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对于理论认知的重要性,而实践最大的一个舞台就是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直强调理论知识不能脱离生活,而是要尽可能地靠近生活,贴近生活,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教学之中。尤其对于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来讲,要尽可能地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一、在生活中观察数学身影
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它不是机械化、僵化的走进,而是以一种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方式走进,唯有如此才能让生活与课堂无缝对接,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数学的身影。比如:在一年级最开始的几个单元里,《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就具有很强烈的生活气息。教师应让学生想一想自己从家里来学校的路上,要经过多少个红绿灯路口(需要数一数),自己和同桌同时站立时,哪一个人的个头稍微高点(需要比一比),每一天的生活垃圾要丢进分类垃圾桶里面的哪一个(需要分一分)等,教师所举出的这些事例,其实都是学生每天能感受到的非常寻常普通的小事,但这些小事里面却都是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当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原来生活中竟然处处有数学时,学生们在教师的提醒与指导下就会带着一双观察的眼睛去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身影,而当学生有这种意识与行为时,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继续深挖生活中的数学时。学生就非常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于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
承接上面所述,当学生意识并观察到存在于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数学踪影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于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思维。这是“让生活走进课堂”后的下一个有效动作。比如:上面举例的倒垃圾,它其实是需要学生有“分-分”这种数学思维的。将生活垃圾按照各种垃圾桶盛装物的种类来归类后,有序地丢掷而不是一股脑地全部倒在一起,这就是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运用事例。同样的,在一年级下册里面,学生会学习到《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师会在课堂上模拟一些生活场景,比如:新学期开始前全班学生要对教室进行卫生打扫,那么,这就会涉及到工具领取和人员分配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全班开始打扫前安排完毕,否则,无序地打掃只会让全班乱成一锅粥,这个过程就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来统筹与计划。
三、从生活中寻得数学启发
从生活中寻得数学启发指的是教师在将生活问题引入到数学课堂之后,学生是否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即在生活中挖掘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比如:上面举例的全班打扫卫生的例子,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利用分一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等数学思维来统筹安排,学生可能在打扫时就会变得非常随意,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扫地,那他就一直扫地,而不管扫地完成后是否有人拖地。但是,当“大扫除”这件事情引入了数学思维后,一切都会变得井然有序。这就是是否有数学思维的前后对比,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让学生意识到用数学思维来思考与处理问题的便利性与科学性所在。教师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当学生越升到高年级,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越丰富时,如果学生能够在早期就意识到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么他们就会更倾向于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四、于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于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指的是教师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后,其初衷以及最后的一个环节自然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一系列的数学问题。比如:四年级下册的《升和毫升》,这是两个度量单位,在生活中,当我们要表示某一种液体的体积及容量时,我们就会经常用到这两个单位,一般来讲,我们会用实验室的“量杯”来测量,但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有这种工具,这个时候,教师应提醒学生用其他东西来代替。对于教师来讲,当把生活问题引入到课堂之后,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能指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去解决这些生活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促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只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探索研究。就能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到数学的痕迹。基于此,教师将生活问题引入数学课堂之中,不仅能够让学习变得“更接地气”,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
编辑 姚思雅
一、在生活中观察数学身影
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它不是机械化、僵化的走进,而是以一种自然的、水到渠成的方式走进,唯有如此才能让生活与课堂无缝对接,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数学的身影。比如:在一年级最开始的几个单元里,《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就具有很强烈的生活气息。教师应让学生想一想自己从家里来学校的路上,要经过多少个红绿灯路口(需要数一数),自己和同桌同时站立时,哪一个人的个头稍微高点(需要比一比),每一天的生活垃圾要丢进分类垃圾桶里面的哪一个(需要分一分)等,教师所举出的这些事例,其实都是学生每天能感受到的非常寻常普通的小事,但这些小事里面却都是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当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原来生活中竟然处处有数学时,学生们在教师的提醒与指导下就会带着一双观察的眼睛去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身影,而当学生有这种意识与行为时,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继续深挖生活中的数学时。学生就非常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于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
承接上面所述,当学生意识并观察到存在于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数学踪影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于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思维。这是“让生活走进课堂”后的下一个有效动作。比如:上面举例的倒垃圾,它其实是需要学生有“分-分”这种数学思维的。将生活垃圾按照各种垃圾桶盛装物的种类来归类后,有序地丢掷而不是一股脑地全部倒在一起,这就是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运用事例。同样的,在一年级下册里面,学生会学习到《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师会在课堂上模拟一些生活场景,比如:新学期开始前全班学生要对教室进行卫生打扫,那么,这就会涉及到工具领取和人员分配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全班开始打扫前安排完毕,否则,无序地打掃只会让全班乱成一锅粥,这个过程就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来统筹与计划。
三、从生活中寻得数学启发
从生活中寻得数学启发指的是教师在将生活问题引入到数学课堂之后,学生是否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即在生活中挖掘到数学的魅力所在。比如:上面举例的全班打扫卫生的例子,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利用分一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等数学思维来统筹安排,学生可能在打扫时就会变得非常随意,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扫地,那他就一直扫地,而不管扫地完成后是否有人拖地。但是,当“大扫除”这件事情引入了数学思维后,一切都会变得井然有序。这就是是否有数学思维的前后对比,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让学生意识到用数学思维来思考与处理问题的便利性与科学性所在。教师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当学生越升到高年级,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越丰富时,如果学生能够在早期就意识到数学思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么他们就会更倾向于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四、于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于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指的是教师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后,其初衷以及最后的一个环节自然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一系列的数学问题。比如:四年级下册的《升和毫升》,这是两个度量单位,在生活中,当我们要表示某一种液体的体积及容量时,我们就会经常用到这两个单位,一般来讲,我们会用实验室的“量杯”来测量,但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有这种工具,这个时候,教师应提醒学生用其他东西来代替。对于教师来讲,当把生活问题引入到课堂之后,最重要的是在课堂上能指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去解决这些生活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促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只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探索研究。就能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到数学的痕迹。基于此,教师将生活问题引入数学课堂之中,不仅能够让学习变得“更接地气”,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
编辑 姚思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