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是一个教育难点,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學生在游戏中体验、观察、學习,悟出“小中亦可见大”的道理。力求在作文结构上的“大同小异”;作文内容上的“大异小同”;思想认识上的“大彻大悟”。
关键词:作文;兴趣;习作;教育教學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6-030-0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本學期有幸参与了學区联片教研活动,执教作文指导课——《快乐游戏,精彩作文》,本节作文课我大胆开放课堂,设计游戏体验,让學生在游戏中体验、观察、學习,悟出“小中亦可见大”的道理。力求在作文结构上的“大同小异”;作文内容上的“大异小同”;思想认识上的“大彻大悟”。下面结合教學的片断,谈谈自己对习作教學有效性的理解。
一、“给圣经,涂点蜂蜜”:激发兴趣——习作有效教學的起点
片断1:教师于课前设计了实验,启发學生在观察中思考。首先教师出示一个装有大块石头的瓶子,问學生:“这个瓶子满了吗?”學生有的回答:“满了”有的作思考状。教师再塞入一些小石头,再问學生:“满了吗?”學生的答案出现了分歧“满了”、“没满,还能装”……教师不做评判,再撒入沙子,倒入水,一步步点亮學生的眼球,學生若有所思。紧接着点燃“导火索”:“如果先装水,这其它的东西能再装进去吗?”學生饶有兴趣地讨论开了。教师此刻再言归正传:“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的,对你写作文有什么启发呢?”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却都与实验有关,有的说知道了按一定的顺序、方法做事,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最大容量的成功;有的说,他认为有了沙石等,瓶子里的东西更丰富,更有内涵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一环节的设计,看似与教學内容无太大的关系,但却能充分激起學生的热情,引发學生观察与思考,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兴趣才有作文的动力,有兴趣才有作文潜力。學生从这个实验的一步步操作过程中,点燃了兴趣的火苗,开启了思考的大门。
二、“万丈高楼,平地起”:积累素材——习作有效教學的基石
片断2:教师于作文指导教學前引导學生交流积累好词句,轻松上阵。师:“如果说一篇优秀的作文是一块锦缎,那么好词佳句就是一条条美丽的丝线;如果说一篇生动的作文是一首欢快跳跃的歌曲,那么好词佳句就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积累好词句是写好作文的必备条件。请同學说说你平时都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教师声情并茂地吟诗,使得一大串排比不是美丽的走过场,而是陶冶语文素养的“先入为主”。)學生自由说词句,有个同學说:“我的心里像是装着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紧张极了。”教师顺势而导“你们瞧,老师的脸涨得像是个红透了的苹果,此时也很有些紧张。”在全班交流了表达喜怒哀乐的词句以后,教师再出示课件,展示写活动场面的优美词句,照顾學困生,为写作做好准备。
在本环节的教學中,个人认为较成功的是能抓住课堂生成,顺势而导,无形之中,學生又多积累了一个句子。试想:要是我们的老师、同學在平时的學习交谈中都能自然而然地运用一些好词佳句,写作又何患“无从下笔”?但是做法不够成熟的是在引导學生巧妙运用平时积累的句子时,教师未能把握住契机,“一箭双雕”。教师可以说:“同學们,你们瞧,老师的脸涨得像是个红透了的苹果,此时也很有些紧张。但老师更期待你们的表现,让老师是因为惊喜而涨红了脸,好吗?”如果这样做,學生不仅仅是感受到了老师语言的熏陶,也会因为老师的期待而兴致高涨,为将进行的课堂注入“兴奋剂”,使作文指导更有效地进行。
本环节设计还有一个初衷,是为了照顾后进生,让他们在本次作文中能學有所获,懂得现學现卖。
三、“舔一舔,好极了”:注重体验——习作有效教學的活水
片断3:游戏《你忽略了他吗》活动过程: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1)根据學生总数分成若干小组,发给每人一张白纸,每组写一种类别的事物,例如,可以分为文具类,每张写上铅笔、橡皮等;动物类,写上猫头鹰,狮子等;植物类,榕树,狗尾草等…(2)写好后,教师将顺序打乱。注意,此时要将事先准备好“神秘纸条——帮帮我”插入其中。(3)每个孩子任意抽取一张小纸片。(4)抽到后大声念出纸片上的内容,凡是属于同一类的请自由组合,寻找一块领地站好。比比看,哪个小组集结得最快速。教师提醒说:“这个部分是游戏中可供进行场景描写的最精彩的部分,大家可千万不要错过。你可以看看同伴,想想自己,再多关注整个场面,将从三个渠道收集到的信息都作为自己的素材。这样写起来,场面一定很热闹。不过,老师得说句实话,好戏还在后头呢!”
2 游戏进行时,同學们太过拘紧,聚集在一起,有的违反规则,说与卡片内容无关的话,教师及时“定格”现场,强调游戏规则。这时,持有“帮帮我”卡片的同學莫名其妙地走向我:“老师,我这张和他们不一样,是不是错了?”我一下子慌了,我想到他会求助同學,却没想到会来求助老师。我只能敷衍地说:“没错,你尽管念出卡片上的内容。”(现在回想:当时的我,不是参与者,而是组织者,我这样做是否妥当?)一片“混乱”的集结后,其他孩子都找到了组织,只有那个“帮帮我”,求助无门,他看看同學们聚在一起,再看看自己孤零零站在那儿,眼眶红了,那一刻,我不假思索将游戏喊停,因为我实在不忍心孩子在游戏中太久地沉溺于孤单无助。(现在回想:这样处理又是否正确?)
何为“有效”,促进學生发展是有效的;引导學生學习是有效的;解决學生疑惑是有效的……周国平在《假如我是语文老师》一文中写到: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我只做两件事:让學生爱读书,让學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是啊,这不就是写作的最基本的途径吗?
从激发兴趣开始,从积累词句做起,坚持注重体验,相信兴趣+积累+体验=快乐习作!
关键词:作文;兴趣;习作;教育教學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6-030-0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本學期有幸参与了學区联片教研活动,执教作文指导课——《快乐游戏,精彩作文》,本节作文课我大胆开放课堂,设计游戏体验,让學生在游戏中体验、观察、學习,悟出“小中亦可见大”的道理。力求在作文结构上的“大同小异”;作文内容上的“大异小同”;思想认识上的“大彻大悟”。下面结合教學的片断,谈谈自己对习作教學有效性的理解。
一、“给圣经,涂点蜂蜜”:激发兴趣——习作有效教學的起点
片断1:教师于课前设计了实验,启发學生在观察中思考。首先教师出示一个装有大块石头的瓶子,问學生:“这个瓶子满了吗?”學生有的回答:“满了”有的作思考状。教师再塞入一些小石头,再问學生:“满了吗?”學生的答案出现了分歧“满了”、“没满,还能装”……教师不做评判,再撒入沙子,倒入水,一步步点亮學生的眼球,學生若有所思。紧接着点燃“导火索”:“如果先装水,这其它的东西能再装进去吗?”學生饶有兴趣地讨论开了。教师此刻再言归正传:“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的,对你写作文有什么启发呢?”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却都与实验有关,有的说知道了按一定的顺序、方法做事,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最大容量的成功;有的说,他认为有了沙石等,瓶子里的东西更丰富,更有内涵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一环节的设计,看似与教學内容无太大的关系,但却能充分激起學生的热情,引发學生观察与思考,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兴趣才有作文的动力,有兴趣才有作文潜力。學生从这个实验的一步步操作过程中,点燃了兴趣的火苗,开启了思考的大门。
二、“万丈高楼,平地起”:积累素材——习作有效教學的基石
片断2:教师于作文指导教學前引导學生交流积累好词句,轻松上阵。师:“如果说一篇优秀的作文是一块锦缎,那么好词佳句就是一条条美丽的丝线;如果说一篇生动的作文是一首欢快跳跃的歌曲,那么好词佳句就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积累好词句是写好作文的必备条件。请同學说说你平时都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教师声情并茂地吟诗,使得一大串排比不是美丽的走过场,而是陶冶语文素养的“先入为主”。)學生自由说词句,有个同學说:“我的心里像是装着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紧张极了。”教师顺势而导“你们瞧,老师的脸涨得像是个红透了的苹果,此时也很有些紧张。”在全班交流了表达喜怒哀乐的词句以后,教师再出示课件,展示写活动场面的优美词句,照顾學困生,为写作做好准备。
在本环节的教學中,个人认为较成功的是能抓住课堂生成,顺势而导,无形之中,學生又多积累了一个句子。试想:要是我们的老师、同學在平时的學习交谈中都能自然而然地运用一些好词佳句,写作又何患“无从下笔”?但是做法不够成熟的是在引导學生巧妙运用平时积累的句子时,教师未能把握住契机,“一箭双雕”。教师可以说:“同學们,你们瞧,老师的脸涨得像是个红透了的苹果,此时也很有些紧张。但老师更期待你们的表现,让老师是因为惊喜而涨红了脸,好吗?”如果这样做,學生不仅仅是感受到了老师语言的熏陶,也会因为老师的期待而兴致高涨,为将进行的课堂注入“兴奋剂”,使作文指导更有效地进行。
本环节设计还有一个初衷,是为了照顾后进生,让他们在本次作文中能學有所获,懂得现學现卖。
三、“舔一舔,好极了”:注重体验——习作有效教學的活水
片断3:游戏《你忽略了他吗》活动过程: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1)根据學生总数分成若干小组,发给每人一张白纸,每组写一种类别的事物,例如,可以分为文具类,每张写上铅笔、橡皮等;动物类,写上猫头鹰,狮子等;植物类,榕树,狗尾草等…(2)写好后,教师将顺序打乱。注意,此时要将事先准备好“神秘纸条——帮帮我”插入其中。(3)每个孩子任意抽取一张小纸片。(4)抽到后大声念出纸片上的内容,凡是属于同一类的请自由组合,寻找一块领地站好。比比看,哪个小组集结得最快速。教师提醒说:“这个部分是游戏中可供进行场景描写的最精彩的部分,大家可千万不要错过。你可以看看同伴,想想自己,再多关注整个场面,将从三个渠道收集到的信息都作为自己的素材。这样写起来,场面一定很热闹。不过,老师得说句实话,好戏还在后头呢!”
2 游戏进行时,同學们太过拘紧,聚集在一起,有的违反规则,说与卡片内容无关的话,教师及时“定格”现场,强调游戏规则。这时,持有“帮帮我”卡片的同學莫名其妙地走向我:“老师,我这张和他们不一样,是不是错了?”我一下子慌了,我想到他会求助同學,却没想到会来求助老师。我只能敷衍地说:“没错,你尽管念出卡片上的内容。”(现在回想:当时的我,不是参与者,而是组织者,我这样做是否妥当?)一片“混乱”的集结后,其他孩子都找到了组织,只有那个“帮帮我”,求助无门,他看看同學们聚在一起,再看看自己孤零零站在那儿,眼眶红了,那一刻,我不假思索将游戏喊停,因为我实在不忍心孩子在游戏中太久地沉溺于孤单无助。(现在回想:这样处理又是否正确?)
何为“有效”,促进學生发展是有效的;引导學生學习是有效的;解决學生疑惑是有效的……周国平在《假如我是语文老师》一文中写到: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我只做两件事:让學生爱读书,让學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是啊,这不就是写作的最基本的途径吗?
从激发兴趣开始,从积累词句做起,坚持注重体验,相信兴趣+积累+体验=快乐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