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改不是宏观的表态,而是科学的微观”。随着语文新课改的深入,大家把关注的视角更多地转移到课堂教学的细节处理上。但由于许多教师对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解读有失准确,导致语文教学内容出现异质现象。对内容的“随意‘增肥’”和“随意‘创造’”就是对教学内容异质化的典型表现之一。
关键词: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打破学科本位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因为语文的确源于生活。但语文有其固有属性,不能在完全意义上等同于生活。所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意味着就可直接成为语文教学内容。许多教师由于事实上对课标的解读不准确,在教学中严重异化了语文教学内容,把语文课堂搞得花里胡哨。本文试就阅读教学中对内容的“随意‘增肥’”和“随意‘创造’”异化现象及如何避免语文教学内容的异质现象,谈谈一孔之见。
一、阅读内容的随意“增肥”
看如下语文课堂:初中语文课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在讲到春风、春花、春雨……内容时,便将近乎所有与“春”有关的音乐、视频、舞蹈、习俗等都作为本课了解或学习的内容,并美其名曰:拓展;高中语文讲到李密的《陈情表》时,教师在引领学生把握文章“忠孝”之旨后,便将凡与此旨相关的历史、人物等大肆引入课堂,作为教学内容。更有甚者,要求学生一一分析该人物、典故是如何体现了“忠孝”的;小学语文课《司马光》教学,针对小孩掉到缸里,教师借题发挥,大谈而特谈安全教育,将许多安全知识堂而皇之地引入到了语文课堂。
再看一例:小学语文教学《林海》时,某教师让学生根据书上的内容把“林海”图画出来。学生得到指令后,便着手画林海图。课堂场面可谓热闹,气氛可谓热烈……10分钟过去了,教师问学生画好没有,请画好的学生到台上展示。有同学急忙说:“还没有!等一会儿!”……终于等到了每个学生画完,教师指名让学生上台展示作品。教师问:“画得怎样?”“漂亮!”教师也在一旁不停地赞叹“你真棒!”这一环节搞下来,花了足足半节课的时间。
事实上,这个过程显然游离了语文课堂,所教的内容,看似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实际上它已经超越了文本内容,是一种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盲目综合”行为,与语文应教的内容早已有了质的区别,语文课堂成了“资料展示”课。教师将学生需要深度阅读文本的时间硬是强占过来,大搞资料展示,把语文课上成了生活课、品德课、自然课。学生本应读深读透文章内容,却只能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了。于是,语文课异化成了花里胡哨的“拼盘”。
二、对创造性阅读的误解
让我们来看一课例: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教师称范进岳父胡屠户骂人不讲礼貌,不懂得尊重他人。于是组织学生开展诸如以“胡屠户,我想对你说”为题的课堂“演讲”训练活动,也让胡屠户好好接受文明礼仪教育。再一例:孔乙己因偷书挨丁举人痛打,教师便在课堂上倡议和组织学生为孔乙己写起诉状,为孔乙己这个“知识分子”一讨公道……纵观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这样语文教学很有创意性。
返观前例,类似这样颇具“创意性”的“创造性”异化阅读教学,一时间备受广大语文教师推宠。新课标主张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这本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但是创造性阅读不能是破碎阅读材料、脱离整个材料的主旨立场孤立地解读。多元阅读、个性阅读主张将学生的生活经历、阅读经验纳入新意义的建构中,而不能因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理解偏差甚至错误而任其天马行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作为课堂教学“CEO”的教师,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其正确作用,即:对正确的阅读加以肯定;对错误的阅读加以否定;对阅读的疑难加以疏导。”
三、语文教学内容异质现象的矫治
首先,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语文的问题应该以语文的方式来解决。语文教师始终要立足于语文学科,遵循语文学科规律,按语文学科规律办事。切忌滥用一些非语文的方式取代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事实上,那些非语文的解读方式也是达不到真正的阅读效果的。
其次,注重引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内容,挖掘文章深层思想和内涵。侧重文章的深度和厚度,适当拓宽文章内容的宽度和广度。
再次,从七年级到高三语文教材中循序渐进地安排了语文知识内容,从读写知识、语法知识、逻辑知识、文学知识到文言文知识。这些知识在教材中呈现出显性的结构,既有系统性,各类知识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语文教材中这些知识系统不是集中编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在各册之中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教材要有结构的概念,要整体把握,并且对语文内容教学的进程、 目的要有通盘的考虑。
惟其如此,才能凸显课堂教学的使命,才能让课堂内容真正成为语文内容,才能让语文成为真语文。否则,一堂“风花雪月”式的语文课,只是收获了“一地鸡毛”。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
邮政编码:841100
关键词: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打破学科本位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因为语文的确源于生活。但语文有其固有属性,不能在完全意义上等同于生活。所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意味着就可直接成为语文教学内容。许多教师由于事实上对课标的解读不准确,在教学中严重异化了语文教学内容,把语文课堂搞得花里胡哨。本文试就阅读教学中对内容的“随意‘增肥’”和“随意‘创造’”异化现象及如何避免语文教学内容的异质现象,谈谈一孔之见。
一、阅读内容的随意“增肥”
看如下语文课堂:初中语文课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在讲到春风、春花、春雨……内容时,便将近乎所有与“春”有关的音乐、视频、舞蹈、习俗等都作为本课了解或学习的内容,并美其名曰:拓展;高中语文讲到李密的《陈情表》时,教师在引领学生把握文章“忠孝”之旨后,便将凡与此旨相关的历史、人物等大肆引入课堂,作为教学内容。更有甚者,要求学生一一分析该人物、典故是如何体现了“忠孝”的;小学语文课《司马光》教学,针对小孩掉到缸里,教师借题发挥,大谈而特谈安全教育,将许多安全知识堂而皇之地引入到了语文课堂。
再看一例:小学语文教学《林海》时,某教师让学生根据书上的内容把“林海”图画出来。学生得到指令后,便着手画林海图。课堂场面可谓热闹,气氛可谓热烈……10分钟过去了,教师问学生画好没有,请画好的学生到台上展示。有同学急忙说:“还没有!等一会儿!”……终于等到了每个学生画完,教师指名让学生上台展示作品。教师问:“画得怎样?”“漂亮!”教师也在一旁不停地赞叹“你真棒!”这一环节搞下来,花了足足半节课的时间。
事实上,这个过程显然游离了语文课堂,所教的内容,看似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实际上它已经超越了文本内容,是一种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盲目综合”行为,与语文应教的内容早已有了质的区别,语文课堂成了“资料展示”课。教师将学生需要深度阅读文本的时间硬是强占过来,大搞资料展示,把语文课上成了生活课、品德课、自然课。学生本应读深读透文章内容,却只能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了。于是,语文课异化成了花里胡哨的“拼盘”。
二、对创造性阅读的误解
让我们来看一课例: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教师称范进岳父胡屠户骂人不讲礼貌,不懂得尊重他人。于是组织学生开展诸如以“胡屠户,我想对你说”为题的课堂“演讲”训练活动,也让胡屠户好好接受文明礼仪教育。再一例:孔乙己因偷书挨丁举人痛打,教师便在课堂上倡议和组织学生为孔乙己写起诉状,为孔乙己这个“知识分子”一讨公道……纵观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这样语文教学很有创意性。
返观前例,类似这样颇具“创意性”的“创造性”异化阅读教学,一时间备受广大语文教师推宠。新课标主张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创造性地阅读。这本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但是创造性阅读不能是破碎阅读材料、脱离整个材料的主旨立场孤立地解读。多元阅读、个性阅读主张将学生的生活经历、阅读经验纳入新意义的建构中,而不能因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理解偏差甚至错误而任其天马行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作为课堂教学“CEO”的教师,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其正确作用,即:对正确的阅读加以肯定;对错误的阅读加以否定;对阅读的疑难加以疏导。”
三、语文教学内容异质现象的矫治
首先,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语文的问题应该以语文的方式来解决。语文教师始终要立足于语文学科,遵循语文学科规律,按语文学科规律办事。切忌滥用一些非语文的方式取代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事实上,那些非语文的解读方式也是达不到真正的阅读效果的。
其次,注重引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内容,挖掘文章深层思想和内涵。侧重文章的深度和厚度,适当拓宽文章内容的宽度和广度。
再次,从七年级到高三语文教材中循序渐进地安排了语文知识内容,从读写知识、语法知识、逻辑知识、文学知识到文言文知识。这些知识在教材中呈现出显性的结构,既有系统性,各类知识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语文教材中这些知识系统不是集中编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在各册之中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教材要有结构的概念,要整体把握,并且对语文内容教学的进程、 目的要有通盘的考虑。
惟其如此,才能凸显课堂教学的使命,才能让课堂内容真正成为语文内容,才能让语文成为真语文。否则,一堂“风花雪月”式的语文课,只是收获了“一地鸡毛”。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二师八一中学
邮政编码:8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