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首先要考虑的是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知识的结构,实现课堂中“在学习”与“真学习”。将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重组然后在优化,将教材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进行转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垂直;平行;单元整合;学历案
垂直与平行的单元基本结构为:垂直与平行章节下的内容分析:1、认识射线和直线、认识角。2、角的度量。3、角的分类与画角。4、认识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5、画垂线。6、认识平行线、画平行线。这样的编排单节课的效率会比较高,但并不能发生深度的学习。怎样帮助学生从整体来掌握单元的知识结构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将整体单元重组及优化,将教材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知识结构的整合,从学生出发,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地位。
一、认识垂直和平行的核心是位置关系
《认识垂直和平行》这节课深入的理解有关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具体的画法并没有涉及。学生对这节内容没有太强的陌生感,教师在教学时重点要放在图形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经历由现实生活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很多数学图形是抽象的,但是学生的理解需要背景,需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此,我通过构建了三个环节来实现概念的建立,下面分别对三个环节进行介绍,第一,感知两条线的关系。根据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场景,生活中随处可见“相交”与“平行”两种位置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到生活中常见的建筑是立体的,而教材讨论的是同一平面内。第二,提炼“相交”与“平行”的概念,平行线有三种表示方式,L3与L4相互平行,,2平行于L4,L3是L2的平行线。第三,理解“垂直”。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拿着三角尺,反复对比、对比验证,不要只使用眼睛去观察,对于斜着相交的两条线,学生只凭借眼睛,很容易出错,使用三角尺一摆,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垂直关系,这样对学生非常有帮助。
二、画垂线和平行线—核心是画法探究
《畫垂线和平行线》这节课的重点研究的是垂线与平行线的画法,除了要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之外,还要认识并掌握“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垂线最短”,最终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学会要求学生画长方形或正方形,例如,六年级总复习中要求画出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因此,本节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使用工具任意地画出垂线和平行线,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画的时候使用了工具的哪一部分,为接下来画指定的垂线打好了基础。第二,画指定位置的垂线,过直线上一点以及过直线外的一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探索,发现画垂线的一般步骤,让学生了解,画垂线利用的是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第三,研究画平行线。尽管教材做过很多强调,但是学生学会画垂线的方法,接下来再找方法画平行线也会容易很多,整个流程水到渠成。
三、深度学习—核心是理解“距离”
《认识距离》这节课是在前面的基础知识之上进行的深度学习,教师指引学生,学习的主题是——认识距离,学生在整个过程积极地参与、体验到探究的成就感,获得心灵和技能的发展。深度学习的能力,不是短时间可以习得的,深度学习能力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对学科本质有了深入的思考,以课堂作为载体,与学生身心特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学习和已经拥有的经验结合起来,这样学习不仅复习了之前学习到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也与本节内容联系起来,重新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可以深化垂直于平行线知识的理解,有加强了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六年级复习时,经常会出现画垂线以及平行线入手困难的问题,学生遇到这类的问题就会发难,出现这种问题,归根到底是学生对一部分知识碎片的记忆,浅显的认识。通过对垂线与平行线三个单元的教学策略创新和尝试,既可以加深图象性质的理解,学生在操作中可以做到很好的思考,有效地避免了思考的操作,进而造成了无效学习和简单的重复。
著名数学教授史宁中曾发言:学生参与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极思考,灵活动脑,直观能力在这个过程得以被培养。画垂线不仅要通过教师教,还要去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自己自主的尝试,领悟其中的画法。单元教学设计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围绕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而构建,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处于辅助的角色,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学生的能力培养是最高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实现浅层思维向深层思维的进阶,实现学习方法的转变。希望笔者的教学经验,可以为一线教师带去一些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严育洪,杨佳玲.厘清知识本质 提升教学价值——“垂线与平行线”知识解析与教学要点[J].小学数学教育,2017(22):3-5.
[2] 钱磊. “可见的小组成就区分法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7.
关键词:垂直;平行;单元整合;学历案
垂直与平行的单元基本结构为:垂直与平行章节下的内容分析:1、认识射线和直线、认识角。2、角的度量。3、角的分类与画角。4、认识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5、画垂线。6、认识平行线、画平行线。这样的编排单节课的效率会比较高,但并不能发生深度的学习。怎样帮助学生从整体来掌握单元的知识结构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将整体单元重组及优化,将教材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知识结构的整合,从学生出发,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地位。
一、认识垂直和平行的核心是位置关系
《认识垂直和平行》这节课深入的理解有关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具体的画法并没有涉及。学生对这节内容没有太强的陌生感,教师在教学时重点要放在图形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经历由现实生活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很多数学图形是抽象的,但是学生的理解需要背景,需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此,我通过构建了三个环节来实现概念的建立,下面分别对三个环节进行介绍,第一,感知两条线的关系。根据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场景,生活中随处可见“相交”与“平行”两种位置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到生活中常见的建筑是立体的,而教材讨论的是同一平面内。第二,提炼“相交”与“平行”的概念,平行线有三种表示方式,L3与L4相互平行,,2平行于L4,L3是L2的平行线。第三,理解“垂直”。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拿着三角尺,反复对比、对比验证,不要只使用眼睛去观察,对于斜着相交的两条线,学生只凭借眼睛,很容易出错,使用三角尺一摆,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垂直关系,这样对学生非常有帮助。
二、画垂线和平行线—核心是画法探究
《畫垂线和平行线》这节课的重点研究的是垂线与平行线的画法,除了要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之外,还要认识并掌握“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垂线最短”,最终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这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学会要求学生画长方形或正方形,例如,六年级总复习中要求画出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因此,本节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使用工具任意地画出垂线和平行线,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画的时候使用了工具的哪一部分,为接下来画指定的垂线打好了基础。第二,画指定位置的垂线,过直线上一点以及过直线外的一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的探索,发现画垂线的一般步骤,让学生了解,画垂线利用的是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第三,研究画平行线。尽管教材做过很多强调,但是学生学会画垂线的方法,接下来再找方法画平行线也会容易很多,整个流程水到渠成。
三、深度学习—核心是理解“距离”
《认识距离》这节课是在前面的基础知识之上进行的深度学习,教师指引学生,学习的主题是——认识距离,学生在整个过程积极地参与、体验到探究的成就感,获得心灵和技能的发展。深度学习的能力,不是短时间可以习得的,深度学习能力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对学科本质有了深入的思考,以课堂作为载体,与学生身心特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学习和已经拥有的经验结合起来,这样学习不仅复习了之前学习到的两点之间的距离,也与本节内容联系起来,重新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以及平行线之间的距离。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可以深化垂直于平行线知识的理解,有加强了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六年级复习时,经常会出现画垂线以及平行线入手困难的问题,学生遇到这类的问题就会发难,出现这种问题,归根到底是学生对一部分知识碎片的记忆,浅显的认识。通过对垂线与平行线三个单元的教学策略创新和尝试,既可以加深图象性质的理解,学生在操作中可以做到很好的思考,有效地避免了思考的操作,进而造成了无效学习和简单的重复。
著名数学教授史宁中曾发言:学生参与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极思考,灵活动脑,直观能力在这个过程得以被培养。画垂线不仅要通过教师教,还要去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自己自主的尝试,领悟其中的画法。单元教学设计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围绕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而构建,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处于辅助的角色,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学生的能力培养是最高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实现浅层思维向深层思维的进阶,实现学习方法的转变。希望笔者的教学经验,可以为一线教师带去一些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严育洪,杨佳玲.厘清知识本质 提升教学价值——“垂线与平行线”知识解析与教学要点[J].小学数学教育,2017(22):3-5.
[2] 钱磊. “可见的小组成就区分法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