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声唱法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得到较快发展并在歌唱中逐渐形成独居特色的流派,它拥有一套完整的发声训练系统,在音乐作品的演唱中能够突出自己的特色。在我国声乐的发展中,声乐艺术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相结合,由此带给听众的是最适宜的声音和音乐形式。本文首先简述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影响,然后分析我国的声乐作品与美声唱法相结合的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旨在帮助我国声乐作品以更加完美的形式呈现给听众。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国声乐;作品;结合
一、前言
美声唱法源于十七世纪意大利的音乐演唱中,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在欧美的乐坛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该唱法在音乐作品的演唱中具有较强穿透力以及连贯性,进而充分地展现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这与西方人追求高度自由、奔放的性格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西方文化中孕育出这种独特的音乐唱法,给听众展现一种美的感受。
二、美声唱法对于我国声乐艺术的影响
在二十年代初,美声唱法开始被我国相关人士研究。随着美声唱法在我国音乐中发展不断地成熟,现在已经贯穿于我国音乐专业的教育体系中,并成为声乐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奠定我国声乐教育体系的基础。处于此时期的音乐先驱萧友梅等人,通过对我国声乐文化的反思,积极将它与西方的声乐文化相结合,从而建立专业的艺术教育学校,从而实现美声唱法作为专业声乐艺术教育内容的目标,从此拉开专业声乐艺术教育序幕;之后的周小燕不断地细化美声唱法在我国声乐专业中的教育内容,从而为声乐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契机;目前,我国声乐艺术教育机构的数目非常庞大,并且均设置美声唱法的教学内容,为美声唱法完全融入我国声乐艺术的教育体系中提供良好的基础。
此外,美声唱法对声乐流派也带来积极的影响,由于我国传统的声乐演唱是以戏曲中的本音为主,并且音域较窄,所以缺乏对应声乐桥梁而难以与世界声乐艺术文化相融合,而中国声乐在引入美声唱法之后,相当于建立中国声乐与世界声乐之间的纽带联系,从而实现中国声乐的歌唱体系和世界声乐文化之间的衔接,因此在美声唱法的影响下,我国的声乐艺术演绎开始进行转变,在戏曲演唱中逐渐地融入美声唱法,并在其不断发展中促进现代的民族声乐文化艺术框架的形成,从而对我国的民族音乐学派产生深远影响。
三、我国声乐作品美声唱法应重视的问题
(一)咬字和吐字的方法。由于意大利语的音节构成中有许多的多音节词汇,而且重音都是由音节中的五个母音字腹部分承担,元音部分的音节在发音中十分响亮,正是由于意大利语的这一特点在演唱中可以提供较好的共鸣腔体形成,所以使得声音的传播十分远而又响亮。因此对于学习者而言,首先要采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训练。在学习者实际的联系中,必须严格按照美声唱法的方法将母音与辅音进行搭配从而组成简单的发音音节进行练习,具体方法是:深呼吸、做到声区的统一,然后掌握音量强弱,最后实现连贯性的发音目标。其次还要进行在声音形象与共鸣位置中恰当的对应中国汉字。由于汉字中的每个音节都能对应一个汉字,并且汉字在发音中属于联合发音,它的子音与母音均藏于音节中,再者就是汉语中的韵母比意大利语的结构要复杂,在韵母的发音中主要包含中着三个环节:即韵头、韵腹以及韵尾,它们的每一个时值以及切入点都十分讲究,再加上声母需作为字头出现,因此在美声唱法中对运腔方面带来一定的影响。最后在进行训练美声唱法的咬字与吐字中,需要听大量意大利的歌曲,从而能够较好地学习与保持发声共鸣条件的搭建。
(二)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对于美声唱法的学习者而言,在发声的练习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不断地加强对发声技法的学习。第一个方面是要正确地控制气息;美声唱法是运用胸腹式的呼吸办法,它可以使声音比较平稳地流动,也能够较好地控制音量的发小。具体的做法是:放松腹部的肌肉、保持横膈膜的自然向下、收腹,在这个过程中肌肉将横膈膜上提而带动气息的呼出。因此在实际的练习中,学习者要有目标性的选择练习曲,重点掌握其中发声速度的快慢情况,同时要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气息呼出,使两肋肌肉能够持久处于扩张的状态;而对于横膈膜的训练,要在连贯、均匀的演唱中找准母音的位置,在长期的训练中就可以得到良好地提升美声唱法发声的技巧;第二个方面是要练习正确的喉咙打开方法,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是打哈欠,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找出共鸣的位置,通过获得声音效果也比较的科学。
(三)声音和情感的结合。唱歌就是借助于声音的高低、缓急变化来表达思想情感,因此歌唱的艺术要十分地重视对声音的把握以及在歌唱中融入恰当的情感,从而能够给听众带来心灵情感的慰藉,因此对于美声唱法中情感的表达方式除了声音变化之外,还需要增加对音乐作品的内容、风格、演唱者的仪态以及风度等方面的把握,这对于美声演唱者而言,在准备时需要充分的了解所演唱歌曲风格以及创作中手法的使用,通过全面地掌握这些方面的内容,才能帮助演唱者有效地掌握歌曲中情感的表达,从而才能够在演唱中更好的表现音乐的整体意念,进而将音乐中情感通过美声唱法准确地传达给听众。
(四)不断扩大曲目范围。随着西方的美声唱法进入中国民族声乐之中,我国也开始正确地认识与了解西方声乐文化中这一演唱方法,在西方声乐与中国民族的声乐进行对比与反思之后,在反思的过程中,出现许多声乐艺术的研究人员对美声唱法进行研究,以及对西方声乐的文化观念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为中国声乐艺术的歌曲创作以及发展、完善提供良好的契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冼星海与黄自等声乐艺术家,他们对西方的歌曲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将美声唱法所具有的特色融入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中,从而形成一批以美声唱法作为核心的抗战歌曲,例如《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
而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罗宗贤、方韧等,他们对美声唱法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将美声唱法中的技巧巧妙地融合在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演唱中,从而形成一大批具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特色的歌曲作品,例如《我站在铁索桥上》以及《草原之歌》等。由此可见,美声唱法为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提供新技巧,从而丰富我们民族的艺术歌曲,因此在现代的声乐发展中,还要继续的深化对美声唱法的研究,不断地扩大创作曲目的范围,为我国的艺术歌曲在内容方面以及演唱技法方面更加丰富,并与世界相接轨,从而推进我国民族声乐更好地走向世界的大舞台。
四、结语
美声唱法进入中国之后,对中国的声乐艺术文化的形式、演唱技巧以及创作等方面产生积极地影响。首先是在声音方面,美声唱法体现出声音洪亮以及感情充沛的特点,较好地促进艺术情感在歌曲中的表达;其次是在演唱技巧方面,美声演唱者在表演中需要将各个器官的声音达到共鸣,从而形成真、假声混合,从而形成比较圆润的音色;最后美声唱法尤其重视吐字与咬字,在歌唱中要把握好各元音,才能保证歌唱的连贯、清晰以及流畅,从而提升演唱者对歌曲艺术的表达效果。正是由于西方美声唱法的这些优势被借鉴在我国民族声乐中,与之进行文化碰撞,从而对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带来良好发展空间,在人们不断地研究与运用中,使我国的声乐艺术文化能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民族声乐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华清.《翰墨“结缘”音乐传统“联姻”当代——央视〈翰墨音缘〉引发中国音乐教育新思考》[J].《新闻战线》,2015,20:101-102.
[2]乌仁托娅.《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音乐系为例》[J].《内蒙古艺术》,2015,02:18-19.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国声乐;作品;结合
一、前言
美声唱法源于十七世纪意大利的音乐演唱中,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在欧美的乐坛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该唱法在音乐作品的演唱中具有较强穿透力以及连贯性,进而充分地展现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这与西方人追求高度自由、奔放的性格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西方文化中孕育出这种独特的音乐唱法,给听众展现一种美的感受。
二、美声唱法对于我国声乐艺术的影响
在二十年代初,美声唱法开始被我国相关人士研究。随着美声唱法在我国音乐中发展不断地成熟,现在已经贯穿于我国音乐专业的教育体系中,并成为声乐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奠定我国声乐教育体系的基础。处于此时期的音乐先驱萧友梅等人,通过对我国声乐文化的反思,积极将它与西方的声乐文化相结合,从而建立专业的艺术教育学校,从而实现美声唱法作为专业声乐艺术教育内容的目标,从此拉开专业声乐艺术教育序幕;之后的周小燕不断地细化美声唱法在我国声乐专业中的教育内容,从而为声乐教育提供新的发展契机;目前,我国声乐艺术教育机构的数目非常庞大,并且均设置美声唱法的教学内容,为美声唱法完全融入我国声乐艺术的教育体系中提供良好的基础。
此外,美声唱法对声乐流派也带来积极的影响,由于我国传统的声乐演唱是以戏曲中的本音为主,并且音域较窄,所以缺乏对应声乐桥梁而难以与世界声乐艺术文化相融合,而中国声乐在引入美声唱法之后,相当于建立中国声乐与世界声乐之间的纽带联系,从而实现中国声乐的歌唱体系和世界声乐文化之间的衔接,因此在美声唱法的影响下,我国的声乐艺术演绎开始进行转变,在戏曲演唱中逐渐地融入美声唱法,并在其不断发展中促进现代的民族声乐文化艺术框架的形成,从而对我国的民族音乐学派产生深远影响。
三、我国声乐作品美声唱法应重视的问题
(一)咬字和吐字的方法。由于意大利语的音节构成中有许多的多音节词汇,而且重音都是由音节中的五个母音字腹部分承担,元音部分的音节在发音中十分响亮,正是由于意大利语的这一特点在演唱中可以提供较好的共鸣腔体形成,所以使得声音的传播十分远而又响亮。因此对于学习者而言,首先要采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训练。在学习者实际的联系中,必须严格按照美声唱法的方法将母音与辅音进行搭配从而组成简单的发音音节进行练习,具体方法是:深呼吸、做到声区的统一,然后掌握音量强弱,最后实现连贯性的发音目标。其次还要进行在声音形象与共鸣位置中恰当的对应中国汉字。由于汉字中的每个音节都能对应一个汉字,并且汉字在发音中属于联合发音,它的子音与母音均藏于音节中,再者就是汉语中的韵母比意大利语的结构要复杂,在韵母的发音中主要包含中着三个环节:即韵头、韵腹以及韵尾,它们的每一个时值以及切入点都十分讲究,再加上声母需作为字头出现,因此在美声唱法中对运腔方面带来一定的影响。最后在进行训练美声唱法的咬字与吐字中,需要听大量意大利的歌曲,从而能够较好地学习与保持发声共鸣条件的搭建。
(二)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对于美声唱法的学习者而言,在发声的练习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不断地加强对发声技法的学习。第一个方面是要正确地控制气息;美声唱法是运用胸腹式的呼吸办法,它可以使声音比较平稳地流动,也能够较好地控制音量的发小。具体的做法是:放松腹部的肌肉、保持横膈膜的自然向下、收腹,在这个过程中肌肉将横膈膜上提而带动气息的呼出。因此在实际的练习中,学习者要有目标性的选择练习曲,重点掌握其中发声速度的快慢情况,同时要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气息呼出,使两肋肌肉能够持久处于扩张的状态;而对于横膈膜的训练,要在连贯、均匀的演唱中找准母音的位置,在长期的训练中就可以得到良好地提升美声唱法发声的技巧;第二个方面是要练习正确的喉咙打开方法,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是打哈欠,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找出共鸣的位置,通过获得声音效果也比较的科学。
(三)声音和情感的结合。唱歌就是借助于声音的高低、缓急变化来表达思想情感,因此歌唱的艺术要十分地重视对声音的把握以及在歌唱中融入恰当的情感,从而能够给听众带来心灵情感的慰藉,因此对于美声唱法中情感的表达方式除了声音变化之外,还需要增加对音乐作品的内容、风格、演唱者的仪态以及风度等方面的把握,这对于美声演唱者而言,在准备时需要充分的了解所演唱歌曲风格以及创作中手法的使用,通过全面地掌握这些方面的内容,才能帮助演唱者有效地掌握歌曲中情感的表达,从而才能够在演唱中更好的表现音乐的整体意念,进而将音乐中情感通过美声唱法准确地传达给听众。
(四)不断扩大曲目范围。随着西方的美声唱法进入中国民族声乐之中,我国也开始正确地认识与了解西方声乐文化中这一演唱方法,在西方声乐与中国民族的声乐进行对比与反思之后,在反思的过程中,出现许多声乐艺术的研究人员对美声唱法进行研究,以及对西方声乐的文化观念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为中国声乐艺术的歌曲创作以及发展、完善提供良好的契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冼星海与黄自等声乐艺术家,他们对西方的歌曲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将美声唱法所具有的特色融入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中,从而形成一批以美声唱法作为核心的抗战歌曲,例如《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
而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罗宗贤、方韧等,他们对美声唱法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将美声唱法中的技巧巧妙地融合在我国民族声乐的艺术演唱中,从而形成一大批具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特色的歌曲作品,例如《我站在铁索桥上》以及《草原之歌》等。由此可见,美声唱法为我国的艺术歌曲创作提供新技巧,从而丰富我们民族的艺术歌曲,因此在现代的声乐发展中,还要继续的深化对美声唱法的研究,不断地扩大创作曲目的范围,为我国的艺术歌曲在内容方面以及演唱技法方面更加丰富,并与世界相接轨,从而推进我国民族声乐更好地走向世界的大舞台。
四、结语
美声唱法进入中国之后,对中国的声乐艺术文化的形式、演唱技巧以及创作等方面产生积极地影响。首先是在声音方面,美声唱法体现出声音洪亮以及感情充沛的特点,较好地促进艺术情感在歌曲中的表达;其次是在演唱技巧方面,美声演唱者在表演中需要将各个器官的声音达到共鸣,从而形成真、假声混合,从而形成比较圆润的音色;最后美声唱法尤其重视吐字与咬字,在歌唱中要把握好各元音,才能保证歌唱的连贯、清晰以及流畅,从而提升演唱者对歌曲艺术的表达效果。正是由于西方美声唱法的这些优势被借鉴在我国民族声乐中,与之进行文化碰撞,从而对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带来良好发展空间,在人们不断地研究与运用中,使我国的声乐艺术文化能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民族声乐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华清.《翰墨“结缘”音乐传统“联姻”当代——央视〈翰墨音缘〉引发中国音乐教育新思考》[J].《新闻战线》,2015,20:101-102.
[2]乌仁托娅.《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以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音乐系为例》[J].《内蒙古艺术》,2015,02:18-19.