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回溯汉语拼音发展历史,认识汉语拼音教学的作用,从讲求整合的内容融通、立足整体的教法构建、聚焦核心的评价创新等方面论证汉语拼音教学的新思路,使拼音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奠基铺路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拼音多元融通课程重建
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识字、阅读和习作的有效工具。我国前后颁布的六套不同时期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对汉语拼音的要求虽然各不相同,但它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没有缺席。随着时代的变革,汉语拼音教材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教材对汉语拼音的编排越来越有趣味性,内容组织越来越科学,呈现形式越来越多元,越来越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不过,尽管如此,依然有不少学生觉得汉语拼音学习枯燥、无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汉语拼音教学的作用认识不清,对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定位不准,致使教学要求过高、时间过快、任务较重、收效甚微。
为了摆脱汉语拼音教学的种种困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在“总目标”中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只有一句话:“学会汉语拼音”。这样的定位给拼音教学带来了新思路。我校以多元融通的方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面做了相应的探索。
一、讲求整合的内容融通
2011年版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出:“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应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基于这样的理念,小学语文教材在汉语拼音部分专门创设了别具一格的形式,如将同一组字母纳入一幅精心构思绘制的“情境图”中,并相应配上朗朗上口的“语境歌”,帮助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发挥想象、编故事和讲故事等方式,把学字母、拼音节、积累儿歌和发展语言等有机结合起来,从初学拼音就能受到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并对今后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甚至品德修养的提升,都起到积极影响。因此,汉语拼音教学也可以做相应的调整。
(一)多元主题整合
基于此,可以立足教材的编排内容,以主题整合的方式,在教学中融入与拼音内容有关的儿歌、绘本、故事等,让价值多元,内容融通,提升拼音学习效率,同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发展。
以我校第九周开展的“爱心树”主题教学为例,因为主题源于绘本《爱心树》,因此,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这是一棵“绘本欣赏”树;从习惯培养的角度看,这是一棵“习惯养成”树;从情感熏陶的角度看,这是一棵“情感渗透”树;从拼音学习的角度看,便是一棵“拼音学习”树。而此主题情境创设的核心,正是围绕汉语拼音开展学习。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我们关注汉语拼音学习,关注相关汉字的关键笔画,关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借助儿歌、绘本和口语交际练习,培养学生文明交往的习惯,激发他们爱家人、爱同伴的情感。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采取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把适合的语言材料融入周主题,融入拼音学习,并逐渐向课文学习过渡。如课文《家》、儿歌“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借铅笔”便来自教材本身;绘本《爱心树》、儿歌《好朋友》、《家》(不同于课文的另两首)来自教材之外。同一个主题、相同的情境,将两方面的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汉语拼音教学的主题。
这样的主题整合,把汉语拼音放在语文的大环境中,把汉语拼音中学习普通话、口语交际、阅读、生活实践以及识字等,跟汉语拼音学习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交际性与开放性,唤醒了儿童的成长意识,能够为他们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基。
(二)板块内容交融
2011年版课标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等特点,利用汉语拼音能够整合编写的特点,将语文素养的各方面互相渗透。由此,我们将汉语拼音内容与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板块的内容进行融合,努力达成训练思维、发展语言、培养习惯、提升情感认知的目的。
首先,与识字板块内容的交融。将汉语拼音、识字和语言训练相整合,使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和提高,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素养基础。如教学复韵母“ie”时,配合出现音节与音节词的“椰树”“爷爷”“田野”“枫叶”等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不仅能提升识字量,还可以帮助读准、读好汉语拼音。教学声母“ɡ”“k”“h”时,融入儿歌中学到的生词“哥哥”的“哥”,“蝌蚪”的“蝌”,“笑呵呵”的“喝”,让学生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方法。
其次,与阅读板块内容的交融。多元融通的汉语拼音教学倡导从学生开始学拼音起,就随着主题,整合不同的阅读材料,如儿歌、绘本、故事等,引导学生或吟或诵、或演或歌,在阅读中学拼音,在拼音中爱上阅读。如第一周的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诵读儿歌《小金鱼》《鸡和蛋》,让学生感受数字童谣的趣味,并通过儿歌认识生字“水”“两”“头”“鱼”“鸡”“蛋”“先”“后”,了解“水”“鱼”的汉字文化,进而背诵儿歌,积累语言。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体系中涉及18本绘本、29首儿歌,还有教材中的识字、课文与儿歌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
这样的整合,既可以有效拉长拼音学习时间,又可以增强拼音学习的趣味性,避免短时间内因接触大量抽象字母而产生厌学倾向,使学生在拼音学习阶段就能整体感知语文的魅力,并能在拼音学习之后顺利进入阅读。
再次,与口语交际板块内容的交融。汉语拼音学习是低幼认知衔接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学生今后学习语言的良好开端。如果把学习汉语拼音与学习口头表达结合起来,对学生学习语言的帮助更大。因此,我们把与学生年龄、生活相符合的口语交际话题,融进了汉语拼音主题情境中,在夯实学生汉语拼音基础的同时,有效提升其口语表达能力。
拼音、识字、阅读、表达四者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借助主题,依托情境,实现融通,才能让学生爱上汉语拼音,進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立足整体的教法构建
实现了主题整合,创设了相应的拼音教学情境,还需从整体上构建教学方法,实现拼音教学的有趣、实用和高效。
(一)降低要求,减缓难度
回溯汉语拼音发展的历史,整体呈现出难度逐渐降低的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1992年大纲和2011年版课标对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有了较大变化。
对比两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识、记”方面:从“默写”降低为“正确书写”;从“背诵”降低为“熟记”;“拼读”方面:原来要求“熟练地拼读”,甚至“直呼”,现在把难度减缓为“准确地拼读”,降低了两个层次的要求;“书写”方面:除了从“默写”降低为“正确书写”外,更是删去了“抄写音节”以及抄写的要求,只要求能够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就可以了。
基于2011年版课标要求汉语拼音须“降低要求,减缓难度”,我们大胆做出尝试:把拼音教学时间从六周左右拉长至十二周,再融进笔画、生字、课文、儿歌、绘本等教学,以主题的形式实施汉语拼音课程教学。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刚入学的两周之内,并没有安排正式的汉语拼音教学,只是让他们读读绘本,念念儿歌,继而在读与念的过程中渗透汉语拼音教学,激发学生准备学汉语拼音的兴趣。
如始业课“我是小学生”是儿童入学开学的第一课。课的开始,有教师用手指玩偶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以及自我介绍,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去除对汉语拼音的陌生感,增进亲近感;接着,引导学生念儿歌、做手指操,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学习乐趣,又在念与做之间,和教师、同学产生融洽的情感;然后,教师倾情讲述绘本《大卫,不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则的重要,在故事中明确上学必须掌握的规则……以趣味情境贯穿始终的教学,渗透了对拼音、对识字、对表达的初感知,使学生对汉语拼音产生了朦胧的好感,为他们接下来爱上汉语拼音,爱上语文打下了基础。
(二)情趣为先,优化情境
有趣的情境是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把学习、游戏和表演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营造趣味学习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拼音的兴趣,吸引注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遵循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借鉴了“全课程”的成功经验,整体架构拼音教学内容序列,并以“游戏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凸显拼音教学的情趣性、体验性、过程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如在教学中融入“萝卜蹲”“摘苹果”“小鸟回家”“送信”“奇妙的口袋”“火眼金睛”等游戏,帮助学生在游戏中认读;融入“贴标签”“顺风耳”“找朋友”“大海妈妈找孩子”“快乐碰碰车”等游戏,帮助学生在游戏中拼读;融入“逛三园”“打扑克游戏”“排队游戏”“猴子摘桃”“捡树叶”“麻雀搭房子”等游戏,帮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拼音。“拼音课中操”的游戏更是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娴熟背会了拼音。
拼音游戏在创设生动情境的同时,融入多样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互动互助,和谐合作。拼音游戏的融入,能使教学充满趣味,使学生轻松掌握拼音知识,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三)打通渠道,勾连生活
汉语拼音学习不是完全脱离儿童实践经验的、陌生的、抽象的活动,而是与儿童已有认知紧密联系的活动过程,是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新的联系的过程。对于要学的汉语拼音,学生實际上早就有前期经验了,在此基础上,教学须打通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通道,使拼音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再现。
利用生活化的场景处理难点,容易使学生喜欢上拼音,并从中获得一定的人生启蒙。如在教学“j”“q”“x”与“ü”相拼,省略“ü”上两点这一拼写规则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故事形式来呈现。有学生就讲道:“小熊愚愚总是喜欢戴一副大墨镜,但每次遇到好朋友j、q、x时,他总会很有礼貌地先摘掉太阳镜(即去掉ü上的两点),再跟好朋友握握手。”有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一拼音规则。
教学拼音时,我还尝试为每个学生写一首嵌入拼音名字的拼音诗,贴在教室里。面对一个常爱“掉金豆”的女孩,我这样写道:wānɡ nínɡ xīn,yào jì zhù,xué xí lù shànɡ xū kè kǔ,yù dào kùn nán bú yào kū,duō xiǎnɡ zěn yànɡ qù kè fú;我班有一对双胞胎兄弟,是两个很好学的孩子,对他们,我写了这样的拼音诗激励他们:wánɡ zǐ yuè,wánɡ zǐ ān,xiōnɡ dì liǎ er hù zhuī ɡǎn。qǔ nǐ chánɡ,bǔ wǒ duǎn,hù bānɡ hù zhù dēnɡ shū shān……学生读着老师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拼音诗,无形中就觉得学拼音也是件很快乐的事。
充分挖掘与生活的联系,引生活的活水于拼音课堂之中,能使学生感到拼音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聚焦核心的评价创新
讲求主体整合的汉语拼音评价注重多元融通,但不追求“大拼盘”,而是要以拼音教学为核心,选取课程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另外,汉语拼音教学需贯彻因材施教、逐步巩固、分步实现的原则,关注过程性评价,多以鼓励式评价的方式,保持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一)基于个体的激励性评价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并针对性地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不断提升学习动力。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每当他们掌握了一个字母、一个音节或一种拼读方法,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班里有个男生总是发不准边音“l”,一直叫我“椅”老师。我开心地做着他的“椅”老师,但也在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当他这样称呼我时,我都会耐心地教他区分“l”和“y”。有一天,当他跑到我面前标准地发出“李老师好”时,我激动地抱住了他,并对他大加表扬,称赞他突破了很大的困难,可以学得更好。之后的学习中,这个男生不再畏惧拼音,对拼音的掌握也很有自信。
拼音教学中,我总会通过各种游戏带领学生复习拼音,更对拼音检测的方式进行了变革。如根据刚入学儿童思维形象具体化、注意力不易集中、有意记忆能力差等特点,基于拼音教学的规律,采用“拼音小勇士”的游戏过关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鼓励他们每人手拿一张过关卡,依次去拼音城堡的主人——五年级的“小老师”那里“闯关”,拼读声母、韵母和音节。过关卡上的内容难易不同、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基本都能过关。每过一关,学生都会得到一枚印章,得齐三枚,就能成为“拼音小勇士”。这样的激励性评价,集情趣与学习于一体,既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引领他们在趣味情境中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一举多得。
(二)立足实践的合作性评价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拼音教学应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模仿实践中合作评价。
如教学字母“ɑ”“o”“e”的发音时,不要一味地告诉学生嘴型要呈多少度角,舌头要摆在什么位置,而是要不断地让学生模仿体会、互相观察,进而相互合作评价。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就会知道,发“ɑ”时嘴巴要张大,发“o”时口型是圆的,发“e”时嘴巴是扁的。再如教学拼读时,教师鼓励学生对同伴拼读音节时的表现做评价,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交流后发现,拼读时“两音相连猛一碰”的方法是正确的。
实践的机会越多,鼓励学生合作评价的机会也就越多,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也就越牢固。
“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师勤而功半。”只有优化汉语拼音教学,重建多元融通的拼音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发展多元智慧,才能使拼音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使拼音教学活起来,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基。
参考文献:
[1] 《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编写组.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小学语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 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汉语拼音多元融通课程重建
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识字、阅读和习作的有效工具。我国前后颁布的六套不同时期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对汉语拼音的要求虽然各不相同,但它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没有缺席。随着时代的变革,汉语拼音教材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教材对汉语拼音的编排越来越有趣味性,内容组织越来越科学,呈现形式越来越多元,越来越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不过,尽管如此,依然有不少学生觉得汉语拼音学习枯燥、无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汉语拼音教学的作用认识不清,对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定位不准,致使教学要求过高、时间过快、任务较重、收效甚微。
为了摆脱汉语拼音教学的种种困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在“总目标”中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只有一句话:“学会汉语拼音”。这样的定位给拼音教学带来了新思路。我校以多元融通的方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方面做了相应的探索。
一、讲求整合的内容融通
2011年版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出:“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应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基于这样的理念,小学语文教材在汉语拼音部分专门创设了别具一格的形式,如将同一组字母纳入一幅精心构思绘制的“情境图”中,并相应配上朗朗上口的“语境歌”,帮助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发挥想象、编故事和讲故事等方式,把学字母、拼音节、积累儿歌和发展语言等有机结合起来,从初学拼音就能受到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并对今后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甚至品德修养的提升,都起到积极影响。因此,汉语拼音教学也可以做相应的调整。
(一)多元主题整合
基于此,可以立足教材的编排内容,以主题整合的方式,在教学中融入与拼音内容有关的儿歌、绘本、故事等,让价值多元,内容融通,提升拼音学习效率,同时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发展。
以我校第九周开展的“爱心树”主题教学为例,因为主题源于绘本《爱心树》,因此,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这是一棵“绘本欣赏”树;从习惯培养的角度看,这是一棵“习惯养成”树;从情感熏陶的角度看,这是一棵“情感渗透”树;从拼音学习的角度看,便是一棵“拼音学习”树。而此主题情境创设的核心,正是围绕汉语拼音开展学习。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我们关注汉语拼音学习,关注相关汉字的关键笔画,关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借助儿歌、绘本和口语交际练习,培养学生文明交往的习惯,激发他们爱家人、爱同伴的情感。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采取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把适合的语言材料融入周主题,融入拼音学习,并逐渐向课文学习过渡。如课文《家》、儿歌“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借铅笔”便来自教材本身;绘本《爱心树》、儿歌《好朋友》、《家》(不同于课文的另两首)来自教材之外。同一个主题、相同的情境,将两方面的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汉语拼音教学的主题。
这样的主题整合,把汉语拼音放在语文的大环境中,把汉语拼音中学习普通话、口语交际、阅读、生活实践以及识字等,跟汉语拼音学习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交际性与开放性,唤醒了儿童的成长意识,能够为他们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基。
(二)板块内容交融
2011年版课标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等特点,利用汉语拼音能够整合编写的特点,将语文素养的各方面互相渗透。由此,我们将汉语拼音内容与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板块的内容进行融合,努力达成训练思维、发展语言、培养习惯、提升情感认知的目的。
首先,与识字板块内容的交融。将汉语拼音、识字和语言训练相整合,使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和提高,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语文素养基础。如教学复韵母“ie”时,配合出现音节与音节词的“椰树”“爷爷”“田野”“枫叶”等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不仅能提升识字量,还可以帮助读准、读好汉语拼音。教学声母“ɡ”“k”“h”时,融入儿歌中学到的生词“哥哥”的“哥”,“蝌蚪”的“蝌”,“笑呵呵”的“喝”,让学生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方法。
其次,与阅读板块内容的交融。多元融通的汉语拼音教学倡导从学生开始学拼音起,就随着主题,整合不同的阅读材料,如儿歌、绘本、故事等,引导学生或吟或诵、或演或歌,在阅读中学拼音,在拼音中爱上阅读。如第一周的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诵读儿歌《小金鱼》《鸡和蛋》,让学生感受数字童谣的趣味,并通过儿歌认识生字“水”“两”“头”“鱼”“鸡”“蛋”“先”“后”,了解“水”“鱼”的汉字文化,进而背诵儿歌,积累语言。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体系中涉及18本绘本、29首儿歌,还有教材中的识字、课文与儿歌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
这样的整合,既可以有效拉长拼音学习时间,又可以增强拼音学习的趣味性,避免短时间内因接触大量抽象字母而产生厌学倾向,使学生在拼音学习阶段就能整体感知语文的魅力,并能在拼音学习之后顺利进入阅读。
再次,与口语交际板块内容的交融。汉语拼音学习是低幼认知衔接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学生今后学习语言的良好开端。如果把学习汉语拼音与学习口头表达结合起来,对学生学习语言的帮助更大。因此,我们把与学生年龄、生活相符合的口语交际话题,融进了汉语拼音主题情境中,在夯实学生汉语拼音基础的同时,有效提升其口语表达能力。
拼音、识字、阅读、表达四者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借助主题,依托情境,实现融通,才能让学生爱上汉语拼音,進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立足整体的教法构建
实现了主题整合,创设了相应的拼音教学情境,还需从整体上构建教学方法,实现拼音教学的有趣、实用和高效。
(一)降低要求,减缓难度
回溯汉语拼音发展的历史,整体呈现出难度逐渐降低的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1992年大纲和2011年版课标对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有了较大变化。
对比两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识、记”方面:从“默写”降低为“正确书写”;从“背诵”降低为“熟记”;“拼读”方面:原来要求“熟练地拼读”,甚至“直呼”,现在把难度减缓为“准确地拼读”,降低了两个层次的要求;“书写”方面:除了从“默写”降低为“正确书写”外,更是删去了“抄写音节”以及抄写的要求,只要求能够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就可以了。
基于2011年版课标要求汉语拼音须“降低要求,减缓难度”,我们大胆做出尝试:把拼音教学时间从六周左右拉长至十二周,再融进笔画、生字、课文、儿歌、绘本等教学,以主题的形式实施汉语拼音课程教学。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刚入学的两周之内,并没有安排正式的汉语拼音教学,只是让他们读读绘本,念念儿歌,继而在读与念的过程中渗透汉语拼音教学,激发学生准备学汉语拼音的兴趣。
如始业课“我是小学生”是儿童入学开学的第一课。课的开始,有教师用手指玩偶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以及自我介绍,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去除对汉语拼音的陌生感,增进亲近感;接着,引导学生念儿歌、做手指操,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学习乐趣,又在念与做之间,和教师、同学产生融洽的情感;然后,教师倾情讲述绘本《大卫,不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则的重要,在故事中明确上学必须掌握的规则……以趣味情境贯穿始终的教学,渗透了对拼音、对识字、对表达的初感知,使学生对汉语拼音产生了朦胧的好感,为他们接下来爱上汉语拼音,爱上语文打下了基础。
(二)情趣为先,优化情境
有趣的情境是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把学习、游戏和表演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营造趣味学习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学拼音的兴趣,吸引注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遵循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借鉴了“全课程”的成功经验,整体架构拼音教学内容序列,并以“游戏活动”为主要教学方式,凸显拼音教学的情趣性、体验性、过程性,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如在教学中融入“萝卜蹲”“摘苹果”“小鸟回家”“送信”“奇妙的口袋”“火眼金睛”等游戏,帮助学生在游戏中认读;融入“贴标签”“顺风耳”“找朋友”“大海妈妈找孩子”“快乐碰碰车”等游戏,帮助学生在游戏中拼读;融入“逛三园”“打扑克游戏”“排队游戏”“猴子摘桃”“捡树叶”“麻雀搭房子”等游戏,帮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拼音。“拼音课中操”的游戏更是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娴熟背会了拼音。
拼音游戏在创设生动情境的同时,融入多样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互动互助,和谐合作。拼音游戏的融入,能使教学充满趣味,使学生轻松掌握拼音知识,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三)打通渠道,勾连生活
汉语拼音学习不是完全脱离儿童实践经验的、陌生的、抽象的活动,而是与儿童已有认知紧密联系的活动过程,是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新的联系的过程。对于要学的汉语拼音,学生實际上早就有前期经验了,在此基础上,教学须打通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通道,使拼音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再现。
利用生活化的场景处理难点,容易使学生喜欢上拼音,并从中获得一定的人生启蒙。如在教学“j”“q”“x”与“ü”相拼,省略“ü”上两点这一拼写规则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故事形式来呈现。有学生就讲道:“小熊愚愚总是喜欢戴一副大墨镜,但每次遇到好朋友j、q、x时,他总会很有礼貌地先摘掉太阳镜(即去掉ü上的两点),再跟好朋友握握手。”有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一拼音规则。
教学拼音时,我还尝试为每个学生写一首嵌入拼音名字的拼音诗,贴在教室里。面对一个常爱“掉金豆”的女孩,我这样写道:wānɡ nínɡ xīn,yào jì zhù,xué xí lù shànɡ xū kè kǔ,yù dào kùn nán bú yào kū,duō xiǎnɡ zěn yànɡ qù kè fú;我班有一对双胞胎兄弟,是两个很好学的孩子,对他们,我写了这样的拼音诗激励他们:wánɡ zǐ yuè,wánɡ zǐ ān,xiōnɡ dì liǎ er hù zhuī ɡǎn。qǔ nǐ chánɡ,bǔ wǒ duǎn,hù bānɡ hù zhù dēnɡ shū shān……学生读着老师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拼音诗,无形中就觉得学拼音也是件很快乐的事。
充分挖掘与生活的联系,引生活的活水于拼音课堂之中,能使学生感到拼音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聚焦核心的评价创新
讲求主体整合的汉语拼音评价注重多元融通,但不追求“大拼盘”,而是要以拼音教学为核心,选取课程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另外,汉语拼音教学需贯彻因材施教、逐步巩固、分步实现的原则,关注过程性评价,多以鼓励式评价的方式,保持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一)基于个体的激励性评价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并针对性地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不断提升学习动力。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每当他们掌握了一个字母、一个音节或一种拼读方法,教师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班里有个男生总是发不准边音“l”,一直叫我“椅”老师。我开心地做着他的“椅”老师,但也在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当他这样称呼我时,我都会耐心地教他区分“l”和“y”。有一天,当他跑到我面前标准地发出“李老师好”时,我激动地抱住了他,并对他大加表扬,称赞他突破了很大的困难,可以学得更好。之后的学习中,这个男生不再畏惧拼音,对拼音的掌握也很有自信。
拼音教学中,我总会通过各种游戏带领学生复习拼音,更对拼音检测的方式进行了变革。如根据刚入学儿童思维形象具体化、注意力不易集中、有意记忆能力差等特点,基于拼音教学的规律,采用“拼音小勇士”的游戏过关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鼓励他们每人手拿一张过关卡,依次去拼音城堡的主人——五年级的“小老师”那里“闯关”,拼读声母、韵母和音节。过关卡上的内容难易不同、因人而异,每个学生基本都能过关。每过一关,学生都会得到一枚印章,得齐三枚,就能成为“拼音小勇士”。这样的激励性评价,集情趣与学习于一体,既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引领他们在趣味情境中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一举多得。
(二)立足实践的合作性评价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拼音教学应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模仿实践中合作评价。
如教学字母“ɑ”“o”“e”的发音时,不要一味地告诉学生嘴型要呈多少度角,舌头要摆在什么位置,而是要不断地让学生模仿体会、互相观察,进而相互合作评价。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就会知道,发“ɑ”时嘴巴要张大,发“o”时口型是圆的,发“e”时嘴巴是扁的。再如教学拼读时,教师鼓励学生对同伴拼读音节时的表现做评价,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交流后发现,拼读时“两音相连猛一碰”的方法是正确的。
实践的机会越多,鼓励学生合作评价的机会也就越多,学生对汉语拼音的掌握也就越牢固。
“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师勤而功半。”只有优化汉语拼音教学,重建多元融通的拼音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价体系,发展多元智慧,才能使拼音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使拼音教学活起来,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基。
参考文献:
[1] 《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编写组.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小学语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 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3]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