职称”占17%,“教师教龄”占11%,“教师一节课的时长”占10%,“教师平时与线下学生互动次数”占10%,“教师线上教学与学生互动次数”占8%,“教师教学一门课程平均覆盖学生人数”占6%,“教师性别”占4%,“一门课程教师使用的教学平台多”占4%。
2.后续继续采用在线教学意愿的影响因子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探讨教师对于今后继续采用线上教学的意愿分析,分析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其中“教师的教龄”占30.57%,“教师在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教学的课程门数”占21.63%,“一节课时长”占19.44%,“线上有效互动的学生人数”占17.57%,“教师线上有效互动”占10.78%。
由此可见,线上教学的与学生交流和教学效果均强调有效的教学互动。教师后续采用线上教学的意愿,在主观上受到教师个人教学经验(职称、教龄)的影响。客观上,线上课程的时长设置会影响线上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在疫情中开展线上教学课程数量也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合理设置网络教学课时长度,限定教师开设网络课程的门数。
(四)教师后续采用线上教学的的决策分析
为了更加清晰掌握各类影响因素对教师后续采用线上教学的意愿影响,利用决策分析建模,获得决策分析图,见图4。由图4可知,有72.53%的教师将采用“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有17.79%的教师不采用线上教学,只有9.68%的教师将继续采用线上。当这些因素的值发生变化时,会导致后续采用的教学方式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当一位教师教龄大于21年,平时一节课线下与学生互动次数小于等于3次时,采用“线上 线下”混合教学的比例最大,为76.14%。当一位教师教龄大于21年,平时一节课线下与学生互动次数大于3次,一门课程平均覆盖学生人数小于15人,一门课程使用的教学平台个数大于2个时,愿意采用线上教学的比例最大,为16.67%。当一位教师教龄大于21年,平时一节课线下与学生互动次数大于3次,一门课程平均覆盖学生人数小于15人,一门课程使用的教学平台个数大大于等于2个时,不愿意采用线上教学的比例最大,为57.58%。
四、研究结论与决策建议
通过研究建立的在线教学教师教学决策模型,可以得出不同的影响因子对教师后续采用教学方式的影响程度。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教师不断修正教学行为、提升在线教教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建议如下。
(一)优化机制,提升高级职称教师群体参与在线教学比例
研究结果表明,疫情之前已经开展过线上教学的教师后续开展线上教学的意愿高于那些没有开展过的,而中级职称教师在疫情之前普遍开展过线上教学,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相对较少。高级职称教师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多措并举,出台激励机制,鼓励高级职称教师开展在线教学探索,如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供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化专项支持教师参与在线教学等。
(二)多种教学模式协同共存,大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教师本身的职称、教龄、工作经验对教师关于线上教学的认知和对后续采用教学方式的意愿有近30%的影响度。教师们普遍认为线上教学所花费的备课时间远大于线下备课时间,而在线教学传授的知识点却与线下教学基本相同。在线教学作为疫情期间课堂教学的有效替代,受到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理念理解的限制,还不能真正体现在线教学的优势。同时,师生线下互动的缺失对教学效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可凭借当前金课打造契机,迅速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理念,将线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有机融合,多模式协同共存,下大气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三)强化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有效互动,提高课程教学成效
教师对线上教学质量的认知,与一节课时长、学生的反馈、课程覆盖的学生数、使用的教学平台数等有关。线上教学时,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侧重于教学反馈的体验,这也同样影响到教师后续继续采用线上教学的意愿。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由于先进的技术手段介入,师生互动频次增多,但有效性并没有明显增加,更多的是技术的交互,缺少深层次的师生知识探讨和情感交流。因此,建议高职院校在疫情过后应由线下教学为主逐步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保证师生的互动交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改革教学和学习模式,提升教学成效。
参 考 文 献
[1]Elizabeth,M,Ellis. Teacher cogn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research and pract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关键词 高职院校;在线教学;教师;教学认知;教学策略
一、研究背景
教师认知(Teacher Cognition)是教师教育和发展研究中的一项核心内容。教师认知也是教师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教师对教学各因素的认知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和决策,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专业发展,进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执行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1]。由此可见,教师认知会影响教学策略。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性别、在线教学经历对其在线教学能力认知有显著性影响[2]。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行为受教师决策所控制,而教师教学决策又受教师自我认知的影响,教师自我认知偏差会阻碍有效教学的实现。所以,从修正教师自我认知偏差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能够达到有效教学的理想目标[3]。研究表明,高校混合教学环境下,教学行为水平并没有随着教师使用计算机熟练程度的增加而提升[4]。尽管当前多数院校设立了各类评教系统,不断收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从而引导教师改进教学,但疫情下针对教师主体的相关研究依旧较少[5]。对于线上教学,需要积极构建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模型,从而寻找不同教师群体和群体内部间的教学行为差异,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实现利用差异完善教师群体的教学行为[6]。疫情下教师对于在线教学的认知判断情况依旧不够充分,目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决策的理论模型并未与在线教学期间的数据有效互动,二是针对数据驱动的在线教学决策模式的研究不够充分,本文鉴于此开展研究。
二、研究模型总体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了解疫情下教师对正在开展的在线教学的认知,探索不同因素如年龄、性别、职称等对认知结果影响的差异化,同时基于决策模型,探讨教师在线教学认知对后续继续开展在线教学的教学决策影响。
(二)数据来源及指标设计
数据基于上海高职高专院校疫情期间教师线上教学情况调查结果,根据网上教学五阶段模型及已有研究中对影响教学决策的因素进行的归纳[7],从调查表中提取教师的客观因素如性别、职称、教龄等,以及网络教学中涉及人数、课程数、互动人数、时长等因素并據此设计问卷,数据主要变量指标见表1。
(三)数据描述
问卷样本共计1546份。从性别分布看,女教师比例为64.4%,男教师比例为35.6%;从年龄分布,35岁以下的教师占32.5%,36~45岁之间的教师占45.0%,46岁及以上的教师占22.6%;从教龄分布看,10年及以下教龄教师占比为47.5%,11~20年教龄教师占比为32.0%,21~30年教龄教师占比为11.6%;31~40年教龄教师占比为7.4%,40年及以上年教龄教师占比为1.6%。从职称分布上看,正高职称教师占比为1.8%,副高职称教师占比为23.3%,中级职称教师占比为52.5%,初级职称教师占比为16.4%,其他职称教师占比为6.1%。
(四)研究方法
根据教育决策的相关分类研究[8],通过获取到的教师在线教学期间的行为数据,通过软件IBM SPSS Modeler(简称Modeler)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通过决策树演算法进行决策分析。
三、调研结果分析
(一)疫情下教师对现有在线教学的认知
1.对教学难度的认知
根据调查结果,对线上教学难度与线下教学难度进行对比。统计显示,有56.9%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难度高于线下,39%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难度与线下相当,只有4.2%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难度低于线下。由此可见,有超过95%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难度高。教师性别、教师平时线下学生互动次数、教师职称因子对教师认为线上教学难度高于线下起重要作用,这个重要性程度可以通过教师线上有效互动的学生人数进行计算。
2.对备课时间的认知
根据调查结果,对教师线上教学知识点讲授与线下教学进行对比。统计显示,有51.9%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知识点讲授数量与线下相同,有28%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知识点讲授数量比线下多,有20.1%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知识点讲授数量比线下少。对线上教学备课时间与线下教学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统计显示,有79.1%的教师认为线上备课时间大于线下,有20%的教师认为线上备课时间与线下相同,只有0.9%的教师认为线上备课时间小于线下。教师认为线上课的备课时间远大于线下的备课时间,但是线上的教学知识点却和线下差不多。教师线上教学的备课时间、讲授知识点受到教师的教龄、性别和一门课程使用的教学平台数量的影响,年龄是教师线上教学备课时间的边际条件。
(二)教师对后续继续实施在线教学的认知
1.年龄、职称和是否开展过在线教学对教师认知的影响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不同职称、不同年龄教师在疫情之前开展线上教学的情况,并绘图1。分析疫情之前是否开展过线上教学对后续意愿的影响,并绘图2。由图1可知,职称为初级且35岁及以下的教师在疫情之前开展过线上教学;职称为中级的教师疫情之前普遍开展过线上教学;职称为正高的教师在疫情之前开展线上教学是最少的。由图2可知,在疫情之前没有开展过线上教学的教师后续不采用线上教学的比例高于之前开展过线上教学的教师1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高职称教师在疫情之前,开展线上教学低于其他职称的教师,而开展过线上教学的教师相对更愿意去后续开展线上教学。
2. 学生的反馈结果对教师认知的影响
通过对比当前线上与线下不同教学效果,研究教师在疫情后继续采用线上教学的意愿程度,并绘图3。由图3可知,大部分教师更愿意在疫情过后采用“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效果的情况极大地影响教师后续的意愿。线上与线下教学效果相当的教师中有81.5%的教师后续依旧将采用“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无论当前线上教学学生的反馈如何,大部分教师更加愿意在疫情过后,采用“线上 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学生的反馈效果情况较大地影响教师后续的意愿。线上学生反馈积极的教师中有74.7%后续依旧将采用“线上 线下”结合模式。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一方面对于完全线上教学还是持保守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希望改进传统的线上教学。
(三)影响认知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1. 教学效果的影响因子
以“与线下教学相比,教师认为线上教学与学生交流效果”为目标函数,进行决策树分析因子重要性,教师认为对线上教学与学生交流效果起较大影响作用的因素分别为:“教师线上有效互动的学生人数”占30%,“教师职称”占17%,“教师教龄”占11%,“教师一节课的时长”占10%,“教师平时与线下学生互动次数”占10%,“教师线上教学与学生互动次数”占8%,“教师教学一门课程平均覆盖学生人数”占6%,“教师性别”占4%,“一门课程教师使用的教学平台多”占4%。
2.后续继续采用在线教学意愿的影响因子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探讨教师对于今后继续采用线上教学的意愿分析,分析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其中“教师的教龄”占30.57%,“教师在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教学的课程门数”占21.63%,“一节课时长”占19.44%,“线上有效互动的学生人数”占17.57%,“教师线上有效互动”占10.78%。
由此可见,线上教学的与学生交流和教学效果均强调有效的教学互动。教师后续采用线上教学的意愿,在主观上受到教师个人教学经验(职称、教龄)的影响。客观上,线上课程的时长设置会影响线上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在疫情中开展线上教学课程数量也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合理设置网络教学课时长度,限定教师开设网络课程的门数。
(四)教师后续采用线上教学的的决策分析
为了更加清晰掌握各类影响因素对教师后续采用线上教学的意愿影响,利用决策分析建模,获得决策分析图,见图4。由图4可知,有72.53%的教师将采用“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有17.79%的教师不采用线上教学,只有9.68%的教师将继续采用线上。当这些因素的值发生变化时,会导致后续采用的教学方式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当一位教师教龄大于21年,平时一节课线下与学生互动次数小于等于3次时,采用“线上 线下”混合教学的比例最大,为76.14%。当一位教师教龄大于21年,平时一节课线下与学生互动次数大于3次,一门课程平均覆盖学生人数小于15人,一门课程使用的教学平台个数大于2个时,愿意采用线上教学的比例最大,为16.67%。当一位教师教龄大于21年,平时一节课线下与学生互动次数大于3次,一门课程平均覆盖学生人数小于15人,一门课程使用的教学平台个数大大于等于2个时,不愿意采用线上教学的比例最大,为57.58%。
四、研究结论与决策建议
通过研究建立的在线教学教师教学决策模型,可以得出不同的影响因子对教师后续采用教学方式的影响程度。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教师不断修正教学行为、提升在线教教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建议如下。
(一)优化机制,提升高级职称教师群体参与在线教学比例
研究结果表明,疫情之前已经开展过线上教学的教师后续开展线上教学的意愿高于那些没有开展过的,而中级职称教师在疫情之前普遍开展过线上教学,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相对较少。高级职称教师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多措并举,出台激励机制,鼓励高级职称教师开展在线教学探索,如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供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化专项支持教师参与在线教学等。
(二)多种教学模式协同共存,大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教师本身的职称、教龄、工作经验对教师关于线上教学的认知和对后续采用教学方式的意愿有近30%的影响度。教师们普遍认为线上教学所花费的备课时间远大于线下备课时间,而在线教学传授的知识点却与线下教学基本相同。在线教学作为疫情期间课堂教学的有效替代,受到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及理念理解的限制,还不能真正体现在线教学的优势。同时,师生线下互动的缺失对教学效果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可凭借当前金课打造契机,迅速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理念,将线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有机融合,多模式协同共存,下大气力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三)强化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有效互动,提高课程教学成效
教师对线上教学质量的认知,与一节课时长、学生的反馈、课程覆盖的学生数、使用的教学平台数等有关。线上教学时,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侧重于教学反馈的体验,这也同样影响到教师后续继续采用线上教学的意愿。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由于先进的技术手段介入,师生互动频次增多,但有效性并没有明显增加,更多的是技术的交互,缺少深层次的师生知识探讨和情感交流。因此,建议高职院校在疫情过后应由线下教学为主逐步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保证师生的互动交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改革教学和学习模式,提升教学成效。
参 考 文 献
[1]Elizabeth,M,Ellis. Teacher cogn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research and pract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