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我在大班美术活动“秋天的树”中,努力落实这一精神,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体验、表现和创造。
一、充分感受和体验“秋天的树”,积累认知和情感经验
第一,充分感受和体验大自然中的秋天的树。
秋天,我不仅带领幼儿观察园内的树,还带领幼儿到公园、山上、树林、郊外去观察不同地方的树。比如,引导幼儿观察:秋天的树有什么颜色?树叶、树枝、树干是怎样的?秋风中的树枝和树叶又是怎样的?太阳照在秋天的树上是怎样的?没有太阳时秋天的树又是怎样的?飘落在地面上的树叶是怎样的?单片树叶静静躺在地面上和成批的落叶堆积在一起时分别是怎样的?我还让幼儿展开想象:单片的树叶和堆积在一起的树叶的感受(心情)是怎样的?同时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来表现飞舞的树叶和静止的树叶,快速飘落的树叶和慢慢飘落的树叶,卷起来的树叶和平展的树叶……一系列的观察、想象、表现活动,使幼儿充分感受与欣赏了秋天的树的色彩、造型、动态,积累了关于秋天的树的经验和体验,感受到秋天的树的多姿多彩,以及生命生长、成熟的规律。
第二,充分感受和体验艺术作品中的秋天的树。
在关于秋天的绘本中,不同的画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无论是画面的色调还是树的造型、构图。即使是同一本绘本,不同页面上树的造型和构图也是不同的。因此,我提供了《落叶的烦恼》《落叶跳舞》《风中的树叶》等一系列关于秋天的树的绘本,引导幼儿感受如何将现实中和想象中的秋天的树用绘画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幼儿通过欣赏不同绘本感受和体验到不同画家的表现方式是多元的,他们所表现的画面的色调、落叶的色彩、树的造型是丰富的,他们所描绘的发生在秋天的树和叶上的故事和情感是多样的,以此来丰富幼儿对于秋天的树的多方位的感受。我引导幼儿反复欣赏绘本中树的造型和构图,重点引导幼儿想象和描述对此的感受、体验和认识。比如,每一页画面上的树是怎样的?你看后有什么感受?能在两页画面上找到同样的树的造型或构图吗……幼儿在仔细观察绘本《落叶的烦恼》后,对其中树的造型是这样描述的:像字母V,细细粗粗的树枝像火苗一样往上窜,树枝就像很多细碎的骨头,整棵树长得像喷泉;这棵树的树枝有点像人的筋和人体中许多血管的分布,三根树枝并在一起像小鸡的爪子,像长得歪歪扭扭的竹子,左边有点像蜘蛛网,又像水草在游动;像八爪鱼,树叶就像火山的岩浆一样,像我去北京看到的那棵有三百年的树,树叶有红有黄像落日……幼儿对于画面的构图的表述是:这棵树从左到右,在画面上像一座桥;这棵树从这边的下面斜着向上,像一条龙一样窜上去;这棵树大大的树根放在画纸中间,像火山在喷发……幼儿通过欣赏绘本,感受到树的造型和构图是丰富多样的,这不仅为后面创作提供了范例,知道秋天的树是可以多元呈现的,而且帮助幼儿积累了经验,以便在后面的创作中迁移运用,主动尝试纵向、横向、斜向等构图方式。通过欣赏绘本,幼儿拓展了对于秋天的树的认识和经验,感受到秋天的多彩和美好,萌发了创作的激情,为后面的表现打下了基础。
二、在教师适时的指导和关照下自主表现“秋天的树”
《指南》指出,“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的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教师既要给予幼儿自主创作的空间,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因此,我在本次活动开始时强调了独特性的要求:“今天请你们画一幅与众不同的秋天的树和叶的画。你可以画你看见过的树和叶,也可以画你想象中的树和叶,还可以画你在书上看到的树和叶。总之,你画的树和叶是非常独特的。”与此同时,教师全程围绕“独特性创作”适时地给予幼儿具体的指导,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在作画前,教师给予幼儿怎样创作的线索。
教师在幼儿创作前要给予幼儿创作什么和怎样创作的线索,帮助幼儿明确当前的任务和怎么做的策略,使幼儿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创作。比如,我通过提问给予幼儿进行独特性创作的线索:先想一想,是竖着画还是横着画?是“顶天立地”还是只“顶天”或只“立地”,是顶两边还是顶一边?是画整棵树还是只画树的一个部分——树根、树的低端、树枝……再想一想,是以树为主、以树枝为主还是以树叶为主?
我通过让个别幼儿上来尝试,帮助全体幼儿弄清楚:怎么在纸上构图,怎样表现树的不同部分,怎样的造型是独特的,将幼儿想要表现但还未表现的或还未察觉的内容呈现出来,使其具体化,并引导幼儿在后面的绘画中有意识地表现。比如,当幼儿在画面中央画出一个树墩状的图时,我便追问:“你想画树根部分还是想画一棵千年古树?这棵树是要长满整个画面,让树枝伸展开来,还是要让树叶都飘落在地上或让树叶满天飞……”。我借助情境性语言给予幼儿创造的线索,激发幼儿不断围绕线索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表现出自己对秋天的树的认识和情感。
第二,在作画中,教师针对不同幼儿的需求给予适宜的指导。
大部分幼儿由于有了充分的感知经验和第一环节有关创作线索的引导,都能够非常自信地进入自主创作状态,但也有一小部分幼儿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指导。比如,第一组的涵涵、泽泽和麦麦三个人特别拘谨。涵涵拿着笔看着我说:“怎么画呀?”我建议道:“画秋天的树和叶。刚才你们看了那么多树,都可以画。”她还是看着我。我又说:“你们还看了《落叶的烦恼》这本书,其中有许多大树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你们可以和它画得一样,也可以不一样。还有画你自己看到的大树和叶子的样子也可以。”一旁的泽泽听了我的话后,就按照屏幕上的那幅大树图画了起来。接着涵涵画了一个秃头树干。而麦麦则自言自语:“怎么画呢?看看别人是怎么画的吧。”他看到旁边的涵涵画了秃头树后,就说:“我知道了。”接着,也画了一棵秃头树。他似乎找到了自信。但一边的涵涵仍旧每画一步都要问怎么画。她画完秃头树干后问:“上面要不要画树枝呀?”我说:“你想画就可以画,不想画就可以不画。”她说:“我要画,怎么画呢?”我说:“你可以画很多树枝,也可以只画几根;可以画紧挨在一起的树枝,也可以画全部伸展的树枝;可以画笔直的树枝,也可以画弯弯的树枝,或者是有弯有直的树枝……”在这样的指导下,她画了许多伸展的树枝。由此可见,个别幼儿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给予适时的帮助的。
每个幼儿在作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的帮助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比如,小亮非常胆怯,画了两根细细的、淡淡的弯弯曲曲的单线条树枝。旁边的小朋友说:“老师,你看他画的不是树枝,是细线。”这样一说,小亮更胆怯了,握着笔不知如何是好。我及时鼓励他,说他画的树枝很有创意,和所有人画的都不一样。接着,我建议他可以增加一些弯弯曲曲的树枝,并且可以将单线条画成双线条,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非常自信地在画面上画满了弯弯曲曲的双线条树枝,而且在所有线条的顶端都画上了一片小小的树叶。又如,小卡的画面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棵树,并且树上只有一片树叶,画面和树的色彩都是褐色。我便指导他在较空旷的画面上增加一些树叶,可以是自己见过的如手掌形、扇形、猫脸形、鱼形、七叶枫形等各种形状的树叶,颜色可以是一色的,也可以是双色渐变的,还可以是多色混合的……在这样个性化的指导下,每个幼儿的画面都非常具有独特性。
第三,在评价时,教师要突出对幼儿画面独特性的解读。
评价幼儿作品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在此环节,教师要根据《指南》的精神,“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教师切忌只评价某些幼儿的作品,切忌只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评价,而是要展示全体幼儿的画作,倾听和尊重全体幼儿的观点和感受。比如,我在展示全体幼儿的作品后,请全体幼儿寻找有没有两幅一模一样的画,由此引导幼儿发现每人的画都是不一样的,感受到每个人的独特性。又如,我还引导幼儿说说,你发现哪幅画最为独特?什么地方独特?你画的树是怎么生长的?从哪里开始长的?长成了什么样子……突出引导幼儿感受树的生命张力,帮助幼儿追求绘画的意境,引导幼儿发现他人作品中的创造力,体验每个人的作品都是独特的,从而更加自信地进行创作。
正是由于我在幼儿感受、体验、表现、创作阶段聚焦于“独特性”的引导,所以,每个幼儿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对秋天的树的认识、经验和美的感受,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与此同时,他们还感受到了创作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和主动性。
一、充分感受和体验“秋天的树”,积累认知和情感经验
第一,充分感受和体验大自然中的秋天的树。
秋天,我不仅带领幼儿观察园内的树,还带领幼儿到公园、山上、树林、郊外去观察不同地方的树。比如,引导幼儿观察:秋天的树有什么颜色?树叶、树枝、树干是怎样的?秋风中的树枝和树叶又是怎样的?太阳照在秋天的树上是怎样的?没有太阳时秋天的树又是怎样的?飘落在地面上的树叶是怎样的?单片树叶静静躺在地面上和成批的落叶堆积在一起时分别是怎样的?我还让幼儿展开想象:单片的树叶和堆积在一起的树叶的感受(心情)是怎样的?同时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来表现飞舞的树叶和静止的树叶,快速飘落的树叶和慢慢飘落的树叶,卷起来的树叶和平展的树叶……一系列的观察、想象、表现活动,使幼儿充分感受与欣赏了秋天的树的色彩、造型、动态,积累了关于秋天的树的经验和体验,感受到秋天的树的多姿多彩,以及生命生长、成熟的规律。
第二,充分感受和体验艺术作品中的秋天的树。
在关于秋天的绘本中,不同的画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无论是画面的色调还是树的造型、构图。即使是同一本绘本,不同页面上树的造型和构图也是不同的。因此,我提供了《落叶的烦恼》《落叶跳舞》《风中的树叶》等一系列关于秋天的树的绘本,引导幼儿感受如何将现实中和想象中的秋天的树用绘画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幼儿通过欣赏不同绘本感受和体验到不同画家的表现方式是多元的,他们所表现的画面的色调、落叶的色彩、树的造型是丰富的,他们所描绘的发生在秋天的树和叶上的故事和情感是多样的,以此来丰富幼儿对于秋天的树的多方位的感受。我引导幼儿反复欣赏绘本中树的造型和构图,重点引导幼儿想象和描述对此的感受、体验和认识。比如,每一页画面上的树是怎样的?你看后有什么感受?能在两页画面上找到同样的树的造型或构图吗……幼儿在仔细观察绘本《落叶的烦恼》后,对其中树的造型是这样描述的:像字母V,细细粗粗的树枝像火苗一样往上窜,树枝就像很多细碎的骨头,整棵树长得像喷泉;这棵树的树枝有点像人的筋和人体中许多血管的分布,三根树枝并在一起像小鸡的爪子,像长得歪歪扭扭的竹子,左边有点像蜘蛛网,又像水草在游动;像八爪鱼,树叶就像火山的岩浆一样,像我去北京看到的那棵有三百年的树,树叶有红有黄像落日……幼儿对于画面的构图的表述是:这棵树从左到右,在画面上像一座桥;这棵树从这边的下面斜着向上,像一条龙一样窜上去;这棵树大大的树根放在画纸中间,像火山在喷发……幼儿通过欣赏绘本,感受到树的造型和构图是丰富多样的,这不仅为后面创作提供了范例,知道秋天的树是可以多元呈现的,而且帮助幼儿积累了经验,以便在后面的创作中迁移运用,主动尝试纵向、横向、斜向等构图方式。通过欣赏绘本,幼儿拓展了对于秋天的树的认识和经验,感受到秋天的多彩和美好,萌发了创作的激情,为后面的表现打下了基础。
二、在教师适时的指导和关照下自主表现“秋天的树”
《指南》指出,“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的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教师既要给予幼儿自主创作的空间,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因此,我在本次活动开始时强调了独特性的要求:“今天请你们画一幅与众不同的秋天的树和叶的画。你可以画你看见过的树和叶,也可以画你想象中的树和叶,还可以画你在书上看到的树和叶。总之,你画的树和叶是非常独特的。”与此同时,教师全程围绕“独特性创作”适时地给予幼儿具体的指导,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在作画前,教师给予幼儿怎样创作的线索。
教师在幼儿创作前要给予幼儿创作什么和怎样创作的线索,帮助幼儿明确当前的任务和怎么做的策略,使幼儿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创作。比如,我通过提问给予幼儿进行独特性创作的线索:先想一想,是竖着画还是横着画?是“顶天立地”还是只“顶天”或只“立地”,是顶两边还是顶一边?是画整棵树还是只画树的一个部分——树根、树的低端、树枝……再想一想,是以树为主、以树枝为主还是以树叶为主?
我通过让个别幼儿上来尝试,帮助全体幼儿弄清楚:怎么在纸上构图,怎样表现树的不同部分,怎样的造型是独特的,将幼儿想要表现但还未表现的或还未察觉的内容呈现出来,使其具体化,并引导幼儿在后面的绘画中有意识地表现。比如,当幼儿在画面中央画出一个树墩状的图时,我便追问:“你想画树根部分还是想画一棵千年古树?这棵树是要长满整个画面,让树枝伸展开来,还是要让树叶都飘落在地上或让树叶满天飞……”。我借助情境性语言给予幼儿创造的线索,激发幼儿不断围绕线索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表现出自己对秋天的树的认识和情感。
第二,在作画中,教师针对不同幼儿的需求给予适宜的指导。
大部分幼儿由于有了充分的感知经验和第一环节有关创作线索的引导,都能够非常自信地进入自主创作状态,但也有一小部分幼儿需要教师给予特别的关注和指导。比如,第一组的涵涵、泽泽和麦麦三个人特别拘谨。涵涵拿着笔看着我说:“怎么画呀?”我建议道:“画秋天的树和叶。刚才你们看了那么多树,都可以画。”她还是看着我。我又说:“你们还看了《落叶的烦恼》这本书,其中有许多大树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你们可以和它画得一样,也可以不一样。还有画你自己看到的大树和叶子的样子也可以。”一旁的泽泽听了我的话后,就按照屏幕上的那幅大树图画了起来。接着涵涵画了一个秃头树干。而麦麦则自言自语:“怎么画呢?看看别人是怎么画的吧。”他看到旁边的涵涵画了秃头树后,就说:“我知道了。”接着,也画了一棵秃头树。他似乎找到了自信。但一边的涵涵仍旧每画一步都要问怎么画。她画完秃头树干后问:“上面要不要画树枝呀?”我说:“你想画就可以画,不想画就可以不画。”她说:“我要画,怎么画呢?”我说:“你可以画很多树枝,也可以只画几根;可以画紧挨在一起的树枝,也可以画全部伸展的树枝;可以画笔直的树枝,也可以画弯弯的树枝,或者是有弯有直的树枝……”在这样的指导下,她画了许多伸展的树枝。由此可见,个别幼儿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给予适时的帮助的。
每个幼儿在作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的帮助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比如,小亮非常胆怯,画了两根细细的、淡淡的弯弯曲曲的单线条树枝。旁边的小朋友说:“老师,你看他画的不是树枝,是细线。”这样一说,小亮更胆怯了,握着笔不知如何是好。我及时鼓励他,说他画的树枝很有创意,和所有人画的都不一样。接着,我建议他可以增加一些弯弯曲曲的树枝,并且可以将单线条画成双线条,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非常自信地在画面上画满了弯弯曲曲的双线条树枝,而且在所有线条的顶端都画上了一片小小的树叶。又如,小卡的画面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棵树,并且树上只有一片树叶,画面和树的色彩都是褐色。我便指导他在较空旷的画面上增加一些树叶,可以是自己见过的如手掌形、扇形、猫脸形、鱼形、七叶枫形等各种形状的树叶,颜色可以是一色的,也可以是双色渐变的,还可以是多色混合的……在这样个性化的指导下,每个幼儿的画面都非常具有独特性。
第三,在评价时,教师要突出对幼儿画面独特性的解读。
评价幼儿作品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在此环节,教师要根据《指南》的精神,“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教师切忌只评价某些幼儿的作品,切忌只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评价,而是要展示全体幼儿的画作,倾听和尊重全体幼儿的观点和感受。比如,我在展示全体幼儿的作品后,请全体幼儿寻找有没有两幅一模一样的画,由此引导幼儿发现每人的画都是不一样的,感受到每个人的独特性。又如,我还引导幼儿说说,你发现哪幅画最为独特?什么地方独特?你画的树是怎么生长的?从哪里开始长的?长成了什么样子……突出引导幼儿感受树的生命张力,帮助幼儿追求绘画的意境,引导幼儿发现他人作品中的创造力,体验每个人的作品都是独特的,从而更加自信地进行创作。
正是由于我在幼儿感受、体验、表现、创作阶段聚焦于“独特性”的引导,所以,每个幼儿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对秋天的树的认识、经验和美的感受,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与此同时,他们还感受到了创作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