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指向,以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为主线,阐述探究初中语文单元深度学習的背景缘由、设计策略和建构思路。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单元教学;深度学习 一、背景和缘由
统编语文教材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它以“单元”编排,每个单元有一个明确的“人文主题”。传统教学往往按单元一课课地教,注重在一篇篇经典文本的学习中完成单元目标。这种方式的学习,往往是零散的,深度不够。单元主题教学能避其短,能拓展提升。这里的“单元”既是显在的按教材内容而定的“单元”,也是隐性的潜在教学抓手,如崔允漷在《如何依据核心素养开展单元设计》提出的“这里所倡导的‘单元设计’是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教学单位。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1]
那么,什么是深度学习呢?“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理论提出的重要概念。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并将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或能够将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并能解决相应的问题。深度学习是一种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丰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学习者能够基于自己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知识经验,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而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能持续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2]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1 X的阅读教学理念,这无疑对单元教学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方向。如何聚焦核心素养,探究初中语文单元深度学习,成为笔者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课题。
二、单元深度学习设计策略
“单元深度学习”是以“素养阅读”为本的单元主题教学,整合、关联、拓展单元内容,通过情境学习的创设,锻炼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
那么,“单元深度学习”模式怎么开展呢?笔者结合初中统编教材,总结三点单元深度学习设计策略:
(一)渗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单元深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及最终归宿指向语文核心素养,或侧重语言,或侧重思维,或侧重文化,让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发展个性,全面锻炼能力,健全人格,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向文本紧要处深溯
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引领学生展开与文本交流、对话,特别关注文本中的反常处(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穿着言行与警察身份的不协调)、文本的变化处(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不同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时捕捉这些文本的紧要处,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与文本深度对话中把握文本深层内涵,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阅读鉴赏能力。
(三)重组教学资源
以教材单元安排为原点,根据单元主题,或调整篇目,或合并,或添加,重组教学资源,以更好开展单元深度学习。
三、构建单元深度学习
如何构建单元深度学习,提升学习的语文学科素养呢?笔者主要尝试从三方面实践:
(一)创建单元学习活动群,实践单元深度学习
通过搭建“单元学习活动群”的语文学习形式实现单元深度学习。“单元学习活动群”立足单元主题,由单篇向专题活动转化,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平面走向立体化。阅读量、语言构建、写作的训练等不同程度激发、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习往进一步发展。
如八下第一单元“民风民俗”的四篇课文考虑它们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的元素,创设“我是朗读者”专栏,在朗读中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回味多彩的地域文化和多元的生活方式。“同题材名作家”拓展阅读活动,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从整体感知向文本肌理推进,周作人《乌篷船》是一幅水乡特有的民俗风情画。“乌篷船”是一种体验水乡生活情趣的载体,坐乌篷船上,看山看树、看渔舍小桥等,其宁静悠闲的水乡意境自然流于笔尖,与《社戏》中的“平桥村”相得益彰;琦君《粽子里的乡愁》细腻地描写了与之相关的母亲、乞丐和小女孩的故事,表达她对人生的悲悯情怀和对故乡、对母亲无尽的怀念,与《回延安》《灯笼》的主题一脉相承;汪曾祺的《咸菜茨菇汤》在普通的民俗物件中寄寓深厚的情感,在写作上与《安塞腰鼓》《灯笼》相似;《红对联》文化意蕴与《灯笼》如出一辙。从题材、语言、主题、写作手法,学生从拓展阅读活动中自主发现民俗风情类文章的阅读规律,并加以归类。而具体的仿写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仿写技法,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广东民俗采风”综合性实践活动则将学生课内学习拓展到当地地域文化作品的阅读,以及参研身边的民俗文化活动,探究所居住城市的多元民俗现象,从而理解民俗的意义和价值。
八下第一单元学习活动群
这样在单元整体思维观照下,围绕本单元主题,既关注单元选文的共性,也考虑单元内每篇选文自身独特的教学价值,形成篇与篇的互补性。构建“学习任务群”,对同一题材作品、语言表现力、多种表达方式、主题等拓展,综合了语文素养的四维度,重视语文言语的积累,重视学习者个性化言语经验的建构,如“我是朗读者”活动锻炼学生如何用朗读表达作者情感,展示朗读成果是互相学习、点评激励、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的方式,在这过程中学生获得听说与阅读能力的提升。“探究家乡民俗文化”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认识,思考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责任意识。“学习任务群”也注重了读写、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勾连,激活了学生内化与迁移运用能力,将语文学习的知识放在动态化的活动中汲取,走向单元的聚拢综合化态势。
(二)创设单元学习情境,实践单元深度学习
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走进单元文本,整合单元阅读,创设语文生活的学习情境,落实文本与生活的关联。
如七下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群星闪耀”、第三单元是“凡人小事”,虽然两单元在语文要素阅读方法、策略方面侧重点不同,但在人文主题上却是相通的,“群星”与“凡人”代表了人类历史长河的两种类型,在教学中,我将这两单元打通,创设语文学习情境: 1.写“回忆录”。选择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阿长、老王、父亲其中一位,为他写一篇回忆录。让学生综合教材插图,品读文本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细腻的情感,记叙和评论人物故事,促使学生思考人生及意义,从而更好地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
2.选择封面人物。假如你要主办一期《时代周刊》,封面的候选人是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阿长、老王、父亲、卖油翁,你会选择哪位?请结合文本,参照“感动中国”颁奖词,为你选择的人物写一段荣登封面的推荐词,成为国际风云人物焦点。这无疑需要学生深入了解杰出人物的事迹、成就,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其襟怀、品格、气质等,为《时代周刊》推荐人物,拟写推荐词,更全面地评价人物,激发内心的仰慕之情,这样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学习的活动过程性,又落实活动的语文性,既是知识的获取与运用,又架起了当下、未来的语文生活桥梁。
又如八下第二单元说明文单元,单元学习目标重要的一点是“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以跨学科思维去发现、探究世界”。推理能力、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等能力是学生语文生活中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基于学生立场,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一定真实学习情境中开展,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虽然目前疫情的病因还在研究中,但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假如你是大雁、花、蝙蝠等生存受到威胁的大自然之子,请你参照《大自然在说话》公益广告,以‘我为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单元教学;深度学习 一、背景和缘由
统编语文教材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它以“单元”编排,每个单元有一个明确的“人文主题”。传统教学往往按单元一课课地教,注重在一篇篇经典文本的学习中完成单元目标。这种方式的学习,往往是零散的,深度不够。单元主题教学能避其短,能拓展提升。这里的“单元”既是显在的按教材内容而定的“单元”,也是隐性的潜在教学抓手,如崔允漷在《如何依据核心素养开展单元设计》提出的“这里所倡导的‘单元设计’是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教学单位。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1]
那么,什么是深度学习呢?“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理论提出的重要概念。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并将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或能够将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并能解决相应的问题。深度学习是一种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丰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学习者能够基于自己与外界相互作用的知识经验,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而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能持续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2]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1 X的阅读教学理念,这无疑对单元教学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方向。如何聚焦核心素养,探究初中语文单元深度学习,成为笔者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课题。
二、单元深度学习设计策略
“单元深度学习”是以“素养阅读”为本的单元主题教学,整合、关联、拓展单元内容,通过情境学习的创设,锻炼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
那么,“单元深度学习”模式怎么开展呢?笔者结合初中统编教材,总结三点单元深度学习设计策略:
(一)渗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文单元深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及最终归宿指向语文核心素养,或侧重语言,或侧重思维,或侧重文化,让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发展个性,全面锻炼能力,健全人格,以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向文本紧要处深溯
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引领学生展开与文本交流、对话,特别关注文本中的反常处(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穿着言行与警察身份的不协调)、文本的变化处(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不同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时捕捉这些文本的紧要处,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与文本深度对话中把握文本深层内涵,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阅读鉴赏能力。
(三)重组教学资源
以教材单元安排为原点,根据单元主题,或调整篇目,或合并,或添加,重组教学资源,以更好开展单元深度学习。
三、构建单元深度学习
如何构建单元深度学习,提升学习的语文学科素养呢?笔者主要尝试从三方面实践:
(一)创建单元学习活动群,实践单元深度学习
通过搭建“单元学习活动群”的语文学习形式实现单元深度学习。“单元学习活动群”立足单元主题,由单篇向专题活动转化,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平面走向立体化。阅读量、语言构建、写作的训练等不同程度激发、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习往进一步发展。
如八下第一单元“民风民俗”的四篇课文考虑它们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的元素,创设“我是朗读者”专栏,在朗读中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回味多彩的地域文化和多元的生活方式。“同题材名作家”拓展阅读活动,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从整体感知向文本肌理推进,周作人《乌篷船》是一幅水乡特有的民俗风情画。“乌篷船”是一种体验水乡生活情趣的载体,坐乌篷船上,看山看树、看渔舍小桥等,其宁静悠闲的水乡意境自然流于笔尖,与《社戏》中的“平桥村”相得益彰;琦君《粽子里的乡愁》细腻地描写了与之相关的母亲、乞丐和小女孩的故事,表达她对人生的悲悯情怀和对故乡、对母亲无尽的怀念,与《回延安》《灯笼》的主题一脉相承;汪曾祺的《咸菜茨菇汤》在普通的民俗物件中寄寓深厚的情感,在写作上与《安塞腰鼓》《灯笼》相似;《红对联》文化意蕴与《灯笼》如出一辙。从题材、语言、主题、写作手法,学生从拓展阅读活动中自主发现民俗风情类文章的阅读规律,并加以归类。而具体的仿写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仿写技法,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广东民俗采风”综合性实践活动则将学生课内学习拓展到当地地域文化作品的阅读,以及参研身边的民俗文化活动,探究所居住城市的多元民俗现象,从而理解民俗的意义和价值。
八下第一单元学习活动群
这样在单元整体思维观照下,围绕本单元主题,既关注单元选文的共性,也考虑单元内每篇选文自身独特的教学价值,形成篇与篇的互补性。构建“学习任务群”,对同一题材作品、语言表现力、多种表达方式、主题等拓展,综合了语文素养的四维度,重视语文言语的积累,重视学习者个性化言语经验的建构,如“我是朗读者”活动锻炼学生如何用朗读表达作者情感,展示朗读成果是互相学习、点评激励、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的方式,在这过程中学生获得听说与阅读能力的提升。“探究家乡民俗文化”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认识,思考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责任意识。“学习任务群”也注重了读写、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勾连,激活了学生内化与迁移运用能力,将语文学习的知识放在动态化的活动中汲取,走向单元的聚拢综合化态势。
(二)创设单元学习情境,实践单元深度学习
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走进单元文本,整合单元阅读,创设语文生活的学习情境,落实文本与生活的关联。
如七下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群星闪耀”、第三单元是“凡人小事”,虽然两单元在语文要素阅读方法、策略方面侧重点不同,但在人文主题上却是相通的,“群星”与“凡人”代表了人类历史长河的两种类型,在教学中,我将这两单元打通,创设语文学习情境: 1.写“回忆录”。选择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阿长、老王、父亲其中一位,为他写一篇回忆录。让学生综合教材插图,品读文本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细腻的情感,记叙和评论人物故事,促使学生思考人生及意义,从而更好地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
2.选择封面人物。假如你要主办一期《时代周刊》,封面的候选人是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阿长、老王、父亲、卖油翁,你会选择哪位?请结合文本,参照“感动中国”颁奖词,为你选择的人物写一段荣登封面的推荐词,成为国际风云人物焦点。这无疑需要学生深入了解杰出人物的事迹、成就,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其襟怀、品格、气质等,为《时代周刊》推荐人物,拟写推荐词,更全面地评价人物,激发内心的仰慕之情,这样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学习的活动过程性,又落实活动的语文性,既是知识的获取与运用,又架起了当下、未来的语文生活桥梁。
又如八下第二单元说明文单元,单元学习目标重要的一点是“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以跨学科思维去发现、探究世界”。推理能力、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等能力是学生语文生活中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基于学生立场,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一定真实学习情境中开展,于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虽然目前疫情的病因还在研究中,但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假如你是大雁、花、蝙蝠等生存受到威胁的大自然之子,请你参照《大自然在说话》公益广告,以‘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