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媒介融合并前瞻其应用

来源 :银幕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ren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介融合在如今的传播语态下已然被广大所熟知,但其含义仍鲜有清晰、宏观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都有相当一部分成功利用“媒介融合”改变市场的应用,如果能从更全面的角度理解“媒介融合”,至少从没有那么长远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会跳脱出传播的范畴,从更多元的角度影响人类生活。
  关键词:技术变革;情感需求;媒介融合;微信小程序
  媒介融合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话语和视线中,然而什么是媒介融合 我们到底在媒介融合中探究了什么 做到了什么 却很少有人真的能讲明白。首先在“媒介融合”的概念中绝大多数人依然存在深深的误解和浅显的认知,甚至在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研究中,媒介融合依然没有逃离开只是被当成“整合传媒机构、整合传媒终端、整合生产与传播渠道”,甚至在很多搜索词条里,媒介融合被粗暴的约等于了新媒体。虽然如此,当前仍然有很多出色运用“媒介融合”的应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例如微信小程序。然而我们仍需清晰它是什么,以及如何更好的发挥它的价值。
  一、媒介融合是技术更迭和受众需求交互主导的结果
  不管是将媒介融合看成不同技术在同一共享平台上的无缝整合还是过于强调消费者是促进媒介融合发展的原因,都是不可取的。
  前者的基本出发点和思路重点在于传播的技术和形式,在互联网技术发展成熟后,“媒介融合”的概念在该种理论下就自然的被解释成“一个技术过程,即在一种设备上汇聚了多种媒体功能的过程”。如果要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媒介融合”可以被理解为“将两个或多种的传播形式集合为一个整体的任何媒体”。然而从如今的角度来看,这种看法的弊端在于忽略了媒介技术自身的不同和发展,整合在同一设备上的媒介通过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基本传播元素通过数字技术转换结合成完整的媒体内容,同时不同的媒介在功能上相互互补,将媒介内容生产分配和共享。这时媒介技术本身的发展已然被忽略,不同的媒介技术之间也并未存在差异,技术也只有了其在传输内容上的唯一意义。
  这种观点与传统的传播研究范式的观点竟有了极大的重合,“谁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产生了何种效果”对上了这种对“媒介融合”看法中的生产过程和内容的绝对优先性。这也会直接突出了生产者的优先地位,对应的也是受众作用的削弱。此时“媒介融合”的重点就只是全部“媒介”的整合为内容生产而服务。而后者,以受众需求为主要力量去推动“媒介融合”的观点也同样走向了一个较为极端的反面。
  与前者不同的是,后者将媒介融合延展到了整个产业文化中,并对只局限于技术上的简单融合提出了批评。其中的代表人物亨利·詹金斯认为媒介融合不仅仅只是技术的更迭,融合更是在“横跨各种媒体渠道的信息和娱乐内容的传播流动中浮现的”。他提出媒介融合的发生是一种文化变迁的作用结果,产生这种文化变迁的原因正是消费者的作用——只有消费者对媒介存在使用的需求和使用的行为,融合才得以有发生的可能。在这种过程中,詹金斯对媒介融合的理解:包括横跨多种媒介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介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那些四处寻求各种娱乐体验的媒体受众的迁移行为等,这也提醒了我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体业正在经历另一个范式转换”。但正如詹金斯先前对“媒介融合”赋予太多权利给予生产者那样,其自身的研究则赋予了消费者太多的权利。同时,他也完全忽略了消费者接受和使用技术的转化因素,没有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但他的研究也扩大了“媒介融合”中受众的作用和受众与媒体内容的互动,同时也提出了研究“媒介融合”时极其重要的认识观点:媒介融合不是某一种终点,而是一个过程。这个观点更是在与丹麦研究学者延森的“媒介融合的三重维度”相结合的过程中将“媒介融合”扩充到了一个更为动态和广阔的层次中:“一种交流与传播实践跨越不同的物质技术和社会机构的开放式迁移”。
  延森的三重维度:1.人的身体以及其在工具中的延伸。在此基础上,社会个体不仅仅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还可以参与到多元化的传播活动过程中。2.大众媒介使参与者不在场成为可能,依托于大众媒介不对发展的技术,例如电话、移动客户端等,使得传播在没有参与者的情况下也能进行传播。3.数字技术成为元技术,它不仅可以复制原先存在的交流媒介的特征,还可以将其整合发展成一个新型的传播平台。这也直接将受众、媒介、社会环境相结合到同一语境,并且点明了技术发展依托于数字技术,这些维度的结合才最终形成了我们目前所谈论的“媒介融合”。同时区别于传统的主客体二分边界,延森把三种维度建立在实在主义的哲学支撑下,最终推论出“媒介既不能与实在割裂,也并非受到实在的推动而发展”。当我们再沿着该种思想向未来展望时,甚至可以猜想出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合的边界逐渐消失时,人脑会和技术整合起来形成另一种更为高级的阶段,甚至都有可能突破传播的范围往更广的领域延伸,现在已经有先行者正在挑战:马斯克在今年8月份面向大众展示了其Neuralink公司研发的脑际交互设备,简单解释这款设备就是在人类大脑、机器、互联网之间建立一道桥,让大脑直接与虚拟世界沟通。目前该项技术的医学运用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进展,马斯克说,在未来可以通过该项装置将人的意识与媒介端相通—当你想听音乐时再也不需要点开手机上的音乐播放器,而是直接通过技术对你的意识进行信号编码即可播放音乐。
  这也是对“开放式迁移”到“网络广延”的宏观注释,也说明了“过去存在与一种媒介及它的用途之间的一对一关系正在消失”,“网络”状的关系开始有产生的可能。“广延”的“媒介融合”呈现的是一种复杂性的关系。其复杂性不仅体现在需要特殊的条件才能造成广延性连续,而且网络本身就足够复杂了,因为其是一个“高雅的、无等级之分的根茎状全球结构模型,而且它还以横向的以及纵向的‘超文本’链接为基础,从而使得文本文档中的物体之间的边界呈现出无穷无尽的流动态势”。这也反过来印证了“媒介融合”是一个过程,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变化和波动,而媒介融合也会在这样的动态起伏中不斷竞争和发展,不断对立和同一。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微信小程序发展的分析与前瞻
  自从微信在2017年9月推出小程序以来,到如今小程序也已然在发展成熟的路上稳步前进,微信小程序的诞生是如今“媒介融合”较为成功的一个成果,如果认真观察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也印证了延森等对于“媒介融合”更为广阔的定义:媒介融合是技术更迭和受众需要相互主导的结果。
  (一)元技术和技术更迭
  毫无疑问,微信小程序的诞生是基于数字技术的重新编码和不斷发展。在此之前,人们想要获取特定的线上资源和内容则需要去特定的App上,这已经是技术发展较为先前的阶段了。而如今,谁能想到呢 只需要在微信平台上就可以实现获取其他App上的内容的行为,甚至把退出微信—选择其他App—进入其他App获取信息的一系列步骤替代了。这种便捷性是需要技术的发展作为支撑的,而这种技术的元技术也恰恰是数字技术,不仅能复制其他媒介的主要功能,还能将这些功能整合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之间不仅彼此独立还能通过链接的跳转实现彼此的连接。在这种技术被发展出来之前,人们或许对媒介使用的便捷性有过想象,如今元技术和技术的更迭将这种想象变成现实。
  (二)媒介不再只是讯息
  麦克卢汉的经典之句:媒介即讯息,这句话暗含着“在媒介交替的历史进程中,旧媒介的特征将几乎完全完全融入之后的新媒介形态之中”。如今看来,媒介有了不仅在生理,更在于技术到内核存在了更为广阔的含义:媒介是受众需求的延展——Apple的第一代智能手机才能改变时代;媒介技术已然依托于数字技术,甚至其传播的速度上和传播的广度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从最贴近个人的角度看,即媒介逐渐真正成为使用者生理上的一部分,正如微信小程序的诞生和发展一样,在如今人们除了不断的追求着“速度”、同样也追求着极致的“简单”——一个平台满足就能满足用户绝大多数的需求。同时正如“媒介融合”其本身的特性:在动态起伏中不断竞争和发展一样,微信小程序的诞生直接对各种App的存在发起了挑战。
  但App并未消亡。小程序的兴起确实能为用户提供绝大部份其他App上以有的功能,但还有少部分功能是只能在App上才能使用的;已经消亡的App,也是在竞争环境中没有跟上脚步而被淘汰掉的。目前小程序和App之间不断竞争、相互促进和合作的关系,也反映了媒介除了作为讯息之外,还以自身的发展程度作为所处竞争环境的标准,甚至成为了维持行业向更高阶程度发展的“监督员”,当然,这也离不开人的意志和需要。
  (三)人的需求和技术的成熟融合
  腾讯自2011年推出“微信”这个即时通讯应用程序以来,到如今快九年的时间,已经成功的将微信发展成为中国使用面最广的一款通讯软件。而微信小程序的成功也正是看准了微信这九年以来发展获得的资源,更重要的是,看准了微信的社交属性。
  在如今这个技术鸿沟被逐渐消减的时代,网络不仅将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同时也无意间运用数字化增大了用户个性化的特点,这也导致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物理距离的增大。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管是在五千年前还是今天,社交是人类生活无法舍弃的需求。各种新兴技术的普及没有改变社交最本质的内容——信息交换和利益交换,而是增加了社交的平台和形式。微信在成为目前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平台后还在不断增加着自身的使用功能,能保证这些功能使用率的前提正是建立在社交这种需求上,想想自己每天打开微信的频率和时间你就能了解了。
  有需求也需要技术的成熟才能最终完成落地的产品,得益于日渐发展的技术才能实现在同一个平台上能获取以往需要在不同平台上才能获取的内容。微信几乎在自身平台上开发出一个相当完整的产品链: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搜索引擎找到小程序平台,可以通过发送链接实现小程序的分享,甚至在用户使用设计上直接保留了小程序的使用记录来提高其使用频率。
  它几乎在每个细节上努力提升微信和小程序的用户粘性。
  那还有改变的可能性吗 只要能在媒介融合这片海洋中找到另一个藏有宝藏的小岛。从目前技术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环境来看,不管是微信小程序还是其他产品,想要进一步的发展进化还是离不开人性需求的发掘和技术的突破。我们不能被人工智能所控制,人终归是衡量万物的尺度。所以不管从哪一方面找到突破口,都是一次人类探索利用媒介融合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J].城市党报研究,2018(07).
  [2]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华夏出版社,2000.
  [3] 延森著,刘君.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 黄旦,李暄.从业态转向社会形态:媒介融合再理解[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01).
  [5] 约翰·厄里,李冠福.全球复杂性[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万洁铭(1999—),女,湖北仙桃人,本科,研究方向:传播学、媒介融合。
其他文献
摘要:二次元文化在物质层面的超现实性和精神层面的创造性特征,使其成为当今青少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二次元文化积极寻求与主流文化对话的契机,并创作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二次元文化作品,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发展提供借鉴。从传播角度看,二次元文化叙事方式加强了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和自发传播;从发展角度看,二次元文化的双向交互方式和参与式生产方式促进了主流意识形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期刊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对比传统的教学观,新型教学观已经在教学目的的发展性、教学传播的对话性、教学内容的多元性以及教学评价的过程性等四个方面发生了改变,其必然使教学的实践要求发生了改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观念中,教学也从传统的教学三要素发展为互联网教学三要素。  关键词:“网络+”;教育观;传统的教育;网络教育  一、引言  传统教学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师
期刊
摘要:本文梳理了互联网技术对摄影艺术以及艺术生产方式产生的影响。当下,摄影作品呈现多媒介融合的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如何理解当代摄影艺术和摄影家的身份问题 当代摄影艺术的未来走向将是如何 本文将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形态;当代摄影;艺术生产方式;身份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有时主动地将自己日常生活曝光在社交网络中,有时不自觉地被公共空间的
期刊
摘要: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高校体育课线上教学已成疫情防控期热门话题。本文简要分析了体育课线上教学的利弊,期望能对相关教育研究提供积极参考。  关键词:疫情防控期;高校体育课;线上教学;利弊  高校体育课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讲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运动课,精讲多练是高校体育课的特性。主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主。如果仍然采取其它文化课程的线上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无疑是
期刊
摘要:大学是研究生学习、科研、生活等方面的场所,是研究生重新进入校园文化的平台,是研究生综合素质修炼的重要场域。校园环境是塑造研究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场所,研究生入校后,人际关系会进行角色转换。和谐人际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进行适应人际关系转换的过程中,对研究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和谐人
期刊
摘要:“停课不停学”要求下全国各地中小学积极组织线上各学科的居家学习,本文以天河区长湴小学为例,对全校学生(家长)在居家学习期间参与体育学习情况发放调查问卷,通过反馈数据发现:在学生内容的选择上学生动画多媒体形式学习内容更易被学生接受;随着年级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型逐渐增强;大部分学生能够按要求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且参与锻炼的时间与参与人数基本呈现正态分布趋势。  关键词:居家学习;体育锻炼;新冠疫
期刊
摘要:近年来高校不断的扩招,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以安徽审计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选取大学生这一群体,研究其消费行为以得出大学生不正确的消费习惯、浪费心態、家庭教育以及学校宣传与管理。通过从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三方面来给出合理的措施和建议。旨在树立中国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大学生;光盘行动;节约粮食  久前联合国机构发布《2020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2019
期刊
摘要:中职德育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对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中职学生的生源特点以及中职德育课面临的种种挑戰,采用丰富教学手段、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效提升德育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效能提升  德育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其它课程密不可分、互相统一、互为推动,该课程的
期刊
摘要:当代社会,新闻传播的媒介日渐多样化,手机媒体作为普及率较高的一种传播手段,给人们的信息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手机媒体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拓宽了新闻传播的途径,也因其高效的互动性使得普通大众更多地参与到了信息传播中,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众传媒”。但其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媒体受众筛选和新闻权威性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本文将以手机媒体的概念为出发点,阐明其对新闻传播的优劣影响,浅谈
期刊
摘要: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以网络为载体表达对事件或事件相关政治、经济和社会具有影响和倾向性意见、情绪与态度的总和。具有发生即时性、主体隐匿性、交流互动性、内容丰富性和群体极化性等特征。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可以分为生成阶段、扩散阶段和消减阶段,并且在每个阶段呈现着一定的演化规律。本文旨在研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形成过程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案例的生成、扩散和消减来探讨突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