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择“三情”主题教学的意义
1 “三情”主题教学
苏轼诗词,从情感分类,理想之情、兄弟之情和爱情这“三情”在其中体现得非常鲜明,每一类都有大量的经典之作。而且,针对这三种感情,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都有生动的小故事。因此,以此为切人点教学,能够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苏轼的人生并学会鉴赏苏轼作品。首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特征,然后再按照每首诗词的特点选择重点鉴赏的内容。“三情”主题教学以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为教学例子,根据学情,通过“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让学生学会鉴赏。
2 情感带入的审并价值
情感带人,是一根红线,在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过程中,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学能力和文化能力。情感带人,切合诗词的文学特质。
古诗词的人文情怀表达丰富多样,无论是天地情怀、豁达情怀、浪漫情怀、淡泊情怀、失意情怀等本身在文化、思想、人格、情趣上就体现着审美价值,而诗词作者的人文情怀,借助艺术的手法融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或物象形象之中,形成诗词所呈现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生活态度以及生活情趣,包括语言积累等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理解作品方面,高中诗词教学可以侧重意境美、辞采美和炼字美的鉴赏指导;在培养学生情感上,注重情感的体验,体会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独特、丰富、生动的审美表达,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要重点体会。譬如“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表现的是既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又追求淡泊宁静的超远人生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理想的人生境界;“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的清新明丽和闲雅情趣,“想佳人妆楼颐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痴情……总之诗词固然有它特有的形式美、韵律美,但它承载的灵魂是诗人的审美胸怀。对学生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审美的胸怀的培养。
3 情感分类的教学容量
“三情”教学从情感分类上选择典型作品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的研究诗词作者,根据情感主题,在教材里的课文的基础上选文,扩展同题材的诗篇,扩大阅读量。根据学情,通过学一篇或学一组以达到通一类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由于体现了归类、整合与拓展,增加了教学的容量。阅读量的增加以及相关性与系统性的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三情”主题教学实践
苏轼词,由于词品的提高、词境的扩大、词风的改变、词律的推进,贏得了“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的高度评价。就一般高中生的诗词修养水平而言,他们不可能对此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把苏轼词的词境、词风作为鉴赏重点,围绕教学主题,把握情感特征,选择典型作品,从整体鉴赏指导,再到分类鉴赏指导,形成教学专题。
1 专题一:苏轼形象概貌
形象概貌:一个多重价值观的诗人、一个爱民如子的官员、一个重情重义的大丈夫、一个集“书圣、文圣、词圣、情圣”为一身的大儒。
教学主题:理解旷达之情中的顿悟和感伤,理解苏词的豪放、旷达而不失婉约之风。
之所以确定这样的教学主题。是和苏轼的形象特征分不开的。苏轼儒释道三学兼通,三种学说不同的人生思考角度的融合形成了苏轼独有的、浓厚的生命意识,在词中呈现出的情感模式上就是旷达中的顿悟和感伤,
教学内容:列举能体现苏轼形象概貌、情感特征的词作和生平故事。
2 专题二:苏轼的理想之情
步骤一:结合人物生平,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体会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经世济民的理想和豪放的风格。
步骤二:鉴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体会作者胸怀轻松、旷达的心情以面对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雨的感慨;赏《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体会生命孤独,漂泊无依,却坚守着高洁、高傲的品格;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理解诗人借咏扬花写思妇,借思妇伤春、伤别之情,传达伤己之情的手法。
步骤三:归纳总结。苏轼的豪放除了性格原因外,还源于他的胸襟和人生理想。苏轼的旷达超远在人生挫折中得到集中体现,也正是因旷达,才会有顿悟;而苏轼的感伤又和理想的若即若离、兄弟的骨肉别离、爱情的生离死别密不可分。
3 专题三:苏轼的兄弟之情
步骤一:结合人物生平,介绍兄弟二人各阶段的小故事,了解苏轼的兄弟之情。明确苏轼和苏辙的情感特征,这体现在四个方面:是兄弟,亦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安慰的知己。
步骤二:重点鉴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兄弟情笃和由此推及的人类美好情感的更高境界,
4 专题四:苏轼的爱情
指导思想:歌颂真挚的爱情是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对高中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敏感而又有兴趣想触及的话题。如果能积极引导,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也是有必要的。
指导鉴赏:在重点品味《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感受千般深爱,万缕哀思中,穿插介绍苏轼的爱情故事。苏轼的感情生活丰富而又充实,也不乏浪漫的情怀。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角色虽然有差异,或是一生挚爱。或是贤妻良母,或是红颜知己,但从他对待婚姻、爱情的态度以及对女性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是倾注了满腔的真情,是认真负责的。而三个伴侣在他的人生中同样回报了真情,苏轼一贬黄州、二贬惠州、三贬儋州,无论苏轼人生是顺境还是逆境,他们在苏轼生活上、文学上、事业上、为人处世上、情感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三情”之外的教学补充
1 苏轼词的理趣鉴赏
苏轼虽历尽磨难,但始终乐观旷达,宠辱不惊,也得意于他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他的哲理的词有很多,诸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只有理解了苏轼哲理意味的词,才能体会他“旷达中的顿悟”的情感特征。
2 “苏辛”词风比较
王国维《人间词话》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苏轼词自由旷达,辛弃疾词豪健悲愤,性格、学识、经历、时代等都是影响情感特征和词风的因素。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动荡的时代,而他个人又具有强烈的国家与民族意识,抗战救国、收复失地是词的重要主题,因此与苏轼词用“三情”切人教学不同,对辛弃疾词的教学可以选择爱国之情,把他的词按照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以及表现对南宋君臣苟安享乐的讽喻和揭露等诸多类别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因此,情感的分类因人而异,是建立在对作者生平研究和诗词呈现的情感特征把握的基础上的,是以积极情感影响学生,用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实践。
责任编辑 刘宇帆
1 “三情”主题教学
苏轼诗词,从情感分类,理想之情、兄弟之情和爱情这“三情”在其中体现得非常鲜明,每一类都有大量的经典之作。而且,针对这三种感情,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都有生动的小故事。因此,以此为切人点教学,能够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苏轼的人生并学会鉴赏苏轼作品。首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特征,然后再按照每首诗词的特点选择重点鉴赏的内容。“三情”主题教学以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为教学例子,根据学情,通过“举一反三”或“举三反一”让学生学会鉴赏。
2 情感带入的审并价值
情感带人,是一根红线,在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过程中,培养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文学能力和文化能力。情感带人,切合诗词的文学特质。
古诗词的人文情怀表达丰富多样,无论是天地情怀、豁达情怀、浪漫情怀、淡泊情怀、失意情怀等本身在文化、思想、人格、情趣上就体现着审美价值,而诗词作者的人文情怀,借助艺术的手法融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或物象形象之中,形成诗词所呈现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生活态度以及生活情趣,包括语言积累等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理解作品方面,高中诗词教学可以侧重意境美、辞采美和炼字美的鉴赏指导;在培养学生情感上,注重情感的体验,体会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独特、丰富、生动的审美表达,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要重点体会。譬如“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表现的是既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又追求淡泊宁静的超远人生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理想的人生境界;“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的清新明丽和闲雅情趣,“想佳人妆楼颐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痴情……总之诗词固然有它特有的形式美、韵律美,但它承载的灵魂是诗人的审美胸怀。对学生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审美的胸怀的培养。
3 情感分类的教学容量
“三情”教学从情感分类上选择典型作品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的研究诗词作者,根据情感主题,在教材里的课文的基础上选文,扩展同题材的诗篇,扩大阅读量。根据学情,通过学一篇或学一组以达到通一类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由于体现了归类、整合与拓展,增加了教学的容量。阅读量的增加以及相关性与系统性的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三情”主题教学实践
苏轼词,由于词品的提高、词境的扩大、词风的改变、词律的推进,贏得了“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的高度评价。就一般高中生的诗词修养水平而言,他们不可能对此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把苏轼词的词境、词风作为鉴赏重点,围绕教学主题,把握情感特征,选择典型作品,从整体鉴赏指导,再到分类鉴赏指导,形成教学专题。
1 专题一:苏轼形象概貌
形象概貌:一个多重价值观的诗人、一个爱民如子的官员、一个重情重义的大丈夫、一个集“书圣、文圣、词圣、情圣”为一身的大儒。
教学主题:理解旷达之情中的顿悟和感伤,理解苏词的豪放、旷达而不失婉约之风。
之所以确定这样的教学主题。是和苏轼的形象特征分不开的。苏轼儒释道三学兼通,三种学说不同的人生思考角度的融合形成了苏轼独有的、浓厚的生命意识,在词中呈现出的情感模式上就是旷达中的顿悟和感伤,
教学内容:列举能体现苏轼形象概貌、情感特征的词作和生平故事。
2 专题二:苏轼的理想之情
步骤一:结合人物生平,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体会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经世济民的理想和豪放的风格。
步骤二:鉴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体会作者胸怀轻松、旷达的心情以面对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雨的感慨;赏《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体会生命孤独,漂泊无依,却坚守着高洁、高傲的品格;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理解诗人借咏扬花写思妇,借思妇伤春、伤别之情,传达伤己之情的手法。
步骤三:归纳总结。苏轼的豪放除了性格原因外,还源于他的胸襟和人生理想。苏轼的旷达超远在人生挫折中得到集中体现,也正是因旷达,才会有顿悟;而苏轼的感伤又和理想的若即若离、兄弟的骨肉别离、爱情的生离死别密不可分。
3 专题三:苏轼的兄弟之情
步骤一:结合人物生平,介绍兄弟二人各阶段的小故事,了解苏轼的兄弟之情。明确苏轼和苏辙的情感特征,这体现在四个方面:是兄弟,亦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安慰的知己。
步骤二:重点鉴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兄弟情笃和由此推及的人类美好情感的更高境界,
4 专题四:苏轼的爱情
指导思想:歌颂真挚的爱情是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对高中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敏感而又有兴趣想触及的话题。如果能积极引导,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也是有必要的。
指导鉴赏:在重点品味《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感受千般深爱,万缕哀思中,穿插介绍苏轼的爱情故事。苏轼的感情生活丰富而又充实,也不乏浪漫的情怀。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角色虽然有差异,或是一生挚爱。或是贤妻良母,或是红颜知己,但从他对待婚姻、爱情的态度以及对女性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是倾注了满腔的真情,是认真负责的。而三个伴侣在他的人生中同样回报了真情,苏轼一贬黄州、二贬惠州、三贬儋州,无论苏轼人生是顺境还是逆境,他们在苏轼生活上、文学上、事业上、为人处世上、情感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三情”之外的教学补充
1 苏轼词的理趣鉴赏
苏轼虽历尽磨难,但始终乐观旷达,宠辱不惊,也得意于他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他的哲理的词有很多,诸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只有理解了苏轼哲理意味的词,才能体会他“旷达中的顿悟”的情感特征。
2 “苏辛”词风比较
王国维《人间词话》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苏轼词自由旷达,辛弃疾词豪健悲愤,性格、学识、经历、时代等都是影响情感特征和词风的因素。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动荡的时代,而他个人又具有强烈的国家与民族意识,抗战救国、收复失地是词的重要主题,因此与苏轼词用“三情”切人教学不同,对辛弃疾词的教学可以选择爱国之情,把他的词按照抒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以及表现对南宋君臣苟安享乐的讽喻和揭露等诸多类别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因此,情感的分类因人而异,是建立在对作者生平研究和诗词呈现的情感特征把握的基础上的,是以积极情感影响学生,用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实践。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