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呈现出多元办学模式。以现有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正在形成。美术学的学科建设在培养目标、指导理念、运作机制、评价方式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如何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保证人才质量,这对美术学的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校通识教育遭遇的困境根源在于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通识教育的内涵包括了理念、制度与课程三个维度。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都以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培养德才兼备、知识广博、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为宗旨。
高等师范院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发展,是知识广度上的拓展,也是知识深度上的挖掘。所有美术学科的基础是形体与色彩,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油画、国画、设计、动画等专业方向。因此风景写生是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色彩训练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风景写生,能使学生系统掌握户外写生的多种表现形式,使其具备形成自我风格的能力和基本艺术素质。
一、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风景写生教学的培养理念
色彩风景是美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本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目的,把风景写生课和平时的画室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对接,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对画室教学中所学的东西进行重新领悟,深化对色彩语言的认识,提高透视学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对色彩、色调、画面的分割构成、画面节奏、韵味与意境等有所了解与掌握,为学生向绘画及设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詹建俊在中国油画学会工作会议上说:“20世纪中国油画的课题是向西方绘画学习。”这句话涵盖了20世纪中国学院派油画教学的状况。汪明强先生认为21世纪中国油画家的任务不仅需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油画的精华,而且还肩负创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油画语言的任务。在风景写生教学中,需要转变思维、更新理念、勇于创新,敢于进行不同艺术表现样式的尝试,从而形成积极、互动的教学状态。因此,风景写生教学有必要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1.专业教师应该转变传统观念,调整知识结构。以往有的教师往往偏重于技巧的研究,忽略文化素养的积累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这种长期以来传统的重技巧轻理论的错误观念需要转变。教师应注重自我文化学养的提升,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调整知识结构,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应该系统阐释语言因素与风格的关系。现当代艺术样式不断变化,绘画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在写生过程中要么一味跟随老师的绘画样式走,要么盲目追求所谓的自我个性与风格,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确的。因此,教师应对绘画语言与风格的关系多进行系统阐释。
在风景写生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一是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画面结构与构图在外光写生训练中的重要作用。构图是具体的形式,也是一件作品形式美的集中体现。在写生过程中要大胆进行尝试,寻找全新的构图样式,使其既符合视觉审美要求又具有独特性;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笔触和肌理来表现客观物象。不同的笔触与肌理变化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绘画的过程是一个用肌理和笔触来具体表现的过程。在写生中要研究笔触与肌理的运用,在遵守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三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色彩,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运用色彩规律来更好地表现客观世界。虽然不同的学生对色彩有不同的偏爱,使色彩表现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但所有不同的偏爱离不开色彩的基本规律。因此,在教学中老师既要传授色彩的基本规律,同时还要擅于发现和挖掘不同学生对色彩独有的感觉特性。
2.借鉴康定斯基的色彩分析法,提炼线和色的组合。从康定斯基到包豪斯之后,开创了自己的基础课程:(1)自然的分析与研究;(2)分析性绘画。包豪斯的学生马克思·比尔(Max Billl回忆了教学的情景:“整个班里的学生不是在单纯地‘构图’,而是在‘分析’事物,不是讲授艺术,而是训练看待事物的角度。”这就是体现一种“内在需要原则”,表达艺术家所要传达的精神,康定斯基对图画的分析性教学,使学生把握了隐藏在物体之间的构成关系。此外,在高年级的色彩课上,他还指导学生研究色彩与形体的关系。对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康定斯基在1911年出版的《论艺术的精神》中指出了他的创作灵感的三个来源,同时也表明了他的艺术创作的三个时期。(1)外在世界的直接印象,这称之为“印象”;(2)对内在特性、非物质世界的表现,很大程度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称之为“即兴”;(3)对逐渐形成的内在感情的表现,它经过反复的甚至吹毛求疵的检验、加工,称之为“构成”。理智、意识和目的在这里起主导作用。
二、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风景写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理论家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中,第一个便是确立课程目标,并具有先行意义,目标确立的基本依据——学生、知识和社会因素是相对稳定的方面(当然其具体内容也在不断地转型变化),目标的确立与表述是可变性很大与更需讨论的方面。
1.观察和体验——对象视觉化的确立。优秀画家所作的写生画不是自然的翻版,而是来自对自然的思考和体验。一幅好的风景画,是作者对繁冗杂乱的自然景物进行选择,找出典型形象,通过取舍、移景、概括来重新组织画面,它渗透着作者主观的审美情趣。构图的基本法则概括起来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风景画中包括了近、中、远三个层次,远景虚朦,近景可细微深入也可简略。为了能使中心突出、主体明确,必须有宾主之分。画面只能有一个中心,但它不是以占据画面地位的大小而定,而是以选择什么题材、表达什么内容而定。
2.临摹与写生相结合。经过必要的临摹获得了一定的绘画技艺之后,再让学生到室外进行写生,初学风景写生,不宜选过于复杂的景物,应该先选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平远风景进行写生,这可以更快地明确地平线在画面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色彩由于空间距离关系所产生的变化等等规律。课程论专家指出:“在课程目标上,过去强调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现在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应更关注对学生情感、审美等的训练。
三、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风景写生教学的创新
在风景写生课程中,如何让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学生选择的专业相协调,或能对以后的设计专业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过渡的作用,针对于此,笔者对教学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想象力在风景写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西方油画风景中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星月夜》《奥韦尔教堂》,高更的《热带植物》《有猪和马的风景画》等杰出的风景作品,绝对不是简单地对现实物象的仿造,想象在这些作品中起着一种“充满智慧的领导作用”。在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创造过程中,我们常看到的总有那么一些成分说不清楚来自何处,但是又总让人觉得它们是来自生活。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实际上就是想象的产物。
2.肯定学生的个性审美倾向。冈布里奇在《艺术与幻觉》的开篇中就对美术学院人体写生课和埃及人惯用的艺术处理手法进行比较研究,暗示学院写生教学方式的弊端,埃及人并非采用这种方式,而是以不同的方式感知自然,却创造了伟大的艺术。怎样才能在保证学生打好扎实基本功的同时,通过写生课教学的多种方式,再结合学生个性审美倾向的差异性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呢?充分认识写生课教学方式和学生个性审美倾向的内在联系,对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个性,在心理学中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当代大学生所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比如生存方式、审美习惯、审美能力等,他们认识、选择、把握的审美对象也不尽相同。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怀着习惯、求同、探究心理或求异心理,选择他感兴趣的某些对象或对象的某些方面,在大脑中形成各异的兴奋中心,激发创造性灵感。
课程理论研究者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这些课程要素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因此,针对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风景写生课程的目标,以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为目的,将几种方法相结合,实现表现技巧与空间意识训练的结合,实现对知识进行先行体验与提高操作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J],中国美术教育,2005(3)
[2]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M],陈江峰译,北京: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3:194
[3]尹定邦,现代构成艺术100年[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61
[4]邬烈炎,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1:35
[5]顾明远,课程改革的事迹回顾与瞻望[J],教育研究,2000(7):23
[6]张华,课程与教学g1[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91
高等师范院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发展,是知识广度上的拓展,也是知识深度上的挖掘。所有美术学科的基础是形体与色彩,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油画、国画、设计、动画等专业方向。因此风景写生是高等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色彩训练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风景写生,能使学生系统掌握户外写生的多种表现形式,使其具备形成自我风格的能力和基本艺术素质。
一、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风景写生教学的培养理念
色彩风景是美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本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的目的,把风景写生课和平时的画室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对接,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对画室教学中所学的东西进行重新领悟,深化对色彩语言的认识,提高透视学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对色彩、色调、画面的分割构成、画面节奏、韵味与意境等有所了解与掌握,为学生向绘画及设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詹建俊在中国油画学会工作会议上说:“20世纪中国油画的课题是向西方绘画学习。”这句话涵盖了20世纪中国学院派油画教学的状况。汪明强先生认为21世纪中国油画家的任务不仅需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油画的精华,而且还肩负创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油画语言的任务。在风景写生教学中,需要转变思维、更新理念、勇于创新,敢于进行不同艺术表现样式的尝试,从而形成积极、互动的教学状态。因此,风景写生教学有必要进行改革和调整,以适应当前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1.专业教师应该转变传统观念,调整知识结构。以往有的教师往往偏重于技巧的研究,忽略文化素养的积累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这种长期以来传统的重技巧轻理论的错误观念需要转变。教师应注重自我文化学养的提升,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调整知识结构,在风景写生教学中应该系统阐释语言因素与风格的关系。现当代艺术样式不断变化,绘画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在写生过程中要么一味跟随老师的绘画样式走,要么盲目追求所谓的自我个性与风格,这两种现象都是不正确的。因此,教师应对绘画语言与风格的关系多进行系统阐释。
在风景写生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一是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画面结构与构图在外光写生训练中的重要作用。构图是具体的形式,也是一件作品形式美的集中体现。在写生过程中要大胆进行尝试,寻找全新的构图样式,使其既符合视觉审美要求又具有独特性;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笔触和肌理来表现客观物象。不同的笔触与肌理变化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绘画的过程是一个用肌理和笔触来具体表现的过程。在写生中要研究笔触与肌理的运用,在遵守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三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色彩,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运用色彩规律来更好地表现客观世界。虽然不同的学生对色彩有不同的偏爱,使色彩表现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但所有不同的偏爱离不开色彩的基本规律。因此,在教学中老师既要传授色彩的基本规律,同时还要擅于发现和挖掘不同学生对色彩独有的感觉特性。
2.借鉴康定斯基的色彩分析法,提炼线和色的组合。从康定斯基到包豪斯之后,开创了自己的基础课程:(1)自然的分析与研究;(2)分析性绘画。包豪斯的学生马克思·比尔(Max Billl回忆了教学的情景:“整个班里的学生不是在单纯地‘构图’,而是在‘分析’事物,不是讲授艺术,而是训练看待事物的角度。”这就是体现一种“内在需要原则”,表达艺术家所要传达的精神,康定斯基对图画的分析性教学,使学生把握了隐藏在物体之间的构成关系。此外,在高年级的色彩课上,他还指导学生研究色彩与形体的关系。对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康定斯基在1911年出版的《论艺术的精神》中指出了他的创作灵感的三个来源,同时也表明了他的艺术创作的三个时期。(1)外在世界的直接印象,这称之为“印象”;(2)对内在特性、非物质世界的表现,很大程度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称之为“即兴”;(3)对逐渐形成的内在感情的表现,它经过反复的甚至吹毛求疵的检验、加工,称之为“构成”。理智、意识和目的在这里起主导作用。
二、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风景写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理论家泰勒提出的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中,第一个便是确立课程目标,并具有先行意义,目标确立的基本依据——学生、知识和社会因素是相对稳定的方面(当然其具体内容也在不断地转型变化),目标的确立与表述是可变性很大与更需讨论的方面。
1.观察和体验——对象视觉化的确立。优秀画家所作的写生画不是自然的翻版,而是来自对自然的思考和体验。一幅好的风景画,是作者对繁冗杂乱的自然景物进行选择,找出典型形象,通过取舍、移景、概括来重新组织画面,它渗透着作者主观的审美情趣。构图的基本法则概括起来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风景画中包括了近、中、远三个层次,远景虚朦,近景可细微深入也可简略。为了能使中心突出、主体明确,必须有宾主之分。画面只能有一个中心,但它不是以占据画面地位的大小而定,而是以选择什么题材、表达什么内容而定。
2.临摹与写生相结合。经过必要的临摹获得了一定的绘画技艺之后,再让学生到室外进行写生,初学风景写生,不宜选过于复杂的景物,应该先选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平远风景进行写生,这可以更快地明确地平线在画面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色彩由于空间距离关系所产生的变化等等规律。课程论专家指出:“在课程目标上,过去强调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现在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应更关注对学生情感、审美等的训练。
三、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风景写生教学的创新
在风景写生课程中,如何让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学生选择的专业相协调,或能对以后的设计专业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过渡的作用,针对于此,笔者对教学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想象力在风景写生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西方油画风景中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星月夜》《奥韦尔教堂》,高更的《热带植物》《有猪和马的风景画》等杰出的风景作品,绝对不是简单地对现实物象的仿造,想象在这些作品中起着一种“充满智慧的领导作用”。在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创造过程中,我们常看到的总有那么一些成分说不清楚来自何处,但是又总让人觉得它们是来自生活。这种现象之所以产生,实际上就是想象的产物。
2.肯定学生的个性审美倾向。冈布里奇在《艺术与幻觉》的开篇中就对美术学院人体写生课和埃及人惯用的艺术处理手法进行比较研究,暗示学院写生教学方式的弊端,埃及人并非采用这种方式,而是以不同的方式感知自然,却创造了伟大的艺术。怎样才能在保证学生打好扎实基本功的同时,通过写生课教学的多种方式,再结合学生个性审美倾向的差异性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呢?充分认识写生课教学方式和学生个性审美倾向的内在联系,对美术学科的专业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个性,在心理学中是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当代大学生所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比如生存方式、审美习惯、审美能力等,他们认识、选择、把握的审美对象也不尽相同。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怀着习惯、求同、探究心理或求异心理,选择他感兴趣的某些对象或对象的某些方面,在大脑中形成各异的兴奋中心,激发创造性灵感。
课程理论研究者认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这些课程要素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因此,针对高等院校美术教育专业风景写生课程的目标,以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为目的,将几种方法相结合,实现表现技巧与空间意识训练的结合,实现对知识进行先行体验与提高操作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J],中国美术教育,2005(3)
[2]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M],陈江峰译,北京: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3:194
[3]尹定邦,现代构成艺术100年[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61
[4]邬烈炎,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1:35
[5]顾明远,课程改革的事迹回顾与瞻望[J],教育研究,2000(7):23
[6]张华,课程与教学g1[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