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把握科学发展观对领导工作的时代要求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be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科学发展观对领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工作思路上要把握“发展”之要;在执政能力上要融合“科学”之义;在领导方法上应遵循“统筹”之策;在制度安排上应注重“人本”要求。
   [关键词] 时代要求 领导工作 科学发展观
  
   毋庸置疑,当今的时代已经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一切工作都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方针和检验标准。领导工作不管是作为一项具体实践,还是一门科学,都应该赋予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时代内涵。
   一、在工作思路上——把握“发展”之要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领导工作要把握发展之要,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必须做到解放思想。要按照科学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在制约科学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深层次的思想观念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领导干部有敢于“亮丑”、敢于超越的勇气去突破、去解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破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自觉地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
   其次必须做到实事求是。要求实,就要深入到一线、到基层、到人民群众当中去,把握客观情况,摸准发展的现状,了解发展优势,正视发展不足,重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对有关发展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一定要深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要务实,就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发展举措做到因时而化、因势而化、因地而化,结合实际情况,出实招,求实效。
   再次必须做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领导者谋划发展,不能好大喜功,贪图近利,只注重容易看见表面成效的“快变量”,而不注重改善环境、节约资源等“慢变量”。领导者在谋划工作思路时,既要考虑近期发展,更要考虑长远目标,特别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劲,打下基础。如果我们还是沿着以前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不循环的道路走下去,那么即使我们有3个地球的资源都不够用。只有转变发展方式,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协调、可循环的道路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领导工作谋划的思路也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由粗放向集约、精深转变,向自主创新转变。
   二、在执政能力上——融合“科学”之义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科学,而科学是与民主、法治和民本思想是息息相通、相辅相成的。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必须融合“科学”内涵,始终做到讲民主、靠法治、重民本。
   讲民主,关键是要破除“伪劣民主”作风,提高民主执政的能力。多层次、多途径、多方面疏通和拓展民主渠道,是实现科学执政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还存在一些“伪劣民主”作风:有主要领导事先定调子的虚假民主作风,有按等级、职务高低来说话的庸俗民主作风,还有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两面派民主作风,特别是还存在一些一把手的霸道作风等等。对此,要有正确民主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民主政治环境,自觉树立平等观念,尊重人权,尊重人格,尊重个性,保持等距离交往。要坚持集体领导,尤其在决策上,不能搞独裁专制。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把民主集中制当作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法宝。
   靠法治,关键是要消除人治的影响,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执政之要在于依法。法治是一种执政方略,更是一种执政能力。领导干部要克服长期以来重视行政命令,弱化法律导向的执政倾向,变人治为法治,特别要克服人治观念的障碍,改变“法”随人变的人治现象。当前,存在一种对依法行政的误解,认为法律条文过于条条框框,具体问题处理上缺乏灵活性。其实,“框框”是很有必要的。正如玻璃和窗框一样,如果没有窗框的限制,玻璃就会摔得粉身碎骨。所以,法律从表面上看是限制了领导干部的权力,但同时也锁定了领导干部的责任,从而让领导干部谨慎地行使手中的权力,并恰当地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从这一意义上讲,法治为领导干部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管理方式。
   三、在领导方法上——遵循“统筹”之策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也是开展领导工作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推进领导工作,必须在方法上做到多方“统筹”:
   一要统筹质和量,做效益型领导。推进科学发展,经济上需要一定的量,需要GDP总量的增大,需要产业数量上的扩张,需要规模上的扩大。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千方百计地把经济总量做大,把产业做大。但是,数量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导致竞争力的增强和效益的提高。如果只管GDP总量,而不论经济质量和效益,必然导致经济科技含量低,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其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这样的发展必然缺乏后劲,缺乏可持续的动力,甚至会带来负增长的隐患。因此,领导干部更要善于把握质的提高,做到以质保量,以量提质,把增进效益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关键。
   二要统筹快和慢,做协调型领导。要正确认识“快与慢”。由于各地经济、文化、资源、环境以及人的素质能力的差异,快与慢是客观存在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正确对待快与慢,统筹好快发展与慢发展的关系,让慢发展融入快发展。比如说,对外,要应积极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主动承担产业转移;对内,应充分发挥快发展地区对慢发展地区、城市对农村、市区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和谐发展、共同富裕。
   三要统筹硬和软,做全面型领导。科学发展从大的方面讲还是过去讲的“硬”和“软”两个方面。硬就是过去讲的物质文明,也包括现在的生态文明;软就是指精神文明,包括现在讲的政治文明。邓小平讲过,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科学发展之路,四个文明建设是缺一不可,更需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就要求领导干部抓工作不能顾此失彼,要统筹兼顾,不但要有夺“单项冠军”的水平,还要有夺“全能冠军”的能力。既要善于抓住物质文明建设这个主要矛盾,牵住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更要善于“弹钢琴”,变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软”变量为硬要求,统筹四个文明建设,把发展之路始终规范在科学的轨道上。
   四、在制度安排上——注重“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能否得到贯彻,干部是关键,制度是保障。在领导制度中贯穿人本的要求,涉及的面很宽,但最基本的有三条:
   在制度设计上,突破既得利益的枷锁,更加注重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同样,制度也与利益紧密相连。制度的设计也是一场利益博弈的过程,既有动力和推力,也有阻力。而这其中最大的阻力,是来自既得利益者。制度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关键在于制度反映是谁的诉求。只有反映大多数人利益的制度,才是科学的,也体现“人本”精神。反思30多年的制度建设之路,可谓是硕果累累,但是制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新一轮的制度设计中,必须始终把握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诉求,破除既得利益的束缚,始终把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把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制度创新的第一追求。
   在制度执行上,走出“特权”的困局,始终坚持人人平等。制度的关键在平等的遵守,无区别的执行。当前在制度执行上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执行走偏锋,存在“选择式”的执行制度,对其有利就坚决贯彻执行,而對一些规范其权力运行,压缩部门利益、个人既得利益,就想方设法变“硬规定”为“软要求”,或者用制度“治”别人,自由主义“由”自己,做制度上的“特权人”。甚至一些制度的执行者往往成为了制度的破坏者。这样最终损害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违背了“人本”精神。建立了制度,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就要一以贯之;违反了制度,就要严肃处理,不能心慈手软,不能出现凌驾于制度至上的“特殊分子”和“特权部门”。
   在制度的变迁上,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突出尊重群众的首创。制度的变迁不外乎三条途径,一是制度承袭,二是制度移植,三是制度创新。这三条途径中,最重要的还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不仅能传承以往经验学前人,移植外地经验学他人,还能紧扣本地实际求创造。而要搞好创新,使各项制度做到因势而化,与时俱进,关键还是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最基本源泉。因此,我们在制度创新中要注重挖掘群众的智慧,发现群众的创举,总结群众的经验。
   领导是决策的制定者,错误决断将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领导者必须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实际指导自己的工作实际。○
  
  参考文献:
   1.王沪宁.行政学导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P382。
   2.谢庆奎等.中国政府体制分析[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P260。
   3.张康之.论行政发展的历史脉络[J].四川大学学报,2006(2).
   4.孙荣.行政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P169。
   5.陈炳水.论行政行为的规范化建设[J].社会科学,2002(1).
   6.徐晓雯.行政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P34。
   7.[美]沃伦·本尼斯:《领导艺术全书》,北京海潮出版社,2002年,第477-478页。
   8.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04年3月10日
   9.[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4页。
   10.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央政府门网站www.gov.cn2008年09月20日。
   11.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
   12.刘熙瑞.科学发展观与我国政府体制创新[J].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140124/140126/8445606.
  责任编辑 梅 宏
  
其他文献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从事政治课教学,便积累了一些较好的教法、学法,现在把它作以简单的概括总结,以便与同行商榷,更好地指导今后政治课的教学工作。   政治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建设和政治生活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政治知识对一个人来说将终生收益。下面结合实际,就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谈一些认识、体会和做法。     一、告诉学生如何学好政治    随着高考的进一步改革,考试内容在向“广”“宽”“深”“综合”
课堂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主要手段,也是目前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教师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来实施外语教学,完成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活动,不仅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导致学生英语学
1958年8月召开的北戴河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正式决定在全国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随后,人民公社运动风起云涌般地席卷全国。这种当时并不符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是着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     1、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